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新世寒冷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 被引量:39
1
作者 方修琦 葛全胜 郑景云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6-461,共6页
在统计10000aBP以来我国每百年中寒冷事件记录的频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特点和频率序列的功率谱.结果表明,10000aBP以来的冷暖变化在500,1000和1300a的周期是明显的.其中,两个相邻寒冷事件的平均时间间隔与500a周期相对... 在统计10000aBP以来我国每百年中寒冷事件记录的频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特点和频率序列的功率谱.结果表明,10000aBP以来的冷暖变化在500,1000和1300a的周期是明显的.其中,两个相邻寒冷事件的平均时间间隔与500a周期相对应,间隔一个事件的两个寒冷事件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与1000a周期相对应.而包括一长(400~800a)一短(100~200a)两个寒冷时段的一个气候旋回与1300a左右的周期相对应.为千年周期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寒冷事件 气候变化 千年周期 中国
下载PDF
近52年宁夏冬季极端寒冷事件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贾宏元 程彦杰 周翠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5-462,共8页
利用1961-2012年宁夏19个测站完整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了近52年宁夏极端寒冷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极端寒冷事件空间上表现为较好地一致性,存在"东西多、中部少"的分布特点,贺兰山脉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宁夏寒... 利用1961-2012年宁夏19个测站完整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了近52年宁夏极端寒冷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极端寒冷事件空间上表现为较好地一致性,存在"东西多、中部少"的分布特点,贺兰山脉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宁夏寒冷事件年频次总体在减少,强度也呈减弱趋势,年发生日数、日最多站次与年频次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寒冷事件频数的显著性周期为2~6年,具有间歇性和跳跃性特征;寒冷事件在1980年前后,发生气候突变后与许多要素场的气候突变时间相吻合;21世纪以来,寒冷事件有增多趋势。环流特征分析发现,极端寒冷的多寡与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状况密切相关,冷事件多(少)发年乌拉尔山及其以东高压脊偏强(弱),东亚高度场明显负(正)异常,低压加深(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极端寒冷事件 宁夏
下载PDF
明清小冰期与海南岛寒冷事件述论
3
作者 詹兴文 张朔人 《新东方》 2016年第6期54-59,共6页
地处热带的海南岛,因受明清小冰期影响,岛内气候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动,由此形成的寒冷事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笔者通过对该时段海南岛寒冷事件的梳理,为人们了解海南气候变动提供基本线索。
关键词 海南岛 明清小冰期 寒冷事件
下载PDF
北美东部一个先前未被认识的晚冰期寒冷事件
4
作者 李国胜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6期17-19,共3页
北美东部一个先前未被认识的晚冰期寒冷事件A.J.Lcvesque等研究区包括加拿大三个沿海省份(43°-48°N,60°-68°W)中的两个。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这个地区的冰消期早在距今14500a... 北美东部一个先前未被认识的晚冰期寒冷事件A.J.Lcvesque等研究区包括加拿大三个沿海省份(43°-48°N,60°-68°W)中的两个。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这个地区的冰消期早在距今14500a就已经开始,到距今11000a完全结束,尽管一些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东部 晚冰期 寒冷事件 放射性测年 古地质学
下载PDF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研究
5
作者 李嘉宁 岳大鹏 +1 位作者 赵景波 杨天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频期,1704—1783年和1784—1863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年、7年、11年、28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年和1861—1900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霜雪灾害 时空变化 寒冷气候事件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
下载PDF
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庆祥 黄嘉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45-1150,共6页
利用1951—2008年北京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新的气候极端事件阈值计算方法,对北京地区最低气温第10百分位阈值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最低气温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和寒冷程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京比较寒冷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寒... 利用1951—2008年北京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新的气候极端事件阈值计算方法,对北京地区最低气温第10百分位阈值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最低气温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和寒冷程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京比较寒冷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寒冷程度存在年代际变化,其变化趋势呈减少或减弱趋势,且在21世纪初发生了转变。北京地区最低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存在13.3年和2.1年的主要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最低气温 极端寒冷事件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泥炭沉积粒度与元素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2 位作者 孙忠 苏志珠 张彩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9-620,共12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泥炭沉积的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0.0~8.6cal ka BP区域暖湿程度逐渐增加,但在8.6~7.1cal kaBP气候相对寒冷干燥,7.1~3.8cal ka BP暖湿程度总体上...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泥炭沉积的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0.0~8.6cal ka BP区域暖湿程度逐渐增加,但在8.6~7.1cal kaBP气候相对寒冷干燥,7.1~3.8cal ka BP暖湿程度总体上为全新世最佳,但也出现明显的气候波动,3.8~0.5cal ka BP气候向冷干方向发展,0.5cal ka BP以来气候又逐渐转向暖湿.这一特征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中存在10次千年尺度的寒冷事件,并与高原冰芯、湖泊、泥炭和风成沉积记录的古气候变化,甚至与北半球高低纬度的气候变化都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因此,认为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季风模式"与"千年尺度震荡"的双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全新世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粒度 化学元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成沉积微量元素揭示的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2 位作者 孙忠 苏志珠 张彩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3-433,共11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的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的标志;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的寒冷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下载PDF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景波 邢闪 周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6,共6页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明代 霜雪灾害 小波分析 寒冷气候事件
