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多元数据与隐式建模技术
1
作者 王毛毛 胡顺阳 +3 位作者 马皓然 梁铂雨 张金玉 鲁人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4,共16页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断层面本身的结构复杂特性;断裂交切与主次关系的不确定性;隐伏断层的空间约束;微震活动区域的断层面限定等。传统上,三维构造建模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剖面、三维地震数据体和钻孔等数据约束,可以三角面网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使用数量有限的节点定义任意物体的几何形态,进而连接节点模拟物体的拓扑结构。然而,川滇块体东边界等大部分活动构造区域缺少这些高分辨率的数据,即使有相关数据,通常在空间上也非常稀疏。以往有研究利用大量精定位地震和断层地表迹线等数据建立了活动断裂的初始三维模型,但这种方法忽视了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信息对建模的贡献,且未对多元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权重分配策略。文中基于三维构造隐式建模方法,结合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深、浅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建模流程充分利用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约束信息,将其与地表断层迹线、重定位地震震中等数据融合,纳入一个考虑差异化权重分配的多次迭代过程,最终实现利用多元数据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三维复杂结构特性的目标。基于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的活动断裂的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可用于断面粗糙度和断裂系统分析,对约束断面上的凹凸体分布与开展地震破裂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隐式建模方法 三维构造建模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川滇块体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研究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2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茶文剑 张天继 叶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7,共18页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的S波速度在横向和垂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近地表处有2~4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的S波速度呈高、低速相间分布;在20~35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层,主要间断分布于小江断裂以西的川滇菱形块体和红河断裂以南的印支块体内部,另外在师宗-弥勒断裂附近也有局部分布。2)小江断裂带中、北段壳内低速层较为发育,以中段最为突出,最厚约达28km;南段在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区。3)研究区的泊松比普遍较低(平均为0.24),呈不均匀分布,且横向变化剧烈,小江断裂带的泊松比总体呈北段较高、南段次之、中段低的分段特征;研究区壳内低速分布与泊松比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大部分低速层似乎缺少发生部分熔融的条件,其地球物理结果的差异和不一致说明壳内低速层的变形演化机制及物理特性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P波接收函数 两步反演法 S波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巧家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萌萌 吴中海 +1 位作者 李家存 黄小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9,共14页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系是调节青藏高原东南部物质向东南挤出的大型边界断裂。云南巧家断裂作为小江断裂带北段,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是认识川滇地块东部边界应变调节方式的关键。本文利用无人机航摄和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该断裂...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系是调节青藏高原东南部物质向东南挤出的大型边界断裂。云南巧家断裂作为小江断裂带北段,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是认识川滇地块东部边界应变调节方式的关键。本文利用无人机航摄和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该断裂段穿过金沙江河谷区红路和蒙姑两处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恢复出断层错动T2和T3两期阶地陡坎上缘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120±5~128±1 m和193±1~202±1 m。根据T3中次生碳酸盐的AMS-14C法测年结果,结合已有的类似阶地年龄数据,并经气候曲线校正后认为,区域上T2和T3被废弃应分别发生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末期,时间为8.5~11.2 ka BP和18.6~21.4 ka BP。据此估算,小江断裂带巧家段的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为10~13 mm/a。进一步统计分析小江断裂带的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发现巧家至宜良以北的段落,总体保持着10~15 mm/a的高走滑速率。但从宜良向南,断裂走滑速率出现了分段递减的特征,至建水以南快速减小到中-北段的近十分之一。小江断裂带中-北段的高走滑速率以及向南的分段式递减现象,反映在宜良以北,小江断裂带的走滑剪切作用是调节川滇地块向东南旋转-挤出运动的主要方式,但向南伴随变形分解作用,调节方式转变为了伸展、旋转和逆冲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复杂形式。因此,进一步精细化定量限定川滇地块东部边界断裂的应变分解作用,是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物质挤出方式及其机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小江断裂带 晚第四纪走滑速率 川滇地块 断块挤出与旋转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东川—寻甸段大地电磁成像及深部孕震环境 被引量:1
