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玉米轮作田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静 刘佳中 +2 位作者 谢淑娜 王静 郝俊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6,共6页
为明确小麦—玉米轮作田中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致病性,采用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分别对采自河南省许昌、漯河、驻马店3块小麦—玉米轮作田的407个镰孢菌菌株进行了种的鉴定,并从中选出不同寄主来源、不同种的12个代表菌株,分别接种田... 为明确小麦—玉米轮作田中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致病性,采用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分别对采自河南省许昌、漯河、驻马店3块小麦—玉米轮作田的407个镰孢菌菌株进行了种的鉴定,并从中选出不同寄主来源、不同种的12个代表菌株,分别接种田间小麦和盆栽玉米。鉴定结果表明,从小麦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均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178个),而从玉米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则分别属于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123个)、F.graminearum(61个)、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45个)3个种。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个种均能够侵染小麦麦穗和盆栽玉米苗,但F.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显著强于F.verticillioides和F.proliferatum;不同寄主来源的F.graminearum菌株在致病力上差异不显著。来自小麦—玉米轮作田的F.graminearum菌株既可以侵染小麦又可以侵染玉米,这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田 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 致病力 交叉接种
下载PDF
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崔茜 毕如田 +1 位作者 李发志 赵建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为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提高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选取土壤物理条件、气候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4项因素9项因子,建立中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SPSS与GIS手段,对晋... 为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提高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选取土壤物理条件、气候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4项因素9项因子,建立中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SPSS与GIS手段,对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总体耕地质量水平偏低,一、二等耕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0.10%,主要集中在汾河下游与涑水河中下游;质量偏差的耕地占总区域69.90%,分布比较均匀。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合理施肥与科学管理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小麦—玉米轮作区 层次分析法 中大尺度
下载PDF
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瑞英 王圣健 +2 位作者 王月福 杜金哲 赵长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57-162,共6页
为了在小麦—玉米周年栽培中提高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于2008—2009年栽培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当前胶东地区推广种植的13个小麦品种与14个玉米品种为供试作物进行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品种筛选试验,以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 为了在小麦—玉米周年栽培中提高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于2008—2009年栽培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当前胶东地区推广种植的13个小麦品种与14个玉米品种为供试作物进行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品种筛选试验,以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拔节期灌溉1次与拔节、灌浆期灌溉2次3个水分供应水平、玉米全生育期不灌溉与开花期灌溉1次2个水分供应水平处理,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产量在5992.485kg/hm2~10045.500kg/hm2之间,水分利用效率(WUE)在14.314kg/(hm2·mm)~24.238kg/(hm2·mm)之间,玉米品种产量在7118.535kg/hm2~12220.700kg/hm2之间,WUE在13.467~26.124kg/(hm2·mm)之间,根据产量、耗水量、WUE、灌溉水生产效率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分为5类,玉米品种分为4类。在小麦生育期内降水250mm、玉米生育期内降水460mm左右时,济麦21、青丰2号、济麦22、DH155等4个小麦品种与先玉335、鲁单981、登海3622、蠡玉16、丹玉86等5个玉米品种具有高产高WUE的特点,可作为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中的首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周年栽培 生物节水 品种 筛选
下载PDF
猕猴桃园和小麦—玉米轮作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新尧 杨联安 +5 位作者 杨煜岑 闫朝霞 李聪莉 朱群娥 张林森 聂红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5,共8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水平的差异及施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选取陕西省周至县农耕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和小麦—玉米轮作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养分相关性、... 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水平的差异及施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选取陕西省周至县农耕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和小麦—玉米轮作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养分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猕猴桃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55±3.13)g·kg^(^(-1)),(80.58±14.69)mg·kg^(^(-1)),(23.37±6.09)mg·kg^(^(-1)),(102.79±12.74)mg·kg^(^(-1)),pH值为7.32±0.49;小麦—玉米农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43±2.63)g·kg^(^(-1)),(78.80±11.39)mg·kg^(^(-1)),(24.83±6.06)mg·kg^(^(-1)),(95.03±11.75)mg·kg^(^(-1)),pH值为7.41±0.58。