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混淆的膀胱活检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附1例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鲁香凤 杨会敏 +1 位作者 方杰 戴欣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7期1034-1042,共9页
目的:探讨膀胱活检中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与其它小细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例膀胱黏膜活检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 目的:探讨膀胱活检中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与其它小细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例膀胱黏膜活检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82岁,膀胱镜下见:在膀胱颈部10~12点可见黏膜突起如蕈状,蒂不明显。活检组织光镜下见:1)尿路上皮下小细胞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及巢状分布,间质增生;2)瘤细胞体积小,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胞浆极少,局部瘤细胞胞浆宽广透明;3)核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核深染且结构不清,部分核不规则,可见双核、核重叠及多核瘤巨细胞,核仁不明显;4)未见核分裂象;5)局部组织可见挤压现象及局灶凝固性坏死;6)可见脉管浸润;7)局部异型增生的尿路上皮基底层处与固有膜内的小细胞性肿瘤成分有移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免疫表型CK少数细胞弱(+),其余标记均(-),病理诊断为:小细胞低分化癌。临床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未送病理,数月后发现肠系膜多个转移瘤结节,瘤细胞形态与活检相似,局部瘤细胞核偏位,可见核仁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性标记、p63及CD44V6均(+),神经内分泌标记(-),综合考虑最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肠壁转移。结论:膀胱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在膀胱镜活检标本中诊断难度较大,应重视其病理特点,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和免疫组化特征综合评价,当二者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时,确诊还需以HE切片形态学特征为主,同时在报告中加以注明。膀胱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尿路上皮癌核分裂象应是有或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病理形态学特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p-AKT与VEGF、HER-2在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研究
2
作者 冷飞云 陈莹 +1 位作者 桂传枝 刘艳洁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8期746-751,共6页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69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0例...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69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0例膀胱黏膜良性组织(慢性炎症、乳头状瘤组织)中p-AKT、VEGF、HER-2蛋白的表达。结果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p-AKT、VEGF、HER-2表达均显著高于膀胱良性组织的表达(P<0.05);p-AKT、VEGF和HER-2在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低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P<0.05);p-AKT在后期复发的患者中的表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p-AKT与VEGF、HER-2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AKT、VEGF和HER-2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P<0.05)。结论p-AKT、VEGF及HER-2蛋白均可能参与了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指标;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p-AKT与VEGF、HER-2可能存在相互调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浸润性尿路上 磷酸化蛋白激酶B 血管内生长因子 人类表生长因子受体2 预后
原文传递
Nectin-4在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宋慧茹 罗丹 +6 位作者 温俊秀 倪璐 张可心 王琦 杨柳 宋旭东 董丽儒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903-908,共6页
目的研究Nectin-4在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BUC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法及RNAscope技术检测60例浸润性BUC及40例膀胱黏膜慢性炎组织中Nectin-4的表达,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检... 目的研究Nectin-4在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BUC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法及RNAscope技术检测60例浸润性BUC及40例膀胱黏膜慢性炎组织中Nectin-4的表达,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浸润性BU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BUC组织中Nectin-4蛋白表达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相关性。结果IHC法检测Nectin-4蛋白在浸润性BUC组及炎症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3%(47/60)、17.50%(7/40);RNAscope技术检测Nectin-4 mRNA在浸润性BUC组及炎症组中表达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50/60)、12.50%(5/40);两种方法检测浸润性BUC组及炎症组中Nectin-4表达的Kappa值分别为0.732及0.610,一致性一般;Nectin-4蛋白在浸润性BUC中的表达与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Nectin-4 mRNA在浸润性BUC中的表达与肿瘤最大径、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Nectin-4在浸润性BUC中的高表达和Her-2表达呈正相关(P=0.002),与PD-L1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Nectin-4在浸润性BUC中高表达,且通常和不良预后的病理参数相关,检测浸润性BUC中Nectin-4表达将有助于指导其临床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膀胱尿路上 Nectin-4 RNAscope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PKM2通过调控活性氧依赖的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4
作者 梁凯 殷磊 陈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1-627,634,共8页
目的 探讨PKM2通过调控活性氧(ROS)依赖的PI3K/Akt信号通路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人膀胱癌T24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si-NC组、si-PKM2组和si-PKM2+IGF-1组。实时PCR检测细胞中PKM2 mRNA表达;CCK-8检测细胞... 目的 探讨PKM2通过调控活性氧(ROS)依赖的PI3K/Akt信号通路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人膀胱癌T24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si-NC组、si-PKM2组和si-PKM2+IGF-1组。实时PCR检测细胞中PKM2 mRNA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OS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中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PI3K、Akt、mTOR、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 与人正常膀胱上皮SV-HUC-1细胞相比,人膀胱癌T24细胞中PKM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 <0.05)。与Control组相比,si-PKM2组T24细胞中PKM2 mRNA相对表达量、细胞增殖能力、侵袭细胞数以及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细胞凋亡率、细胞中ROS相对水平以及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siPKM2组相比,si-PKM2+IGF-1组T24细胞中PKM2 mRNA相对表达量、细胞增殖能力、侵袭细胞数以及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细胞凋亡率、细胞中ROS相对水平以及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结论 敲减PKM2可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中ROS水平升高,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发挥抑制细胞侵袭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型丙酮酸激酶 膀胱尿路上细胞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滢 卜小斌 李强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22期3661-3663,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共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本人或家属通过电话、书信、走访、门诊... 