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10月31日三峡库区M_L3.8小震群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俊华 姚运生 +5 位作者 吴海波 吴建超 申学林 魏贵春 戴苗 赵凌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4,共4页
对2012年10月31日三峡库区屈原镇ML3.8小震群活动的研究表明,是一次与三峡水库蓄水过程直接相关震群活动;地震主要聚集在仙女山断裂带北端,深约10 km,分布在结晶基底附近;震源体的线性尺度较小,主要限定在5 km的范围;主震和较大地震表... 对2012年10月31日三峡库区屈原镇ML3.8小震群活动的研究表明,是一次与三峡水库蓄水过程直接相关震群活动;地震主要聚集在仙女山断裂带北端,深约10 km,分布在结晶基底附近;震源体的线性尺度较小,主要限定在5 km的范围;主震和较大地震表现为较典型的构造型地震特征;震群活动为水库高水位蓄水引发仙女山断裂北端构造应力调整,其震群为水库触发型构造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群 水库触发型构造地震 震源机制 频谱 震源体
下载PDF
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定方法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趋势 被引量:13
2
作者 崔子健 李志雄 +2 位作者 陈章立 赵翠萍 周连庆 《国际地震动态》 2011年第6期32-40,共9页
小震群地震活动经常发生,对其可能类型的快速判别,即对正在活动的小震群,究竟是"大震"的前震序列,还是并不伴有大震发生的一般性小震群的快速判别,对减轻地震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小震群序... 小震群地震活动经常发生,对其可能类型的快速判别,即对正在活动的小震群,究竟是"大震"的前震序列,还是并不伴有大震发生的一般性小震群的快速判别,对减轻地震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别方法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震群序列类型判别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初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群 序列类型 判定方法 研究趋势
下载PDF
小震群朝汶川主震初始破裂点撕裂的震兆图像
3
作者 魏娅玲 蔡一川 苏金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0,24,共5页
为了解汶川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小震群活动特征,重新确定研究区域地震震源位置,并求解震前都江堰两次较大有感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附近出现地震活动增多、小震群分布成带现象;地震条带东... 为了解汶川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小震群活动特征,重新确定研究区域地震震源位置,并求解震前都江堰两次较大有感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附近出现地震活动增多、小震群分布成带现象;地震条带东南端起始都江堰聚源镇,总体以约西42°北往西北延伸至都江堰龙溪镇,长约20 km;2)地震条带东南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均在地表之下10 km以内,随着时间推移,小震活动自东南向西北扩展至紫坪铺水库和汶川主震初始破裂区,发生地震的部位也向深部迁移约7 km;3)2月14日ML3.7地震震源机制解滑动角为93°,北东盘垂直向下运动,与小震群扩展图像显示的汶川主震初始破裂点附近下盘下插现象一致,表明汶川主震初始破裂点在震前已被撕裂,为主震能够从此处开始破裂准备好了必要条件;4)2月28日ML3.8地震不仅已经位于龙门山中央主断裂,而且得到与汶川主震比较接近的震源机制解,两者应力状态一致,应属于直接前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8.0地震 小震群活动特征 地震条带 初始破裂区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大桥水库诱发地震前的小震群 被引量:5
4
作者 胡先明 《四川地震》 2004年第2期36-41,共6页
2002年3月3日大桥水库诱发了Ms4 6级地震,根据大桥台网7年多库区地震观测记录,在2001年9~11月库区内有密集分布的高频次近地表的小震群活动,以致库区内地震存在b值与η值等地震学参数异常。这个小震群震级小、频次高,分布在一个震源深... 2002年3月3日大桥水库诱发了Ms4 6级地震,根据大桥台网7年多库区地震观测记录,在2001年9~11月库区内有密集分布的高频次近地表的小震群活动,以致库区内地震存在b值与η值等地震学参数异常。这个小震群震级小、频次高,分布在一个震源深度浅地域小的空间范围内。小震群的震中分布与安宁河东支断裂和库水位有关。借用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对天然构造活动引起的震群分析方法和指标,对该小震群进行分析后认为:小震群为典型的前兆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水库 诱发地震 小震群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前地震频度变化和小震群活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天长 《四川地震》 2010年第3期23-29,共7页
分析后认为,从1999年开始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增强,并持续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前一个多月。地震活动的增强主要以最大地震的震级为3、4级的小震群活动的方式表现。2006年至2008年3月间,有两个小震群出现在汶川8.0大震震... 分析后认为,从1999年开始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增强,并持续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前一个多月。地震活动的增强主要以最大地震的震级为3、4级的小震群活动的方式表现。2006年至2008年3月间,有两个小震群出现在汶川8.0大震震中附近。小震群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表明,随时间接近汶川8.0级大震发生,小震群的震源机制趋向一致,这些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密集小破裂逐渐成定向有规律地排列,有利于裂隙的进一步扩展贯通,形成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小震群 地震频度
下载PDF
山东及其近海小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西林 刘涛涛 +2 位作者 郑建常 吴延河 马玉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57-464,共8页
对山东及其近海30多年来发生的39次小震群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这39次小震群大多分布在断裂带上,发生在2条(或2条以上)断裂交汇部位的占67%,这些容易发生小震群的断层大多为走滑性质的活动断裂,占到86.5%;其中主余型的... 对山东及其近海30多年来发生的39次小震群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这39次小震群大多分布在断裂带上,发生在2条(或2条以上)断裂交汇部位的占67%,这些容易发生小震群的断层大多为走滑性质的活动断裂,占到86.5%;其中主余型的占57%,双震型的占32%,多震型的占11%,该区震群活动与外围的中、强地震对应率为56%,其中的较显著小震群与外围的中、强地震对应率为71%。对震群与中强地震的间隔时间和间隔距离,以及与区域地震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群 序列类型 活动特征 山东
下载PDF
大同遥测地震台网小震群活动与大同—阳高中强地震预报讨论
7
作者 李祝 薛振岳 +2 位作者 赵淑珍 金文臣 秦保燕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17-22,共6页
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 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震群与外因相关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组合模式 小震群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三种震群活动 被引量:4
8
作者 赵荣国 《国际地震动态》 1998年第9期12-18,共7页
震群是一种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问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殊意义。文章讨论了三种震群:小震群、中强震群和强烈震群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其前兆意义,并提供三种震群的世界分布图。
