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1
作者 聂海宽 张金川 +8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全有 李双建 党伟 李沛 边瑞康 孙川翔 张珂 苏海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5-991,共17页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在生成机理方面,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控制了页岩生排烃史、生排烃量和现今含气量;页岩气运移机理涉及运移动力、运移相态、运移方式和运移通道四方面内容,页岩气运移主要是烃源岩内的初次运移,同时讨论了初次运移的影响因素;在赋存机理方面,甲烷—页岩间表现出单/多分子层吸附和微孔充填等多种赋存机制,组分润湿性和孔隙有效性是决定甲烷吸附赋存和解吸运移的关键;在保存机理方面,盖层和物性自封闭是主要的保存机理,构造运动引起的裂缝—流体活动是页岩气保存条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流体活动时间和期次研究是页岩气保存条件和含气量定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页岩气富集机理的系统分析和创新认识为页岩气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加强页岩气演化历史全过程的动态评价。结合深层和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分析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成因机制及主要特征,指出了下一步攻关内容及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富集机理 差异富集 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樟树对铜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及铜富集转运特性分析
2
作者 刘淑娟 欧阳雪灵 +3 位作者 杨爱红 刘腾云 刘立盘 周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以前期在铜污染矿区修复中筛选出的耐铜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为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实验,以不添加铜为对照(CK),设置50、150、300、600、900、1200 mg/kg 6个处理浓度,胁迫处理60 d后,测定樟树的生物量积累、叶绿素含量、... 以前期在铜污染矿区修复中筛选出的耐铜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为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实验,以不添加铜为对照(CK),设置50、150、300、600、900、1200 mg/kg 6个处理浓度,胁迫处理60 d后,测定樟树的生物量积累、叶绿素含量、生理生化指标及樟树对铜离子的富集和转移量,分析不同浓度铜处理对耐铜樟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铜在不同组织的富集转运规律。结果显示,樟树对铜胁迫表现出低浓度(150 mg/kg)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在900 mg/kg处理时没有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则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各器官铜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根>叶>茎,樟树主要将铜富集在根系,往地上茎和叶的转移率很低,极大地降低了对茎、叶的铜毒害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铜由根系向叶片的转移率IF(Leaf/Root)由对照处理的0.078逐降至1200 mg/kg处理时的0.007;铜由根系向茎的转移率IF(Stem/Root)由对照处理的0.06逐降至1200 mg/kg处理时的0.005。综合其生长、生理及铜的富集转运特性,樟树对铜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耐受浓度可达900 mg/kg,是可用于铜污染土壤种植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铜胁迫 生理响应 富集转运
下载PDF
氦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
3
作者 陶士振 杨怡青 +12 位作者 陈悦 刘祥柏 杨威 李剑 吴义平 陶小晚 高建荣 陈燕燕 王晓波 吴晓智 陈秀艳 李谦 贾进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52,共17页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或深部壳幔氦释放,沿岩石圈复合输导体系运移至天然气成藏系统,依附适宜载体气聚集成藏。②氦运移输导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基底断裂、沉积层断裂、有效输导层”复合输导体系控制,基于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综合分析,提出氦气运聚过程中具有“水溶相、气溶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存在氦气“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方式。③富氦气藏形成和氦气富集通常受控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3大主控要素,具有“脱溶汇聚、浮力驱动、压差驱替”3种聚集成藏动力类型,已发现富氦气藏具有相对“近氦源、邻断裂、低势区、高部位”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④氦气富集区勘探和评价需要依托天然气兼探/并探,在评价落实氦气“源-运-聚”要素与天然气“生-储-盖”条件耦合匹配性、局部相对低势高部位有利圈闭载体气区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优选“通源连圈、低势高位、气氦适配”的有利氦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富氦气田 地质特征 形成条件 成因机理 富集规律
