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聚集性鹦鹉热4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蒋秋婷 朱鑫敏 +3 位作者 胡少华 钱凤飞 朱源 周华娟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6期41-43,共3页
鹦鹉热是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宿主是禽类,传染源包括但不限于观赏鹦鹉在内的病鸟或病原携带鸟,人类通过吸入被感染动物的羽毛粉尘、干燥粪便、尿液或其他分泌物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而感染。感染可导致高热、畏寒、头痛、... 鹦鹉热是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宿主是禽类,传染源包括但不限于观赏鹦鹉在内的病鸟或病原携带鸟,人类通过吸入被感染动物的羽毛粉尘、干燥粪便、尿液或其他分泌物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而感染。感染可导致高热、畏寒、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重症肺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并发症[1],引起肺部炎性病变并可累及肝、脾、心、肾、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其中非典型肺炎是最常见的表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聚集性 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 肺炎
下载PDF
2022年10月北京市某区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输入病例导致的家庭聚集性疫情分析
2
作者 张继涛 耿坤 +3 位作者 王悦 赵畅 王子忆 李兴鹏 《首都公共卫生》 2023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2022年10月发生的一起由外地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家庭聚集性疫情。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进行个案流调,按照方案对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群及健康监测人群进行追踪和管理。结果流调信... 目的描述和分析2022年10月发生的一起由外地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家庭聚集性疫情。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进行个案流调,按照方案对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群及健康监测人群进行追踪和管理。结果流调信息和基因测序证实病例A为外省输入病例,本次疫情涉及1个家庭共7人,全部确诊,罹患率为100%,均因家庭内日常接触传播;7人均为轻症患者;男女性别比3∶4;平均年龄44岁,最小21岁,最大76岁;共判定风险点位8处;判定密切接触者109人,高风险人群7022人;风险点位环境采样仅在病家卫生间中为阳性。结论本起疫情呈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同住人员风险最高;发现病例越早,造成的资源消耗越小.需加强对病例早期发现的灵敏度;由于人员流动性加快,建议在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季节采取有效防护以降低传播风险,同时加强相关知识政策宣传告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家庭聚集性 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2022年广州地区家庭聚集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征
3
作者 黄大彬 梁振宇 +3 位作者 张晓 张志钢 游楚明 孟琼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5期924-929,共6页
目的探讨家庭聚集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将2022年10~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1例6岁以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年龄分为3组:0~1岁(n=76)... 目的探讨家庭聚集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将2022年10~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1例6岁以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年龄分为3组:0~1岁(n=76),1~3岁(n=80),3~6岁(n=85)。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疫苗接种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转归。结果241例患儿中,轻型203例(84.2%),重型38例(15.8%),无中型及危重型。发热为主要症状(97.5%),其次是咳嗽(54.4%)、腹泻(29.9%)、鼻塞或流涕(25.7%)、惊厥(15.4%)。3~6岁的发热热程最低,核酸转阴时间最短,容易出现上呼吸道症状;0~1岁的发热热峰最低,以咳嗽、腹泻及皮疹为主要症状。0~1岁婴儿较年长儿容易出现肺炎性状的影像学表型,X线可表现为双肺野见斑片状和或云雾状阴影;胸部CT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肺野通亮度减低,见条状和或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1~3岁重型发生率最高(22.5%),较0~1岁更容易发生惊厥。与轻型相比,重型的SARS-CoV-2 N基因循环阈值更低,更容易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升高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在3~6岁患儿中,与接种0剂或1剂疫苗者相比,接种2剂疫苗的患儿发热热程超过2 d的风险更低(OR=0.373,95%CI:0.152~0.912,P=0.029),发生腹泻的风险降低(OR=0.298,95%CI:0.096~0.922,P=0.030),核酸转阴时间更短(OR=0.359,95%CI:0.149~0.867,P=0.021),重型的发生率降低17.3%(OR=0.237,95%CI:0.061~0.922,P=0.040)。结论家庭聚集性Omicron变异株感染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胸部CT可呈现肺部炎性改变。1~3岁儿童较0~1岁更容易发生惊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有助于预测感染的严重程度。疫苗接种可降低3~6岁儿童发生重型的风险,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核酸阳性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家庭聚集性 儿童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上海地区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5