关键词 震群活动 小震群 前兆震群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秭归杨林桥镇震群成因
9
作者 董建辉 叶浩 +1 位作者 徐玉聪 刘华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6期34-40,共7页
对三峡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6年3—6月三峡工程库区秭归库段杨林桥镇小震群进行双差精定位,通过Snoke方法计算该震群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野外宏观调查等方法,分析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杨林桥镇小震群密集分布在... 对三峡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6年3—6月三峡工程库区秭归库段杨林桥镇小震群进行双差精定位,通过Snoke方法计算该震群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野外宏观调查等方法,分析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杨林桥镇小震群密集分布在2 km×3 km矩形范围内,有较明显的展布方向,但与邻近的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和天阳坪断裂走向不一致;震群距长江干流超过10 km,与三峡水库无水利联系,无相关性;震群展布方向上有岩溶洞分布,且降雨丰富,初步判断成因类型为岩溶塌陷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群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岩溶塌陷 Snoke方法
下载PDF
滇西实验场区3—4级地震前兆震群的特征
10
作者 赵家本 杨芬 《中国西部科技》 2004年第09B期5-6,共2页
关键词 滇西 小震群 地震序列 地震前兆 地震强度 实验场 地震活动 地区 特征 可能性
下载PDF
海城地震前的空区和有序时空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浩鼎 周元夫 《防灾减灾学报》 1989年第2期7-14,共8页
通过对海城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讨论,证实了地震空区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在时间上具有继承性.我们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现象.理论和观测事实的一致表明,空区的物理意义是震源应力场或应力集中的稳定性,同时它代表了系统的一种有序时空... 通过对海城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讨论,证实了地震空区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在时间上具有继承性.我们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现象.理论和观测事实的一致表明,空区的物理意义是震源应力场或应力集中的稳定性,同时它代表了系统的一种有序时空结构或耗散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 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图 时空结构 孕震空区 小震群 地震活动性 渤海地震 许绍燮 震中分布
下载PDF
海丰梅陇地区地震危险性讨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贻军 《华南地震》 1994年第2期37-43,共7页
海丰梅陇地区在1971、1981和1991年间曾先后发生3次小震群活动,前后两次小震群活动相隔10年。根据该地区的基岩、震源体、断裂规模以及新构造运动等特征,指出该区具有每隔一定时段便会出现周期性小震活动的规律,但发... 海丰梅陇地区在1971、1981和1991年间曾先后发生3次小震群活动,前后两次小震群活动相隔10年。根据该地区的基岩、震源体、断裂规模以及新构造运动等特征,指出该区具有每隔一定时段便会出现周期性小震活动的规律,但发生大于5.5级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小震群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胶东半岛小震丛集特征研究
13
作者 李小晗 郑建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1,共5页
以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为基础,结合混合概率密度分布对胶东半岛地区的小震丛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成丛现象,且近年来丛集率显著提高;2)乳山震群和莱州地震前,半岛地区均存在b值降低和丛集率升高的现象。分析... 以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为基础,结合混合概率密度分布对胶东半岛地区的小震丛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成丛现象,且近年来丛集率显著提高;2)乳山震群和莱州地震前,半岛地区均存在b值降低和丛集率升高的现象。分析认为,低b值异常配合高丛集率可能是该区域地震活动较好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群活动 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 混合概率密度函数 地震丛集率 B值
下载PDF
一个产生平面分布不重迭地震目录的方法
14
作者 胡新亮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8-90,共3页
本文针对使用计算机绘制地震震中分布图时,由于某些地点震中过于密集导致的绘图困难,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办法,即在绘图前生成一个震中平面分布相互不重迭的地震目录数据文件,然后再用这个文件中的数据绘图。这样,即保留了震中平面分布... 本文针对使用计算机绘制地震震中分布图时,由于某些地点震中过于密集导致的绘图困难,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办法,即在绘图前生成一个震中平面分布相互不重迭的地震目录数据文件,然后再用这个文件中的数据绘图。这样,即保留了震中平面分布的基本特征,又使机器绘图得以顺利进行,可与绘震中分布图的程序配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震中分布图 平面分布 计算机绘制 数据文件 震中位置 程序结构 小震群 大震 任意多边形
下载PDF
闽台地区2003年地震活动概况
15
作者 林树 鲍挺 《福建地震》 2004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活动概况 地震强度 邻近地区 小震群 地震事件 遥测地震台网 地震条带 台湾东部 小震活动 震中分布图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中强地震发震规律打破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青山 张小飞 邓明文 《内陆地震》 2020年第4期395-401,共7页
库车地区自1970~2000年中强地震发震有着成准周期性和丛性特征,该地区后续中强地震打破这种规律。库车坳陷区中强地震与塔里木地块周边MS≥7.0地震发生有密切关联,两者都有一定的准周期性,但是两者的准周期性在后续都被打破。经研究发... 库车地区自1970~2000年中强地震发震有着成准周期性和丛性特征,该地区后续中强地震打破这种规律。库车坳陷区中强地震与塔里木地块周边MS≥7.0地震发生有密切关联,两者都有一定的准周期性,但是两者的准周期性在后续都被打破。经研究发现库车坳陷的中强地震规律被打破与库车地区的3个小震群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时间对应很明显;而有2个小震群活动又与库车-轮台地区采油气活动又有高度的相关性,另一个小震群活动则可能与克孜尔水库落成导致该地区的降雨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塔里木板块 中强震 准周期性 小震群
下载PDF
One feature of the activated southern Ordos block:the Ziwuling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 被引量:1
17
作者 Li Yuhang Wang Qingliang +3 位作者 Cui Duxin Hao Ming Ji Lingyun Qin Shanl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4年第3期16-22,共7页
