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话性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海波 《新闻传播》 2023年第20期48-50,共3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魂”,对新闻人职业精神的塑造、职业理念“元认知”功能的多层延伸和家国情怀的涵养具有浸润作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展开对话性实践,使学生通过多种层次的沟通行为和协作学习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魂”,对新闻人职业精神的塑造、职业理念“元认知”功能的多层延伸和家国情怀的涵养具有浸润作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展开对话性实践,使学生通过多种层次的沟通行为和协作学习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基于沟通的学习方式和对话性实践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意义与关系的深化,提高其在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张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混合式学习 对话性实践
下载PDF
基于学习本质建构对话性实践课堂
2
作者 付燕 付晶 《新课程研究》 2020年第13期15-17,共3页
学习是建构世界、结交伙伴、探求自我的对话性实践。在学校教育中,"效率性"原则容易导致学习的对话性关系解体并对其实践形成阻碍。因此,在课堂变革中,教师就要着力建构学习的对话性实践——以倾听、理解为教学的中心,探求并... 学习是建构世界、结交伙伴、探求自我的对话性实践。在学校教育中,"效率性"原则容易导致学习的对话性关系解体并对其实践形成阻碍。因此,在课堂变革中,教师就要着力建构学习的对话性实践——以倾听、理解为教学的中心,探求并形成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课堂学习,同时开拓多样的、多层级的课堂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本质 对话性实践 课堂变革
下载PDF
建构项目化学习对话性实践:是何、为何与如何
3
作者 刘欣悦 金志远 《中国教师》 2024年第6期72-76,共5页
项目化学习以其跨学科特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而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学校教育中,项目化学习的对话性往往因为教师对项目化的理解误差、学生学习的无目的性和散漫性以及忽视评价方式的改革而在实践中生成阻碍... 项目化学习以其跨学科特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而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学校教育中,项目化学习的对话性往往因为教师对项目化的理解误差、学生学习的无目的性和散漫性以及忽视评价方式的改革而在实践中生成阻碍。项目化学习强调师生与项目之间的对话、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自身的对话。建构项目化学习对话性实践,通过在真实情境下的项目问题的解决明晰项目化学习中师生与项目对话的内涵,破除项目化学习中师生和生生对话的遮蔽,重视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与自身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对话 对话性实践
原文传递
通过“对话”实现观念建构与转变的教学——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为例
4
作者 储敏 《化学教与学》 2014年第11期18-20,共3页
在认真领会佐藤学"对话性实践"和"学习共同体"基本含义的前提下,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对话和搭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对浓度概念有效建构与浓度意义的深入思考,构建不同浓度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对话性实践 学习共同体 物质的量浓度 有效建构
下载PDF
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途径
5
作者 吴碧莲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年第11期9-10,共2页
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途径是: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与对话中能够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 实践理论 对话性实践 实践性知识 学习共同体
下载PDF
教学本质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慕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在任何一种课程改革中,教学实施都将成为其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那么,对教学本质的思考也成了重点所在。而一定的教学本质观首先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这一基础上的,教育应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关注其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和社... 在任何一种课程改革中,教学实施都将成为其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那么,对教学本质的思考也成了重点所在。而一定的教学本质观首先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这一基础上的,教育应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关注其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和社会存在的人的协同发展。与此相应,教学本质亦应在关注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之上,走向对话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教学本质 主体间性 对话性实践
下载PDF
风险与应对: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建花 《西部学刊》 2022年第20期92-95,共4页
新时代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人工智能促进思政课的生态重构,同时新形势倒逼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但不可否认,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从受教育者、... 新时代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人工智能促进思政课的生态重构,同时新形势倒逼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但不可否认,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从受教育者、教育者、师生交往关系三个方面出现了“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原子化”等技术异化问题。由此,我们需要回归育人本质,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尊重主体需要,重塑教学结构;建构交往的对话性实践,拓展人机互动的人文内涵来提升二者的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思政课 技术异化 对话性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