原文传递
山西清代霜雪灾害的特点与周期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孟万忠 赵景波 王尚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7,共8页
通过对山西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地区霜雪灾害的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清代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252次,其中轻度80次、中度125次、重度47次。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公元1644-1703年为第1阶段,1704-1823... 通过对山西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地区霜雪灾害的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清代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252次,其中轻度80次、中度125次、重度47次。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公元1644-1703年为第1阶段,1704-1823年为第2阶段,1824-1883年为第3阶段,1884-1911年为第4阶段。其中第1,3阶段为灾害多发阶段,强度较大,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第2,4阶段为灾害少发阶段,强度较弱,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清代霜雪灾害主要有2~3 a周期、15 a周期和40 a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轻、中度霜雪灾害的温度范围为-6.4~-1℃,重度为低于-6.4℃。山西清代共发生3次寒冷气候事件,出现在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和1892年,寒冷气候事件和异常寒冷灾害年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霜雪灾害 清代 灾害等级 周期规律 寒冷气候事件
原文传递
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特点与周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景波 陈颖 周旗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75-82,共8页
通过对关中平原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小波分析,对该区清代霜雪灾害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恢复了该区清代霜雪灾害发生时的最低气温。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清代共发生霜雪灾害34次,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霜雪灾害分别为2... 通过对关中平原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小波分析,对该区清代霜雪灾害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恢复了该区清代霜雪灾害发生时的最低气温。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清代共发生霜雪灾害34次,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霜雪灾害分别为2、20、12次;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3个阶段,1644~1733年为第1阶段,1734~1823年为第2阶段,1824~1912年为第3阶段;第1和第3阶段为霜雪灾害多发阶段,以中度和重度灾害为主,第2阶段为霜雪灾害少发阶段,以轻度和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的发生存在不同的时间周期规律,其周期主要有9~15年、13年、34年左右和40年左右;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关中平原清代轻度和中度霜雪灾害的气温范围为-6.4℃~-1℃,重度的气温范围一般为-19℃~-17℃;关中平原清代共发生3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为1690~1692年、1861~1865年和1893~189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雪灾害 清代 关中平原 灾害等级 周期规律 小波分析 寒冷气候事件
下载PDF
陕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及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邢闪 赵景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6-91,共6页
通过对陕南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清代(1644-1911年)陕南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变化及不同等级灾害周期性等。统计分析显示,陕南清代发生霜雪灾害28次,平均每9.57年发生一次;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 通过对陕南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清代(1644-1911年)陕南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变化及不同等级灾害周期性等。统计分析显示,陕南清代发生霜雪灾害28次,平均每9.57年发生一次;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1%,72%和7%;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1644-1668年和1819-1868年的第1、第3阶段为灾害多发期,而1669-1818年和1869-1911年的第2、第4阶段为灾害少发期。霜雪灾害的自相似性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分形结果显示陕南地区清代各等级灾害呈周期变化,且这些灾害的集中性非常强。陕南清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发生分别存在着16~18 a,7~8 a和46 a振荡周期。该地区霜雪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偏暖月的持续性降雪、积雪或由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造成的。初步确定陕南清代发生了两次霜雪灾害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9-1663年和1817-184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地区 清代 霜雪灾害 分形特征 灾害成因 寒冷气候事件
原文传递
1368-1948年山西霜雪灾害的特征与周期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孟万忠 刘晓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84,共5页
通过对山西1368-1948年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这期间,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419次,轻度106次、中度228次、重度85次。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368-1579年为第1阶段,158... 通过对山西1368-1948年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这期间,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419次,轻度106次、中度228次、重度85次。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368-1579年为第1阶段,1580-1699年为第2阶段,1700-1819年为第3阶段,1820-1948年为第4阶段。第1、3阶段距平值主要为负值,灾害频次较低,以轻、中度灾害为主。第2、4阶段距平值主要为正值,灾害频次较高,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小波分析表明,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周期,即10~13年、20年左右、45~50年和120年左右的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共发生6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578-1588、1591-1607、1631-1642、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出现3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1892和192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雪灾害 1368-1948年 灾害等级 周期规律 寒冷气候事件 山西
