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住院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预后风险因子研究
1
作者 郁颜旭 时智敏 +1 位作者 李萍 苏长敏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住院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特征和药敏结果,同时利用列线图模型分析影响预后风险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的3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集,根据有无感染分为两组,...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住院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特征和药敏结果,同时利用列线图模型分析影响预后风险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的3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集,根据有无感染分为两组,即感染组(n=42,发生CRBSI),未感染组(n=263,未发生CRBSI),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后,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的独立因素,且针对感染患者,需重点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药敏结果。结果3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2例(13.77%)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最为常见,所占比61.9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表现出高度敏感,可作为首选抗菌药。同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存在贫血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导管留置时间、空腹血糖是保护因素,且利于预测模型和列线图分析,C-index为0.95,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阈值概率范围为70%~95%,其净收益率>0,真实值和预测值吻合度绝对误差为0.015,AUC为0.850,95%CI0.785~0.915,结果均说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结论革兰阳性菌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住院期CRBSI主要病菌,同时,CRBSI易受到年龄、导管留置时间、血糖、贫血等因素影响,因此需重视感染相关防控措施,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菌 特征 预后 风险因子
原文传递
PICC置管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肖玉霞 陈敏 田芳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59-16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PICC置管的25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生CRBSI的情况及其相...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PICC置管的25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生CRBSI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595例PICC置管患者中,发生CRBSI者88例(3.39%),其余2507例(96.61%)患者未发生CRBSI;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及操作人员年资均与PICC置管患者发生CRBSI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14 d、穿刺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及操作人员年资<5年均是PICC置管患者发生CRBSI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PICC置管患者发生CRBSI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各项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可预防CRB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血清白蛋白 糖尿病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验证
3
作者 李晓玲 严晓霞 +1 位作者 杨宁 李孝红 《循证护理》 2025年第7期1336-1342,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验证。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肿瘤病人2 6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行PICC导管置管,根据病人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验证。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肿瘤病人2 6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行PICC导管置管,根据病人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XGBoost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预测模型,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具有预测效能的算法模型。结果: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伤口敷料类型、是否有导管移位以及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GBoost预测模型中血小板计数对模型影响最大,其次为D-二聚体水平;在SVM模型中,血小板计数的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值最大,表明其对模型的影响最为明显;而Logistic回归模型中最终纳入PICC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伤口敷料、是否有导管移位、单次置管穿刺次数5个因子,且XGBoost预测模型区分能力最高。结论:病人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在多个指标上有差异,且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不同。SVM及XGBoost构建的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与准确度上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作出相对精准的评估和预测,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算法 肿瘤病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刘杰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5期542-544,548,共4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7月开封市中医院行血液透析(HD)治疗的88例ES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ESRD患者CRBSI发生现状,并分析CRBSI发生的相关影响...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7月开封市中医院行血液透析(HD)治疗的88例ES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ESRD患者CRBSI发生现状,并分析CRBS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86例ESRD患者中24例患者发生CRBSI,62例患者未发生CRBSI。ESRD患者年龄、吸烟史、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合并糖尿病、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iPTH)、铁蛋白(SF)水平与其CRBSI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71、5.523、8.195、7.173、6.345、10.072、7.079、4.527、4.92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RD患者年龄≥60岁、有吸烟史、导管留置时间>14 d、股静脉置管、APACHEⅡ>15分、合并糖尿病、白蛋白<35 g/L、iPTH≥235 pg/mL、SF>360μg/L是其发生CRBSI的高危因素(OR=3.339、3.533、4.074、3.706、3.772、4.800、3.703、2.826、2.940,P<0.05)。结论:ESRD患者易发生CRBSI,其发生于年龄、吸烟史、导管留置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置管部位、合并糖尿病和白蛋白、iPTH、S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脏病 甲状旁腺激素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铁蛋白 糖尿病
下载PDF
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应对研究
5
作者 崔慧琴 殷荣华 孙洁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42-145,共4页
探讨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治疗期间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预防该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我院接收行静脉留置导管治疗创伤危重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30例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 探讨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治疗期间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预防该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我院接收行静脉留置导管治疗创伤危重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30例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以讨论该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以此提出有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病原菌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经过多因素分析,可确认股静脉置管、颅脑损伤、ISS>25分是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通过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发生情况的分析,可了解到影响该并发症发生的具体原因,需要针对以上主要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以尽可能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创伤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下载PDF
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换药技术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苏珊 《贵州医药》 2025年第1期146-147,共2页
目的 探讨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换药技术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换药方法)和研究组(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换药技术)各50例。评... 目的 探讨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换药技术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换药方法)和研究组(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换药技术)各50例。评估两组患者穿刺点渗液例数、心理及睡眠状况、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穿刺点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穿刺点渗液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干预前,干预后研究组心理及睡眠状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穿刺点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换药技术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液,改善心理及睡眠状况,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穿刺点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心理及睡眠状况 穿刺点不良事件发生率 满意度
下载PDF
