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程剑峰 周琰 +1 位作者 汤铖 黄政坤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收治的LLNM-PTC患者127例,根据其是否发生Cont-CLNs转... 目的探讨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收治的LLNM-PTC患者127例,根据其是否发生Cont-CLNs转移,分成转移组(n=68)和非转移组(n=59)。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回声、血流信号、有无微钙化、肿瘤数量、病变腺叶、结节性甲状腺囊肿、被膜侵犯、有无桥本甲状腺炎以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与喉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LNM-PTC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转移组男性、微钙化、多发性肿瘤、被膜侵犯占比分别为75.00%(51/68)、47.06%(32/68)、55.88%(38/68)、47.06%(32/68),高于非转移组的37.29%(22/59)、16.95%(10/59)、18.64%(11/59)、15.25%(9/59),且转移组肿瘤最大径大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47%(35/68)、44.12%(30/68)、50.00%(34/68),高于非转移组的20.34%(12/59)、15.25%(9/59)、16.95%(1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肿瘤太大、微钙化、多发性肿瘤、被膜侵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是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NM-PTC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性别、肿瘤大小、微钙化、肿瘤数量、被膜侵犯以及患侧中央区、气管前、喉前的淋巴结转移,日后诊疗中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牟德武 陈茂山 +2 位作者 樊莉 杜松丽 杨宏伟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14期95-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u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Cont-CLNs转移的临床危险因...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u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Cont-CLNs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9例符合标准的患者,Cont-CLNs转移率为26.89%(32/119),单因素分析显示Cont-CLNs转移与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CLNs)转移状态、性别、病变腺叶、肿瘤下缘距离甲状腺下缘距离、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psi-CLNs转移、肿瘤下缘距离甲状腺下缘距离≤10 mm及男性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PTC患者为男性、伴有Ipsi-CLNs转移、肿瘤下缘距离甲状腺下缘距离≤10 mm等特征时应警惕Cont-CLNs转移,可考虑行Cont-CLNs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对侧中央淋巴结清扫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伟 苏新良 +5 位作者 吴凯南 周静 胡代星 曹宜嘉 毛雨 任浩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分析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相关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 目的:分析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相关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单侧PTC患者149例,均已接受甲状腺全切以及预防性Cont-CLNs清扫。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外侵犯、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喉前淋巴结、Ipsi-CLNs与Cont-CLNs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Ipsi-CLNs转移率和Cont-CLNs转移率分别为73.2%和23.5%,其中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与Cont-CLNs转移均不相关(P=0.792、0.097、0.531、0.578、0.269、1.000),包膜外侵犯(P=0.017)、喉前淋巴结转移(P=0.006)和Ipsi-CLNs转移(P<0.001)与Cont-CLNs转移相关。但多因素分析后发现Ipsi-CLNs转移数目≥3枚是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结论:包膜外侵犯、喉前淋巴结和Ipsi-CLNs是Cont-CLNs的影响因素;当Ipsi-CLNs转移数目≥3枚,且合并喉前淋巴结或包膜外侵犯时,可考虑行ContCLNs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对侧中央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丁金旺 彭友 +4 位作者 张卧 潘钢 时晶晶 张煜 周力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8年第8期406-410,共5页
目的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nilater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u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的临床高危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行甲... 目的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nilater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u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的临床高危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行甲状腺全切及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36例uPTC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Cont-CLNs转移与uPTC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Cont-CLNs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本组136例uPTC患者中,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率48.53%(66/136),Cont-CLNs转移率19.85%(27/136),Ipsi-CLNs未转移而Cont-CLNs转移(跳跃性转移)为5.15%(7/136)。单因素结果表明,ContCLNs转移与uPTC患者的性别、病灶部位、肿瘤最大径、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灶数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及侧颈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男性)、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是Cont-CLNs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该模型预测Cont-CLNs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95%置信区间为0.658~0.871),当取约登指数最大时,其预测的敏感性为59.26%,特异性为83.49%。结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男性、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等高危特征时应警惕Cont-CLNs转移,可考虑行Cont-CLNs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危险因素 淋巴结清扫术 对侧中央淋巴结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蕴珺 吴毅 +3 位作者 王卓颖 孙团起 向俊 官青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研究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病人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3例单侧PTC病人,术前发现其对侧中央区淋... 目的:研究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病人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3例单侧PTC病人,术前发现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肿大,回顾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本研究所有病人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69例(83.1%),其中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0例(60.2%),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例(18.1%),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跳跃式转移4例(4.8%)。多因素分析显示,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OR=9.540)、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P=0.043,OR=3.09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男性(P=0.026,OR=4.065)、原发灶最大径≥1 cm(P<0.001,OR=19.543)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随访82例,低钙血症14例,其中永久性低钙血症1例;永久性声音嘶哑7例。结论:在术前发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肿大的单侧PTC病人中,当病人为男性及原发灶最大径≥1 cm、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时建议行双侧中央区清扫,该术式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 转移
原文传递