4
作者 崔腾发 陈小斌 +4 位作者 李文军 李文巧 李鑫 谢兴兵 周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24-4240,共17页
小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逃逸的东边界中的一段,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小江断裂带东川—寻甸段经历过三次6.5级以上强震,对其深部电性结构的探测,可以为研究三次历史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提供重要依据.大地电磁成像结果显示研... 小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逃逸的东边界中的一段,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小江断裂带东川—寻甸段经历过三次6.5级以上强震,对其深部电性结构的探测,可以为研究三次历史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提供重要依据.大地电磁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下地壳存在显著的高导结构,可能含有较高比例的熔融物质,具有较低的强度/黏度.小江断裂带在深度10 km表现为明显的结构边界,有利于断裂带的剪切变形.断裂带上的强震可能主要受上地壳高阻结构的控制.上地壳中,小江断裂带东支断裂在田坝随高阻结构向南转折;功山地区东支断裂两侧的高阻体紧靠.两个条件共同阻碍了东支断裂在局部的左旋走滑及地震破裂的传播.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在嵩明以北表现为上地壳三个高阻体之间的边界,坚硬的高阻体相互接触可能使断层局部存在阻碍断层走滑的构造,为强震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结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大地电磁成像 孕震环境 三维电性结构 东川-寻甸段
下载PDF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峰立 周晓成 +12 位作者 李营 何苗 天娇 李静超 董金元 颜玉聪 欧阳澍培 姚炳宇 王昱文 曾召君 陈曲菲 罗志鑫 吉庚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布设10个测区,每个测区布设4条土壤气测量剖面,共640个测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CO_(2)、CH_(4)、H_(2)、Rn和Hg的浓度,分析了土壤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讨论了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断层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布设10个测区,每个测区布设4条土壤气测量剖面,共640个测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CO_(2)、CH_(4)、H_(2)、Rn和Hg的浓度,分析了土壤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讨论了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断层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土壤气CO_(2)、CH_(4)、H_(2)、Rn和H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4%、12.0 ppm、5.3 ppm、13.53 kBq/m^(3)、11.29 ng/m^(3);(2)鲜水河断裂炉霍段、安宁河断裂冕宁—西昌段和则木河断裂上高土壤气浓度值表明,历史大地震离逝时间越短、近期小震活动性越强、滑动速率越高的断层,其裂隙发育程度越高,从而导致土壤气浓度也越高;(3)鲜水河断裂雪门坎段和小江断裂北段低土壤气浓度值表明,历史强震离逝越久、现今地震活动性越弱、滑动速率低的断层,其裂隙发育程度越低,从而导致土壤气体浓度也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地球化学 地震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
下载PDF
综合探测在小江断裂带中段西支海风园断层调查中的应用
6
作者 罗林 庄儒新 +3 位作者 毛先进 陈刚 李鉴林 谢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365,共12页
以位于阳宗海北部地区的小江断裂带中段西支次级海风园断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遥感数据解译和高密度电法探测,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探槽开挖验证等技术手段揭示研究断层的空间展布位置及构造特征。结果表明:①海风园断层是一条贯通的结... 以位于阳宗海北部地区的小江断裂带中段西支次级海风园断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遥感数据解译和高密度电法探测,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探槽开挖验证等技术手段揭示研究断层的空间展布位置及构造特征。结果表明:①海风园断层是一条贯通的结构单一的断层,遥感影像上断层线性特征清晰,宏观地貌显著,沿断层发育断层槽地、线性山脊、断塞塘、水系位错等活动地貌,具有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②高密度电法测线反演剖面在断层破碎带附近的电性结构异常特征与探槽开挖验证确定的断层位置、断层破碎带宽度及断层倾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断层总体走向为N20°E,倾向为SE,可识别破碎带宽度为60 m,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海风园断层错断了上覆全新统坡积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强烈,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建设工程需要依据断层宽度进行合理避让;③在第四系覆盖区开展活动断层探测,采用遥感定展布、物探定结构、地质定结论的综合技术手段,避免了采用单一方法在深度、广度、精度方面的不足,可极大地提高活动断层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高密度电法 海风园断层 小江断裂带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西支中南段断裂与地震活动性