下载PDF
南堡凹陷油气分布有序性与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4
作者 刘国勇 刘华 +4 位作者 陈蕾 孟令箭 刘景东 欧阳冠宇 刘海青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油气分布有序性是表征油气差异富集规律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寻找接替方向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开展油气藏类型、油气性质、油气富集程度、油气输导体系和断—盖条件等多角度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油气分布有序性与差异富集的主要控制因... 油气分布有序性是表征油气差异富集规律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寻找接替方向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开展油气藏类型、油气性质、油气富集程度、油气输导体系和断—盖条件等多角度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油气分布有序性与差异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南堡凹陷从次凹中心向边缘,表现出由岩性油气藏向构造油气藏、原油性质逐渐变差、富集层系逐渐变浅的有序变化。断陷期、坳陷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构造演化控制了凹陷沉积体系从而控制储盖组合分布和圈闭类型,其中源下、源内和源上3类储盖组合为多层系油气分布奠定了基础;纵横向输导体系和断—盖配置差异,控制了不同构造带油气运聚过程,形成了凹陷中部源下富集、凹陷边缘源上富集的总体规律。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该凹陷的油气分布规律性,可为成熟探区的精细勘探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油气分布有序性 成藏要素 输导体系 油气差异富集
下载PDF
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富集主控因素
5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4 位作者 王必金 郭战峰 刘皓天 张莉 朱志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继二叠系吴家坪组获得勘探突破后,将低勘探程度层系——茅口组“高灰”页岩气作为重要的勘探接替方向。利用HYM-1等井的岩心、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茅口组页岩气藏条件与富... 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继二叠系吴家坪组获得勘探突破后,将低勘探程度层系——茅口组“高灰”页岩气作为重要的勘探接替方向。利用HYM-1等井的岩心、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茅口组页岩气藏条件与富集特征的研究,认为茅口组四段一亚段页岩具有高碳、高灰、高孔隙度、高含气性、高杨氏模量、薄储层、多夹层的“五高一薄一多”的典型地质特征;与五峰组—龙马溪组等页岩相比,茅四段页岩碳酸盐矿物含量更高、黏土矿物含量更低,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无机孔较少,孔隙度平均4.27%,整体表现为高孔隙度;茅四段一亚段平均含气量为4.96m^(3)/t,具备较高的含气量。综合分析认为,富藻高碳页岩的发育、良好的储集能力和保存条件,以及页岩储层的可压裂性,是茅四段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红星地区 二叠系 茅口组 海相页岩 地质特征 富集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气高产井突破与富集模式
6
作者 何骁 梁峰 +4 位作者 李海 郑马嘉 赵群 刘勇 刘文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5,共14页
多年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缓慢,资201井获高产气流大大增加了该套页岩气规模商业化开发的信心,不同区域及层段富集规律差异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是筇竹寺组页岩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四川盆地57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对多... 多年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缓慢,资201井获高产气流大大增加了该套页岩气规模商业化开发的信心,不同区域及层段富集规律差异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是筇竹寺组页岩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四川盆地57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对多口重点井的古生物、沉积、储层等特征进行分析,详细剖析资201井的部署理论依据、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从地层研究入手,建立了筇竹寺组地层划分标准,明确筇竹寺组主体发育4套深水陆棚相的富有机质页岩(①至④号层段),其分布受裂陷槽发育控制,裂陷槽内厚度最大。分析了页岩储层发育特征,指出储层压力、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从下向上、从裂陷槽外到内呈现增大趋势,储层超压对页岩孔隙保存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结合保存条件等建立了“多层异相、超压保孔”的页岩气超压差异富集模式,指出远离散失通道的超压孔隙发育区(层段)是页岩气富集有利区(层段)。文章指出资201井及周边是未来筇竹寺组页岩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资源量为8.06×10^(12)m^(3);川西地区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资源量为0.72×10^(12)m^(3);川南长宁及黔北一带受石墨化及构造活动影响,以寻找远离风化壳及地表露头的超压孔隙发育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筇竹寺组 页岩展布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前景展望
