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对流层顶高度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杜雅菡 张军 +2 位作者 叶兴荣 陈皓 贾秋洪 《海峡科学》 2024年第1期17-22,42,共7页
基于南京国家气象探空站2021年11月24日至2022年11月6日每周三14时开展的臭氧探空观测与地面臭氧激光雷达垂直观测,开展同层高度数据对比分析,并结合臭氧探空仪的基本信息特征,计算臭氧总量,分析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的相关关系。结... 基于南京国家气象探空站2021年11月24日至2022年11月6日每周三14时开展的臭氧探空观测与地面臭氧激光雷达垂直观测,开展同层高度数据对比分析,并结合臭氧探空仪的基本信息特征,计算臭氧总量,分析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400~500 m高度以下,两种臭氧垂直观测数据的吻合度较高,相关系数可达0.95以上,两者比值基本维持在1附近,且具有相同的上升趋势。而在此高度以上,两者的偏差逐渐增大,探空数值明显偏大,两者的比值波动也逐渐增大;南京地区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变率分析发现臭氧总量比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得更为强烈,且交叉谱分析进一步证实臭氧总量的变化超前于对流层顶高度,臭氧总量发生改变时,会造成对流层顶高度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对流层顶高度 探空观测 激光雷达观测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区域对流层顶温度场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唐超礼 朱一东 +1 位作者 魏合理 魏圆圆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5-35,共11页
利用1981—202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中国区域近40年的对流层顶温度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和四季变化状况研究。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对流层顶温度场的年际变化趋势和... 利用1981—202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中国区域近40年的对流层顶温度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和四季变化状况研究。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对流层顶温度场的年际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对流层顶温度在1981—2020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95—2020年减少趋势显著。对流层顶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季和冬季气候倾向率较小,对全年对流层顶温度减小趋势贡献也较小;夏季和秋季气候倾向率较大,对全年对流层顶温度减小趋势贡献也较大。运用EOF法对对流层顶温度场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发现,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反映了中国区域对流层顶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基本一致,且分布由南到北呈现“+,−”的纬向结构;第二模态空间分布由南到北呈现“+,−,+,−”的纬向结构,并以34°N为界呈现出很明显的南北相反分布;第三模态空间分布由南到北呈现“+,−,+”的纬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温度场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下载PDF
基于掩星数据的全球对流层顶年际特性分析
3
作者 孙振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3年第3期0137-0140,共4页
对流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进行气象研究、科学生产的重要对象,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过渡区域为对流层顶,对流层顶是人类研究对流层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COSMIC无线电掩星星座作为一种新兴的低轨掩星星座,利用遥测GNSS... 对流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进行气象研究、科学生产的重要对象,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过渡区域为对流层顶,对流层顶是人类研究对流层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COSMIC无线电掩星星座作为一种新兴的低轨掩星星座,利用遥测GNSS信号来获取相应的空间大气参数,成为大气探测以及空间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COSMIC的WetPrf产品数据,对全球对流层顶的高度及温度参数进行了反演,并根据不同的年际变化分析了其参数振荡特点。结果表明,在大时间尺度上对流层顶高度以温度及呈现规律性的年际振荡,南半球变化范围明显高于北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COSMIC 对流层顶高度 对流层顶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变化分析
4
作者 李嘉鑫 蒲晓明 杜冠男 《气象灾害防御》 2023年第2期39-43,共5页
利用NCEP/NCAR数据以及欧洲中心(ECWM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分析1979—2016年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和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顶气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月气压最高,对流层顶高度最低;7月达到最小值,对流... 利用NCEP/NCAR数据以及欧洲中心(ECWM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分析1979—2016年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和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顶气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月气压最高,对流层顶高度最低;7月达到最小值,对流层顶最高。对流层顶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等压线基本呈纬向分布,气压梯度在高原北部地区较大,南部较小,对流层顶高度由北向南逐渐升高。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平均气压距平年际变化为减小趋势,对流层顶高度持续升高。对流层顶等温线呈纬向分布并伴有小波结构,纬向温度梯度变化明显,温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呈现南冷北暖的分布形势。等温线密集带夏季靠北,冬季靠南。对流层顶温度变化为降低趋势,变温趋势南北差异较明显,北边小,南边大。NCEP数据和ERA-Interim数据相比较,除对流层顶气压变化趋势外其他变化规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气压 温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5
作者 张璐 曼吾拉·卡德尔 +4 位作者 张昕 周志花 邹逸航 吴昊 高韶勃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4期8-17,共10页
