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叶枯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牛晓庆 陈良秋 +4 位作者 付登强 杨伟波 李艳 覃伟权 蒋盛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2-357,共6页
从海南五指山油茶园区采集到油茶叶枯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将该病原菌OC-12确定为小孢拟盘... 从海南五指山油茶园区采集到油茶叶枯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将该病原菌OC-12确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OC-12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在crapek培养基上不产孢,在燕麦培养基上最适合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适宜pH值为4~11。供试碳源中果糖较利于菌丝生长,D-葡萄糖较利于孢子产生;供试氮源中蛋白胨和硝酸钾较利于菌丝生长,且蛋白胨较利于孢子产生。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小孢拟盘多毛孢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油棕苗期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郑丽 杨兴玉 +6 位作者 谢昌平 李静 冯朝阳 曾宪海 田婉莹 沈会芳 覃新导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4-801,共8页
对采集于广东江门的油棕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是在我国属首次发现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油棕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 对采集于广东江门的油棕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是在我国属首次发现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油棕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8~30℃,p H为6.0~8.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p H为6.0~9.0。菌丝对碳源的利用效果最高为D-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对氮源的利用效率以蛋白胨最高,明显优于其他氮源,而以可溶性淀粉、D-半乳糖、D-麦芽糖、葡萄糖为碳源,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分别为94.33%、90.00%、88.33%、89.67%,四者差异不显著;以蛋白胨和硝酸钾为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分别为80.33%和7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叶斑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贵州油茶叶枯病病原鉴定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秦绍钊 刘文霞 +1 位作者 李御企 王洪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23期16-17,共2页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及多基因分子鉴定的方法,对贵州省油茶叶枯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根据形态特征,结合ITS1-TUB2基因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综合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及多基因分子鉴定的方法,对贵州省油茶叶枯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根据形态特征,结合ITS1-TUB2基因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综合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分离菌株KLXY-7-3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序列比对分析,分别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MF375901.1、MK409844.1菌株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且置信度为99%。本研究系统调查采集贵州油茶主要种植区的典型病样,可为该病原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枯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菌 形态学 多基因鉴定
下载PDF
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傅昱 李燕霞 +2 位作者 刘婉蓉 章攀 游春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0-173,共4页
为明确引起岗梅Ilex asprella枝枯病的病原,对从广东梅州采集的岗梅枝枯病病部分离的致病菌株Gangmei 2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运用MEGA-X构建了病原菌株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 为明确引起岗梅Ilex asprella枝枯病的病原,对从广东梅州采集的岗梅枝枯病病部分离的致病菌株Gangmei 2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运用MEGA-X构建了病原菌株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在系统发育树中该菌株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在同一分支上。因此,初步将岗梅枝枯病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microspo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梅 枝枯病 病原鉴定 小孢拟盘多毛孢菌
下载PDF
玉屏油茶叶枯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4
5
作者 熊朝伟 阮成江 +6 位作者 吴波 黄河 刘四黑 李景滨 杜维 阮东 韩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44-1950,共7页
为了明确贵州玉屏油茶叶枯病病原菌的种类,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本研究对玉屏油茶典型叶枯病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通过病原菌回接验证与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分离所得的4株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 为了明确贵州玉屏油茶叶枯病病原菌的种类,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本研究对玉屏油茶典型叶枯病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通过病原菌回接验证与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分离所得的4株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再采用ITS-TUB2基因序列进一步将4株致病菌鉴定为拟盘多毛孢属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结合菌丝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对5种杀菌剂对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中,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毒力的EC50分别为0.013μg/mL、0.055μg/m L,对孢子萌发毒力的EC50分别为0.093μg/m L、0.082μg/m L,均优于其余3种试剂,可作为高效药剂进一步进行林间药效试验。玉屏油茶叶枯病病原菌种类的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的筛选可为当地油茶抗性良种培育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枯病 油茶 小孢拟盘多毛孢菌
原文传递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 dramatically alters the secondary metabolism of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6
作者 杨登峰 刘凤楼 杨小龙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55-359,共5页
5-Azacytidine, a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 led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secondary metabolism of the plant endophytic fungus,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broth extract led to the isol... 5-Azacytidine, a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 led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secondary metabolism of the plant endophytic fungus,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broth extract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a new compound, 4'-forrnamidophenyl-5-methoxybenzoate (1), along with seven known polyketides, 4-hydroxybenzoic acid (2), LL-P880ct (3), 1'-hydroxy-4-methoxy-6-pentyl-2H-pyran-2-one (4), pestalotiollide B (5), pestalotiopyrone G (6), endocrocin (7) and 2'-hydroxy- 6'-hydroxymethyl-4'-methylphenyl-2,6-dihydroxy-3-(2-isopentenyl)benzoate (8). HPLC profiles revealed that all compounds except for 4 belonged to the newly induced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addition, all compounds were proved to be devoid of significant antifungal activity in the bioass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genetic modifier Plant endophytic fungi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POLYKETIDE Antifungal activ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