下载PDF
生物炭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水中的痕量铅铜
7
作者 韩梅 张威 +2 位作者 贾娜 张辰凌 孔祥科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8,共8页
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备受关注,准确测定海水中的痕量重金属,对保护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海水样品的高盐和重金属痕量浓度等特点给仪器分析带来巨大挑战,直接准确测定高盐基质中的低含量重金属元素是非常困难的,须经前处... 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备受关注,准确测定海水中的痕量重金属,对保护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海水样品的高盐和重金属痕量浓度等特点给仪器分析带来巨大挑战,直接准确测定高盐基质中的低含量重金属元素是非常困难的,须经前处理去除海水中的大量盐分,并对待测元素进行富集,从而消除基体干扰,降低检出限。为实现海水中的痕量铅和铜的绿色分离与快速检测,本文采用吸附脱附的方式,将海水中铅和铜富集在椰壳生物炭上,再用超纯水反复冲洗生物炭,除去盐分基质,经硝酸溶解脱附,脱附液用0.45μm滤膜过滤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建立了生物炭富集ICP-MS测定海水中铅和铜含量的方法。两种金属元素在0.10~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海水中铅和铜,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5μg/L和0.006μg/L,测定下限分别为0.020μg/L和0.024μg/L,满足《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 1300—2023)规定的海水质量评价要求。海水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6.1%~102.3%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本方法操作简便、分析成本低、绿色环保,更适合于基层海洋监测应用,也可用于高矿化度基体样品的水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壳生物炭 富集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海水 重金属
下载PDF
D001型树脂对锰离子吸附及富集性能研究
8
作者 宋小三 岳子琳 +3 位作者 宋玺琛 刘波 张悦 范吉硕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4-3149,共6页
探究了D001型树脂对Mn^(2+)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开展静态吸附实验探究Mn^(2+)吸附等温模型与吸附动力学,在不同的流速、pH值和吸附时间下进行了动态吸附实验,又通过控制再生液流速和浓度研究了树脂对Mn^(2+)的富集程度,并对吸附前后的树... 探究了D001型树脂对Mn^(2+)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开展静态吸附实验探究Mn^(2+)吸附等温模型与吸附动力学,在不同的流速、pH值和吸附时间下进行了动态吸附实验,又通过控制再生液流速和浓度研究了树脂对Mn^(2+)的富集程度,并对吸附前后的树脂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与Freundlich等温线相比,锰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最能模拟锰吸附反应的动力学数据。动态吸附时进样流速保持8 m/h、 pH值为4、吸附时间为270 min吸附效果最好,再生液流速为1.5 m/h,浓度为3 mol/L时Mn^(2+)的富集效果最佳可以达到原样的60倍。最后通过FT-IR证实了锰与磺酸基结合的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 动力学 动态吸附 锰离子 富集
下载PDF
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9
作者 蒲秀刚 付永强 +8 位作者 时战楠 柴公权 陈长伟 姜文亚 韩文中 鄢继华 官全胜 许静 董姜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4-1007,共14页
为明确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基于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沙三段、沙一段3套页岩层系取心、测井、录井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利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 为明确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基于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沙三段、沙一段3套页岩层系取心、测井、录井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利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针对页岩样品开展多尺度、多维度精细表征,从微观、定量的角度系统分析了页岩矿物、有机质、孔隙及页岩油赋存特征,揭示了页岩油成藏富集规律并建立了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观视域下,多类型矿物以“组分混合”和“组构叠置”构成复杂页岩类型;储集空间可划分为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微裂缝3大类9小类,其中无机孔隙贡献率平均可达85%以上,孔径<50 nm的孔隙占据储集空间的主体;微观上有机质可划分为同沉积有机质、交生分异有机质和运移充填有机质3种类型;烃类主要赋存于长英质纹层、灰云质纹层或粉砂岩纹层中。基于矿物、有机质、储集空间、烃类4个要素的“四元耦合”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建立了3类富集成藏模式。在该模式指导下,沧东凹陷孔二段实施多口水平井获高产,优质页岩油区块已经实现当今油价下的效益开发,歧口凹陷沙三段及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均获得重要突破,展示出黄骅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店组二段 沙河街组三段 沙河街组一段 黄骅坳陷 组构特征 富集成藏规律
