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考辩(1922-2022)
1
作者 陈巍 朱圆圆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发生过200多家出版社受商业利益驱使跟风翻译、出版所造成的出版界“生态灾难”。通过考证和评析这些译本发现,实际上真正潜心研究和译介《维特》的译者寥若晨星,直到2019年卫茂平等人汉译的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第八卷问世,才终于让我国的《维特》译介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
下载PDF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因素 被引量:21
2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7,共10页
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为参照,使... 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为参照,使彼此的场域交锋提升到一个思想史的观念碰撞高度。同时在结合歌德艺术观"表现真实"的基础上进而发微知著,提炼出"青春迷惘"的普遍性命题,认为维特之死,固然有上述的一般原因在,但更有歌德作为德国文化所化之人的痛苦表现在内,维特之死,未尝不是殉节于未能大气磅礴贯穿而出、深受德意志知识精英关切的德国文化。维特的"真死"与歌德的"假殉",既显示出所谓"制度捆绑"的社会性根本原因,同时又提出了"文化假殉"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思想史 古典德国
下载PDF
“移交”的推力——以《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法国侨易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征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3-27,共5页
叶隽教授的"侨易十六义"中指出,"移交"即"移动发生异质文化相交","必然涉及到文化体之间的接触和相交",使得侨入、侨出语境均产生变化。《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歌德在法国... 叶隽教授的"侨易十六义"中指出,"移交"即"移动发生异质文化相交","必然涉及到文化体之间的接触和相交",使得侨入、侨出语境均产生变化。《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歌德在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该文本的法国侨易是讨论"移交"之变创效应的重要实例,具体体现在社会背景、思想与文学语境上的"异质文化相交"。一方面,作为处于第三等级的草根版哈姆雷特,主人公维特面对18世纪后期欧洲经济、社会、政治与道德的深刻危机所表现出的觉醒了的资产阶级反抗封建桎梏、追求自由发展的倾向在法国引起持久的冲击波,并使直面社会矛盾的批判精神永久地留存在法兰西文学世界中;另一方面,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二元三维——大道侨易"的无限变化可能中体现出创造性的载体作用,催生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因"侨"而致"易",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移交 侨易 法国 狂飙突进
下载PDF
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处“差错”之我见 被引量:1
4
作者 龚明德 《郭沫若学刊》 2010年第1期68-69,共2页
1930年8月20日,精通英语和日语的罗牧在“沪西”为他刚译注完稿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所写的《译者琐言》是干净利索的六条内容,占了小32开一个页面,这六条用带括号的阿拉伯数码编序,第三条具体指出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 1930年8月20日,精通英语和日语的罗牧在“沪西”为他刚译注完稿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所写的《译者琐言》是干净利索的六条内容,占了小32开一个页面,这六条用带括号的阿拉伯数码编序,第三条具体指出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处差错,为:“起初我也参考过郭译的,及至发见了……长的一个有十五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阿拉伯数码 郭沫若
下载PDF
《从军日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精神联系和差异 被引量:3
5
作者 蒋永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4-97,共4页
谢冰莹的《从军日记》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存在历史姻缘关系,两部书亦有诸多精神上的联系。但二者又是截然有别的:《从军日记》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明朗刚健的情感基调和女性解放的特征;《少年维特之烦恼》则有较强的文学... 谢冰莹的《从军日记》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存在历史姻缘关系,两部书亦有诸多精神上的联系。但二者又是截然有别的:《从军日记》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明朗刚健的情感基调和女性解放的特征;《少年维特之烦恼》则有较强的文学艺术性、伤感色彩和女性被动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军日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 历史姻缘 精神联系 差异
下载PDF
歌德与曹雪芹作品比较研究——《少年维特之烦恼》与《红楼梦》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翠琴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19期252-253,共2页
歌德与曹雪芹同是18世纪的伟大文学家,他们的代表作品又同是表现青年才俊的悲情人生,然而因作家生活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两部作品在悲剧结局、反映主题、环境氛围、体裁和叙述视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相异之处,就... 歌德与曹雪芹同是18世纪的伟大文学家,他们的代表作品又同是表现青年才俊的悲情人生,然而因作家生活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两部作品在悲剧结局、反映主题、环境氛围、体裁和叙述视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相异之处,就此展开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红楼梦》 主题 叙述视角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底地得”的使用与郭沫若文学语言的现代性想象
7
作者 咸立强 《郭沫若学刊》 2021年第1期50-57,共8页