单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玲玲 何秀丽 +1 位作者 王克 陈昱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单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solitary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经术后病理确诊为sPTC... 目的探讨单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solitary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经术后病理确诊为sPTC的患者139例。依据对侧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分析病灶的大小、形态、回声、纵横比、边缘、包膜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钙化(点状或簇状)、是否位于下极的超声特征及患者的性别、年龄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的关系,构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s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侵犯包膜、病灶直径、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边界、纵横比、病灶数目、钙化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P>0.05)。性别(OR=4.368)、位置(OR=3.194)、病灶直径(OR=2.675)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8.858)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CI 0.716~0.952),其预测敏感性73.86%,特异性87.58%。结论病灶直径超过1 cm、包膜不完整、男性同时伴有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sPTC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对侧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建议术中进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中高危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7
作者 王珊珊 缪世琛 +4 位作者 单佳俐 张丹 王庆庆 倪启超 房俊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3416-3421,共6页
目的探讨中高危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的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56例,年龄[M(Q... 目的探讨中高危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的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56例,年龄[M(Q_(1),Q_(3))]49.0(33.8,57.0)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ont-CLNs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中高危uPTC发生Cont-CLNs转移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对模型的预测能力、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进行评估。采用R语言随机筛选出70%的患者设立验证组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ont-CLNs转移分为转移组(n=56)和未转移组(n=150),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9.0(28.0,56.8)岁和51.0(38.8,57.0)岁。两组在性别、肿瘤最大径(>1 cm)、同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CLNs)转移、Ipsi-CLNs转移数目(≥4)及患侧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Cont-CLNs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926,95%CI:1.063~8.051)、肿瘤最大径>1 cm(OR=4.471,95%CI:1.344~14.877)、Ipsi-CLNs转移数目≥4(OR=5.011,95%CI:1.815~13.834)是中高危uPTC发生Cont-CLNs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建模组中预测模型预测中高危uPTC发生Cont-CLNs转移的ROC曲线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1(95%CI:0.744~0.898)、82.5%、63.4%;内部验证组中预测模型预测中高危uPTC发生Cont-CLNs转移的ROC曲线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0(95%CI:0.717~0.902)、63.3%、83.7%。建模组与验证组校正曲线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建模组与验证组DCA曲线提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该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中高危uPTC发生Cont-CLNs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当中高危uPTC患者为男性、肿瘤最大径>1 cm、Ipsi-CLNs转移数目≥4时应警惕Cont-CLNs转移,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结清扫术 对侧中央淋巴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任婉丽 李化静 +2 位作者 李宏慧 邵渊 白艳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5—202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确诊的cN0-PTMC患者共1271例,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结果...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5—202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确诊的cN0-PTMC患者共1271例,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结果统计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侧别、BRAFV600E基因突变、伴结节性甲状腺肿(NG)和桥本氏甲状腺炎(HT)情况、腺外侵犯、被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LNM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年龄45岁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是否伴HT、是否多灶性均与cN0-PTMC发生CLNM相关(P<0.05)。伴NG、BRAFV600E基因突变、肿瘤位置、腺外侵犯、肿瘤侧、被膜侵犯均与cN0-PTMC发生CLNM无相关性(P>0.05)。继续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OR=1.929,95%CI:1.465~2.541),年龄≤45岁(OR=2.581,95%CI:2.004~3.324),多灶性(OR=1.675,95%CI:1.276~2.197)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直径≤5 mm(OR=0.603,95%CI:0.463~0.785)和伴HT(OR=0.642,95%CI:0.452~0.913)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保护因素。伴HT是cN0-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野生型的危险因素(OR=3.454,95%CI:1.865~6.397)。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不伴HT、多灶性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伴HT是此类患者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的保护因素,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临床淋巴结阴性 中央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在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建宁 司志雯 +2 位作者 于明秀 蒋雪梅 张远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性。方法:收集110例PTMC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多模态超声特征,并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2岁、男性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性。方法:收集110例PTMC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多模态超声特征,并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2岁、男性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P<0.05);结节最大截面横径≥0.52 cm或纵径≥0.66 cm是PTM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均P<0.01);微钙化和弹性评分≥4分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微钙化是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结节内伴微钙化的PTMC患者,应加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季振华 蒋斌 +2 位作者 陈卫贤 戴文成 张钦鑫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分析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首次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743例,男性152例作为研究组,女性59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 目的分析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首次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743例,男性152例作为研究组,女性59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多灶性、肿瘤分布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肿瘤包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多灶、双侧分布、有包膜侵犯为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包膜侵犯为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相对于女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出现包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更高。临床对于肿瘤最大径>5 mm、有包膜侵犯的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要尤为重视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桂佳佳 张晴 +1 位作者 陈伟伟 陈秋怡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03-106,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显示颈部中央区淋巴是...