下载PDF
陆相拗陷湖盆细粒沉积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以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为例
10
作者 孟庆涛 张训 +9 位作者 杨亮 高家俊 刘招君 胡菲 邢济麟 张成铭 康嘉楠 崔博 董秦玮 张恩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15,共15页
松辽盆地作为白垩纪形成的大型陆相拗陷含油气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细粒沉积,近年来在非常规油气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其中青山口组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重点攻关层系,细粒沉积有机质富集机制对于非常规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在松辽盆... 松辽盆地作为白垩纪形成的大型陆相拗陷含油气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细粒沉积,近年来在非常规油气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其中青山口组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重点攻关层系,细粒沉积有机质富集机制对于非常规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在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分别选取位于不同沉积区的3口井,针对其青一段水进体系域的细粒沉积岩,借助岩心观察、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技术手段,讨论在不同沉积环境和水进过程中,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的变化,分析有机质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有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青一段细粒沉积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整体呈现有机质丰度南低北高、下低上高的特征;饱和烃中正构烷烃主要表现为单峰、前峰型,具有微弱奇数碳优势;萜类化合物中以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为主;甾类化合物中C_(27-29)规则甾烷以C_(27)规则甾烷丰度最高;芳香烃中三芴系列化合物以二苯并噻吩为主。研究区青一段细粒沉积岩有机质来源以湖泊内源菌藻类为主,含有一定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古水体整体为弱还原的半咸水环境。其中,有机质来源和古盐度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在平面上,半深湖—深湖沉积区相较三角洲外前缘沉积区,受河流影响较弱,陆源输入较弱,水体盐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有机质更加富集。在垂向上,随着水体加深,河流影响减弱,水体盐度呈升高的趋势,有机质类型变好,有机质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拗陷湖盆 细粒沉积 有机质富集 控制因素 青山口组一段 白垩系 长岭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山东南吕—欣木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
11
作者 史磊 王西荣 +3 位作者 宁霄峰 鹿峰宾 许延波 李亚楠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4,共14页
为探讨南吕—欣木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结合矿区地质特征,采用能谱和电子探针(EPMA)对研究区内采集的岩(矿)石标本进行分析,获取矿物生成顺序,分析金矿物的形态、粒度、成色和赋存状态,探讨金的富集机制。研究表明:南吕—欣木... 为探讨南吕—欣木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结合矿区地质特征,采用能谱和电子探针(EPMA)对研究区内采集的岩(矿)石标本进行分析,获取矿物生成顺序,分析金矿物的形态、粒度、成色和赋存状态,探讨金的富集机制。研究表明:南吕—欣木金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黄铁矿—石英(Ⅰ)、金—石英—黄铁矿(Ⅱ)、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Ⅲ)和石英—方解石(Ⅳ),其中第Ⅰ、Ⅲ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金的赋存状态有晶隙金(占49.87%)、裂隙金(占42.81%)和包体金(占7.32%)。裂隙金的大小为7~20μm。金成色变化范围在886~943之间,平均成色为845,变化系数为11.7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性显著的元素是Ag和Ag、Fe和S。金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大小依次是Au→Ag→Cr→Fe→S,与Pb、Cu和Zn等元素相关性不大。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金从矿源层(古老变质岩和玲珑复合岩体)溶滤出来,以简单的氯化物和络合物等迁移,富集在2个成矿阶段叠加部位。研究结果为揭示区域金的赋存状态和矿床成因提供了证据,也为总结焦家金成矿带成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的赋存状态 成矿富集机制 成矿阶段 金成色 南吕—欣木金矿