目的研究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共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本人或家属通过电话、书信、走访、门诊、膀胱灌注药物同时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主要随访内容有:是否复发、复发时间、是否按时规律用药、再次住院情况等。随访12个月,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根据资料查找,选定相关危险因素的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与Cox回归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结果 90例患者中共36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情况,总复发率为40.0%,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9.73个月;单因素中患者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显示肿瘤数目、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以往复发情况是患者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而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存在部位、灌注药物种类对肿瘤复发影响效果均不明显(P>0.05)。结论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 尿路上细胞 复发
下载PDF
细胞因子受体3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和预后预测价值
6
作者 岳霄 王强 刘良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862-1865,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受体3(CXCR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化疗中的敏感性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受体3(CXCR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化疗中的敏感性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检测2组CXCR3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XCR3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在120例患者中,敏感组77例,耐药组43例。敏感组与耐药组在年龄、BMI、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吸烟史、病理学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的CXCR3表达水平高于耐药组(P<0.05)。敏感组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耐药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理学分级、吸烟史和CXCR3水平是影响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XCR3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7,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CXCR3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预测指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 CXCR3 吉西他滨 化疗敏感 预后预测
下载PDF
膀胱淋巴瘤样和浆细胞样变异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例报道
7
作者 张奕杰 孙妍 《西南军医》 2009年第2期273-275,共3页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浸润性尿路上 淋巴瘤样和浆细胞样变异型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与尿脱落细胞学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效能比较: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8
作者 王志婷 任敏 +5 位作者 薛田 王皓晨 常恒 柏乾明 周晓燕 朱晓丽 《中国癌症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80-1089,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比较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尿脱落细胞学及二者联合检测在尿路上皮癌及其不同亚型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背景与目的: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比较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尿脱落细胞学及二者联合检测在尿路上皮癌及其不同亚型中的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2年1月—2023年12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且符合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且获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050432-4-2307E)。收集患者本次TURBT后病理学诊断结果及术前1周的FISH和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对FISH、脱落细胞学及二者联合检测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严格遵循《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指南及《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规范》(Standards for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STARD)中的各项条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3例TURBT术后患者,其中136例为尿路上皮癌,147例为良性病变。136例尿路上皮癌中,根据病理学亚型分组,79(58.09%)例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57(41.91%)例为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根据恶性程度分组,112(82.35%)例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4(17.65%)例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36例尿路上皮癌中FISH、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79.51%、72.08%、77.39%,灵敏度分别为72.06%、58.82%、78.68%,特异度分别为86.39%、84.35%、76.19%。FISH、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脱落细胞学(0.792 vs 0.716,P=0.006;0.774 vs 0.716,P=0.004);FISH与脱落细胞学相比,净重分类改善(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提升15.28%(P=0.006)。79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FISH的准确率高于脱落细胞学(86.28%vs 78.32%,P=0.011);FISH、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脱落细胞学(86.08%vs 67.09%,P=0.004;91.14%vs67.09%,P<0.001),AUC值也高于脱落细胞学(0.808 vs 0.713,P=0.004;0.784 vs 0.713,P=0.007);FISH与脱落细胞学相比,NRI值提升21.03%(P=0.003)。57例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3种检测方法的AUC值均较低(AUC<0.700)。112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FISH的准确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脱落细胞学(84.94%vs 76.45%,P=0.005;89.29%vs 66.07%,P<0.001),FISH及联合检测的AUC值也均高于脱落细胞学(0.847vs 0.752,P=0.002;0.827 vs 0.752,P=0.001),FISH比脱落细胞学的NRI值提升19.01%(P=0.003)。24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中,3种检测方法的AUC值均较低(AUC<0.600)。结论:尿路上皮癌中,尤其是浸润性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FISH的诊断效能优于脱落细胞学;FISH单独检测的准确率、灵敏度与联合检测相当,且特异性高于联合检测。在非浸润性或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中,3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荧光原位杂交 脱落细胞 诊断效能 受试者工作曲线
下载PDF