7
作者 张雨梅 刘文龙 钟婷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90-299,共10页
根据野外的实地调查与探槽开挖,对小江西支断裂中南段杨林—前所、乌纳—阳宗海、阳宗海—澄江等分支断裂的展布特征、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条分支断裂作多重左阶斜列展布,第四纪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倾向运动;其中杨林—前所、... 根据野外的实地调查与探槽开挖,对小江西支断裂中南段杨林—前所、乌纳—阳宗海、阳宗海—澄江等分支断裂的展布特征、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条分支断裂作多重左阶斜列展布,第四纪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倾向运动;其中杨林—前所、乌纳—阳宗海断裂全新世以来左旋走滑活动强烈,为公元1833年嵩明8级大震的发震断裂.阳宗海—澄江断裂全新世活动显著,为公元1750年澄江61/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西支 断裂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研究综述
8
作者 谭鑫 梁宽 马保起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7-772,共16页
小江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断裂,是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小江断裂带空间展布、滑动速率、地震活动特征、强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可分为... 小江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断裂,是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小江断裂带空间展布、滑动速率、地震活动特征、强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其中中段又可分为东支和西支。整条断裂带全新世的滑动速率为10 mm/a左右,其中北段和中段滑动速率为8~12 mm/a,南段滑动速率小于8 mm/a。小江断裂带沿线及周边地区地震频发,北段、中段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南段,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南段和巧家-东川段为地震空区,具有较高的强震危险性。通过对小江断裂带的论述,认为小江断裂带南段穿过红河断裂并向南延伸,但小江断裂带向南延伸模式及小江断裂带南段速度亏损是否由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和红河断裂吸收,小江断裂带古地震是否与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古地震相互影响,“Y”字形构造带吸收和调节模式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滑动速率 地震活动 地表破裂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2
9
作者 吴建平 杨婷 +2 位作者 王未来 明跃红 张天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57-2267,共11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小江断裂带在高原物质的侧向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流动地震台阵及固定台站的走时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上地壳,小江断裂带内部主要为低速异...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小江断裂带在高原物质的侧向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流动地震台阵及固定台站的走时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上地壳,小江断裂带内部主要为低速异常,其东侧主要为高速异常.在中下地壳,小江断裂带中部为低速异常,北部和南部主要为高速异常,其中北部的高速异常可延伸到地表附近,南部的高速异常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我们推测,小江断裂带中部的低速异常与深部热作用有关;北部的高速异常可能是晚古生代地幔柱活动导致大量基性和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引起的,它的存在对青藏高原物质向南逃逸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可能是导致川滇活动块体北部次级块体快速抬升的重要因素;南部顶界面向北倾斜的高速异常体对川滇活动块体向南滑移起到了进一步的阻挡作用,导致其上覆的中上地壳低速异常区发生较强的变形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同时在上地幔深度范围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使其南部区域的介质受青藏高原物质向南挤出的影响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小江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10
作者 何宏林 池田安隆 +1 位作者 宋方敏 董兴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26,共13页
