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宫省宿卫的四重体系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曲柄睿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3期51-58,113,共8页
杨鸿年、廖伯源通过对汉代宫省制度的研究,认为汉代宫省中存有一个三层宿卫体系,这一结论是我们理解汉代宫省宿卫制度的基础。由于宫省制度概念的模糊及考古材料的缺乏,二人的研究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存在。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发掘情况... 杨鸿年、廖伯源通过对汉代宫省制度的研究,认为汉代宫省中存有一个三层宿卫体系,这一结论是我们理解汉代宫省宿卫制度的基础。由于宫省制度概念的模糊及考古材料的缺乏,二人的研究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存在。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发掘情况与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汉代宫省中实际存在一个四重宿卫体系,其中省中与禁中不同,而禁中是皇帝起居之处,是四层宿卫体系中最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卫 宫省 禁中 省中 考古
下载PDF
辽朝的中央宿卫军 被引量:9
2
作者 关树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8-54,共7页
辽朝的中央宿卫军关树东建立了辽朝的契丹族,保持其游牧民族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随阳迁徙,岁无宁居,以毡帐为室。皇帝及中央官属也不定居京城,仍四时逐水草而动。辽虽建有五京,但皇帝的行在所──捺钵,汉译行营,才是中央政府的... 辽朝的中央宿卫军关树东建立了辽朝的契丹族,保持其游牧民族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随阳迁徙,岁无宁居,以毡帐为室。皇帝及中央官属也不定居京城,仍四时逐水草而动。辽虽建有五京,但皇帝的行在所──捺钵,汉译行营,才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皇帝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保机 都部署 辽朝 腹心部 契丹 宿卫 斡鲁朵 《辽史》 营卫志 耶律
下载PDF
从宿卫制度看唐朝的民族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强 梁俊涛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9-103,共5页
唐朝经略边疆推行了一种宿卫制度。在民族交往中,唐蕃双方都利用此制度来对对方施加影响,其中唐所得利益最大。宿卫制度虽能收一时之效,但它强调华夷之别必将导致民族离心,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关键词 宿卫制度 唐朝 民族关系
下载PDF
汉代皇宫宿卫运作制度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云华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3期8-11,共4页
汉代是中国古代皇宫宿卫运作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较为系统、周密的皇宫宿卫运作制度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其中宫省制度严格规定了皇宫宫殿和省中等各处的出入和活动准则,不仅如此,皇帝出行和宿止皇宫之外时,同样需要严格执行宫省制度;... 汉代是中国古代皇宫宿卫运作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较为系统、周密的皇宫宿卫运作制度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其中宫省制度严格规定了皇宫宫殿和省中等各处的出入和活动准则,不仅如此,皇帝出行和宿止皇宫之外时,同样需要严格执行宫省制度;符籍制度用查验门籍和合符等方式确保经常出入皇宫各宫殿人员的准确性和正当性,临时出入皇宫者需要有柴传或引籍;更值制度以宫卫令等法令规范宿卫职官和卫士的宿卫时间、宿卫方式、宿卫职责、值卫交接等以保障皇宫宿卫的高度严密性;警跸制度规定在皇帝出行过程中宿卫职官和卫士需要以警戒和清道等方式护卫皇帝及其属车,保持高度警惕,以戒不虞;静室制度规定对于皇帝准备宿止的处所,由静室令负责预先对其进行严格清查,排除一切潜伏的危险因素,保证皇帝居止处所的绝对安全。这些具体的规章制度相辅相成,不仅使汉代的皇宫宿卫更为规范,同时成为汉代皇权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宿卫运作 皇权
下载PDF
东汉皇宫宿卫体系论略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云华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7-42,共6页
