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尺度下基于对流混合的充填不平衡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洋 徐斌 +1 位作者 王邱宇 杜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218,共7页
针对流道中采用对流混合的充填不平衡新的调控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微尺度聚合物熔体流动因素对流道熔体温度分布调控特性的影响。以“H”型流道作为研究对象,在流道中布局了对流混合装置。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研究熔体温度、对流... 针对流道中采用对流混合的充填不平衡新的调控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微尺度聚合物熔体流动因素对流道熔体温度分布调控特性的影响。以“H”型流道作为研究对象,在流道中布局了对流混合装置。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研究熔体温度、对流换热系数、流道系统对熔体充填不平衡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绝热边界条件时,升高熔体温度伴随着熔体自身黏度的下降,对称点之间的温差减小,改善了充填不平衡,对流换热边界时,升高熔体温度加大了熔体通过壁面散失的热量,对称点之间的温差加大,充填不平衡越明显;对流换热系数越小,熔体与壁面之间的导热效率越低,熔体平均温度较高,增加了对称点之间的温差,加剧了充填不平衡;随着流道系统的减小,微尺度效应减弱,可以降低对称点间的温差,充填不平衡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其中对流换热系数对充填不平衡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流道系统,最后是熔体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混合 熔体温度 对流换热系数 流道系统 充填不平衡
下载PDF
北极阿蒙森湾冬季冰下海水结构及对流混合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翔 赵进平 +1 位作者 李涛 李淑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14,共11页
使用加拿大环北极冰间开放水道研究计划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底整个极夜期间对北极阿蒙森湾的考察数据,研究了没有太阳加热条件下冰下海水的对流混合。结果表明,冬季冰下海水结构以对流混合为主要形式,混合层的深度达到数米至数十米... 使用加拿大环北极冰间开放水道研究计划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底整个极夜期间对北极阿蒙森湾的考察数据,研究了没有太阳加热条件下冰下海水的对流混合。结果表明,冬季冰下海水结构以对流混合为主要形式,混合层的深度达到数米至数十米。发生对流混合时并没有出现静力不稳定性现象,对流混合层密度小于下层水体密度,此处的对流混合不同于前人的发现,它是由于卤汁的不连续排放造成的。混合层的温度与海水的冰点非常接近,由结冰导致的密度对流所形成。跃层以下海水的温度也在持续下降,文中认为是通过跃层与上混合层交换热量导致的。在冬季的前期,混合层的厚度与混合层的盐度有很好的对应性,但晚冬两者有明显差别,混合层厚度趋于减小。通过对三个位置接近站位的观测结果表现对流混合层的演化规律,体现了对流混合层在整个冬季温度持续降低、盐度持续升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混合 混合 结冰析盐 温盐结构 北冰洋 阿蒙森湾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对流混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炜 吕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已经认识到CO2地质封存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地质封存过程中,注入的CO2的存在形式对CO2地质封存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相较于"气体"储存机制,残余"气体"储存、溶解储存... 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已经认识到CO2地质封存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地质封存过程中,注入的CO2的存在形式对CO2地质封存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相较于"气体"储存机制,残余"气体"储存、溶解储存和矿物储存机制对于CO2地质封存而言是更为安全的储存形式。积累于低渗透性盖层底部的CO2溶解使附近区域水溶液密度增加,从而引起"对流混合"现象。这一过程可降低储层中的超临界CO2通过垂直路径(如裂隙、断层和废弃井)向上逃逸的风险,因此增加了CO2地质封存的长期性和安全性。本文综述了CO2地质封存中"对流混合"过程的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CO2地质封存中"对流混合"过程的研究在中国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多相流 地球化学反应 对流混合
下载PDF
复杂地形对对流混合层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美根 韩志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22-28,共7页
用发展后的混合层模式研究下垫面(地形和地面热力)的不均匀性对混合层结构的影响。数值实验表明,在保持了混合层模式简便和实用等特点的同时,发展后的混合层模式能够很好地反映复杂地形对混合层厚度和风速的影响。
关键词 对流混合 混合层厚度 复杂地形
下载PDF
最优化方法在确定对流混合层顶夹卷率中的应用
5
作者 卢萍 郑琴 +1 位作者 宇如聪 穆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晴天充分混合的对流边界层 (CBL)中常采用相对简单的零阶近似平板模式。在该模式中 ,通常假设边界层顶的夹卷通量与地面通量有着固定的线性关系作为其闭合条件 ,即 (wθ) h=-A (wθ) s。由于受观测资料的限制 ,参数A通常是由大涡模拟 (L... 晴天充分混合的对流边界层 (CBL)中常采用相对简单的零阶近似平板模式。在该模式中 ,通常假设边界层顶的夹卷通量与地面通量有着固定的线性关系作为其闭合条件 ,即 (wθ) h=-A (wθ) s。由于受观测资料的限制 ,参数A通常是由大涡模拟 (LES)的方法得到 ,并利用有限的观测资料加以验证。作者基于ARM (AtmosphericRadiationMeasure mentProgram)观测资料 ,利用最优化参数算法 ,确定该闭合参数 ,使得对流混合层模式能最大可能地再现实际边界层的发展过程。首次尝试了最优参数算法在确定真实物理过程参数中的应用。模拟结果分析表明 ,在观测资料足够多的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混合 夹卷率 最优化算法 大涡模拟 闭合参数