位于中国西南的小江 (Xiaojiang)断裂带作为康定 (Kangding)断裂带的南段 ,在青藏块体向SE方向挤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断错地貌以及这些断错地貌14 C年代或热释光年代 ,推算了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的左旋走滑速率。小江断裂... 位于中国西南的小江 (Xiaojiang)断裂带作为康定 (Kangding)断裂带的南段 ,在青藏块体向SE方向挤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断错地貌以及这些断错地貌14 C年代或热释光年代 ,推算了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的左旋走滑速率。小江断裂带可以分为 3段 ,其中段由平行的两条断层组成。西支断层和东支断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 7.0~ 9.0mm/ yr和 6 .0~ 7.5mm/yr。简单相加 ,就可以推算出小江 (Xiaojiang)断裂带总的左旋走滑速率为 13 0~ 16 5mm/ yr,与康定断裂带北段的鲜水河 (Xianshuihe)断层的走滑速率大致相当 ,约等于康定 (Kangding)断裂带中段的安宁河 (Anninghe)断层及则木河 (Zemuhe)断层的两倍。这个结果可能暗示了在康定断裂带中段 ,可能存在着其他断层以解消另外一半的滑动速率。最有可能的断层是位于康定断裂带中段以东几十公里的普雄河 -布拖 (Puxionghe But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第四纪晚期 左旋走滑速率 活动断裂 滑动速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 被引量:24
11
作者 韩竹军 董绍鹏 +4 位作者 毛泽斌 呼楠 谭锡斌 袁仁茂 郭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共19页
小江断裂带南段位于近SN向的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与NW向的红河-哀牢山断裂系的交会地带。在遥感影像上,小江断裂带南段线状特征清楚,且连续分布,表现为1条贯通的、单一的断裂构造,全长约70km,总体走向N20°E左右,中间呈略向E凸出的弧... 小江断裂带南段位于近SN向的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与NW向的红河-哀牢山断裂系的交会地带。在遥感影像上,小江断裂带南段线状特征清楚,且连续分布,表现为1条贯通的、单一的断裂构造,全长约70km,总体走向N20°E左右,中间呈略向E凸出的弧形。在龙潭村两岔河一带,沿着该断裂段存在比较典型的山脊、冲沟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在跨断塞塘开挖的探槽剖面上,断裂分布状况、断错地层的沉积学特征、产状变化以及初步年代测试结果揭示了3次明显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显示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具有重复孕育和发生强震的能力。利用Trimble 5800 GPS实时差分测量系统,对两岔河地区存在典型同步位错特征的2条冲沟及其它们中间的台地进行了精细测量,位错量为(18.3±0.5)m;T_2阶地面是断裂西盘2条冲沟之间及其邻近地带的最高层状地貌面,通过不同深度年代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该地貌面停止接受沉积的时代约为2606a BP。根据地质方法获得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为(7.02±0.20)mm/a,与利用GPS数据获得的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对小江断裂带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滇东南地区不存在川滇块体向S或SSE方向滑移被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挤压变形吸收、而使得小江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速率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该断裂段是1条活动性明显的全新世断裂。这些初步认识为小江断裂带南段的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川滇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型建立和检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南段 全新世活动 滑动速率 古地震事件
下载PDF
基于重复微震的小江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2 位作者 钮凤林 何家斌 付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73-3384,共12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1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辨识源于同一位置破裂的重复微震来估算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在子采样条件下基于孓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地震相对位置...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1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辨识源于同一位置破裂的重复微震来估算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在子采样条件下基于孓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地震相对位置的方法,在小江断裂带识别出29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存在差异变化.重复微震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表明:准周期的重复微震在空间上相对独立,远离其它重复微震和背景地震;在重复微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位置相近的重复微震可能会相互作用而影响其复发问隔;在背景地震活跃阶段,相邻背景地震发生引起的应力变化可能缩短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利用重复微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小江断裂带孕震深处3~12km的滑动速率为1.6~10.1mm·a-1,显示不同破裂段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重复微震 深部滑动速率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的运动及应变积累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魏文薪 江在森 +4 位作者 武艳强 刘晓霞 赵静 李强 董曼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5,共5页