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是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而形成的。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非常严密、宿卫军权高度集中,这利于东汉皇权的集中和强化。然而,东汉后期,随着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他们为把持国政,都争相把控制... 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是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而形成的。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非常严密、宿卫军权高度集中,这利于东汉皇权的集中和强化。然而,东汉后期,随着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他们为把持国政,都争相把控制皇宫宿卫力量作为争夺权势的强力后盾,使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成了外戚和宦官削弱和控制皇权的凭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宿卫体系 皇权
下载PDF
南宋中央宿衛體系的再建與佈防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2
6
作者 賈連港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30,共24页
在兩宋之際的變動中,由於軍隊構成及都城佈局的變化,南宋政權逐漸形成了不完全等同於北宋的中央宿衛體系。南宋初年,中央宿衛武力往往隨中央主力軍的編制調整而變化。建炎、紹興之交,中央宿衛體系的建設亦在進行之中。在繼承建炎年間皇... 在兩宋之際的變動中,由於軍隊構成及都城佈局的變化,南宋政權逐漸形成了不完全等同於北宋的中央宿衛體系。南宋初年,中央宿衛武力往往隨中央主力軍的編制調整而變化。建炎、紹興之交,中央宿衛體系的建設亦在進行之中。在繼承建炎年間皇城司與行宫禁衛所職能的基礎上,新組建的行在皇城司少有北宋皇城司伺察的職能,而兼有皇宫扈衛與制衡"禁旅"之職。紹興五年底,殿前司的重建速度加快,新成立的殿前司中軍逐漸成爲負責皇宫周圍宿衛的中堅力量。在不斷"巡幸"中,高宗逐步確定了臨安的行宫地位,除殿門、宫門外,着力加强了禁衛區的宿衛。殿前司中軍、皇城司親從親事官分工佈防,三衙管軍夜間巡邏,三者共同負責以皇宫爲核心的宿衛任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中央宿衛體系 殿前司中軍 皇城司 三重宿衛
下载PDF
东汉皇宫宿卫军士组织管理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云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2-66,共5页
东汉时期,为保证皇宫宿卫各部队高效率运转,统治者对皇宫宿卫军士的组织管理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注意各兵种的合理搭配;二是强化军队基层组织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三是注重宿卫军士的训练与考核;四是强调分散管理与统一管理相结合。这... 东汉时期,为保证皇宫宿卫各部队高效率运转,统治者对皇宫宿卫军士的组织管理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注意各兵种的合理搭配;二是强化军队基层组织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三是注重宿卫军士的训练与考核;四是强调分散管理与统一管理相结合。这些组织管理措施是为确保皇宫宿卫军充分发挥其宿卫职能的同时,最终实现集宿卫军权于皇帝个人的目的而设的,是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在皇宫宿卫方面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宿卫军士 组织管理 皇权
下载PDF
唐朝对新罗宿卫质子教育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权太东 高福升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39-44,共6页
自唐建国伊始,为积极处理与周边边疆政权关系,唐朝积极鼓励并接纳周边边疆政权派遣质子入唐,并委任其宿卫之职。通过授予官职、政治文化教育等手段,入唐的宿卫质子成为了唐朝平衡与周边边疆政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唐朝向外输... 自唐建国伊始,为积极处理与周边边疆政权关系,唐朝积极鼓励并接纳周边边疆政权派遣质子入唐,并委任其宿卫之职。通过授予官职、政治文化教育等手段,入唐的宿卫质子成为了唐朝平衡与周边边疆政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唐朝向外输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与新罗交流上,唐朝尤为注重对新罗宿卫质子的教育,以期达到制衡新罗的目的。经过政治文化教育,使新罗宿卫质子在政治上"质其种裔",在文化上"习我华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新罗 宿卫质子 教育