下载PDF
大型浅水湖泊水体对流混合速率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肖启涛 段洪涛 +3 位作者 张弥 刘寿东 胡正华 李旭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9-1198,共10页
湖泊水体的对流混合是最基本的物理过程,其能显著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等循环,但浅水湖泊水体对流混合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太湖(面积2400 km^2,平均水深1.9 m)中尺度通量网的原位、高频、连续和多点的观测数据,分析该大型浅... 湖泊水体的对流混合是最基本的物理过程,其能显著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等循环,但浅水湖泊水体对流混合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太湖(面积2400 km^2,平均水深1.9 m)中尺度通量网的原位、高频、连续和多点的观测数据,分析该大型浅水湖泊水体对流混合速率w*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太湖水体w*的均值为2.49 mm/s,因太湖的风速、水温和辐射等物理参数无空间变化,w*也无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研究表明w*呈现显著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且昼夜变化幅度强于季节变化.总体上夜间w*是白天的4倍多,冬季w*(均值1.79 mm/s)明显低于春季(均值2.42 mm/s)、夏季(均值2.91 mm/s)和秋季(均值2.82 mm/s).太湖w*主要受风速和能量收支影响,白天风速是主要驱动因子,夜晚能量收支是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混合 浅水湖泊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空间变化 太湖
下载PDF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空气混合对流换热试验研究
7
作者 杨鹏 王国栋 +3 位作者 李万总 黄思洋 周明慧 刘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82,共12页
为论证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空气导流板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安全壳冷却能力验证试验台架(COCOVET)。本文选取COCOVET空气冷却试验工况,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手段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环腔的空气流动可视化,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 为论证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空气导流板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安全壳冷却能力验证试验台架(COCOVET)。本文选取COCOVET空气冷却试验工况,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手段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环腔的空气流动可视化,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程序模拟结果,研究PCS环腔空气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并存的混合对流换热现象,论证导流板优化方案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PCS环腔下降段空气到达导流板尾部区域后,大部分空气折流180°进入上升段,沿导流板向上流动,少量空气沿冷却面继续向下流动。在无导流板区域,加热面传热方式以偏自然对流类型为主,加热面热流密度沿高度方向基本不变。在有导流板区域,PCS环腔上升段存在明显的入口效应,加热面热流密度呈现迅速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安全壳安全分析程序计算值和试验值符合良好,适用于模拟空气混合对流换热过程。研究结果验证了大型非能动核电厂导流板优化方案可行性,也丰富了空气混合对流换热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导流板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空气混合对流换热 程序适用性
下载PDF
宜昌市一次倒槽锋生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8
作者 孟芳 张丽 +1 位作者 叶丹 李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34,共6页
2023年4月2~3日宜昌市出现一次由暖倒槽锋生气旋引起的混合型对流天气,过程以冰雹、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对流天气为主,且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时段及对流特征差异较大,有必要对其开展精细分析。利用高空地面观测、天气雷达、GNSS/ME... 2023年4月2~3日宜昌市出现一次由暖倒槽锋生气旋引起的混合型对流天气,过程以冰雹、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对流天气为主,且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时段及对流特征差异较大,有必要对其开展精细分析。利用高空地面观测、天气雷达、GNSS/MET和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分析了此次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并初步分析了数值模式预报的偏差。结果表明:①此次对流天气分为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暖锋锋生阶段和以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为主的冷锋锋生阶段,局部累计雨量超过100 mm,极大风速达9级。②随着高空槽和冷空气逼近,700 hPa以下西南急流和前侧底层暖倒槽强烈发展,随着冷空气侵入暖倒槽,强斜压性气旋形成并发展。③天气雷达、GNSS/MET和微波辐射计等资料能够捕捉到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时空特征。④大尺度模式对环流背景场、中尺度模式对强降水落区预报均具有一定指示意义,但在地形对降水增幅作用上估算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槽锋生 气旋混合对流天气 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 湿度廓线 宜昌市
