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作人文学批评的宽容观及其矛盾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志孝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9-92,共4页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而提出文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文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而提出文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文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文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表现”说 宽容观 矛盾
下载PDF
当代高校青年学生宽容观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9-34,共6页
本研究对安徽省某重点本科院校的822名青年学生进行了宽容观调研,分析了现状、特点,与当代西方宽容观展开了比较,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宽容观现状是:对宽容内涵有一定认知;对宽容作用、价值的认同;对宽容原则及其... 本研究对安徽省某重点本科院校的822名青年学生进行了宽容观调研,分析了现状、特点,与当代西方宽容观展开了比较,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宽容观现状是:对宽容内涵有一定认知;对宽容作用、价值的认同;对宽容原则及其方法有一定思考;认为中国的宽容观亟待改进;对待宽容教育持支持态度。未来展望是:制度宽容体系、高校校园宽容文化体系会不断加强、完善;学生宽容美德的培育将备受重视;学生的宽容边界意识需进一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生 宽容观现状 展望
下载PDF
中西方宽容观差异的思想文化渊源比较研究
3
作者 刘浩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37-41,共5页
中西方宽容观差异的现实根源在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差异的精神根源在于中西方思想文化渊源的迥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者的分歧、矛盾与差异将逐渐缩小、淡化。但由于中西方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根本... 中西方宽容观差异的现实根源在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差异的精神根源在于中西方思想文化渊源的迥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者的分歧、矛盾与差异将逐渐缩小、淡化。但由于中西方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根本区别,所以二者的差异不可能彻底泯灭,矛盾也不可能彻底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宽容观 差异 思想文化
下载PDF
论周作人的文学宽容观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6-111,175,共7页
周作人早在五四时期就以《人的文学》为其文学宽容观奠定了基础。他重视文学的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各种不同的艺术个性与创作主张,认为文学是永恒发展没有止境的。由于这一文学观始终与时代潮流相悖逆,因而遭到误解与非议。但是,正... 周作人早在五四时期就以《人的文学》为其文学宽容观奠定了基础。他重视文学的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各种不同的艺术个性与创作主张,认为文学是永恒发展没有止境的。由于这一文学观始终与时代潮流相悖逆,因而遭到误解与非议。但是,正是这一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艺术个性 文学宽容观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宽容观培育的必要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浩 李万银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63-165,共3页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于青年学生而言,新媒体既有正面效能又有负面影响,矛盾与冲突频频出现;青年学生宽容观的培育是应对新媒体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对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健康发展、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发...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于青年学生而言,新媒体既有正面效能又有负面影响,矛盾与冲突频频出现;青年学生宽容观的培育是应对新媒体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对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健康发展、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巨大助推作用;青年学生宽容观的培育是有条件的,市场经济与包容型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青年学生 宽容观 必要性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宽容观培育路径研究
6
作者 刘浩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7-109,113,共4页
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宽容观培育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对大学生进行宽容观培育需要重点把握其内涵和路径。内涵方面应首先明确宽容观的辩证统一性,其存在是合理的、必要的,同时其合理性是有边界的、作用范围是有条件的;培育路径方面包括... 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宽容观培育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对大学生进行宽容观培育需要重点把握其内涵和路径。内涵方面应首先明确宽容观的辩证统一性,其存在是合理的、必要的,同时其合理性是有边界的、作用范围是有条件的;培育路径方面包括构建包容型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提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视力度,充分合理运用新媒体载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学生 宽容观培育 路径研究