基于循证构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兰霞 张娟 +4 位作者 刘嘉欣 肖长长 陈少英 罗丹 李桂兰 《循证护理》 2024年第3期421-426,共6页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以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基于循证护理的方法,检索、评价、汇总国内外关于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管...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以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基于循证护理的方法,检索、评价、汇总国内外关于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构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17名专家开展两轮函询,确定方案各级条目,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条目权重。结果: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依次为0.862,0.860;Kendall′s W值分别为0.546(χ^(2)=76.804,P<0.001)、0.614(χ^(2)=93.371,P=0.005),最终筛选并确定包括2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35个三级条目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早期识别及护理流程管理方案科学、可靠,能够为血液透析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识别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早期识别 管理方案 循证护理 证据汇总
下载PDF
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燕红 张勤 +1 位作者 钟庆 宋凤莲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3期267-275,共9页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2日期间在简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2日期间在简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中心静脉CRBSI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对CRBSI组患者行病原菌种类分析,同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信息,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构建重症患者发生CRBSI的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93例,其中CRBSI组38例、非CRBSI组255例。38例CRB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52珠,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比50.00%(26/5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9.23%(10/52)、表皮葡萄球菌7.69%(4/52)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比44.23%(23/52),以大肠埃希菌17.31%(9/52)、肺炎克雷伯杆菌13.46%(7/52)为主;真菌占比5.77%(3/52),均为白色念珠菌。CRBSI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置管部位为股静脉或颈内静脉、静脉营养液输液、置管前应用抗菌药物者占比显著高于非CRBSI组;CRBSI组BMI、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CRBSI组,置管时间显著长于非CRBSI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BMI、合并糖尿病、入院时高APACHEⅡ评分、置管部位为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时间长、输液类型为静脉营养液、置管前应用抗菌药物为重症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ROC分析表明,BMI、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置管时间均能用于重症患者发生CRBSI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919、0.975(P<0.05)。结论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CRBSI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较为多见,同时CRBSI的发生与年龄、BMI、置管天数、置管部位等因素关系密切,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丽华 何建强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6-179,184,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采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中心静脉置入NCC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置管部位的CRBSI发生率,分析CRBSI患者的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依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n=22)和非感染组(n=147),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参数;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CC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效果。结果: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638);22例CRB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株),革兰阴性杆菌5株。感染组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铁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P=0.006,0.007)。ROC曲线显示,白蛋白AUC为0.726,高密度脂蛋白AUC为0.704。结论:NCC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低水平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CRBS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改进科学降低儿童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
10
作者 丁亚光 王春立 +7 位作者 迟巍 王晓晖 王莹莹 王莉 武莹 陈芳娇 段颖杰 李慧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0-1135,共6页
目的:探索基于改进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在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方面的效果,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方法:采取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病房有PICC置管的患儿以及... 目的:探索基于改进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在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方面的效果,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方法:采取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病房有PICC置管的患儿以及病房护士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于2021年1月—12月,采用常规PICC导管感染防控措施,实验组于2022年1月—12月,采用改进科学中改进策略中的六西格玛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护士对导管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9%,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4%,实验组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0.4‰,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0‰;实验组护士对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控知识问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结论:基于改进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可有效降低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提升护士对于导管感染防控知识掌握水平,提升临床护理的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科学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循证护理实践
原文传递
基于德尔菲法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案的构建
11
作者 李长红 赵春艳 +2 位作者 蔡天蕊 仇晓霜 由晓艺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构建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方案。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头脑风暴形成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案初稿,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建立预... 目的:构建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方案。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头脑风暴形成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案初稿,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建立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最终方案。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0、0.92;对一轮专家函询意见进行整理修改后,第二轮专家函询方案条目的重要性均值为4.13~5.00,方案条目的相关性均值为4.07~5.00,重要性、相关性变异系数分别在0.00~0.19、0.00~0.20之间,Kendall’s W为0.131、0.143(P<0.001)。最终形成了包含5个一级条目、15个二级条目、49个三级条目的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案。结论:本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助于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德尔菲专家函询
下载PDF
外周血25(OH)D水平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甘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7期1191-1193,共3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外周血25(OH)D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按患... 目的:探究外周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外周血25(OH)D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按患者是否发生CRB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5(OH)D水平与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对CRBSI的预测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11例发生感染(13.75%),69例未发生感染(86.25%)。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平均透析时间更长,Hb、Alb、K^(+)水平均明显更低(P<0.05)。感染组血清25(OH)D水平分级明显差于非感染组(P<0.05);且感染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较非感染组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缺乏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预测CRBS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敏感度为72.73%、特异度为85.51%,最佳临界值为<16.36μg/L。结论:25(OH)D缺乏或不足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表现,25(OH)D缺乏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一定早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肾病
下载PDF
1例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丽 余金 +1 位作者 刘克英 邓士红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总结1例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原因及护理经验。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维护周期延迟、透明敷料使用不合理、早期皮肤感染识别处理不足。护理要点为缩短导管留置的时间... 总结1例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原因及护理经验。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维护周期延迟、透明敷料使用不合理、早期皮肤感染识别处理不足。护理要点为缩短导管留置的时间,重视环境和营养管理,增强抗感染水平;结合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敷,加强置管处皮肤护理;组建专科静脉治疗小组,提升PICC导管专科护理品质;实施个体化健康宣教,落实专科延续护理。患者住院13 d,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导管穿刺口和血流感染控制稳定,伤口愈合良好,病情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 护理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季节、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