下载PDF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涛 许冠宇 +1 位作者 李双君 魏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8,共12页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空分布和对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局地冰雹主要由气旋形成阶段离散对流线产生,带状短时强降水由气旋形成阶段人字形对流线上及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后部的列车线/邻接层状云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大范围大风主要由江淮气旋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上尾随层状云降水类MCS产生。江淮气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斜压发展的结果,对流活动使锋面低层辐合增强,对气旋形成发展有加强作用。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与江淮气旋动力热力场有密切关系。气旋形成阶段,西南涡结合山区地形提供了有利于鄂西南大冰雹形成的环境场,暖式切变线以及气旋发展阶段受南支槽影响的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风暴列车效应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短时强降水;气旋发展阶段,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后部入流急流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大范围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混合对流天气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竖直环形通道内的湍流混合对流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相杰 温济铭 +1 位作者 高璞珍 田瑞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55-1362,共8页
自下而上的湍流混合对流在特定工况下表现出独特的传热现象,在工程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CFD方法,对竖直环形通道内的湍流混合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格拉晓夫数(Gr)较小时,浮升力抑制对流传热,使得混合对流努... 自下而上的湍流混合对流在特定工况下表现出独特的传热现象,在工程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CFD方法,对竖直环形通道内的湍流混合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格拉晓夫数(Gr)较小时,浮升力抑制对流传热,使得混合对流努塞尔数(Nu_(M))低于相同雷诺数(Re)纯强迫对流的努塞尔数(NuF);随着Gr的增加,Nu_(M)逐渐恢复甚至增强。拟合得到了Symolon形式的混合对流传热关联式,并将混合对流现象划分为强迫对流区、混合对流传热抑制区和自然对流传热强化区。混合对流对传热的影响可以归纳为间接效应,即浮升力改变平均速度场,导致湍流的层化或恢复,使得对流传热被抑制或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环形通道 湍流混合对流 浮升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20年湖南两次典型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慧 周莉 +4 位作者 蔡荣辉 陈龙 唐佳 唐明晖 黄骄文 《气象科技》 2023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3月下旬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21—22日过程和26—27日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都有较好的动力、热气和水汽条件配合,高...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3月下旬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21—22日过程和26—27日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都有较好的动力、热气和水汽条件配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热力不稳定层结强烈发展,加上有利的水汽条件,在高空低槽与地面辐合线等系统的触发下,导致混合强对流天气发生。(2)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分为两个阶段,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和斜压锋生类,在暖平流强迫类阶段不稳定能量积聚很明显,并在斜压锋生阶段开始前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两次过程斜压锋生类阶段的动力条件和水汽辐合较暖平流类阶段更强。(3)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出现了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21日过程”西南急流发展更加旺盛,暖平流中心强度更强,垂直伸展高度更厚,热力条件更好,以雷暴大风、冰雹为主;“26日过程”冷空气势力更强,显著上升运动维持的时间也较长,有着更充沛的水汽供给,以短时强降水为主。(4)两次过程怀化沅陵县官庄镇19:00—20:00均出现冰雹,雷达回波均反映出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21日过程”较“26日过程”最大反射率因子更大,中气旋强度更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跃增更明显,值更大,中气旋扩展高度更高、高空辐散更强,因此冰雹直径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水汽 不稳定能量 冰雹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对流水平板上二次混合的三重扩散纳米流体的流体力学和流体磁学对比分析