利用1948—201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对流层顶温度的变化表现为由赤道向两级递增,对流层顶气压的变化与温度类似,对流层顶温度和气... 利用1948—201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对流层顶温度的变化表现为由赤道向两级递增,对流层顶气压的变化与温度类似,对流层顶温度和气压各季节标准差分布表现为变率从赤道向两级递增,且南半球变率大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带更加明显;2)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温度相关的海温型为类El Nino型,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温度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呈反相关,各季节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气压和SST场关系均呈类El Nino型;3)春季、夏季、秋季对流层顶气压偏高时,对应500 hPa上鄂霍次克海及其以东地区的负异常及副热带以南地区的正异常,对流层顶温度与nino34指数整体上保持较为显著的同向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 ENSO 气压 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周顺武 杨双艳 +1 位作者 张人禾 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7-314,共8页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 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上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及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全年均可观测到第二对...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 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上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及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全年均可观测到第二对流层顶,其中在暖季(6—10月)第二对流层顶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其余月份则以复合对流层顶为主;(2)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季节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春秋(夏冬)季偏高(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夏(秋冬)季偏高(低),即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除秋季存在准3.6 a(6 a)的周期变化外,其余季节均具有4.5~6 a(2~4 a)的振荡周期;(4)近30 a来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主要表现出下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冬、春季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一对流层顶 第二对流层顶 高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全球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卫国 樊雯璇 +5 位作者 金建德 孙绩华 谢应齐 袁敏 王颢樾 刘晓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0-920,共11页
利用1958—2001年44年的ECMWF再分析值资料,采用Euler算法的Wei诊断模型,计算估计了全球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ross-tropopause flux,即CTF),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CTF的空间分布呈纬向... 利用1958—2001年44年的ECMWF再分析值资料,采用Euler算法的Wei诊断模型,计算估计了全球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ross-tropopause flux,即CTF),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CTF的空间分布呈纬向型,且基本与全球经向环流相配合,其中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通量形势较复杂,南半球通量交换的空间变化较均匀,北半球有多峰结构的空间变化,东亚在全球的CTF中有重要作用。(2)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顶纬向平均向上的净通量极值分别在5°S为0.873×10-4kg.m-2.s-1和10°N为0.155×10-3kg.m-2.s-1;极地对流层顶向上和向下的通量极值对应在62.5°S为0.510×10-3kg.m-2.s-1,75°S是-0.365×10-3kg.m-2.s-1,55°N为0.257×10-3kg.m-2.s-1,75°N是-0.234×10-3kg.m-2.s-1,两极向上的通量极值在87.5°S为0.355×10-3kg.m-2.s-1,90°N为0.300×10-3kg.m-2.s-1;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净通量极值在35°S是-0.416×10-3kg.m-2.s-1,35°N为-0.333×10-3kg.m-2.s-1。(3)全球的净通量变化出现非对称性的季节波动,南半球和北半球净通量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全球极地对流层顶控制区域的半球年平均质量交换量为-3.55×108Tg.a-1。(4)全球平均的CTF有显著的QBO特征,南北半球的年代际变化明显,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出现了质量通量振幅的异常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对流层顶 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甘肃省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双艳 周顺武 陈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62,共6页
根据甘肃省8个探空站25年(1980—2004年)的对流层顶观测资料,分析了第一对流层顶和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各站全年各月均可观测到复合对流层顶,两类对流层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夏)季以第一(二)对流层... 根据甘肃省8个探空站25年(1980—2004年)的对流层顶观测资料,分析了第一对流层顶和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各站全年各月均可观测到复合对流层顶,两类对流层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夏)季以第一(二)对流层顶为主。(2)第一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春、秋(冬、夏)季相对较高(低),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二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春、夏(秋、冬)季相对较高(低),年变化表现出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除秋季外,各个季节第一(二)对流层顶普遍存在5~6 a(准3 a)的周期振荡。(4)近25年来甘肃省两类对流层顶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特别是在夏季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对流层顶高度 第二对流层顶高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平凉一次暴雨前对流层顶异常特征分析
9
作者 赵慧 马鹏程 薛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9期195-198,213,共5页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以及各高度的垂直速度、位涡、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4 d至前2 d对流层顶...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以及各高度的垂直速度、位涡、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4 d至前2 d对流层顶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并于暴雨发生前2 d降至最低,最低为14.6 km,相反地,对流层顶温度在暴雨发生前5 d至前2 d开始上升,并于暴雨发生前2 d升至最高,可达-65.6℃。对流层顶高度在暴雨发生前2 d的空间形变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上,高度的经向梯度变化比纬向梯度变化明显;从纬向看,暴雨发生前2 d,2 PVU等位涡线可以向下发展至380 hPa附近,凹陷最明显,即暴雨发生前2 d平凉地区对流层顶会出现折卷现象,暴雨发生当天,上升运动最强盛,最大垂直速度可达-0.3 Pa/s;对流层顶高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由高层向下侵入的高位涡冷空气及对流层顶折卷过程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对流层顶附近异常信号对暴雨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暴雨前 位涡 风场 垂直速度 对流层顶高度 对流层顶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樊雯璇 王卫国 +4 位作者 卞建春 孙绩华 王颢樾 谢应齐 陈新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9-1318,共10页