下载PDF
抗SARS中若干价值观的一项调查 被引量:4
7
作者 岑国桢 吴念阳 +1 位作者 顾海根 崔丽莹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4-266,共3页
运用情境性故事投射法,以抗SARS为背景编撰关于公正、关爱、公众、敬业、宽容诸价值观念为主题的五个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以427名大学生和职业青年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在与抗SARS有关的上述五个价值观念上的反应倾向及其积极性... 运用情境性故事投射法,以抗SARS为背景编撰关于公正、关爱、公众、敬业、宽容诸价值观念为主题的五个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以427名大学生和职业青年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在与抗SARS有关的上述五个价值观念上的反应倾向及其积极性反应倾向在个体、社会、原则三水平理由上的特点作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非典”防治工作 公正 关爱 公众 敬业 宽容观
下载PDF
浅析不宽容以及解决路径
8
作者 梁晋铖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63-65,共3页
宽容已成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文明价值与标准,并成为衡量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的晴雨表。但是,人们仍然需要反思,过去发生的不宽容现象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本文在探讨中国的不宽容现象后,总结出社会共同信念缺失、稀缺或创造稀缺、不... 宽容已成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文明价值与标准,并成为衡量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的晴雨表。但是,人们仍然需要反思,过去发生的不宽容现象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本文在探讨中国的不宽容现象后,总结出社会共同信念缺失、稀缺或创造稀缺、不平等与不自由、缺乏对人权的保障等造成不宽容的原因。最后,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宽容 法治 社会主义宽容观
下载PDF
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 被引量:30
9
作者 杨楹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7,共5页
现代多元异质社会自身蕴涵着分化与整合的逻辑,如何整合并使之协调有序地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宽容作为一种价值观、文化观,乃至世界观,具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巨大的现实张力。对之进行深刻的学理分析与理论反思,一方面对于甄别... 现代多元异质社会自身蕴涵着分化与整合的逻辑,如何整合并使之协调有序地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宽容作为一种价值观、文化观,乃至世界观,具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巨大的现实张力。对之进行深刻的学理分析与理论反思,一方面对于甄别不同语境中的宽容思维与宽容理念,超越传统、建构当代宽容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当下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真切的现实意义。鉴于此,华侨大学五位学者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宽容”进行了剖析,表达了他们对宽容的解读,以及他们建构当代宽容观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政治 宽容观 内蕴 伦理 理论反思 学理分析 宽容 华侨大学 文化自觉 价值
原文传递
宽容: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永刚 《开放时代》 CSSCI 2006年第5期92-101,共10页
考察宽容观念兴起的历史,起初它是弱势者为了生存而向强势者不断发出的吁求,后来则成为强势者认同自由正当性所做出的自我约束。在政治哲学的语境中,宽容是权力的自我节制,这是它的内核;宽容是对多元权利的容忍,这种尊重或容忍的程度构... 考察宽容观念兴起的历史,起初它是弱势者为了生存而向强势者不断发出的吁求,后来则成为强势者认同自由正当性所做出的自我约束。在政治哲学的语境中,宽容是权力的自我节制,这是它的内核;宽容是对多元权利的容忍,这种尊重或容忍的程度构成宽容的层次;宽容是对自由价值的尊重,自由的边界就是宽容的边界。尽管对宽容的难度、限度和高度还有不同认知,但对宽容的理念和实践做出澄明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求索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和平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观 政治哲学 解读 自由价值 自我约束 自我节制 弱势者 容忍
原文传递
宗教、信仰与宽容
11
作者 阿洛伊瑟.雷蒙.恩迪亚耶 陆象淦 《第欧根尼》 2010年第2期20-34,共15页
酿成当今诸多冲突的宗教偏执导致我们去重新思考我们关于宽容的现代概念。这个概念产生于伴随16、17世纪的政治—宗教战争而发生的神学和哲学论争。它的特征在于尊重不同的领域:意识领域和法律领域、私人和公共领域、信仰和理性领域。... 酿成当今诸多冲突的宗教偏执导致我们去重新思考我们关于宽容的现代概念。这个概念产生于伴随16、17世纪的政治—宗教战争而发生的神学和哲学论争。它的特征在于尊重不同的领域:意识领域和法律领域、私人和公共领域、信仰和理性领域。它带有宗教和神学的烙印,与人的尊严观念相关,后者由康德的自律学说在18世纪奠定了其伦理学基础。当前的事件告诫我们,人们今天仍然在以信仰的名义,以上帝的名义,以宗教的名义进行杀戮和残害,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观念或信念。如果宽容这个启蒙运动和批判理性的产儿尚未在一个理性的、技术的世界明确地占据上风,那么我们需要问的是,这是否不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信仰。从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差别得出的它们是对立的结论,并未导致根除人类精神的偏执。我们是否可能忘记和平也是宗教事业?我们对宗教之间的对话应该期待什么,希望什么?信仰可否成为医治偏执的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战争 宽容观 信仰 哲学争论 十字军东征 重新思考 17世纪 中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