Small earthquakes( Ms > 2.0)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1970 to the present day and reveal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ismicity between the stable Ordos block and its active surrounding area.The southern Ordos block... Small earthquakes( Ms > 2.0)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1970 to the present day and reveal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ismicity between the stable Ordos block and its active surrounding area.The southern Ordos block is a conspicuous small earthquake belt clustered and isolated along the NNW direction and extends to the inner stable Ordos block;no active fault can match this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In this paper,we analyz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is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 based on the GPS velocity field( from 1999 to2007),which are mainly from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with respect to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The principal direction of strain rate field,the expansion ratefield,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rate,and the rotation rate were constrained using the GPS velocity fiel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field,which is bounded by the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 from Tongchuan to Weinan,differs from the strain rate field,and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is left-lateral shear.This left-lateral shear belt not only spatially coincides with the Neo-tectonic belt in the Weihe Basin but also with the NNW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 the Ziwuling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Based on these studies,we speculate that the NNW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 is caused by left-lateral shear slip,which is prone to strain accumulation.When the strain releases along the weak zone of structure,small earthquakes diffuse within its upper crust.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on stress direction changed from NE-SW to NEE-SWW,and the former reverse faults i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became a left-lateral strike slip due to readjustment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The NNW Neo-tectonic belt in the Weihe Basin,the different movement character of the inner Weihe Basin( which was demonstrated through GPS measurements) and the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 belt reflect the activated south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which was generated through readjustment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小震群 子午岭 GPS速度场 剪切应变率 构造应力场 左旋走滑 激活
原文传递
常熟区域地震活动性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鲁宗良 陆德明 丁建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5期45-52,共8页
运用常熟地方震群记录资料,讨论了常熟地方区域地震活动性规律;频次高、震级小,地震活动具有分段连续等特点,进而指出地震危险区及中强地震的先期特征。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频次 震级 断裂 小震群 常熟地方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Earthquake Swarms in the Muli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19
作者 Cai Yichuan Dai Shigui Wei Yal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2期215-223,共9页
In this article,we relocated the seismic source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s in the Muli area of Sichuan,inverted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larger earthquakes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level of t... In this article,we relocated the seismic source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s in the Muli area of Sichuan,inverted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larger earthquakes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level of the Jinping reservoir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earthquake swa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picenters of the relocated small earthquake swarms are distributed in a seismic zone,and the earthquake focal depths were in the range of 0- 12 km.( 2) By analyzing the earthquake swarm spatial distribution,we found that the swarms were generated by one branch fault on the west of Xiaojinhe fault.( 3)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three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4. 0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with the shallow source thrust events affected by vertical stress,and the strike-slip events are related to regional stress tecton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群 四川省 活动特征 木里 地震空间分布 震源机制 震群 震源位置
下载PDF
海城传奇—地震预测之路
20
作者 发现之旅 《中国减灾》 2011年第7X期12-13,共2页
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 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粲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减到1300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工作者 海城地震 地震研究 邢台地震 中国地震 成功预报 唐山大地震 地震专家 小震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