下载PDF
六溴环十二烷(HBCDs)异构体及对映体的植物富集、传输、修复及毒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武彤 杨妹 +4 位作者 李茜茜 刘子鑫 崔建升 鲍晓磊 郎子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是一种典型的疏水性脂肪族溴代阻燃剂,2013年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中.HBCDs具有手性中心,多个对映异构体,不同的立体构型在环境中会发生选择性富集分布,降解转化和生物毒性等行... 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是一种典型的疏水性脂肪族溴代阻燃剂,2013年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中.HBCDs具有手性中心,多个对映异构体,不同的立体构型在环境中会发生选择性富集分布,降解转化和生物毒性等行为.植物是生态系统能量的生产者,HBCDs可通过植物吸收改变植物生理,影响其在食物链的传递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本文对HBCDs异构体和对映体的植物提取分析方法、植物富集和传输、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以及植物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有效检测植物中的HBCDs异构体和对映体,对映体水平的检测将成为未来HBCDs立体构型分析的发展方向.HBCDs已在各类植物中被陆续检出,多数研究中α-HBCD是主要的异构体.目前在HBCDs对映体水平上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其在植物体内的传输尚无统一规律.植物种植可有效清除土壤中的HBCDs,展现出生物修复应用前景.HBCDs会引起植物生长发育迟缓、氧化胁迫和基因损伤等效应,不同构型的HBCDs表现出特异的选择性毒性行为.鉴于目前关于HBCDs的植物研究还很欠缺,建议今后加强对植物中HBCDs异构体和对映体水平的环境行为和污染治理研究,为综合评价HBCDs的生物有效性、健康风险评价及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对映体 选择性富集 植物修复 植物毒性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新认识
13
作者 陈更生 石学文 +7 位作者 刘勇 吴伟 杨雨然 朱逸青 陈丽清 徐亮 钟可塑 殷樱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迈向深层(埋深介于3500~4500 m),在四川盆地南部(下文简称川南)地区的泸州、长宁和渝西等区块深层页岩气不断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深层页岩气良好的开发前景。为了准确认识川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迈向深层(埋深介于3500~4500 m),在四川盆地南部(下文简称川南)地区的泸州、长宁和渝西等区块深层页岩气不断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深层页岩气良好的开发前景。为了准确认识川南地区深层页岩在局部地区出现的低电阻率、高含水饱和度、测试微气现象,分别从页岩有机质成熟演化、页岩气源内运移特征和区域多期断裂活动影响等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高—过成熟度有机质石墨化造成了页岩电阻率和含气量明显降低,在有机质成熟度(Ro)大于3.6%以后,有机质生气能力衰竭,颗粒孔隙度明显降低,含水饱和度明显升高;②页岩气存在“源内侧向运移”特征,含气性与现今构造区带构造位置相对高低相关,表现为相对海拔高部位含气饱和度高,相对海拔低部位含气饱和度低;③Ⅰ级断裂对天然气的散失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建议距离Ⅰ级断裂1.5 km范围内勿部署实施井位,Ⅱ级断裂对含气性影响范围有限,距离Ⅱ级断层700 m以外时对页岩气体积压裂的影响较小。结论认为,充分考虑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构造位置相对高低关系以及断裂发育特征等因素对深层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有利于完善深层页岩气评价标准,对认识深层页岩气资源潜力以及优选有利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可为推动实现深层页岩气规模增储和效益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保存条件 富集规律 控制因素
下载PDF
火电厂燃煤产物中关键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研究
14
作者 朱士飞 毛礼鑫 +1 位作者 张静 曹磊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煤系共伴生战略性关键元素可在燃煤产物中富集,研究燃煤产物中关键元素的富集特点可为元素的预富集和提取利用提供依据。以我国东西部不同火电厂燃煤产物为例,采用波长色散荧光光谱仪(AxiosmAX)、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AP-Qc)测试... 煤系共伴生战略性关键元素可在燃煤产物中富集,研究燃煤产物中关键元素的富集特点可为元素的预富集和提取利用提供依据。以我国东西部不同火电厂燃煤产物为例,采用波长色散荧光光谱仪(AxiosmAX)、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AP-Qc)测试了燃煤产物中常量元素和关键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了燃煤产物中关键微量元素分布富集的一般性规律。结果表明:①粉煤灰中主要常量元素为Si、Al、Fe,三者氧化物占比达87.79%;微量元素中稀土元素、锂、镓、铀、锗的含量分别为456.95μg/g、163.58μg/g、49.07μg/g、8.67μg/g、4.59μg/g,除铀、锗外均高于世界煤灰平均值。②常量元素中P趋向富集于细灰中,Fe、Ca更易富集于粗灰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保持一致,且在细灰中的含量高于粗灰,锂、镓、铀、锗均在细粒燃煤产物中更为富集,分异系数分别为1.17、2.45、1.53、2.14。③数理统计分析表明,煤中稀土元素与无机矿物相关,且富集于燃煤产物的非磁性组分中;锂主要与黏土矿物有关,燃烧后主要以LiAlO2的形式存在;镓、铀赋存形式不单一,与黏土矿物有一定的关系;锗与无机相相关性弱,表明其主要与有机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产物 稀土元素 关键元素富集