4
作者 陆伟 周赟 +6 位作者 谢佳新 何永超 顾春英 李燕婷 任宏 张宏伟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62-1165,共4页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乙型肝炎(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先证者家庭成员乙肝感染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以乙肝聚集性家庭为病例,非聚集性家庭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共调查298个家庭共870名家庭成员,经...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乙型肝炎(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先证者家庭成员乙肝感染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以乙肝聚集性家庭为病例,非聚集性家庭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共调查298个家庭共870名家庭成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中有肝硬化患者(OR=2.548,95%CI1.352~4.800;P=0.004)、共用搓澡巾(OR=1.864,95%CI1.125~3.089;P=0.016)是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共同生活和共用搓澡巾是上海地区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家庭聚集性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四川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家庭聚集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韩家俊 刘常华 +6 位作者 尹光跃 郑德福 许国君 谢红 黄显英 吴子松 瞿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82-85,共4页
在四川省的川西高原、盆周山、丘陵、平原等4种地形9个县18468人的肠道寄生虫调查中共查见寄生虫19种,其中线虫7种、原虫8种、绦虫和吸虫各2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0.6%。4种地形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1—5种以上寄生虫的累积阳性率... 在四川省的川西高原、盆周山、丘陵、平原等4种地形9个县18468人的肠道寄生虫调查中共查见寄生虫19种,其中线虫7种、原虫8种、绦虫和吸虫各2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0.6%。4种地形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1—5种以上寄生虫的累积阳性率随上述4种地形依次升高,形成明显的梯度差。 应用G统计和二项分布拟合检验对2743个粪检资料完整的家庭中蛔虫、鞭虫、钩虫、贾第虫、人酵母菌及结肠内阿米巴6种寄生虫阳性人数的分布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上述6种肠道寄生虫的分布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提示:可能由于每个家庭内生产、生活等共同因素作用,这几种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均具有家庭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感染率 家庭聚集性 G检验 二项分布
下载PDF
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沈明学 孙凤华 +3 位作者 钱益新 曹汉钧 徐祥珍 陈锦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现状。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以江苏省19个县(市、区)、58个抽样点调查结果,应用G检验对重要感染虫种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蛔虫、钩虫、鞭... 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现状。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以江苏省19个县(市、区)、58个抽样点调查结果,应用G检验对重要感染虫种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蛔虫、钩虫、鞭虫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被调查各县(市、区)则随各虫种感染率的高低和感染度的轻重,家庭聚集性在分界点上下。结论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现象随感染率降低和感染度减轻,呈逐渐消失趋势。建议在防治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家庭内成员的服药和健康教育力度,以提高和巩固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虫 钩虫 鞭虫 华支睾吸虫 家庭聚集性 江苏省
下载PDF
血压盐敏感性及相关因素家庭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曼 牟建军 +8 位作者 陈恩让 杨晓莉 任洁 刘卫民 王静 史多慈 顾东风 刘治全 吴锡桂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家庭聚集性分析 盐敏感 细胞膜离子转运 盐敏感者 内皮功能障碍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下载PDF
家庭聚集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确认及其病原的HA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潘浩 祖荣强 +6 位作者 朱凤才 李亮 史智扬 鲍昌俊 李显 邓斐 汪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59-864,869,共7页