郭沫若是最早有意识地区别使用语助词“的底地得”的现代作家之一。在《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文中,郭沫若不仅区别使用了语助词“的底地得”,还用了传统的语助词“之”。语助词的多样化区别性使用,使得译文语言表达细腻严谨,与源语文本的... 郭沫若是最早有意识地区别使用语助词“的底地得”的现代作家之一。在《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文中,郭沫若不仅区别使用了语助词“的底地得”,还用了传统的语助词“之”。语助词的多样化区别性使用,使得译文语言表达细腻严谨,与源语文本的对应关系更为清晰。《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译文中传统汉语词汇的运用与欧化语法水乳交融,表现了译者融合中西驾驭新旧的超强语言能力,体现了郭沫若对文学汉语“原封”与“改装”的现代性想象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 文学翻译 语助词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野里的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
8
作者 咸立强 《郭沫若学刊》 2019年第1期59-66,共8页
优美的译文源于译者对原语文本的加工再创造,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丰富多彩,译文中白话抒情与文言议论、文人书信表达的雅化与译者自身方言口语的经验相互交织,郭沫若在译文中大... 优美的译文源于译者对原语文本的加工再创造,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丰富多彩,译文中白话抒情与文言议论、文人书信表达的雅化与译者自身方言口语的经验相互交织,郭沫若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单位词,其中"位"的使用存在泛化与降格两种趋势,这些译文特征充分彰显了现代文学转型期译者郭沫若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努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 翻译
下载PDF
反叛的受难者——也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形象 被引量:4
9
作者 鲁艳霞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31-33,共3页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歌德对艺术形象维特自杀这一情节的选择 ,以及其自杀的原因来展现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同时表现出的妥协性 。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 艺术形象 维特形象 小说 德国
下载PDF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湘君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0-32,共3页
从哈姆雷特的死因中探寻少年维特的死因,少年维特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无法排遣自己因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抑郁愤懑情绪以及自恋自慰自欺情结,与哈姆雷特精神分裂下的犹豫、愤怒、绝望,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少年维特之烦恼 理想 爱情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野下“多余人”形象的倾向之反思——《少年维特之烦恼》与《人间失格》
11
作者 朱雅雯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4期106-108,共3页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日记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日本无赖派代表太宰治的短篇《人间失格》虽然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不属于“多余人”形象系列,但它们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爱情、自我意识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都有“多余人”的气...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日记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日本无赖派代表太宰治的短篇《人间失格》虽然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不属于“多余人”形象系列,但它们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爱情、自我意识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都有“多余人”的气质.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特色.本文紧扣“多余人”这一特色形象研究,着重阐述两部作品在体现“多余人”气质上的异同及对后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人间失格》 “多余人” 反思
下载PDF
维特的“眼泪”——跟从罗兰·巴特解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12
作者 陈芸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5-50,共6页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曾从"眼泪赞"的角度剖析过歌德的经典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惜囿于篇幅和体例所限,巴特所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都未得到展开和分析。而通过"维特的泪水",对"孩子气"&q...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曾从"眼泪赞"的角度剖析过歌德的经典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惜囿于篇幅和体例所限,巴特所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都未得到展开和分析。而通过"维特的泪水",对"孩子气""男子气概""眼泪的盛衰史"等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可以揭示出维特借助"眼泪"叙述了一个悲痛的神话。在这个故事里,维特对激情的推崇、荣誉的高扬都只是伪装的"男子气概""殉道精神",其背后的实质是"孩子气"。另一端,《维特》的作者歌德则通过写作的方式得以自救,净化了感性的眼泪,实现了对眼泪的抑制。因此,《维特》在巴特所设想的"眼泪的历史"中具有转折点的意义,这一承前启后的意义尚未被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眼泪:孩子气 男子气概
下载PDF