下载PDF
湿法炼锌浸出渣中稀贵金属的富集和回收研究
15
作者 张恩玉 李志强 冶玉花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2期19-21,共3页
本文主要阐述了湿法冶炼锌浸出渣中稀有贵金属的富集和回收研究。通过对浸出渣处理方法的分析和浸出工艺的优化,使浸出渣中的贵金属得到富集和回收。结合理论,提出了更合理的工艺控制条件,对浸出渣的回收、环境保护及提升经济效益都起... 本文主要阐述了湿法冶炼锌浸出渣中稀有贵金属的富集和回收研究。通过对浸出渣处理方法的分析和浸出工艺的优化,使浸出渣中的贵金属得到富集和回收。结合理论,提出了更合理的工艺控制条件,对浸出渣的回收、环境保护及提升经济效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浸出渣 稀贵金属 富集
下载PDF
基于构造样式的页岩气富集模式分类-以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为例
16
作者 拜文华 徐思煌 +2 位作者 刘昭茜 梅廉夫 程峰 《华北地质》 2024年第1期52-65,共14页
【研究目的】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经历的构造活动复杂且改造作用强,构造改造程度与页岩气的聚集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构造样式对页岩气富集模式进行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构造分区及改造强度变化趋势为主线,... 【研究目的】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经历的构造活动复杂且改造作用强,构造改造程度与页岩气的聚集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构造样式对页岩气富集模式进行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构造分区及改造强度变化趋势为主线,整体研究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上统五峰组-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层系的构造分区、不同区块构造抬升时间差异,总结不同构造区的页岩气富集模式。【研究结果】通过研究不同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目的层系构造改造强度、构造形态、埋藏深度、埋藏抬升时间等的差异性,将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主力海相页岩层系划分为9个一级构造区和20个二级构造区。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构造区典型井的构造埋藏史及生烃史,结合构造形态、保存条件及产气情况,将四川盆地及周缘划分为9种典型的页岩构造样式及页岩气富集模式:盆内大型斜坡型(威远型)、盆内低陡构造与宽缓向斜型(泸州型)、盆缘向斜型(长宁型)、盆缘复杂构造型(昭通型)、盆缘宽缓断背斜型(焦石坝型)、盆缘斜坡逆断层封堵型(丁山型)、盆外复杂背斜型(巫溪型)、盆外残留向斜型(彭水型)、盆外残留向斜逆断层封堵型(正安型),其页岩气富集及保存条件整体上依次变差。【结论】总结出的9种页岩气富集模式,概况了四川盆地内部到盆地外缘的整体构造演化及页岩气保存富集规律,可以为进一步的页岩气有利区优选提供范围和目标,更好地指导四川盆地及周缘的页岩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周缘 五峰-龙马溪组 页岩构造改造 构造样式 页岩气富集模式
下载PDF
稻谷对铅富集特性的品种差异及其安全风险
17
作者 林芗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以漳州当地15个水稻主栽品种为试材,采用添加铅源的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考察稻谷对铅富集特性的品种差异及评价其质量安全风险。结果表明,在弱酸性(5.5<pH≤6.5)水田土壤中,盆栽试验土壤铅全量分别为22.4、103.5和204.8 mg/kg时,15... 以漳州当地15个水稻主栽品种为试材,采用添加铅源的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考察稻谷对铅富集特性的品种差异及评价其质量安全风险。结果表明,在弱酸性(5.5<pH≤6.5)水田土壤中,盆栽试验土壤铅全量分别为22.4、103.5和204.8 mg/kg时,15个品种稻谷铅含量变幅分别为0.016~0.061、0.061~0.198和0.157~0.606 mg/kg;大田试验土壤铅全量分别为23.4、23.5、26.4 mg/kg时,15个品种稻谷铅含量变幅为0.016~0.056、0.014~0.056和0.024~0.069 mg/kg;同一品种稻谷铅含量与土壤铅全量呈正相关性直线关系(P<0.01)。不同品种稻谷对铅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59%~0.296%和0.060%~0.261%;聚类分析得出有4个品种为高富集、6个品种为中富集、5个品种为低富集。依据GB2762—2017规定的稻谷中铅含量限量标准(0.2 mg/kg),低富集、中富集和高富集水稻品种,弱酸性水田土壤(5.5<pH≤6.5)铅全量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4.1~274.7、113.5~180.0和82.7~107.1 mg/kg。漳州市15个水稻品种在土壤铅全量≥风险临界值的水田上种植,稻谷铅含量存在质量安全高风险(>0.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稻谷 富集特性 质量安全 风险评价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
18