目的确认江苏南京市2007年12月期间二例家庭聚集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探究家庭聚集性病例的临床变化规律及其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通过知情人访谈和查阅病志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二病例咽拭子等标本,运用荧光定量RT-PC... 目的确认江苏南京市2007年12月期间二例家庭聚集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探究家庭聚集性病例的临床变化规律及其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通过知情人访谈和查阅病志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二病例咽拭子等标本,运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H5N1基因检测,并开展病毒分离,分析血凝素(HA)基因特征。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二病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首发病例病后第5d出现"白肺",病后第8d后死亡,白细胞和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第二例病人存活,肺部未出现遍及全肺的大面积实变。二病例呼吸道标本H5N1基因检测均为阳性,培养物经鉴定均为H5亚型。二分离株HA基因同源性为100%,同我国浙江、安徽等地人源分离株接近(99.0%,98.9%),同江苏禽源分离株同源性达98.7%。二分离株经系统发生树分析均为CladeⅡ系的2.3.4基因亚群,HA1和HA2连接肽及细胞受体结合位点仍表现为禽源特性。结论二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H5N1病毒家庭聚集性病例,为有限的直系亲属间的人与人传播模式,分离株的HA基因特征仍为禽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禽流感 H5N1 家庭聚集性 基因特征
下载PDF
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燕榕 李莉莎 +6 位作者 程由注 陈宝建 张榕燕 林金祥 方彦炎 林开铅 李友松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807-809,共3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的现状。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对福建省13个县(市、区)39个抽样点的调查结果,采用二项分布拟合原理对重要感染虫种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共调查621... 目的调查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的现状。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对福建省13个县(市、区)39个抽样点的调查结果,采用二项分布拟合原理对重要感染虫种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共调查6219户,20195人,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1.48%、19.73%,其分布均存在显著的家庭聚集性(P均<0.001)。结论福建省人体肠道蛔虫、鞭虫和钩虫的感染均有家庭聚集性,建议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和驱虫,以提高和巩固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虫 鞭虫 钩虫 家庭聚集性 二项分布
下载PDF
弓形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祥珍 王崇功 +2 位作者 吴菁 周永华 孙凤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73-375,共3页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方法 对487户临床病例家属计1 436人的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弓形虫感染检测并作小鼠实验。数据采用二项分布齐性检验的G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弓形虫抗体阳性237户,占...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方法 对487户临床病例家属计1 436人的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弓形虫感染检测并作小鼠实验。数据采用二项分布齐性检验的G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弓形虫抗体阳性237户,占总户数的48.7%,阳性342人,占总检查人数的23.8%。30只小白鼠唾液涂片中1只发现弓形虫滋养体;10例弓形虫病人唾液涂片中1例查见典型的弓形虫滋养体2只。结论 弓形虫感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间接血凝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家庭聚集性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综敏 郜艳晖 +3 位作者 孟炜 吴文育 金岚 沈福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家庭相关,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家庭聚集的因素来源。方法 应用广义估计方程2 (GEE2 )对上海地区的2 5 6个SLE家系(共1873例家系成员)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GEE2可同时估计均数结构和关联结构的边际回归...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家庭相关,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家庭聚集的因素来源。方法 应用广义估计方程2 (GEE2 )对上海地区的2 5 6个SLE家系(共1873例家系成员)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GEE2可同时估计均数结构和关联结构的边际回归模型。所有的估计都在软件MAREG中实现。结果 调整了性别、年龄和家庭成员间疾病相关后,发现疱疹病毒感染史、药敏史与SLE存在很强的关联,其OR值分别为15 .2 6(95 %CI:1.73- 134.2 9)和2 2 .78(95 %CI :6 .11- 10 1.6 3)。调整性别、年龄和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冻疮史、疱疹病毒感染史及药敏史)的作用后,亲子间的边际OR值2 .72 (95 %CI :0 .86 - 8.5 8)和同胞间的边际OR值3.73(95 %CI:1.30 - 10 .6 4 )高于配偶间的边际OR值2 .11(95 %CI:0 .2 1- 2 1.0 7) ,同胞间的边际OR值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环境协变量调整前,亲子间和同胞间的边际OR值分别为:2 .72 (95 %CI :0 .90 - 8.2 6 )和3.6 7(95 %CI:1.35 - 9.95 ) ,与调整后亲属间SLE疾病状态的家庭相关的大小相近。结论 SLE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很大程度上可以由遗传因素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 广义估计方程2 家庭聚集性 家庭相关
下载PDF
一起家庭聚集性诺瓦克样病毒感染的调查 被引量:11
12
作者 戴迎春 聂军 +3 位作者 刘翼 李志峰 李建栋 俞守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1548-1550,共3页