猕猴桃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小麦—玉米农田,仅有效磷含量比小麦—玉米农田偏低。研究区主要养分要素的变异系数都处于10%~100%,属于中等空间变异性。在猕猴桃园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在小麦—玉米农田,pH值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速效钾含量总体缺乏。整体上猕猴桃园比小麦—玉米农田养分水平高,这主要与不同的田间管理和施肥状况有关。因此,今后应采取维持氮肥、控制磷肥、增加钾肥的措施,并十分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此外,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区培肥管理,普及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也是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园 小麦—玉米轮作田 土壤养分 土地利用 施肥
下载PDF
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田萍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第4期134-135,共2页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栽培技术,通过种肥同播,配方施肥,农技和农机相结合的方式,克服了单一种植带来的约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光、热、水、汽等自然资源,节省了人力资源,实现了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文章从种植条件、品种选择、病虫害防...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栽培技术,通过种肥同播,配方施肥,农技和农机相结合的方式,克服了单一种植带来的约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光、热、水、汽等自然资源,节省了人力资源,实现了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文章从种植条件、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这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 配方施肥 高产栽培
下载PDF
小麦-玉米“吨半粮”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
6
作者 王东 林祥 +2 位作者 殷复伟 李令伟 薛丽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小麦-玉米“吨半粮”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创新并优化集成麦-玉周年生产品种优选搭配、耕层优化、高产群体构建、水肥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配套地力培肥、植保、机械作业等技术,实现周年产量1500 kg/667m 2及以上高产,有力带动大面积中低产... 小麦-玉米“吨半粮”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创新并优化集成麦-玉周年生产品种优选搭配、耕层优化、高产群体构建、水肥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配套地力培肥、植保、机械作业等技术,实现周年产量1500 kg/667m 2及以上高产,有力带动大面积中低产田产能提升,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吨半粮 高效栽培技术 产能提升
下载PDF
冀中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下适宜施氮量的研究
7
作者 刘环环 刘强 李艳宁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49-53,73,共6页
为探明冀中南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适宜施氮量,为高效利用秸秆资源和优化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小麦季和玉米季的施氮量均设不施、低氮、中氮... 为探明冀中南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适宜施氮量,为高效利用秸秆资源和优化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小麦季和玉米季的施氮量均设不施、低氮、中氮、高氮(当地常规施肥)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处理对2种作物子粒产量、茎叶产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并对各作物施氮量与其子粒产量的关系进行拟合,根据施氮量—产量的二元函数方程,计算得到每种作物的最佳施氮量和最佳产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2种作物的千粒重、子粒产量、茎叶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指标值均以中氮处理最高;根据施氮量—子粒产量的耦合曲线,得到该地区小麦的最佳施氮量为152.47 kg/hm^(2)、最佳产量为9346.44 kg/hm^(2),玉米的最佳施氮量为188.31 kg/hm^(2)、最佳产量为11219.78 kg/hm^(2)。在冀中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还田后2种作物均应适当降低施氮量,小麦施氮量为152.47 kg/hm^(2)、玉米施氮量为188.31 kg/hm^(2)时效果最佳,可达到肥料减施和产量提高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施氮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韵 柳文丽 朱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5-745,共11页
氧化亚氮(N_2O)是一种重要的农田温室气体,本研究利用紫色土长期施肥试验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紫色土旱作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N_2O排放进行了定位观测(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研究单施氮肥(N)、常规氮磷钾肥(NPK)、... 氧化亚氮(N_2O)是一种重要的农田温室气体,本研究利用紫色土长期施肥试验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紫色土旱作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N_2O排放进行了定位观测(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研究单施氮肥(N)、常规氮磷钾肥(NPK)、猪厩肥(OM)、猪厩肥配施氮磷钾肥(O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ICRNPK)等施肥方式对紫色土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不施肥(NF)作为对照计算排放系数,以探寻紫色土地区可操作性强、环境友好的施肥方式。结果表明,所有施肥方式的N_2O排放均呈现双峰排放,峰值出现在施肥初期;玉米季N_2O排放峰值显著高于小麦季(p<0.05)。在相同的施氮水平(小麦季130 kg hm^(^(-2)),玉米季150 kg hm^(^(-2)))下,施肥方式对N_2O排放和作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N、OM、NPK、OMNPK和ICRNPK处理的土壤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93、1.96、1.12、1.50和0.79 kg hm^(^(-2)),排放系数分别为0.62%、0.63%、0.33%、0.47%和0.21%,全年作物产量分别为4.35、11.95、8.39、9.77、10.93 t hm^(^(-2))。施用猪厩肥显著增加N_2O排放量,而秸秆还田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显著降低N_2O排放量,可作为紫色土地区环境友好的施肥方式。土壤无机氮(NO_3^--N和NH_4^+-N)是N_2O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在施氮水平相同时,施肥方式对紫色土活性氮含量的影响导致N_2O排放差异显著,是土壤N_2O排放差异的根本原因。土壤孔隙充水率也是影响N_2O排放的重要环境因子,并且其对N_2O排放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小麦—玉米轮作 施肥方式 土壤无机氮 紫色土 产量