下载PDF
杜诗记载的唐代荆湘地区寒冬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亚玲 崔玉娟 +2 位作者 方修琦 贾丹 袁存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中,有15首记载了公元768和769年唐代荆湘地区连续2年冬季出现的寒冷气候。公元768和769年冬季,洞庭湖及以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出现降雪,公元769年早春甚至出现洞庭湖局部结冰的现象。杜诗记...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中,有15首记载了公元768和769年唐代荆湘地区连续2年冬季出现的寒冷气候。公元768和769年冬季,洞庭湖及以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出现降雪,公元769年早春甚至出现洞庭湖局部结冰的现象。杜诗记载的冷冬及洞庭湖结冰事件,在其他史料中未曾发现,是对史料中唐代洞庭湖地区寒冷和结冰记录的补充。公元768和769年气候寒冷事件发生在8世纪中叶以后,是公元750年之后唐代气候变冷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荆湘地区 寒冷气候事件 古气候 唐代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清代霜雪灾害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晓华 赵景波 温震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8-504,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清代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时空变化、周期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共发生霜雪灾害57次,其中轻度10次,中度43次,重度4次。灾害变化可分为1644-1733年、...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清代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时空变化、周期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共发生霜雪灾害57次,其中轻度10次,中度43次,重度4次。灾害变化可分为1644-1733年、1734-1783年、1784-1833年、1834-1863年及1864-1912年等5个阶段。时间上,灾害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和初春;空间上,灾害主要分布在银川、中卫、平罗、永宁、盐池和定边,共6个地区。同时,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发生周期,即3 a、6 a、27 a和58 a的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霜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 清代霜雪灾害 灾害等级 时空变化 周期规律 寒冷气候事件
下载PDF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昭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4-38,共5页
本文利用相关方志中典型冷暖事件记载的资料,以20年为单位对冷暖事件出现次数分别进行统计、并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状况进行归纳和分期。经研究,本地区该时期气候状况以冷为主,可划分为三个冷期和两个暖... 本文利用相关方志中典型冷暖事件记载的资料,以20年为单位对冷暖事件出现次数分别进行统计、并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状况进行归纳和分期。经研究,本地区该时期气候状况以冷为主,可划分为三个冷期和两个暖期。暖期出现于十六世纪中叶和十八世纪、其余为冷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太湖流域 冬季气候 寒冷事件 湖州府志 中国地方志 冷暖事件 县志 嘉善县 十二月
下载PDF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响应——以2008年贵州省凝冻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盼龙 白晓永 李阳兵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8-108,共11页
为揭示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响应及恢复过程,以2008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特大凝冻事件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贵州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250m分辨率NDVI生成的NPP数据,探讨了不同岩性、地貌、植被类型... 为揭示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响应及恢复过程,以2008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特大凝冻事件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贵州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250m分辨率NDVI生成的NPP数据,探讨了不同岩性、地貌、植被类型的NPP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凝冻事件导致贵州NPP共损失0.77×106t C,主要分布黔中、黔南和黔西南等喀斯特集中连片区;2)喀斯特岩性区受损程度较非喀斯特岩性区明显严重,受损率分别为28.62%、21.92%,恢复程度差,恢复率分别为91.29%、95.76%;3)在不同喀斯特地貌区内,岩溶高原受损最严重,岩溶槽谷区受损最小,受损率分别为33.00%、21.40%,岩溶断陷盆地恢复最好,岩溶槽谷恢复最差,恢复率分别为106.65%、88.41%;4)各植被类型中灌丛损失最大,混交林最小,损失率分别为28.49%和21.79%,草丛恢复程度最好,灌丛最差,恢复率分别为97.63%、91.33%。综上所述,不同植被在不同岩性、地貌条件下,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时空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其恢复过程也存在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极端寒冷天气事件 响应 贵州省 2008年凝冻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小庆 赵景波 祁子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89,共6页
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发生频次、等级、阶段、周期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霜雪灾害75次,平均每3.5a发生1次,其中轻度霜雪灾害13次、中度霜雪灾害5... 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发生频次、等级、阶段、周期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霜雪灾害75次,平均每3.5a发生1次,其中轻度霜雪灾害13次、中度霜雪灾害53次、重度霜雪灾害9次,分别占灾害总数的17.3%、70.6%、12.1%。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在1644~1753年、1754~1783年、1784~1803年、1804~1863年、1864~1911年。第1、3、5阶段为霜雪灾害低发期,第2、4阶段是霜雪灾害高发期。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示,研究区清代发生了两个霜雪灾害爆发期,代表了两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发生在公元1764~1783年和1834~1863年。研究发现该区西部清代霜雪灾害主要为发生在冬季的强冷空气引起气温降至-6.4℃以下的强低温型霜冻灾害,东部地区主要是发生在秋季偏暖月份冷空气引起的气温降至0℃以下的弱低温型霜冻灾害。研究区清代霜雪灾害变化主要有40~45a的长周期,16~18a、11~15a的中周期和5~8a的短周期。该区的霜雪灾害发生周期可以作为霜雪灾害预防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霜雪灾害 周期规律 小波分析 寒冷气候事件 鄂尔多斯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