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沈海波 曾彦恺 +3 位作者 顾正勤 张良 康健 齐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n=38)。观察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和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首次TUR术后次日起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 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为31.6%,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为10.5%。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患者(2.8%和21.1%,P<0.05)。结论 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发现首次TUR术后的残存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 再次电切 残存肿瘤 重新分期 复发率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楠 陈俊星 陈凌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6-408,42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相关因素。【结果】161例中,45例术后复发,术后的总复发率为27.95%。肿瘤分级为G2、G3级患者较G1级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分期为T1期患者较Ta期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多发患者较肿瘤单发患者复发率高;复发肿瘤患者较初发肿瘤患者复发率高(P<0.05)。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及术后用不同药物灌注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级、分期、肿瘤多发以及既往复发情况是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 复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和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1
作者 温爽 刘天卿 宗华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输尿管和膀胱微乳头型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特殊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输尿管和膀胱微乳头型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特殊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和条索状,位于透明间质空隙内,间质空隙无内皮衬覆。大部分细胞团极向反转,核偏向外侧缘,成"内外倒置"状,极似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该肿瘤表达CK7、CK20、CEA、EMA及E-cadherin。结论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为高级别癌,易发生血管和淋巴道转移,预后差。其特殊的形态学变异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外周血和尿常规炎性指标评估PD-1抑制剂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超 艾海涛 +3 位作者 钟华明 徐志豪 黄骥 涂新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5期2807-2812,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白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white blood cells ratio, PW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lymphocyte ratio, 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以及尿白细胞计数(urinary l...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白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white blood cells ratio, PW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lymphocyte ratio, 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以及尿白细胞计数(urinary leucocyte count, ULEU)与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 U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8例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晚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生存差异,同时采用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低PLR组与高PLR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1.98%和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与高NLR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1.36%和4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R高低两组和ULEU状态预测UC患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M分期、TNM分期、远处转移个数、PLR、NLR是影响晚期UC患者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LR是影响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U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LR、NLR为影响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晚期U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LR高值组和NLR高值组患者的预后较PLR低值组和NLR低值组的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预后 PD-1抑制剂 血小板 细胞
下载PDF
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彦军 景治安 +2 位作者 毛长青 李纪华 胡和平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12期2059-2061,共3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将78例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表柔...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将78例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表柔比星(EP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进展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17. 95%(7/39),进展率为2. 56%(1/39);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23. 08%(9/39),进展率为5. 13%(2/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 08%(9/39);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51%(8/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于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吉西他滨以及表柔比星均能够降低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但部分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无法改变病情的进展,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表柔比星 浸润性膀胱尿路上 复发率
下载PDF
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薛东炜 刘春来 +1 位作者 张西玲 王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2145-2147,共3页
目的:探讨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2μm激光组62例,双极等离子组43例。对2组之间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2μm激光组62例,双极等离子组43例。对2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留置尿管及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两组相比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术后复发率亦无明显差异。2μm激光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发生,双极等离子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为12%(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15.7±4.6)min vs(9.8±3.5)min,2μm激光组手术时间略长。结论: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同样具有良好疗效,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安全性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 21xm激光 双极等离子切除
下载PDF