从效果历史角度谈重译的必要性——以《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甜 徐晓梅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0期13-14,21,共3页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对文学著作的重译具有启发性。研究文本来自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对文学著作的重译具有启发性。研究文本来自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以书信为体裁的小说,它曾多次被重印,一经出版便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在过去的70年中,这部小说被20余次翻译成中文,其中最经典的便是郭沫若和杨武能的译本。本文运用效果历史原则,分别选取了郭沫若和杨武能译本中的部分例子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不同时代背景对文学著作翻译的影响,从而探讨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名著重译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 少年维特之烦恼 对比分析 文学重译
下载PDF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人物心理描写作用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婧怡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第9期226-226,共1页
《少年维特之烦恼》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书信体叙述方式,语言唯美优雅,情节颓然伤感,尤其是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十分出色,本文主要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人物心理描写 作用
下载PDF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记
15
作者 申文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71-76,共6页
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经济学著作时说:"这种著作就其乏味、肤浅、空洞、冗长和抄袭情况来说,只有德国的长篇小说才能与之相比。"(1)由于恩格斯指出的这些缺点的存在,到那时为止的德国小说很少得到佳评。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青年 长篇小说 爱情悲剧 爱情小说 人物性格 绿蒂 维特 散文诗 诗歌 情节 自传色彩 读者 寡妇 歌德 启蒙运动
下载PDF
从荷马到莪相——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
16
作者 邱亦涵 《文教资料》 2017年第13期16-17,共2页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荷马和莪相的作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与主人公命运息息相关。本文探究从荷马到莪相的转变所重构的维特与绿蒂的形象,一窥该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荷马 莪相
下载PDF
《少年维特之烦恼》影视改编中人物心理表达探析
17
作者 刘子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24期223-225,共3页
经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一直是影视剧市场的热点,对经典名著进行影视改编不仅能扩大其传播范围,还能提升其传播速度。但在影视改编中,如何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精髓一直是让许多导演感到困扰的问题。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翻拍成电影后,一... 经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一直是影视剧市场的热点,对经典名著进行影视改编不仅能扩大其传播范围,还能提升其传播速度。但在影视改编中,如何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精髓一直是让许多导演感到困扰的问题。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翻拍成电影后,一时间风靡欧洲,掀起“维特热”,仔细研究该影片中人物心理的表达方式对提升影视翻拍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影视改编的原则出发,从直接和间接心理表达两方面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心理表达技巧,发现利用内心独白以及景物环境镜头间接展示等心理表达技巧,可以将人物关系上升到信念、符号等精神层面,使主人公的性格更加鲜明,使影视剧的主题得到升华,引起观众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影视改编 人物心理表达
下载PDF
青春梦幻的变奏曲--评《少年维特之烦恼》
18
作者 廖恒 《神州》 2018年第36期13-13,共1页
作为浪漫主义流派的歌德,在艺术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例,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顾一切历经磨难,将一切的纠结情怀进行抑制,完全挤压在内心深处痛苦无处呻吟,将爱情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中表现... 作为浪漫主义流派的歌德,在艺术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例,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顾一切历经磨难,将一切的纠结情怀进行抑制,完全挤压在内心深处痛苦无处呻吟,将爱情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青春在旧势力的打压下变得满目疮痍,这一系列的变化完全符合了当时法国文艺复兴时候社会所提倡的一种“道德精神”,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像但丁、米开朗基罗、伯鲁涅列斯基等都是那个时期段最好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青春 变奏曲 梦幻 米开朗基罗 浪漫主义 封建势力 道德精神
下载PDF
德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少年维特之烦恼》导读
19
作者 郭俊臣 张磊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 2006年第8期19-20,共2页
【背景提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曾经深深震撼了与歌德同代的... 【背景提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曾经深深震撼了与歌德同代的年轻人的心灵,他们不但模仿作品主人公“维特”的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服饰。甚至于同样因失恋而步维特的后尘。轻易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此,歌德不得不在本书再版时的扉页上题诗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文学史 导读 德国 书信体小说 爱情故事 亲身经历 社会影响 衣着服饰 言谈举止
下载PDF
《少年维特之烦恼》导读
20
作者 鹿世胜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7年第12期18-19,共2页
《少年维特之烦恼》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导读 思想感情 小说史 书信 抒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