利用1999—2001、2001—2004和2004—2007三个时段的GPS速度场数据,基于块体运动的线性模型(RELSM)研究了小江断裂带的运动与变形的时空特征,得出小江断裂的总体左旋走滑速率为3.0~7.1 mm/a。根据断裂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分段,结合GPS... 利用1999—2001、2001—2004和2004—2007三个时段的GPS速度场数据,基于块体运动的线性模型(RELSM)研究了小江断裂带的运动与变形的时空特征,得出小江断裂的总体左旋走滑速率为3.0~7.1 mm/a。根据断裂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分段,结合GPS速度剖面,研究了断裂带的分段应变积累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小江断裂各个分段不同时间段的相对运动与变形方式有较好一致性,均呈现左旋走滑兼拉张的运动特征;2)RELSM得出小江断裂分段滑动的差异性,表现为沿断裂带的北段到南段的左旋滑动速率逐渐减小;3)小江断裂各段应变积累特征表明,北段高于中北段,中南段及南段不利于积累或积累水平低;4)小江断裂带北段为相对闭锁且剪切应变积累速度较高的异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GPS 线性变形模型 GPS剖面 应变积累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温泉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云 赵慈平 +2 位作者 刘峰 陈坤华 冉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43,323,共16页
小江断裂带属现今仍在活动的断裂,同时也是一条破坏性地震多发带。为探究特定地区的地球化学场与地震的耦合关系,寻找特定的前兆观测组分,笔者选取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的95处温泉的热储温度。利用温泉的水化学数据(K+、Na+、C... 小江断裂带属现今仍在活动的断裂,同时也是一条破坏性地震多发带。为探究特定地区的地球化学场与地震的耦合关系,寻找特定的前兆观测组分,笔者选取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的95处温泉的热储温度。利用温泉的水化学数据(K+、Na+、Ca2+、Mg2+、SO2-4、Cl-、HCO-3),结合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规律,对温泉的水化学、水温、热储温度、稳定同位素(δ13C,3He/4He)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泉中主要离子含量、TDS含量、水温及热储温度的高值区域在空间上主要沿小江断裂带展布,且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水温和热储温度高值区内中强地震(M≥4.7)分布少;相反,低值区内中强震活动频繁,且强度相对较大。碳、氦同位素特征显示,CO2气体的碳同位素(δ13C)组成具有明显的生物成因特征;幔源氦(百分含量)同素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表明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壳幔连通程度低,脱气作用几乎都发生在地壳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温泉 地球化学特征 中强地震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西 冉勇康 +3 位作者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9-1203,共25页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西支 大型探槽 古地震 复发间隔 断裂破裂特征
下载PDF
不同地质背景地热系统水-岩作用下温泉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重庆市温塘峡背斜温泉、滇东小江断裂带温泉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雷 肖琼 +1 位作者 沈立成 伍坤宇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09-215,共7页
本文以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和滇东小江断裂带出露温泉为例,探讨了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研究发现,由于地质背景条件基本相同,温塘峡背斜出露的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比较接近,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而小江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 本文以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和滇东小江断裂带出露温泉为例,探讨了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研究发现,由于地质背景条件基本相同,温塘峡背斜出露的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比较接近,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而小江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Na型(YN1)、HCO3-Ca型(YN2)、SO4-Ca(Mg)型(YN3和YN5)和SO4-HCO3-Ca-Na型(YN4),这与各泉点所处地质背景条件不同有很大关系。此外,通过对Na-K-Mg和Na-K-Mg-Ca图解模型的解读得出,所有样品均未达到水-岩平衡,仅有YN1泉点样品接近完全平衡线,表明YN1接近水-岩作用平衡状态,并由上述图解模型估算得到YN1点热储温度大概为100~120℃,与运用SiO2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133~139℃)相差不大。此外,水化学特征和Na-K-Mg-Ca图解分析也表明,YN2与温塘峡背斜温泉水-岩作用过程比较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温塘峡背斜 小江断裂带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南段新活动初探 被引量:36
17