12
作者 KHALID Abdulkhaliq M-alharbi HINA Gul +2 位作者 MUHAMMAD Ramzan SEIFEDINE Kadry ABDULKAFI Mohammed-saee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616-2626,共11页
当两种不同密度和扩散速率的纳米流体混合时,会发生三重扩散和对流现象。本文主要目的是比较对流水平板上二次混合的三重扩散纳米流体的流体力学和流体磁学。文中建立的模型其他新特征考虑了可变导热系数和非线性热辐射热通量。该问题... 当两种不同密度和扩散速率的纳米流体混合时,会发生三重扩散和对流现象。本文主要目的是比较对流水平板上二次混合的三重扩散纳米流体的流体力学和流体磁学。文中建立的模型其他新特征考虑了可变导热系数和非线性热辐射热通量。该问题由一组方程组成,借助MATLAB bvp4c包进行求解。为了使参数与相关剖面的影响可视化,给出了图形说明,并利用图表来评估关键参数变化是如何影响相关场及其相应的物理量。通过对盐1和盐2的Dufour参数的多次估计,可以推断出流体流速的波动。验证了流体动力流相对于流体磁流的优势。此外,还将特定情景下已发表的结果与当前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扩散纳米流体 二次混合对流 可变导热系数 非线性热辐射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贾洲侠 徐国强 +2 位作者 闻洁 龙晓东 王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航空煤油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分析了浮升力及热物性对碳氢燃料在垂直管中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热流密度从200~500 k W/m2变化,进口压力变化范围为3~5 MPa,进口雷诺数从5000~10500范围内变... 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航空煤油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分析了浮升力及热物性对碳氢燃料在垂直管中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热流密度从200~500 k W/m2变化,进口压力变化范围为3~5 MPa,进口雷诺数从5000~10500范围内变化。研究表明:在向上流动情况中进口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入口效应,换热出现恶化现象,而在向下流动中未出现;对于向上和向下流动,由于热物性的综合影响,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增大;在较低进口雷诺数(Re=5 700)时,对于向下流动,随着浮升力影响的增大,浮升力改变了流体径向速度分布,出现了换热强化;在较高进口雷诺数(Re=10 500)时,浮升力对换热的影响依然显著;判别式Bo*数小于5.6×10-7未能预测浮升力对碳氢燃料换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热物性 超临界 RP-3 浮升力
原文传递
超临界压力下CO_2在螺旋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 被引量:34
14
作者 王淑香 张伟 +1 位作者 牛志愿 徐进良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17-3926,共10页
在恒热流条件下,对超临界压力CO2在内径为9 mm,绕径为283 mm,节距为32 mm的螺旋管内垂直上升混合对流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进口压力8 MPa、质量流速0~650 kg·m-2·s-1、内壁热负荷0~50 kW·m-2。... 在恒热流条件下,对超临界压力CO2在内径为9 mm,绕径为283 mm,节距为32 mm的螺旋管内垂直上升混合对流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进口压力8 MPa、质量流速0~650 kg·m-2·s-1、内壁热负荷0~50 kW·m-2。研究发现:受热螺旋管内超临界压力CO2的壁温及传热特性由变物性、浮升力及离心力的耦合作用共同支配,变物性及浮升力影响的相对大小可用Buoyancy数定性表征,当Bo〉8×10-7时,自然对流占主导作用,浮升力作用引起强烈的二次流效应,显著强化传热;在浮升力和离心力共同作用下,截面周向温度最低点出现在外下侧区域,且当浮升力作用占优时,底部区域的传热系数大于外侧,当离心力作用占优时,底部区域的传热系数小于外侧。基于本实验获取的2346个数据点,得出了计算Nu实验关联式,90%以上的实验值与拟合公式计算值偏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CO2 螺旋管 混合对流 准临界温度 浮升力
下载PDF
多孔介质方腔内混合对流格子Boltzmann模拟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婷婷 高强 +2 位作者 陈建 徐洪涛 杨茉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6,共8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方腔内的混合对流现象进行研究.方腔内部中心有一发热圆,径宽比D/L=0.4,冷流体从方腔左下角入口流进,从方腔左上角出口流出,四周壁面绝热.在普朗特数Pr=0.71和格拉晓夫数Gr=1.4×10~4时,分析理查...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方腔内的混合对流现象进行研究.方腔内部中心有一发热圆,径宽比D/L=0.4,冷流体从方腔左下角入口流进,从方腔左上角出口流出,四周壁面绝热.在普朗特数Pr=0.71和格拉晓夫数Gr=1.4×10~4时,分析理查德森数Ri和达西数Da对发热圆表面平均努赛尔数Nu的影响.结果表明:Ri数位于10-3~10范围内,Nu随Ri的增大而减小.Da越大,Ri对Nu的影响越显著;Da数位于10-5~10-2范围内,强制对流占主导的情况下(Ri≤0.1),Nu随着多孔介质的Da的增大而增大.自然对流占主导的情况下(Ri=10),Nu对Da的变化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方腔 混合对流 格子BOLTZMANN模拟
下载PDF
