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治疗幼儿寰枢椎脱位1例
1
作者 熊自立 秦础强 +3 位作者 尹德龙 杨展翔 吴增晖 范震波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302-302,共1页
患儿,男,35个月。出生后诊断为唐氏综合征。2个月前玩耍时不慎摔倒,后脑勺着地,能勉强站立,后逐渐出现站立和行走不稳,经常跌倒。1个月前患儿已无法自主站立,呈瘫坐状态,于2022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X线检查(见图1A)显示:寰枢椎脱位,... 患儿,男,35个月。出生后诊断为唐氏综合征。2个月前玩耍时不慎摔倒,后脑勺着地,能勉强站立,后逐渐出现站立和行走不稳,经常跌倒。1个月前患儿已无法自主站立,呈瘫坐状态,于2022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X线检查(见图1A)显示:寰枢椎脱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T检查(见图1B)显示:枢椎椎弓根发育极度狭小,椎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外伤 唐氏综合征 寰枢椎可复性脱位 幼儿
下载PDF
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峰 刘瑞端 +1 位作者 姚强 贾长青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9月到2013年9月伴有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椎可复性脱位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5.6岁。均行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 目的探讨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9月到2013年9月伴有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椎可复性脱位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5.6岁。均行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时间4~38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 h,平均出血量130 m L。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9.0±1.5)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6±0.8)分(P〈0.05),末次随访为(15.8±0.6)分。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1例,术后死亡。其余X射线片、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复位满意,获骨性融合。结论对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畸形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军华 赵善明 +2 位作者 张健荣 陈锦明 李小雄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10期1319-1320,共2页
目的分析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研究组行3D打印模型辅助下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术中X线机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 目的分析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研究组行3D打印模型辅助下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术中X线机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相关症状,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模型 后路螺钉内固定术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下载PDF
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 被引量:3
4
作者 江伟 左威 +2 位作者 王鹏 曾文 李维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游离小骨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枢椎椎板钉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邓轩赓 熊小明 +5 位作者 石华刚 万趸 崔伟 宋偲茂 梅国龙 侯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钉用于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RAAD)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1例RAAD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寰椎均为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椎板钉固定13例(椎板...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钉用于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RAAD)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1例RAAD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寰椎均为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椎板钉固定13例(椎板钉组)、椎弓根钉固定28例(椎弓根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JOA评分,影像学检查螺钉植入准确性、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物稳定性。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达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椎板钉组随访时间12~17月,平均13.8个月;椎弓根钉组12~20个月,平均14.1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0.482)。末次随访时,椎板钉组及椎弓根钉组JOA评分分别为(13.9±1.6)、(14.3±1.8)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9.033,P=0.000;t=-15.835,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0,P=0.532)。椎板钉组共植入26枚螺钉,其中25枚螺钉准确植入;椎弓根钉组共植入56枚螺钉,其中54枚螺钉准确植入;两组螺钉植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1,P=0.951)。椎板钉组均获得寰枢椎后方骨性融合;椎弓根钉组1例后方融合影像不连续,其余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1,P=0.496)。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结论枢椎椎板钉治疗RAAD安全、可靠,能维持寰枢椎初始稳定性,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椎弓根钉替代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椎板钉 椎弓根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瑞端 贾长青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策略。方法对自2007-09—2013-09诊治的伴有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椎可复性脱位36例,均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35例获得随访4-3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JOA评分(9... 目的探讨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策略。方法对自2007-09—2013-09诊治的伴有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椎可复性脱位36例,均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35例获得随访4-3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JOA评分(9.0±1.5)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6±0.8)分(P〈0.05),末次随访为(15.8±0.6)分。术前延髓脊髓角115°-125°(119±8)°,术后延髓脊髓角126°-140°(133±8.3)°(P〈0.05),末次随访延髓脊髓角未见明显改变。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1例,术后死亡。其余X线片、CT复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复位满意,获骨性融合。结论对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畸形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浅析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7
作者 曾芳俊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2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为400~1000ml,平均出血量为582.26±12.76ml;手术时间为92~225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137.28±5.77分钟:术后x线和CT复查结果显示,寰枢椎复位佳。ASIA分级情况:B级4例患者中,3倒恢复至c级,l例恢复至D级:C级2l例患者中.10例恢复至D级,11例恢复至E级;D级19例患者中,全部恢复至E级。JOA评分:13~17分.平均评分为14.45±0.7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内固定和寰枢椎位置满意,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情况。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