14
作者 张炎 高志伟 +1 位作者 廉秀花 王尊松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2期943-946,共4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病季节、病原菌特点及药敏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1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病季节、病原菌特点及药敏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1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学科行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置入手术患者的导管使用情况,共纳入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住院患者62例,其中血培养有明确病原菌患者48例,分析其感染发生季节、病原菌特点及药敏性。结果导管血流感染在春夏季高于秋冬季(χ^(2)=6.323,P=0.012)。导管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52.9%,革兰氏阴性菌占45.1%,革兰氏阳性菌一半以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63.0%),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22.2%);革兰氏阴性菌种类较多,感染比例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21.7%)。对革兰氏阳性菌较敏感的抗生素有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有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较敏感的抗生素有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结论导管血流感染在春、夏季发病率较高。导管血流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占绝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使用受到限制时,可考虑莫西沙星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CRBSI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菌 药敏分析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春艳 罗丹 +1 位作者 陈倩 李威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4期417-423,共7页
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于简阳市人民医院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 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于简阳市人民医院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304例患者,其中CRBSI组47例(15.46%)、非CRBSI组257例(84.54%)。CRBSI组年龄、BMI、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CRBSI组,置管时间显著长于非CRBSI组,合并糖尿病、置管地点为ICU、置管部位为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的占比显著高于非CRBS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3.067,95%CI(1.238,7.598)]、高BMI[OR=1.894,95%CI(1.215,2.952)]、合并糖尿病[OR=1.609,95%CI(1.129,2.293)]、高APACHEⅡ评分[OR=2.287,95%CI(1.174,4.455)]、置管地点为ICU[OR=4.106,95%CI(1.600,10.537)]、置管部位为颈内静脉或股静脉[OR=3.416,95%CI(1.583,7.371)]、置管时间长[OR=1.416,95%CI(1.019,1.968)]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ROC分析证实,年龄、BMI、APACHEⅡ评分、置管时间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均能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的预测,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可获得更高的曲线下面积[AUC=0.981,95%CI(0.967,0.996)]及敏感度(0.957)、特异度(0.961)。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的发生受到年龄、BMI、APACHEⅡ评分、置管地点、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时采取针对应的干预措施,尽早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钱钱 徐璐 周海燕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我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我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行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比较两组CLABSI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及ICU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结果观察组CLABSI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后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应用可降低CLABSI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提高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预警 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载PDF
预防脓毒血症行CRRT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应用
17
作者 黄双艳 陈益琴 +4 位作者 阮炼杰 黄真玉 许莹莹 林志强 林清妹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第11期1575-1577,1585,共4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脓毒血症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脓毒血症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均为46例。对...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脓毒血症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脓毒血症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均为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脓毒血症行CRRT患者经集束化护理干预后,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集束化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庆 何淑玲 +1 位作者 丁云馨 王宏伟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4期1782-1785,共4页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血管内置管患者尤其是癌症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甚至引发全身感染,加重患者身体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带管期间的管路维护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人员根据丰富的专业知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血管内置管患者尤其是癌症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甚至引发全身感染,加重患者身体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带管期间的管路维护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人员根据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临床经验,对可能发生的疾病给予提前干预,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由传统的被动护理转化为主动护理,对减少CRBSI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简要综述基于预见性护理方案在CRBSI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进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护理 预见性护理
下载PDF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19
作者 巩红梅 马玉芹 孙静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89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89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中共检测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 目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89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89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中共检测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54.74%(52/9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位列前三,占比分别为20.00%、14.74%、11.58%;革兰氏阴性菌占36.84%(35/95),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真菌占8.42%(8/95);对主要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的抗菌药物前三位分别为红霉素、青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均达50%以上;对万古霉素、四环素和利福平则表现出较低的耐药性,耐药率<20%;对主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的抗菌药物排列前两位分别为复方新诺明、氨曲南,耐药率均>50%;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呈现更低的耐药性。对主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较高,抗菌药物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与氟康唑,耐药率均>50%。死亡患者中股静脉置管比例、APACHEⅡ评分、合并糖尿病比例及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生存患者,感染后拔管时间长于生存患者(P<0.05)。结论革兰阳性菌为本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且APACHEⅡ评分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及合并糖尿病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菌 抗菌药物
下载PDF
早产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玥 李丹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1期21-24,29,共5页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重要的支持与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以及外周静脉治疗的局限性。但早产儿胎龄较小,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极易发生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本文对早产儿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的...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重要的支持与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以及外周静脉治疗的局限性。但早产儿胎龄较小,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极易发生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本文对早产儿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帮助医护人员规范临床操作技能、增强治疗安全意识,降低早产儿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提高早产儿PICC的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