下载PDF
试论周代师职的王家宿卫职能
9
作者 张燕 宁波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1-204,共4页
青铜铭文记师氏一职多以其军事职能为主,至宣王时期其王家宿卫职能得以显现,并与《尚书》、《诗经》等文献记载及众家注疏形成印证。众多"师某"之职的天子近卫身份,则为师职此项职能的讨论增添重要凭证。但文献中所记大师、... 青铜铭文记师氏一职多以其军事职能为主,至宣王时期其王家宿卫职能得以显现,并与《尚书》、《诗经》等文献记载及众家注疏形成印证。众多"师某"之职的天子近卫身份,则为师职此项职能的讨论增添重要凭证。但文献中所记大师、少师等职的此项职能并不明显,不过《周礼》对师氏王家宿卫职能的明确记载以及其军事、教育职能同大师、少师礼乐等职的分化,则表明了《周礼》对师职的发展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师职 王家宿卫
下载PDF
元朝宿卫的建立及其职能概述
10
作者 樊永贞 钢土牧尔 《西部蒙古论坛》 2017年第4期19-23,共5页
元朝的宿卫,是保卫宫廷和京城的禁卫军,是在成吉思汗护卫军怯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宗王、诸侯、地方官吏、甚至外帮皇家子弟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军事集团。其组成不但有蒙古人,还有唐兀人、康里人、阿速人、汉人、女真人、高丽人等。主... 元朝的宿卫,是保卫宫廷和京城的禁卫军,是在成吉思汗护卫军怯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宗王、诸侯、地方官吏、甚至外帮皇家子弟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军事集团。其组成不但有蒙古人,还有唐兀人、康里人、阿速人、汉人、女真人、高丽人等。主要职能是负责皇帝的安全,同时还承担太子、皇后的安保和皇城的治安。如果遇有战事,则调往前线作战。在和平年代,还兼职从事许多安保以外的工作,如养马种田,捕猎养鹰,城防建设,祭祀仪仗,金银保管,巡察盗贼,看守仓库,看守水闸,看守皇家寺院等等。有的还在京城以外的上都、中都等地担任警卫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元朝 察哈尔 怯薛 宿卫 侍卫亲军
原文传递
“‘宿卫’京城,于史无证”证谬——兼记秦二世皇帝钦定的一次救世善举
11
作者 张虎安 《唐都学刊》 2010年第1期16-20,共5页
根据对《史记》为主的传世文献的梳理,初步锁定了秦都咸阳大城东廓墙垣和东司马门的大致位置。考证认定了至迟从战国晚期起,秦廷就已在其都城的东司马门以外屯有"为屯卫咸阳"的宿卫军;直到子婴即秦王位时也未曾长期空缺过。... 根据对《史记》为主的传世文献的梳理,初步锁定了秦都咸阳大城东廓墙垣和东司马门的大致位置。考证认定了至迟从战国晚期起,秦廷就已在其都城的东司马门以外屯有"为屯卫咸阳"的宿卫军;直到子婴即秦王位时也未曾长期空缺过。特别是二世皇帝及时补充就位于其东司马门外的"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的宿卫军,还曾成功地延迟了秦廷灭亡的步伐,同时也保障了始皇帝陵墓得以最大限度地按照"章程"所进行的收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大城 东廓墙垣 东司马门 鸿门 霸上 宿卫 材士
下载PDF
北朝至唐初的库真与宫府宿卫
12
作者 吴晓丰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7-147,共21页
库真是出现于北朝至唐初的一种宿卫武职,北魏前期的斛洛真、蒙元时期的火儿赤当属其不同的译写形式,意即佩戴弓矢、箭囊,扈从人主畋猎并承担守卫功能之人。该武职大约在孝文帝颁布《前职令》前夕一度消失,北魏末年随六镇鲜卑化武人南下... 库真是出现于北朝至唐初的一种宿卫武职,北魏前期的斛洛真、蒙元时期的火儿赤当属其不同的译写形式,意即佩戴弓矢、箭囊,扈从人主畋猎并承担守卫功能之人。该武职大约在孝文帝颁布《前职令》前夕一度消失,北魏末年随六镇鲜卑化武人南下,以库真的新译名再次出现。在北齐,库真转化为皇帝、太子的宿卫武官,西魏北周则可能仅在霸府或王府中设立此职,隋及唐初其建制仅存于亲王府,至太宗贞观年间被废除。库真在北朝隋唐时期的建制及其演变,展现了北方民族近侍传统与中原王朝宿卫制度间的碰撞历程,反映了两种不同制度间的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真 斛洛真 火儿赤 霸府亲兵 宿卫制度
原文传递
《辽史·百官志》“宿卫司”事目考源疏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庆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6,共12页
受历史因素影响,《辽史·百官志》在修撰过程中出现诸多纰漏,为后世史料校正和研究工作带来困难。通过对"宿卫司"事目所现问题予以疏证,认为宿卫司人员以宗室贵族为主要甄选对象,其赏罚、转迁有各自独立标准;宿卫司职升... 受历史因素影响,《辽史·百官志》在修撰过程中出现诸多纰漏,为后世史料校正和研究工作带来困难。通过对"宿卫司"事目所现问题予以疏证,认为宿卫司人员以宗室贵族为主要甄选对象,其赏罚、转迁有各自独立标准;宿卫司职升迁符合"补祗候郎君→宫使→(宿卫官)→殿前都点检"这一规律,其职能演变路线为"对外征讨→对内宿卫→对外征讨";宿卫司既可作为宿卫制度,总领宫廷宿卫,也可看作宿卫僚属,而非臆造拼凑;另对殿前都点检司与宿卫司关系作进一步考证,并认为宿卫司属宿卫制度"本源",而殿前都点检司属"衍生"。宿卫司发展演变是不断适应政治统治需要,突显其民族文化融合特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史·百官志 宿卫 宿卫制度 虚官 职能