利用1958~2001年ECMWF资料,根据Wei公式估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TF),分析了CTF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CTF分布呈现纬向型,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北侧即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存在东西向的TST(对流层向平流... 利用1958~2001年ECMWF资料,根据Wei公式估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TF),分析了CTF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CTF分布呈现纬向型,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北侧即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存在东西向的TST(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STT(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TST的波列结构(水平输送项决定),而南侧分布决定于垂直输送项。(2)在80°E^105°E范围内,冬春季节,青藏高原南部及其以南区域为TST,北部为STT;夏秋季节,整个区域几乎由TST所控制。西风急流南侧的CTF主要决定于垂直项,而北侧主要决定于水平项,再往北,垂直项与水平项贡献相当。(3)青藏高原与孟加拉湾区域平均CTF在所有季节均为TST,即有从对流层到平流层净的向上输送,2月强度最大,7月为另一个极大值;两个极大值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后者决定于垂直项,而前者由水平项决定。(4)青藏高原(及孟加拉湾)区域年平均CTF在1958~2001年之间的变化趋势在1982年左右出现一个转折:1982年之前,CTF为递减过程;而之后CTF为相对较强的增长。上述结果表明:尽管冬季高原上空为下沉气流,但高原上空的水平输送项有很强的向上贡献,这与丛春华等(2003)得出的STT不一致。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据Wei公式计算的CTF,尤其在急流附近,对资料中存在的误差十分敏感(Gettleman等,2000),因此青藏高原主体上空在冬季是STT还是TST,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对流层顶断裂带 青藏高原 TST通道
下载PDF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对流层顶气象要素分析
11
作者 张玲 李中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3期359-360,共2页
对济南2005~2014年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测到的对流层顶高度及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动探测及资料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济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第一对流层顶的季节变化较第二对流层顶明显;年际变化统计... 对济南2005~2014年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测到的对流层顶高度及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动探测及资料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济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第一对流层顶的季节变化较第二对流层顶明显;年际变化统计分析表明,10年来第一、第二对流层顶高度、温度均出现下降趋势,整体下降幅度较小,与全国对流层顶前期变化升高的趋势有所不同;近10年济南地区主要是以第二对流层顶为主,第一对流层顶夏季出现频率较少;第一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范围为5 334~14 200 m,平均10 984m;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变化范围为13 334~21 905 m,平均16 185 m;第一对流层顶温度变化范围为-72.0^-20.9℃,平均-55.4℃,第二对流层顶温度变化范围为-80.9^-51.5℃,平均-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 对流层顶 对流层顶高度 对流层顶温度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吴涧 杨茜 +3 位作者 符淙斌 王卫国 吴佳 许彦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5-600,共6页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对流层中上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这说明对流层中上部的增温对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贡献较大;东亚平流层中下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基本呈显著负相关,70 hPa层上的负相关最显著;近20年来东亚对流层温度上升了约0.2℃,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下降了约1.2℃,对流顶高度上升了约86 m,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冷却作用共同导致了东亚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高度 温室效应 东亚 平流层中下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异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亚兰 周顺武 +2 位作者 张人禾 杨双艳 闫梓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8-518,共11页
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 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
下载PDF
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顺武 杨双艳 +2 位作者 张人禾 李慧 王美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1-1478,共8页
基于总臭氧测绘光谱计TOMS和太阳向后紫外线散射仪SBUV结合得到的30年(1979-2008年)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然后讨论了高原动力抬升作用对臭氧总量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原臭... 基于总臭氧测绘光谱计TOMS和太阳向后紫外线散射仪SBUV结合得到的30年(1979-2008年)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然后讨论了高原动力抬升作用对臭氧总量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高原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臭氧总量及其下降趋势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与同纬度非高原区相比,高原地区各月的臭氧总量均偏低,特别是在3-9月臭氧亏损严重;近30年高原地区臭氧总量在各季节均呈现出下降趋势,除了秋季外,其下降幅度均超过同纬度其他地区;春、夏季高原动力抬升有利于对流层低浓度的臭氧含量向平流层输送,从而导致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近30年春、夏季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夏季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存在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臭氧总量 亏损 动力抬升 对流层顶高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双艳 周顺武 +3 位作者 张人禾 吴萍 李慧 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高度 季节变化 上升运动 臭氧总量
下载PDF
