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对肿瘤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建文 马永琛 陈国卫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1-354,共4页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cysteine-rich acidic secreted protein,SPARC)和巨噬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基质成分,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影响肿瘤...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cysteine-rich acidic secreted protein,SPARC)和巨噬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基质成分,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影响肿瘤的各种生物学行为变化。SPARC通过维持细胞外基质紧密结构,减少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向肿瘤区域的浸润,或通过减少巨噬细胞向M2功能表型方向转换,抑制肿瘤进展;另一方面,M2型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SPARC,从而消除SPARC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此外,巨噬细胞还可通过自身分泌的SPARC抑制肿瘤增殖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本文将就SPARC维持细胞外基质紧密结构,减少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向肿瘤区域的浸润;抑制巨噬细胞向M2功能表型方向转换,从而发挥抑瘤作用;M2可以通过吞噬SPARC,消除SPARC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巨噬细胞来源SPARC决定细胞外基质沉积,抑制肿瘤迁移和增殖;SPARC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5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巨噬细胞来源SPARC对肿瘤不同生物学行为的调节的作用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 巨噬细胞 肿瘤 微环境
原文传递
沉默SPARC基因抑制高氟介导的甲状腺细胞凋亡
2
作者 赵璐 孙俊波 +1 位作者 史素琴 孙亚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对高氟介导的甲状腺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给予不同浓度的NaF(0.1、1、10 mmol/L)处理24 h,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评价SPARC的表达,确定后续实...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对高氟介导的甲状腺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给予不同浓度的NaF(0.1、1、10 mmol/L)处理24 h,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评价SPARC的表达,确定后续实验NaF作用浓度。另将细胞分组进行实验:对照组、NaF组(1 mmol/L孵育24 h)、si-SPARC组(转染SPARC siRNA 48 h用NaF处理)和si-NC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siRNA 48 h用NaF处理)。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活化caspase3(c-caspase3)和IGF-1R的蛋白表达。此外,将siSPARC和siIGF-1R共同转染至甲状腺细胞,通过评价细胞凋亡进一步探讨SPARC的作用机制。结果随着NaF的浓度增大,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均逐渐升高(P<0.05)。si-SPARC组细胞活性较si-NC组增高[(84.02±9.51)%vs.(58.31±6.86)%,P<0.05],且LDH释放率减少[(134.25±18.98)%vs.(195.18±23.50)%,P<0.05]。si-SPARC组较si-NC组细胞凋亡率减少[(124.67±19.44)%vs.(175.24±16.46)%,P<0.05]。此外,si-SPARC组(1.95±0.24 vs. 0.93±0.08,P<0.05)IGF-1R蛋白表达上调,抑制IGF-1R逆转SPARC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沉默SPARC基因降低高氟介导的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负调控IGF-1R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 细胞凋亡 IGF-1R 脱氢酶
下载PDF
SPARC在颅内动脉瘤发病中调控动脉稳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波 朱少伟 +1 位作者 李峰 朱树干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6期591-594,共4页
对于血流应力的损伤,颅内动脉壁存在着一个损伤/修复的动态平衡过程—动脉稳态,其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PARC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小分子糖蛋白,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蛋白及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而影响动脉稳... 对于血流应力的损伤,颅内动脉壁存在着一个损伤/修复的动态平衡过程—动脉稳态,其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PARC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小分子糖蛋白,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蛋白及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而影响动脉稳态的平衡。对SPARC在动脉瘤发病中对动脉稳态的作用及机制的深入研究,期望其成为评估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有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 颅内动脉瘤 动脉稳态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
下载PDF
SPARC与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颖 梁建芳 +1 位作者 郑绘霞 肖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7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型蛋白(SPAR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PARC、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PAR...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型蛋白(SPAR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PARC、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PARC、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VEGF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关系,SPARC表达与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阳性表达率与VEGF阳性表达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r=-0.213,P<0.01)。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中,SPARC表达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监测SPARC和VEGF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同时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子宫内膜癌
下载PDF
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在位和异位内膜VEGF及SPAR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庄梦斐 郝立爽 +4 位作者 孙兆贵 郁琳 石燕 曹阳 张婷婷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64-70,共7页
目的:探讨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在位和异位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表达的影响。方法: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米非司酮组及温经... 目的:探讨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在位和异位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表达的影响。方法: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米非司酮组及温经汤低、中、高剂量组,另取一组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米非司酮和温经汤灌胃,连续给药21 d后处死大鼠,取子宫和异位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观察在位和异位内膜中VEGF和SPARC的定位和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二者在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蛋白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VEGF和SPARC阳性表达强烈,各治疗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二者的阳性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温经汤中、高剂量组在位和异位内膜VEGF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除温经汤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在位内膜SPARC蛋白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温经汤中、高剂量组异位内膜SPARC蛋白含量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汤可以降低EMs大鼠在位和异位内膜中VEGF和SPARC表达,影响新生血管形成,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富含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 温经汤 大鼠
原文传递
SPAR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蕾 崔竹梅 +2 位作者 郑烨 刘芝华 颜丽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5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型蛋白(secreted protie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SPARC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的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型蛋白(secreted protie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SPARC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的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PARC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的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55%、76.79%、5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PARC的表达强度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RC表达的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SPARC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 子宫内膜癌 组织芯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