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显示颈部中央区淋巴是否转移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转移组(44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组(79例,未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未转移组比,转移组患者女性、年龄<45岁、家族史、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发生钙化、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原发病灶直径>5 mm、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占比均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45岁、有家族史、病灶形态不规则、有病灶钙化、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为导致病灶向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842、2.141、1.241、1.421、1.482、1.211、1.212、1.246,均P<0.05)。结论女性、年龄≥45岁、家族史、病灶形态不规则、有病灶钙化、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为导致病灶向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因素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降低向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颈部中央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的列线图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梅 李巧莉 +3 位作者 葛肖艳 石丽楠 康燕飞 李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3,41,共7页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防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单发CN0 PTC 35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LNM阳性组116例与阴性组2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结节常规超声及CEUS指标,筛选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比较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选取最佳预测模型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P均<0.05),5个指标联合建立预测模型1的AUC为0.753,剔除CEUS指标建立预测模型2的AUC为0.704,两者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13)。选择预测模型1构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753,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阈值概率为10.7%~81.5%时,列线图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结论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是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以上指标联合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CLNM的发生概率,且CEUS指标可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中央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家宝 赵舸 +2 位作者 马昕 梁银波 侯春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探讨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I)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为PTCI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6月至2023年0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5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目的:探讨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I)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为PTCI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6月至2023年0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5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分为PTCI组(n=62例)和单侧腺叶PTC组(n=47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PTCI和单侧腺叶PTC患者的一般资料;进一步通过χ^(2)检验分析PTCI和单侧腺叶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I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肿瘤大小在PTCI患者中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b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BCLN)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PTCI组和单侧腺叶PTC组相比,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多灶性方面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BCLN清扫术中,PTCI组患者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单侧腺叶P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腺叶PTC组患者单侧中央区高于PT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峡部肿瘤大小为PTCI患者BC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ROC分析PTCI肿瘤大小对BCLN转移的预测价值,AUC为0.807(95%CI:0.670~0.944,P<0.05),最佳临界值(Cut-off值)为0.65 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65%。结论:PTCI患者的肿瘤较小、淋巴结转移率高、包膜侵犯率高、多灶性更常见,且更易出现BCLN转移;PTCI肿瘤大小是BC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TCI癌灶≥0.65 cm时,可预测BCLN转移,应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 包膜侵犯 中央淋巴结 肿瘤大小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临床验证
14
作者 陈雨桐 刘亦伦 +3 位作者 章祎淳 吴琼 沈健 王燕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3期247-255,共9页
目的:以单中心资料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超声声像图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预测模型,以辅助临床进行术前评估、针对患者选择个体化的... 目的:以单中心资料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超声声像图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预测模型,以辅助临床进行术前评估、针对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研究共纳入912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PTC患者,收集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和超声声像图,将其随机分为训练组(n=727)和验证组(n=185)。在训练组中研究CLNM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预测CLNM的风险,在验证组中对其效能进行验证,并利用临床决策曲线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包含性别、年龄、病灶总直径(total tumor diameter,TTD)、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钙化、病灶与甲状腺包膜的关系和桥本甲状腺炎的预测模型,在验证组和训练组中得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6和0.826。与术前超声相比,预测模型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并且通过临床决策曲线体现了其临床收益。结论: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预测PTC患者CLNM中体现出了较好的效能,能够补充超声诊断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 中央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及超声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伍小芳 张苗苗 +1 位作者 赵若兰 王影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患者的临床和超声特征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价值及其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34例PT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患者的临床和超声特征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价值及其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34例PT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超声诊断可疑PTC病灶大小进行分组。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可疑病灶的超声特征,使用多因素分析及分层分析筛选出与CLNM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及分层分析表明,病灶与被膜紧贴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是PTC病灶>10 mm患者发生CLNM的危险因素;病灶存在微钙化、男性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发生CLNM的危险因素(均P<0.05)。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发生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的缺失显著相关(P<0.001)。结论:当患者出现可疑的>10 mm PTC病灶且紧贴被膜时,可进行BRAF V600E基因检测预测CLNM的发生。当可疑病灶<10 mm时,男性或病灶存在微钙化的患者更易发生CLNM。病灶较大或无HT共存的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概率更高。PTC的临床和病灶超声特征对CLNM的转移有预测价值,并且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有助于临床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 BRAF V600E基因 中央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双能量CT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容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16
