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13
1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7 位作者 刘洪奎 李家顺 侯铁胜 包聚良 袁文 戴力杨 张文明 徐印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对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3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9例,横韧带断裂5例。所有患者行寰枢椎钢丝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Galie法固定21... 目的:对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3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9例,横韧带断裂5例。所有患者行寰枢椎钢丝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Galie法固定21例,Brooks法固定13例。结果:术后进行颈椎侧位X线片随访3~63个月不等(平均9个月),34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适用于陈旧性不稳定齿突骨折、伴有不愈合倾向齿突骨折及横韧带断裂患者,解剖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 寰枢椎不稳 融合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手术后的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宁凡友 王冲 孔丽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6期763-767,共5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患者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手术后的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潜在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本院自2012年1月~2019年3月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1例A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所有...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患者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手术后的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潜在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本院自2012年1月~2019年3月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1例A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手术前后的下颈椎曲度(C_(2)-C_(7)角)、其他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枕颈角(C_(0)-C_(2)角),C_(1)-C_(2)角,颈椎前凸角(C_(0)-C_(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SV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变化情况。随访观察术后C_(2)-C_(7)角变化情况,若有所减小,则视为下颈椎曲度减小(A组);若有所增加或不变者,纳入B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手术前后的相关颈椎矢状位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例AAD患者均顺利完成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术后获访9~15个月、平均(12.1±2.8)个月,术后出现下颈椎曲度减小者9(29.0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_(2)-C_(7)角、术后C_(1)-C_(2)角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_(2)-C_(7)角≥20°(OR=8.276,P=0.001)和术后C_(1)-C_(2)角≥20°(OR=6.754,P=0.013),均是AAD患者术后下颈椎曲度减小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下颈椎曲度减小在AAD患者行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后并不少见,术前C_(2)-C_(7)角≥20°、术后C_(1)-C_(2)角≥20°可增加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后路融合 下颈椎曲度 预测因素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3
作者 张文斌 李宏杰 《实用骨科杂志》 2002年第4期282-282,共1页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 APOFIX内固定 治疗 齿状突骨折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4
作者 张文斌 李宏杰 《浙江临床医学》 2002年第12期904-904,共1页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 APOFIX内固定 齿状突骨折 颈部外伤 手术方法
下载PDF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吴冀 郭群峰 +4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武乐成 祝静雨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采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能够实现良好的骨融合,可应用于后弓缺失等不能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植骨术的患者,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寰枢椎的关节间隙高度,增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 后路结构性植骨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
原文传递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陆一 蔡晓冰 井冲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随访2年,根据术前、术后的下颈椎前凸角变化设为降低组以及不变或增加组,...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随访2年,根据术前、术后的下颈椎前凸角变化设为降低组以及不变或增加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枕颈角、下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7)SV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术后C_(1-2)角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调查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者26例,不变或增加者58例。两组患者年龄、术前枕颈角、下颈椎前凸角、C_(2-7)SVA、术后C 1-2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术前T_(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术前下颈椎前凸角>20°、术前枕颈角>20°、术后C 1-2角>20°,均是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与术前下颈椎前凸角、术前枕颈角、年龄以及融合角度过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寰枢椎融合 寰枢椎脱位 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
下载PDF
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1例
7
作者 祁玉辉 孔鹏 +4 位作者 汲长蛟 张旺 樊春阳 孙昌宇 张建新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75-275,共1页
患者,女,53岁,因颈部及右侧肢体疼痛、麻木、无力12年于2021年6月20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无外伤、结核、肿瘤等病史。入院症状:颈部疼痛,右侧肢体疼痛、麻木、无力,双足底踩棉花感,行走不稳易跌倒。查体:颈部活动受限,双手... 患者,女,53岁,因颈部及右侧肢体疼痛、麻木、无力12年于2021年6月20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无外伤、结核、肿瘤等病史。入院症状:颈部疼痛,右侧肢体疼痛、麻木、无力,双足底踩棉花感,行走不稳易跌倒。查体:颈部活动受限,双手握力减退,右上肢肌力3级,右趾长伸肌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4级,不能快步及大步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难复性 前路寰枢椎松解 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
下载PDF