下载PDF
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Q/I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会民 徐明岗 +2 位作者 王伯仁 黄绍敏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43-849,共7页
为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采用Q/I法研究了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3类土壤(土、潮土和红壤),连续15年不施钾(NP)和施钾(NPK)土壤钾素Q/I关系的变化及其参数与土壤性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钾土壤... 为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采用Q/I法研究了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3类土壤(土、潮土和红壤),连续15年不施钾(NP)和施钾(NPK)土壤钾素Q/I关系的变化及其参数与土壤性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钾土壤K+平衡活度比(AR0)、土壤活性钾(KL)、非专性吸附钾(-△K0)和专性吸附钾(KX)均较不施钾土壤的高,其中,施钾后AR0和-△K0值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红壤,分别提高13.78和12.17倍;15年连续施用钾肥对红壤钾位缓冲容量(PBC)影响不明显,塿土和潮土长期施钾处理PBC值显著降低(17%~20%)。不施钾土壤K+和Ca2++Mg2+交换自由能(-△G)(13.69~19.33 kJ/mol)高于施钾土壤(12.15~12.81 kJ/mol);土壤钾素Q/I参数与土壤1 mol/L HNO3浸提钾、K+饱和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钾素Q/I参数能科学评价土壤的供钾状况。连续15年施钾肥土壤供钾能力较高,长期不施钾肥土壤钾素亏缺明显,尤其是潮土和红壤易出现缺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长期施钾 红壤 潮土 塿土 Q/I关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孟华 陈晓燕 董丽淑 《基层农技推广》 2018年第8期33-36,共4页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地力,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两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分析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地力,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两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分析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连年秸秆还田配施尿素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影响
原文传递
黑麦秆蝇在冀中南小麦——玉米连作田的防控技术
11
作者 马继芳 李志勇 +3 位作者 刘佳 刘磊 王永芳 董志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期25-27,共3页
为明确冀中南小麦—玉米连作田黑麦秆蝇的简便高效防控技术,设置了冬小麦分期播种、夏玉米种子处理及苗期喷雾等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晚播控害效果明显,可在显著降低黑麦秆蝇麦田危害的同时压低虫源基数;后期若进行夏玉米连作,可选用... 为明确冀中南小麦—玉米连作田黑麦秆蝇的简便高效防控技术,设置了冬小麦分期播种、夏玉米种子处理及苗期喷雾等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晚播控害效果明显,可在显著降低黑麦秆蝇麦田危害的同时压低虫源基数;后期若进行夏玉米连作,可选用高剂量噻虫嗪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2叶期或4叶期结合苗期除草使用噻虫嗪喷雾等措施可进一步减轻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秆蝇 防控 小麦—玉米连作田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陈晓燕 魏孟华 许航 《基层农技推广》 2018年第10期17-20,共4页
耕作方式是调控土壤的主要农艺措施之一,在不同耕作方式下设置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和分次施用普通肥料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至少每隔3年进行1次深耕整地,在河南省濮阳市各区县小麦和玉米上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缓控释肥料可以减少施... 耕作方式是调控土壤的主要农艺措施之一,在不同耕作方式下设置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和分次施用普通肥料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至少每隔3年进行1次深耕整地,在河南省濮阳市各区县小麦和玉米上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缓控释肥料可以减少施肥次数,降低用工成本,在濮阳市各区县玉米上有较好的表现,和普通肥料处理产量差异不大,在小麦上施用缓控释肥产量低于普通肥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轻简施肥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影响
原文传递
基于APSIM模型小麦-玉米不同灌溉制度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薛佳欣 张鑫 +3 位作者 张建恒 张江伟 王贵彦 陈宗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13,共8页
针对海河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维持小麦—玉米两熟较高产量之间的矛盾,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玉米不同灌溉制度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对平衡该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科学决策依据。利用研究区... 针对海河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维持小麦—玉米两熟较高产量之间的矛盾,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玉米不同灌溉制度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对平衡该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科学决策依据。利用研究区域站点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以小麦不同水分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和周年土壤水分动态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对APSIM小麦玉米遗传参数和土壤水分等相关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利用校准和验证的APSIM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玉米不同生长阶段水分亏缺指数(CWDI)进行了分析,并模拟了8种不同灌溉制度情景下小麦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小麦各生育阶段CWDI均较高,说明无论干旱、平水和湿润年份小麦需水量远大于降水量,尤其是拔节—成熟期水分严重亏缺,属极旱;玉米抽雄前基本不受干旱胁迫影响,但抽雄后的灌浆阶段处于中旱或重旱,对水分需求迫切。兼顾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制度,干旱、平水及湿润年份全年灌溉3次,灌水量为225 mm(小麦播种75 mm+拔节期75 mm+开花期75 mm)时可获得较高的周年产量和最大WUE。不同降水年型周年产量和WUE在干旱年份分别为17357.6 kg/hm^(2)和29.6 kg/(hm^(2)·mm),平水年份分别为18827.9 kg/hm^(2)和25.9 kg/(hm^(2)·mm),湿润年份分别为19685.2 kg/hm^(2)和25.8 kg/(hm^(2)·mm)。此灌溉制度下,小麦、玉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该区域水—粮权衡的重要灌溉策略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模型 降水年型 小麦—玉米 灌溉制度 海河平原