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非线性格子Boltzmann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贝贝 王婷婷 +2 位作者 陈建 徐洪涛 杨茉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6-162,共7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的非线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流出位置分别为顶部右侧、中间和左侧三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参数下的双扩散混合对流存在稳态定常解、周期性振荡解...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的非线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流出位置分别为顶部右侧、中间和左侧三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参数下的双扩散混合对流存在稳态定常解、周期性振荡解和非周期性振荡解,监测点速度相图分别表现为最终到达一个点、一个封闭环和没有规律的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腔 格子BOLTZMANN 双扩散混合对流 非线性
下载PDF
垂直矩形通道内混合对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种道彤 刘继平 +1 位作者 严俊杰 周志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6,共3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内置均匀加热板的垂直矩形通道入口段混合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和阻力特性。实验分别针对同向流动和反向流动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Re=329-5565,Gr=9.7×105-7.7×106。通过实验得到了矩形通道内混和对流换热的... 通过实验研究了内置均匀加热板的垂直矩形通道入口段混合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和阻力特性。实验分别针对同向流动和反向流动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Re=329-5565,Gr=9.7×105-7.7×106。通过实验得到了矩形通道内混和对流换热的总体平均Nusselt数和压力损失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固体壁面的导热对总体换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平均Nusselt数随Re的增加而增加; Re<1000时反向流动的Nusselt数大于同向流动时Nusselt数,Re>1800时二者相差很小。压力损失与Re近似为乘幂关系,且随热流密度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矩形通道 NUSSELT数 阻力
下载PDF
方腔内竖直板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翠珍 杨茉 +1 位作者 单彦广 章立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1,共3页
对方腔内竖直板的层流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竖直板处于水平方向两个不同位置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量。送风口高度比取0.667、0.767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 对方腔内竖直板的层流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竖直板处于水平方向两个不同位置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量。送风口高度比取0.667、0.767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量。当送风口高度比为0.167~0.467、0.767~0.867区间内,流动与换热得到定常解。在送风口高度比大于0.467小于0.767范围内,流动与换热为非定常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腔 混合对流 换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开口方腔内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猛 雷兢 +1 位作者 刘靖 刘石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研究了两种不同外界来流方向的开口方腔内的混合对流换热问题。对不同的格拉晓夫数、R e以及纵横比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了与它们相对应的不同流型及换热效果,同时表明通过增加流速可以减小方腔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
关键词 混合对流 开口方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锌锅中低Pr流体混合对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茉 米丽娟 +2 位作者 单彦广 赵明 王建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17,共3页
以带钢连续热镀锌生产工艺为背景,对抽象出的低Pr数流体混合对流流动和换热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在不同Re、Ra及Ri时的流场和温度场。数值结果表明,当Re、Ra都不等于0时,在所考虑的参数范围内,流动和换热受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 以带钢连续热镀锌生产工艺为背景,对抽象出的低Pr数流体混合对流流动和换热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在不同Re、Ra及Ri时的流场和温度场。数值结果表明,当Re、Ra都不等于0时,在所考虑的参数范围内,流动和换热受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机理控制。Re不变,增大Ri,自然对流作用加强,并且当Ri增加到一定值时,流动和换热发生振荡。所给出的速度相图显示,对应不同的Re、Ra及Ri,流动和换热会出现稳态解、周期性振荡解和混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Pr流体 混合对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