目的 :调查一起家庭聚集性非菌性腹泻病原、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特性 .方法 :感染者腹泻粪便及其可疑食物采用RT PCR方法检测 ,并测序 .结果 :患儿、患儿父亲、患儿外公粪便标本及蟹肉标本均扩增出NLVs目的片断 ,测序分析表明... 目的 :调查一起家庭聚集性非菌性腹泻病原、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特性 .方法 :感染者腹泻粪便及其可疑食物采用RT PCR方法检测 ,并测序 .结果 :患儿、患儿父亲、患儿外公粪便标本及蟹肉标本均扩增出NLVs目的片断 ,测序分析表明该四份标本同源性为 1 0 0 % .结论 :证实该起家庭聚集性非菌性腹泻为诺瓦克样病毒感染所致 ,并在食物中检测到诺瓦克样病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杯状病毒 诺瓦克样病毒 家庭聚集性非菌腹泻
下载PDF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颖 袁鸿昌 +5 位作者 林丹丹 胡飞 刘跃民 张绍基 赵根明 姜庆五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家庭聚集性。方法:选择江西省玉山县81 例晚血和67 名非晚血的患者作为先证者和对照,调查其二级以内的亲属晚血患病情况,比较先证者近亲、远亲和对照组的患病率,并用 0 截尾 Poisson 分布... 目的:探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家庭聚集性。方法:选择江西省玉山县81 例晚血和67 名非晚血的患者作为先证者和对照,调查其二级以内的亲属晚血患病情况,比较先证者近亲、远亲和对照组的患病率,并用 0 截尾 Poisson 分布和0 截尾负二项分布模型拟合晚血病例在人群中的分布,分析晚血的家庭聚集性。结果: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高于二级亲属和对照组亲属;晚血在人群中的分布超越了 Poisson 分布的概率范围而与负二项分布一致。结论: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具有家庭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家庭聚集性 遗传流行病学
下载PDF
安氏Ⅱ~2类错家庭聚集性与遗传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允嘉 王豫蓉 +6 位作者 邹林洪 李艳 郑雷蕾 吴艳 秘双燕 吴增波 王强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8-839,842,共3页
目的通过安氏Ⅱ2类错家庭聚集性分析研究以及安氏Ⅱ2类错遗传度估算,探讨遗传因素在安氏Ⅱ2类错致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方法,对126例安氏Ⅱ2类错先证家系及150例对照家系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一级亲属... 目的通过安氏Ⅱ2类错家庭聚集性分析研究以及安氏Ⅱ2类错遗传度估算,探讨遗传因素在安氏Ⅱ2类错致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方法,对126例安氏Ⅱ2类错先证家系及150例对照家系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一级亲属患病率。结果先证组一级亲属总的患病率为25.37%,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总患病率(6.60%),患病病例分布的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亲属遗传度估算值为92.26%。结论安氏Ⅱ2类错的发生具有家庭聚集性,遗传因素在该病致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 安氏Ⅱ类 家庭聚集性 遗传度
下载PDF
农牧区蒙古族居民高血压家庭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桂艳 刘国玉 +8 位作者 吴刚 冯华 王艳华 李永山 巴图 许群 刘永跃 佟伟军 张永红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12-1413,共2页
目的 探讨蒙古族高血压的家庭聚集性及遗传和环境的相对作用。方法 对现场内的研究对象进行血压测量及家系调查 ,描绘家系谱图。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 χ2 检验方法及相关分析法分析高血压的家庭聚集性及家庭内各成员间的血压相关性。... 目的 探讨蒙古族高血压的家庭聚集性及遗传和环境的相对作用。方法 对现场内的研究对象进行血压测量及家系调查 ,描绘家系谱图。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 χ2 检验方法及相关分析法分析高血压的家庭聚集性及家庭内各成员间的血压相关性。结果 蒙古族高血压的分布不呈二项分布 ,存在着家庭聚集现象 ;家庭各成员间血压都具有显著性相关 ,其中同胞间的相关系数最高 ,同胞间收缩压与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38和 0 32。按妻子年龄分层后 ,分析夫妻间的血压相关性 ,只有妻子年龄≥ 5 0岁的夫妻血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蒙古族高血压存在着家庭聚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家庭聚集性 相关分析
下载PDF
^(14)C-UBT检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家庭聚集性的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谭晓林 陈明 +5 位作者 陈昂 谢彩虹 赵超 陈冬妹 肖文 尹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病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状况及家庭聚集性。方法对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来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病人8 750人,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检测H.pylori感染,... 目的探讨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病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状况及家庭聚集性。方法对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来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病人8 750人,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检测H.pylori感染,以及对上述病人进行宣教,动员其家庭成员自愿参加该检测项目,其中资料完整的有840个家庭,共2 905人,确定是否存在H.pylori感染,且问卷登记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收入和教育状况等。结果 8 570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病人中H.pylori总感染率为61.29%,不同年龄组H.pylori感染率不同(χ2=224.672,P<0.001),且有典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6)。