下载PDF
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一体化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晓义 姜鸿明 +3 位作者 董超 李林志 陈永娜 严美玲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19-23,共5页
本研究将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作为一个整体,采用免耕、深松、翻耕3种耕作措施,结合秸秆100%粉碎还田和秸杆不还田2种覆盖水平,设计了10套耕作技术体系,探讨了周期内不同的耕作技术体系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 本研究将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作为一个整体,采用免耕、深松、翻耕3种耕作措施,结合秸秆100%粉碎还田和秸杆不还田2种覆盖水平,设计了10套耕作技术体系,探讨了周期内不同的耕作技术体系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的耕作技术体系,并对全程免耕这一新型耕作技术在鲁东丘陵区的适宜性进行了鉴定。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耕作技术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适宜在鲁东丘陵区推广应用;因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含量较低,全程免耕对土壤容重及地温影响不利,最终影响产量,暂不适宜在鲁东丘陵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一年两熟 耕作技术体系
下载PDF
小麦—菠菜—朝天椒周年栽培模式与效益分析
15
作者 张瑞霞 马文全 +5 位作者 王义辉 刘建军 常丁皓 桑爱云 许海生 刘春红 《长江蔬菜》 2023年第13期31-33,共3页
小麦-菠菜-朝天椒周年栽培技术模式结合河南地区种植、气候特点,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每667m^(2)的总效益为1.2万~1.5万元,比传统的小麦-玉米套种模式增收1.0万~1.2万元。
关键词 朝天椒 周年栽培 套种模式 复种指数 菠菜 小麦—玉米 效益分析 气候特点
下载PDF
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64
16
作者 张电学 韩志卿 +4 位作者 刘微 高书国 候东军 李国舫 常连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2-749,共8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秸秆配施化肥并调节其C/N条件下,施用促腐剂较未施用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作物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均...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秸秆配施化肥并调节其C/N条件下,施用促腐剂较未施用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作物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均表现出高于未施用处理的趋势.以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氮、磷动态变化综合评判,秋季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在施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作基肥的基础上,调节秸秆C/N 15:1~35:1范围内,不同C/N未影响秸秆的转化进程;在调节秸秆C/N的前提下,施用促腐剂则促进了秸秆的快速腐解,使秸秆转化过程中氮素的净释放和磷素再次进入净释放的时间提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 促腐条件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冬小麦夏甘薯连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秀敏 张星 《河北农业》 2021年第10期59-60,共2页
甘薯,又名红薯、山药、地瓜等,是一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餐食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甘薯作为一种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冬小麦连作夏甘薯生产模式,比较适合两作区生产,较传统小麦—玉米、小麦—... 甘薯,又名红薯、山药、地瓜等,是一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餐食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甘薯作为一种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冬小麦连作夏甘薯生产模式,比较适合两作区生产,较传统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要亩增加1500元以上,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有利途径。现将该模式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一、茬口安排冬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翌年6月中旬收获;夏甘薯:6月中下旬插秧,10月上中旬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甘薯 大豆种植 茬口安排 健康饮食 小麦 连作 小麦—玉米 山药
下载PDF
氮肥用量及施用时间对土体中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103
18
作者 张树兰 同延安 +2 位作者 梁东丽 吕殿青 Ove Emteryd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0-277,共8页
土连续两年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 ,播前一次施氮量 130~ 5 2 0kghm-2 a-1时 ,氮肥用量对硝态氮在土体中的移动深度没有影响 ,但土壤剖面中残留的硝态氮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播前一次施用氮肥 ,差减法计算的肥料氮表观回收率 (作... 土连续两年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 ,播前一次施氮量 130~ 5 2 0kghm-2 a-1时 ,氮肥用量对硝态氮在土体中的移动深度没有影响 ,但土壤剖面中残留的硝态氮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播前一次施用氮肥 ,差减法计算的肥料氮表观回收率 (作物携出量和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 )为 6 2 %~ 82 7% ;就作物而言小麦的携出率高于玉米 ,在玉米生长季节有更多的硝态氮可能被淋移至土壤剖面的下层。小麦—玉米轮作一年 ,不同的施氮时间对肥料氮的表观回收率以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累计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施用量 施用时间 硝态氮移动 蝼土 小麦—玉米轮作 表观回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