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卓 张文圣 +2 位作者 万滨 卢依刚 李勋钢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0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吉西他滨化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肿瘤标记物、肿瘤复发时间、肿瘤进展时间、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53.33%,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为(1.33±0.11)ng/mL,CEA为(3.42±1.05)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10.00%,肿瘤复发时间(17.31±2.62)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9.87±2.96)个月;对照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36.67%,肿瘤复发时间(11.42±1.33)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7.54±1.7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尿痛、血尿、尿频、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应用于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能够提升肿瘤客观缓解率,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减少肿瘤复发,延长肿瘤复发时间和进展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吉西他滨 膀胱灌注 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 复发
下载PDF
ARID1A、PIK3CA、Ki-67在不同病变级别、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晨静 李超 +3 位作者 咸娴 王胜 何雷 范多娇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2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 A(ARID1 A)、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α基因(PIK3 CA)、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在不同病变级别、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 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 A(ARID1 A)、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α基因(PIK3 CA)、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在不同病变级别、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7例B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手术或膀胱镜活检取癌组织,并取其中28例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距癌旁>2cm)作为对照。对比不同组织中ARID1 A、PIK3 CA、Ki-67蛋白表达。治疗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27)和未复发组(n=80),分析BUC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ARID1 A、PIK3 CA、Ki-67蛋白表达与病变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BUC患者癌组织ARID1 A蛋白阳性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IK3 CA、Ki-67蛋白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病变级别、临床分期、病灶个数、PIK3 CA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RID1 A、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病变级别、临床分期、病灶个数、PIK3 CA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BUC患者复发风险增加(P<0.05);BUC患者病变级别、临床分期越高,PIK3 CA、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ARID1 A蛋白阳性表达率越低(P<0.05)。结论BUC患者癌组织中ARID1 A、PIK3 CA、Ki-67蛋白表达明显异常,且与病变级别、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中PIK3 CA蛋白阳性表达可明显增加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 AT丰富结合域1 A 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α基因 细胞增殖核抗原67
下载PDF
尿路上皮癌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王向丽 吴涛 +4 位作者 毛东锋 刘文慧 高铭敏 刘洋 张睿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5期571-573,共3页
本文报道1例尿路上皮癌后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患者。患者男,56岁,因“体检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2个月余”于2015年首次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尿道病损活检术,术后病理... 本文报道1例尿路上皮癌后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患者。患者男,56岁,因“体检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2个月余”于2015年首次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尿道病损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给予化疗并定期门诊随访。2021年复查血常规,以“血小板增多”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BCR-ABL1融合基因分型定量检测,诊断为CML-慢性期,予以伊马替尼胶囊口服,病情平稳后出院。截至2023年仍在后续治疗随访中,患者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胶囊,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逐渐下降,病情平稳。对于原发实体瘤患者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深入研究可能导致第二肿瘤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尽量减少或延缓第二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膀胱 实体瘤 细胞白血病 血液肿瘤
下载PDF
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滨 张文圣 +1 位作者 邓新喜 李勋钢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与研究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局部化疗方法,研究组采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局部化疗方法。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复发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可一定程度降低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吉西他滨 膀胱灌注化疗 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 复发率
下载PDF
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超声表现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栋华 季正标 +1 位作者 龚会凌 胡滨 《肿瘤影像学》 2022年第6期637-640,共4页
1资料患者,男性,81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2周余”就诊。尿色淡红,无血凝块,伴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常规检查:尿检红细胞++,红细胞9.60个/HPF,白细胞7.17个/HPF。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3.41×10^(9)/L,血红蛋白97g/L。肝肾功... 1资料患者,男性,81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2周余”就诊。尿色淡红,无血凝块,伴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常规检查:尿检红细胞++,红细胞9.60个/HPF,白细胞7.17个/HPF。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3.41×10^(9)/L,血红蛋白97g/L。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外院膀胱镜检查未见异常,临床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实质 浸润性 尿路上
下载PDF
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运荣 聂峰 +1 位作者 杨建均 黄幼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CCB)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患者男...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CCB)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患者男性,59岁。因无痛性血尿2个月入院。B超及CT示膀胱三角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膀胱活检诊断: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镜下肿瘤组织由小细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腺泡样及乳头状腺癌3种组织形态构成,呈混合性生长。部分小细胞癌表面由尿路上皮癌及腺癌成分覆盖。整个瘤体中小细胞癌占65%,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占33%,腺癌占2%。小细胞癌CK、CD56、Syn、NSE、CgA和TTF-1均(+);浸润性尿路上皮癌CK、CK5/6和CK7(+);腺癌CK和CK7(+)。结论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肿瘤成分多样,混合比例不等,临床上容易漏诊误治。需要与膀胱的一些原发性肿瘤及其他部位来源的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小细胞 浸润性尿路上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