作者 陈春妙 林桂涵 +3 位作者 陈炜越 应海峰 程枫 纪建松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54-359,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双能量CT构建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大容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PTC并接受双能量CT检查的患者274例。根据中... 目的 探讨基于双能量CT构建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大容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PTC并接受双能量CT检查的患者274例。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果,将患者分为小容量CLNM组(198例)和大容量CLNM组(76例)。274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92例)和验证集(82例)。分析两组临床及常规CT特征(年龄、性别、肿瘤最长径、肿瘤位置、包膜外侵犯和钙化)、双能量CT参数[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_(HU))和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_(Zef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大容量CLNM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绘制ROC曲线,根据AUC、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列线图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肿瘤最长径及包膜外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容量CLNM组PTC动脉期NIC、λ_(HU)、n_(Zeff)及静脉期NIC均明显高于小容量CLNM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最长径、包膜外侵犯、动脉期NIC、动脉期λ_(HU)和动脉期n_(Zeff)是预测PTC患者大容量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训练集AUC为0.936,灵敏度为0.887,特异度为0.871;验证集AUC为0.912,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808。结论 基于双能量CT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PTC患者大容量CLNM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下载PDF
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7
作者 周寰昊 王文武 林伟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2期201-203,207,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行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193例,根据手术病理组织学结果是否证实为...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行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193例,根据手术病理组织学结果是否证实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55例)和无转移组(138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单因素法和多因素法确定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描绘ROC曲线分析临床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Ⅳ期、肿瘤最大径≥2 cm、包膜浸润、微钙化及超声血流分级Ⅲ级均是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模型方程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临床模型用于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83~0.95),最佳cut-off值为1.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1%,82.90%。结论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肿瘤最大径、包膜浸润情况、微钙化情况及超声血流分级等有关;而基于上述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可用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腔镜 甲状腺癌 中央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模型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18
作者 方中音 梅金玉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6期990-999,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从而帮助医生们能从多角度分析,成为术中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76例,收... 目的:分析不同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从而帮助医生们能从多角度分析,成为术中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76例,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相关特征包括:肿瘤双侧性、是否多发病灶、肿瘤大小、与被膜距离关系、BRAF基因突变情况;超声检查结果包括:肿瘤位置、纵横比、有无血流通过、钙化情况。应用SPSS软件(版本25.0)对收集数据进统计学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组间比较,分类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间肿瘤大小、原发肿瘤为单发或多发、是否伴钙化总体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对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进入方法为逐步进入法,得出肿瘤大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根据OR值可知,肿瘤越大的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高。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直径大、多发、伴有钙化的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对术前超声未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术中是否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有着借鉴作用,从而减小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复发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由于复发所致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降低,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有着积极意义,所以,术前进行良好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转移 Logistics回归分析
下载PDF
彩色超声联合二维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闫媛媛 吴燕 王晓娜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5期179-182,共4页
目的 分析彩色超声、二维超声联合用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超声、二维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 目的 分析彩色超声、二维超声联合用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超声、二维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彩色超声、二维超声及联合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96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经病理诊断,50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占比52.08%。彩色超声、二维超声联合诊断灵敏度为98.00%、特异度为100.00%及准确度为98.96%,明显高于单一彩色超声(88.00%、95.65%、91.67%)及二维超声(84.00%、93.48%、88.54%)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0、6.125、7.233,P均<0.05)。结论 彩色超声联合二维超声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有无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超声 二维超声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中央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丁朦燕 李予林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0期2200-2202,2209,共4页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舟山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218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行颈部超声检查,观察术后LLNM发生情...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舟山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218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行颈部超声检查,观察术后LLNM发生情况,并将患者分为LLNM组与无LLNM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患者术后LLNM的危险因素。结果218例PTC患者中术后LLNM 87例(39.91%),无LLNM 131例(60.09%)。LLNM组与无LLNM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灶形态、病灶边界和病灶微钙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LNM组患者肿瘤最大径>1 cm、单侧多发病灶、肿瘤位于腺叶上极、病灶侵犯被膜、病灶存在血流信号比例均高于无LLNM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1 cm、单侧多发病灶、肿瘤位于甲状腺叶上极、病灶侵犯被膜和存在血流信号均为PTC患者术后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TC患者LLNM发生率较高,其中肿瘤较大、单侧多发病灶、肿瘤位于腺叶上极、病灶侵犯被膜和病灶存在血流信号为术后LLNM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