原文传递
新罗对唐纳质宿卫述论 被引量:16
14
作者 姜清波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4年第1期88-95,共8页
纳质宿卫是新罗与唐朝之间重要的外交手段。对于新罗和唐朝来说 ,纳质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新罗纳质宿卫的原因前后有别 ,导致宿卫者的职能性质发生变化 ,其留唐的期限也相应地有所不同。新罗宿卫者起到了沟通唐罗两国的桥梁作用 ,为加... 纳质宿卫是新罗与唐朝之间重要的外交手段。对于新罗和唐朝来说 ,纳质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新罗纳质宿卫的原因前后有别 ,导致宿卫者的职能性质发生变化 ,其留唐的期限也相应地有所不同。新罗宿卫者起到了沟通唐罗两国的桥梁作用 ,为加深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新罗 纳质宿卫 外交关系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从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入唐新罗留学生的习业状况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后滨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新罗入唐留学生的主体是"宿卫学生",他们在唐朝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参加宿卫学习朝章典仪,在宿卫之余,配入国子监习业,他们的经史知识和文章水平都还是相对有限的。随着穆宗长庆(821—824)以后允许异邦子弟应举,在考试指挥棒的... 新罗入唐留学生的主体是"宿卫学生",他们在唐朝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参加宿卫学习朝章典仪,在宿卫之余,配入国子监习业,他们的经史知识和文章水平都还是相对有限的。随着穆宗长庆(821—824)以后允许异邦子弟应举,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导下,大量新罗留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宾贡进士"的出身,进而可以在唐朝出仕任官。应举及第与出仕任官成为新罗留学生入唐的崇高目标与现实追求。在长时间的学习与任官过程中,其经史知识和文章写作水平比唐代前中期的新罗留学生有较大提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崔致远依凭其特殊的仕唐经历,在诗文写作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造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贡进士 宿卫学生 崔致远 新罗 唐朝
原文传递
元朝皇帝驻冬大都期间的宿卫马匹饲养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建路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3,共8页
蒙古兴起于朔漠草原,牧放畋猎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本无须考虑马匹饲养的问题。但随着忽必烈时期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农耕区的燕京(中统五年改称中都,至元九年改称大都)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后成为两都之一。在两都巡幸制度下,每年冬季大量宿... 蒙古兴起于朔漠草原,牧放畋猎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本无须考虑马匹饲养的问题。但随着忽必烈时期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农耕区的燕京(中统五年改称中都,至元九年改称大都)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后成为两都之一。在两都巡幸制度下,每年冬季大量宿卫马匹跟随皇帝到达大都,其饲养就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初期,小部分马匹集中于大都饲养,大部分马匹被分散到大都周边州县散养。这些宿卫或冒支官粮,或骚扰百姓,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元成宗时(1295-1307)曾在短时期内采取团槽法饲养,但元英宗时期(1320-1323)被废止。后张珪提出复行团槽法,被元英宗拒绝。北方游牧民族历来有冬营地与夏营地的划分,每年在冬营地与夏营地之间往返游牧,游牧活动应该是两都巡幸制度的主要动因。而散养与团槽的争论,体现了农牧两种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矛盾,在蒙古统治者看来,大都即是他们的冬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两都巡牵制度 宿卫马匹 农牧经济