作者 张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为明确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油气差异富集特征,指导下步油气勘探方向优选,综合利用钻井及地震资料,在潜山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孤西潜山带经历了晚三叠世挤... 为明确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油气差异富集特征,指导下步油气勘探方向优选,综合利用钻井及地震资料,在潜山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孤西潜山带经历了晚三叠世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弱挤压到截凸填凹、晚侏罗世挤压抬升剥蚀、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拉张、晚白垩世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右行走滑拉张高位潜山剥蚀等4期挤压、2期拉张、2期走滑、5期剥蚀的演化过程,并于新近纪整体沉降定型,在孤西潜山带形成高位潜山和低位潜山2类潜山,整体具有“NW向断层控带、NE(EW)向断层控山、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多期构造活动作用的叠加,导致2类潜山在源储对接关系、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油藏最为富集,低位潜山各层系均可成藏,且以古生界构造油藏最为富集,同种类型的潜山由于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的不同,其油气富集特征也有所差异。埕中、埕东、孤岛等高位潜山斜坡带地层油藏,孤北、垦利等低位潜山下古生界风化壳油藏及内幕构造油藏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构造油藏是下步重点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差异富集 成藏模式 孤西潜山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下扬子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关键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
19
作者 邵威 周道容 +2 位作者 李建青 章诚诚 刘桃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通过开展系统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在钻探新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上,对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中油气显示表现为“三气... 通过开展系统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在钻探新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上,对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中油气显示表现为“三气两油”特征,即二叠系大隆组和孤峰组页岩气、龙潭组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大隆组页岩油和三叠系殷坑组灰岩裂隙油。(2)以宣城凹陷为代表的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带油气富集受3个关键要素控制,即后缘凹陷块体稳定,已形成的油气体系具有较好的保存环境;该地区二叠系大隆组(P3d)和孤峰组(P2g)沉积环境属深水陆棚环境,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发育2套富有机质的烃源岩层系;顶、底板有效封存条件均较好,烃源岩上部有三叠系泥灰岩地层覆盖,下部有栖霞组生物碎屑灰岩为垫层,顶、底地层控制了纵向油气的散逸。(3)研究区下三叠统—上二叠统自上而下依次富集泥灰岩裂隙油、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整体呈“上油下气”多种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特征,形成了特殊的油气富集模式。(4)宣城凹陷与南陵凹陷、句容凹陷和常州凹陷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是下一步页岩油气勘探的首选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三元富集模式 页岩油气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油气富集要素 非常规油气 二叠系 下扬子北缘
下载PDF
宁陕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
20
作者 李辉峰 辛世红 《四川有色金属》 2024年第1期18-22,37,共6页
宁陕县某金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山地,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燕山期NE-NNE向破碎蚀变带内的破碎蚀变岩及石英脉体中。目前,该矿正处于勘查阶段,只进行了基本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采用激电中梯测量和1:10000土壤化学测量圈定矿体后,通... 宁陕县某金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山地,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燕山期NE-NNE向破碎蚀变带内的破碎蚀变岩及石英脉体中。目前,该矿正处于勘查阶段,只进行了基本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采用激电中梯测量和1:10000土壤化学测量圈定矿体后,通过钻探验证、槽探揭露、地质测量、取样分析等工作,查明金矿地质特征,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形成机制,概括矿物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为后期外围探矿和深部找矿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围岩蚀变 富集规律 矿体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