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慧 韦志刚 +2 位作者 魏红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1-358,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线,2月最南,8月最北,较高的热带对流层顶从2月开始,逐渐北进,8月到达最北界(44°N附近),然后开始南退,2月其北界处于最南端,在29°~30°N附近;我国29°~44°N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幅度较大;对流层顶高度场有三种主要的模态:第一种为全区一致的偏高(偏低)型;第二种为南高(低)北低(高)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第三种为南北地区-中部地区相反分布型。对对流层顶高度场进行REOF分解可将中国地区分为6个气候分区,即华南区、新疆区、东北区、华北区、长江流域区和青藏高原区,各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只有华南区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中国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对流层顶高度 EOF/REOF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北京地区对流层顶变化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臭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庚辰 孔琴心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7-595,共9页
根据2001~2003年期间获得的大气臭氧探空资料,揭示了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某些变化特征及其对上对流层(UT)和下平流层(LS)区域内大气臭氧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平均值约11.1km,其变化范围... 根据2001~2003年期间获得的大气臭氧探空资料,揭示了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某些变化特征及其对上对流层(UT)和下平流层(LS)区域内大气臭氧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平均值约11.1km,其变化范围为7.7~14.4km,臭氧层顶始终处在对流层顶下方约0.9km高度处。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臭氧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通常情况下,LS中的臭氧积分量明显高于UT中的相应值,并且二者呈相反的季节变化特征。北京地区上空仲夏和初秋季节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数明显减少,在第一对流层顶消失的情况下,LS中的臭氧积分量明显减少,而UT中的臭氧积分量明显增加,臭氧量减少最多发生在200~100hPa层次中,而臭氧量增幅最大的层次是400~250h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对流层-平流层交换 臭氧变化 臭氧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卫国 孙绩华 +7 位作者 吴涧 杨利群 金建德 杨茜 王颢樾 陈新梅 左群杰 樊雯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4-302,共9页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各季节不同模态呈现的高纬度、副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空间场结构形态具有共性与季节性特征,且对流层顶断裂带位置变化也较为清晰。零等值线的季节性摆动,在冬季处于最北端。热带气压场随时间的变化与时间系数的变化相似性最大,不同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明显周期振荡现象。同时,对各季节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进行Morlet小波分析,进一步得到了不同季节气压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结构特征。对流层顶冬半年的时域演变尺度大于夏半年,并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青藏高原 东亚邻近区域 气压场 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新方法及其在中纬度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寿亦萱 陆风 +1 位作者 寿绍文 覃丹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9-1123,共15页
对流层顶折叠是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区域(简称UT/LS)内的一个重要的大气现象,它与气旋生、暴雨强对流触发以及降水增幅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天气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异常复杂,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干大气条件的对流层... 对流层顶折叠是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区域(简称UT/LS)内的一个重要的大气现象,它与气旋生、暴雨强对流触发以及降水增幅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天气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异常复杂,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干大气条件的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方法存在很大局限性。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卫星资料和数值预报相结合的模式识别法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高层大气水汽与广义湿位涡、臭氧浓度的关系以及对流层顶折叠与高空急流的位置关系,同时考虑了动力对流层顶高度在判识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建立了一套基于FY-2E静止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适用于与暴雨强对流有关的对流层顶折叠动态监测新方法。在利用FY-3A和FY-3B反演的臭氧总量、臭氧垂直廓线以及ECMWF Interim资料计算的位涡等资料对算法进行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将该方法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及2013年5月14~17日华南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和分析上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应用效果看,本文提出的这种对流层顶折叠识别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中纬度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折叠 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 广义湿位涡 暴雨强对流 静止气象卫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附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卫国 梁俊平 +1 位作者 王颢樾 樊雯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4-562,共9页
利用等熵坐标下的Wei公式对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穿越动力学和热力学定义下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这两种定义下的对流层顶时,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都表现出在热带纬度带为TST通量... 利用等熵坐标下的Wei公式对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穿越动力学和热力学定义下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这两种定义下的对流层顶时,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都表现出在热带纬度带为TST通量,到了副热带则转换为STT通量。由于热力学定义下的对流层顶位置稍高,造成了穿越热力学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变化幅度大于动力学对流层顶的情况。另外,还发现在所研究的区域穿越对流层顶质量和臭氧通量交换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时段内交换是先减弱后增强。青藏高原南部及南侧地区向上的质量和臭氧输送经历了逐渐减弱过程,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向下的质量和臭氧通量交换也表现为逐渐减弱的过程,这些区域作为通量输送的通道作用是在减弱的。而接近青藏高原西北侧的塔里木盆地附近的向上输送则是逐渐加强的,表明这一区域交换通道作用在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的质量和臭氧交换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等熵坐标 动力学对流层顶 质量通量 臭氧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