原文传递
南宋高、孝之际“亲征”口号下御营(宿卫)使司之设——侧重于军政运行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连港 《暨南史学》 CSSCI 2017年第2期54-66,共13页
南宋高、孝之际,在'亲征'口号下,宋廷先后设置了御营宿卫使司、御营使司。绍兴末年,在打算'亲征'之时,高宗任命杨存中为御营宿卫使,并组建了御营宿卫使司。其初设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江防,与宿卫之职多不相关。隆兴初年,... 南宋高、孝之际,在'亲征'口号下,宋廷先后设置了御营宿卫使司、御营使司。绍兴末年,在打算'亲征'之时,高宗任命杨存中为御营宿卫使,并组建了御营宿卫使司。其初设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江防,与宿卫之职多不相关。隆兴初年,孝宗又任命杨存中为御营使,再度负责沿江防务。但御营使司未及发挥作用,便被罢废。御营(宿卫)使司之设,其主要目的不是因'亲征'而保障皇帝安全,而是防卫南宋核心统治区。在议和失败、被迫应战的情况下,孝宗进而任命杨存中为都督江淮之职,御营(宿卫)使司已非时局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御营(宿卫)使司 江防 军政运行
原文传递
碑版所见唐乾陵令、丞、宿卫将军事迹简考
18
作者 李阿能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22年第1期297-305,共9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和大周女皇武则天(624—705)的夫妻合葬陵,始建于公元684年。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因病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之贞观殿,次年八月西返长安葬于雍州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之梁山上,曰乾陵。
关键词 唐高宗李治 乾陵 武则天 上阳宫 陕西乾县 贞观殿 简考 宿卫
原文传递
复活的军团——8000兵马宿卫皇陵
19
作者 刘占成 《文物天地》 2002年第10期15-19,14,共9页
兵马俑军陈是古代实战的模拟,还是一种表演形式?从兵马俑军阵能否折射出古代战争规模的信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大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又造就了英雄的群星灿烂的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造就了一... 兵马俑军陈是古代实战的模拟,还是一种表演形式?从兵马俑军阵能否折射出古代战争规模的信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大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又造就了英雄的群星灿烂的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等,秦始皇就是一个应时势而生的幸运儿。战国时代,以力相克,攻战不休。秦始皇是依靠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踏着战争的硝烟走向皇帝宝座的。作为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是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的。表现在军事思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卫 皇陵 兵马俑
全文增补中
唐中后期赴新罗使节关联问题考辨 被引量:8
20
作者 拜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86,共6页
在古代东北亚国家关系中 ,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堪称典范。唐中后期赴新罗使节的次数为 2 2次 ,公元 81 2年随崔廷赴新罗的副使为金沔而非金士信。这一时期出使新罗的费用问题 ,唐廷以私觌官方式筹备 ,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赴新罗... 在古代东北亚国家关系中 ,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堪称典范。唐中后期赴新罗使节的次数为 2 2次 ,公元 81 2年随崔廷赴新罗的副使为金沔而非金士信。这一时期出使新罗的费用问题 ,唐廷以私觌官方式筹备 ,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赴新罗唐使节相关问题考辨 ,可使我们深刻认识宗藩框架下唐与新罗关系的真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韩关系 赴新罗唐使节 在唐新罗宿卫 私觌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