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切除术中硬膜外导管调整的麻醉效果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海中 《社区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调整的麻醉效果对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9月本院需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5例,行硬膜外穿刺并头向置管后,B组直接固定,A组从"导管注入2 ml空气...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调整的麻醉效果对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9月本院需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5例,行硬膜外穿刺并头向置管后,B组直接固定,A组从"导管注入2 ml空气无阻力,并回抽"两项操作评价导管通畅度,并据此调整,通畅后再固定。A、B两组均给予硬膜外利多卡因麻醉,并注入混合液。观察患者麻醉后感觉、运动阻滞效应及麻醉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6.3±3.4)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2.1±1.5)min,均短于B组的(8.5±2.6)、(17.5±2.9)min,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觉阻滞所达最高平面、腹部肌肉松弛程度及麻醉效果A组均优于B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硬膜外导管调整可改善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硬膜外导管调整 麻醉效果 硬膜外阻滞
原文传递
上臂输液港置入患者行心腔内电图定位失败的处理和原因分析
2
作者 梁晓红 蔡燕 +1 位作者 杨静 石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76,共3页
目的总结4例上臂输液港置入患者行心腔内电图定位失败的处理及原因,提出防范对策。方法4例妇科肿瘤患者在输液港置入术中行心腔内电图定位,2例术中见特征性高尖P波,1例术中P波振幅增高,未出现双向P波,1例术中P波振幅不变,术后胸部X线片... 目的总结4例上臂输液港置入患者行心腔内电图定位失败的处理及原因,提出防范对策。方法4例妇科肿瘤患者在输液港置入术中行心腔内电图定位,2例术中见特征性高尖P波,1例术中P波振幅增高,未出现双向P波,1例术中P波振幅不变,术后胸部X线片均示导管尖端异位。分别根据胸部X线片或心腔内电图P波外撤导管,采用生理盐水推注、颈内静脉阻断、前端导丝回撤、呼吸配合等送管方法。结果4例均复位成功。结论外撤导管后重新送管不当、未有效识别异常心腔内电图P波变化特点是IC-ECG定位失败的主要原因。上臂输液港置入术中心腔内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应密切观察P波振幅和形态,警惕导管打折或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港 中心静脉装置 静脉置管 静脉治疗 心腔内电图 导管异位 定位失败 导管调整
下载PDF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邱昊 彭娜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21期2001-2003,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和体表定位置管长度的方法进行导管穿刺。观察组置管患者经超声影像对颈内静脉异位导管的判定后,退出颈内静脉导管后,撤出导管内支撑导丝(5~10cm),再次缓慢(5s/cm)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方法下患者的调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除1例因锁骨下淋巴结压迫血管无法送入导管,其余均调整至上腔静脉内;对照组采用体位调整法调整,有8例未能调整至上腔静脉,保留导管在锁骨下静脉。两组调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最易发生异位的血管是颈内静脉,因此,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使其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漂浮原理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调整 护理
下载PDF
预测导管剩余长度调整法在减少原发性PICC导管头端异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吕新娟 朱玉萍 +1 位作者 夏智 沈鸣雁 《护理与康复》 2022年第2期34-35,38,共3页
目的观察预测导管剩余长度调整法在减少原发性PICC导管头端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2例PICC送管困难患者,按预测导管剩余长度分两类调整。14例预测导管剩余长度15~20 cm患者采用夹臂法、腋窝上提压迫法调整;38例预测导管剩余长度8~12... 目的观察预测导管剩余长度调整法在减少原发性PICC导管头端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2例PICC送管困难患者,按预测导管剩余长度分两类调整。14例预测导管剩余长度15~20 cm患者采用夹臂法、腋窝上提压迫法调整;38例预测导管剩余长度8~12 cm患者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法、咳嗽法、角弓反张法调整。结果14例导管剩余长度15~20 cm送管困难,夹臂法调整成功8例、腋窝上提压迫法调整成功5例,1例调整失败;38例导管剩余长度8~12 cm送管困难,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法调整成功26例、咳嗽法成功7例、角弓反张法成功2例,失败3例。结论根据预测导管剩余长度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调整原发性PICC导管头端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头端异位 预测导管剩余长度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