前路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ⅡB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璐 谷雨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比较前路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ⅡB型齿状突骨折(OF)的疗效。方法 将86例ⅡB型OF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螺钉组(42例,行前路螺钉内固定)和融合组(44例,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目的比较前路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ⅡB型齿状突骨折(OF)的疗效。方法 将86例ⅡB型OF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螺钉组(42例,行前路螺钉内固定)和融合组(44例,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后颈椎屈曲、旋转活动度、颈椎疼痛、颈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螺钉组明显少(低)于融合组(P<0.01,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3个月颈椎屈曲、旋转活动度螺钉组明显高于融合组(P<0.01)。术后3个月颈椎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两组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螺钉组两项均明显低于融合组(P<0.01)。结论 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比较,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ⅡB型OF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颈椎活动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螺钉内固定 后路寰枢椎融合 ⅡB型齿状突骨折
下载PDF
几种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闵少雄 靳安民 +2 位作者 朱立新 张辉 肖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 :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 ,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 :对 2 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 ,包括齿突骨折 2 0例 ,横韧带断裂 5例 ,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 1 2... 目的 :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 ,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 :对 2 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 ,包括齿突骨折 2 0例 ,横韧带断裂 5例 ,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 1 2例 ,Brooks钢丝并后路融合术 9例 ,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 4例。结果 :术后随访 6~ 40个月 (平均 2 1个月 ) ,全部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 ,部分行MRI检查 ,骨性融合分别为Gallie法 1 0例 ( 83% ) ,Brooks法 8例 ( 89% ) ,APOFIX法 4例 ( 1 0 0 % )。结论 :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操作简便、稳定、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MRI成像而有利随访 ,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寰椎损伤 寰枢椎后路融合 内固定器械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伟 张仕涛 +1 位作者 方园 校建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7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43例类风湿性A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43例类风湿性A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解剖位置相关指标、颈部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52.5±28.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1.5±36.2)mL。术后12个月,患者的ADI小于术前,CCA和CMA均大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术前,ASIA、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类风湿性AAD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轻颈部疼痛,改善运动及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 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 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8
11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1 位作者 刘岩 钱其荣 《临床骨科杂志》 1999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 评价Apofix 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 ~2 后路融合、Apofix 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5 例,其中1 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 术后随访3 ~11 个月,颈椎侧... 目的 评价Apofix 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 ~2 后路融合、Apofix 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5 例,其中1 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 术后随访3 ~11 个月,颈椎侧位X 线片检查,5 例获骨性愈合。结论 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 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损伤 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后路融合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应用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12
作者 谈宜 陈为民 +1 位作者 丁军 白靖平 《新疆医学》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颈_(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发育不全1例,颈_(1-2)旋转性半脱位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例均获骨性...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颈_(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发育不全1例,颈_(1-2)旋转性半脱位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合于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创伤性 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后路融合
下载PDF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建军 马迅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4期333-335,共3页
关键词 寰椎侧块 后路 螺钉内固定 寰枢椎后路融合 Halo支架 手术方式 椎弓根钉棒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下载PDF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及Apofix手术治疗
14
作者 吕琦 庄颜峰 徐皓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并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三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X线、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其中两例实施寰枢椎后路融合、植骨、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手术。结果:X线、螺...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并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三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X线、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其中两例实施寰枢椎后路融合、植骨、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手术。结果:X线、螺旋CT、MRI显示两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另一例显示寰椎爆裂骨折。术后随访3-6个月,X线复查示均获骨性愈合。结论:X线、螺旋CT、MRI均是检查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重要方法,需结合使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植骨、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X线 APOFIX 椎板钩 螺旋CT 影像学诊断 MRI 内固定手术 寰枢椎后路融合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