通过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探讨H.pylori感染的家庭聚集性,H.pylori感染在家庭内的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χ2=22.05,χ2(0.05,3)=7.81,P<0.05不符合二项分布],在理论分布上发现H.pylori感染有家庭聚集性分布趋势,夫妻之间H.pylori感染率情况一致(P=0.494,P>0.05),夫妻H.pylori感染的符合率为56.90%。双亲感染家庭儿童的H.pylori感染率为51%高于双亲未感染家庭儿童的H.pylori感染率为29%(χ2=27.102,P<0.001)。环境因素良好家庭儿童感染的比例(32%)明显低于环境因素一般(49%)及环境因素较差(56%)的两种家庭(χ2=33.543,P<0.001)。结论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病人H.pylori感染率较高,性别间差异不明显,家庭成员内H.pylori感染具有聚集性,环境因素与儿童感染H.pylori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家庭聚集性 14C-尿素呼气试验
下载PDF
疾病家庭聚集性推断分析的SAS软件实现过程 被引量:3
17
作者 洪荣涛 潘宝骏 +1 位作者 欧剑鸣 陈武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0-203,共4页
关键词 疾病家庭聚集性 SAS软件 软件实现 统计软件 空间分布 发生时间 功能模块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现状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亮 刘改芳 +1 位作者 朱新影 于春艳 《胃肠病学》 2019年第7期416-419,共4页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播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人-人传播途径已获得普遍认可,故Hp感染可能存在家庭聚集性。目的:调查Hp阳性患者家庭成员的Hp感染情况并分析Hp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播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人-人传播途径已获得普遍认可,故Hp感染可能存在家庭聚集性。目的:调查Hp阳性患者家庭成员的Hp感染情况并分析Hp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查者976例。根据Hp感染情况将受检者分为Hp阳性组(病例组)和Hp阴性组(对照组),鼓励所有受检者全部家庭成员行Hp检测,探讨两组家庭成员Hp感染情况以及病例组夫妻间Hp感染一致性、父母Hp阳性与子女Hp感染的关系,采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探讨Hp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结果:完成调查的病例组493个完整家庭中,父母、配偶、子女的Hp阳性率分别为70.6%、62.1%、65.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配偶、子女的Hp阳性率(分别为63.2%、54.4%、56.7%)(P<0.05)。462对病例组夫妻中,双方Hp均阳性者287对,一方阳性者175对,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夫妻间Hp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548名病例组子女中,Hp阳性者361名,其感染率随父母感染率增加而升高(P<0.05)。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Hp感染的实际分布户数与理论分布户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存在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当家庭中一名成员感染Hp时可导致父母、配偶和子女的Hp感染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家庭聚集性 二项分布 拟合优度检验
下载PDF
肠道寄生虫家庭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书祥 孙淑苍 +1 位作者 张小雯 王文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17-20,共4页
本文对772个家庭,2 826人肠道寄生虫调查结果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肠道寄生虫中蛔虫、鞭虫、蛲虫感染均有家庭聚集性(经x^2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而钩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贾第虫因感染率低... 本文对772个家庭,2 826人肠道寄生虫调查结果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肠道寄生虫中蛔虫、鞭虫、蛲虫感染均有家庭聚集性(经x^2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而钩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贾第虫因感染率低、阳性户数少,没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这一分析对肠道寄生虫防治工作,将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家庭聚集性 天津市
下载PDF
统计学方法在几种重要寄生虫病家庭聚集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衡明莉 马林茂 +1 位作者 陈颖丹 许隆祺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73-276,共4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同时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最小人群单位之一。很多研究均针对家庭展开,寄生虫病研究也不例外。研究家庭聚集性常用的统计方法有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和G检验等。该文分别介绍了这些统计方法在几种重要寄生虫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同时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最小人群单位之一。很多研究均针对家庭展开,寄生虫病研究也不例外。研究家庭聚集性常用的统计方法有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和G检验等。该文分别介绍了这些统计方法在几种重要寄生虫病家庭聚集性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项分布 负二项分布 G检验 随机效应模型 家庭聚集性 寄生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