作者 何宏林 方仲景 李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1-298,共8页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分析了小江西支断裂南段两条分支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用冲沟长度、错动量及平均侵蚀速率,估算了断裂的水平滑动速率。指出南段分支断裂作多重右阶斜列展布,现今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倾向运动分量,全新世以...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分析了小江西支断裂南段两条分支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用冲沟长度、错动量及平均侵蚀速率,估算了断裂的水平滑动速率。指出南段分支断裂作多重右阶斜列展布,现今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倾向运动分量,全新世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6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建水断裂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强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毛燕 刘自凤 +1 位作者 叶建庆 李忠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3-217,175,共5页
利用1985年7月至2015年6月云南测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分段计算小江断裂带的b值、a/b值、单位面积的年频度和年应变能,并结合历史地震空区的识别结果,综合分析了小江断裂带各段的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巧家北至东川南b值较低,处于... 利用1985年7月至2015年6月云南测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分段计算小江断裂带的b值、a/b值、单位面积的年频度和年应变能,并结合历史地震空区的识别结果,综合分析了小江断裂带各段的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巧家北至东川南b值较低,处于较高应力状态,小震频发,且强震平静时间达到了极限,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东川至宜良段应力水平高,但小震不活跃,处于积累应变阶段,不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宜良至华宁段具有小江断裂带最高的b值,应力水平低,小震不活跃,不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华宁以南至小江断裂南端处于高应力状态,小震频发,且强震平静时间间隔达到了极限,具备发生强震的可能,但由于该段断裂交错,较为复杂,强震可能发生在小江断裂与石屏—建水断裂的交叉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性 强震 B值 小江断裂带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钱晓东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4-361,共8页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今区域台网中小地震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特征,特别是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的现今断层活动习性进行了研究,依据b值,结合其它地震活动性参数,勾画出了该区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区:①石屏...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今区域台网中小地震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特征,特别是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的现今断层活动习性进行了研究,依据b值,结合其它地震活动性参数,勾画出了该区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区:①石屏-建水断裂段6.8级地震重现期为88—193年,目前已平静121年;小江断裂带的宜良-嵩明段6.8级地震重现期是108—225年,目前已平静175年。②小江断裂东川段具有中等偏大应力水平,属于中小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段;小江断裂华宁段具有较低应力水平,属于以小震活动为主的地段;通海-峨山断裂具有中等应力水平,属于中小地震活动频繁地段。③石屏-建水断裂和小江断裂宜良-嵩明段存在较低的b值和较小强震复发周期,具有较高应力水平,属于潜在地震震级偏大的区域,是未来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潜在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6值 地震活动性参数 强震危险区 云南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中段和南段井水位变化与形变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彦东 刘春平 +2 位作者 廖欣 石云 万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3-564,共12页
应用井孔-裂隙、微裂隙(孔隙)水流交换产生的潮汐水位-固体潮的位相差和振幅变化理论,结合井水位变化,分析小江断裂带中段和南段的形变特征。裂隙承压含水层条件下,地震波和构造应力引起的形变能够引起潮汐水位分波位相差和振幅的变化... 应用井孔-裂隙、微裂隙(孔隙)水流交换产生的潮汐水位-固体潮的位相差和振幅变化理论,结合井水位变化,分析小江断裂带中段和南段的形变特征。裂隙承压含水层条件下,地震波和构造应力引起的形变能够引起潮汐水位分波位相差和振幅的变化。地震波引起含水层与井孔之间水流交换增大,疏通裂隙而使渗透率增大,震后井水位潮汐分波相位差提前,其后裂隙内沉积物重新堵塞裂隙,渗透率降低,位相差逐渐下降。位相差的长期趋势性变化反映出含水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应变信息。小江断裂带中段和南段形变变化不同。断裂带中段地区,观测井位相差和振幅趋势性下降,表明该区段不仅有走滑特性,并且具有挤压特征。小江断裂带与红河断裂带交会地区观测井振幅和位相差稳定,表明该区域没有受到明显的挤压,形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 相位差 构造应力 小江断裂带 含水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