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2
1
作者 史苏霞 周立 岳立萍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9年第2期479-481,共3页
本文就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尖端位置与潜在并发症的关系、肢体活动与尖端位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出了肢体异常活动是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管移位又导致了PICC非计划拔管。由此提示护理人员不但应重视穿刺点的选择、置管长度... 本文就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尖端位置与潜在并发症的关系、肢体活动与尖端位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出了肢体异常活动是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管移位又导致了PICC非计划拔管。由此提示护理人员不但应重视穿刺点的选择、置管长度的测量,也应加强PICC置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置管肢体康复的相关量化研究,完善健康教育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管尖端位置 上肢活动 健康教育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与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方晓玲 陈君 +2 位作者 宋霞梅 黄朝梅 钟春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改变和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以及胸围等增长的相关性,建立导管位置预测方法。方法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42例,置管当天以及置管后1个月测量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上臂围以及胸围等数据,置管后1个...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改变和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以及胸围等增长的相关性,建立导管位置预测方法。方法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42例,置管当天以及置管后1个月测量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上臂围以及胸围等数据,置管后1个月通过胸部X线摄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尖端位置的影响因素。结果 95.2%患儿PICC尖端发生移位;不同穿刺位置的尖端位置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尖端位置改变情况与上肢长增长率显著相关(P<0.01),上肢长增长1%,尖端位置向远离心脏方向移动0.15个椎体。结论上肢长增长率是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位置预测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新生儿 PICC 穿刺位置 上肢 尖端位置 体质量
下载PDF
专科护士执行PICC导管尖端位置评估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林芳 叶志弘 陈春华 《中国护理管理》 2012年第6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是否能承担评估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职能。方法:由经过培训的5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对2010年4-12月入住我院行PICC置管的1016例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评估。结果:专科护士对1013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结...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是否能承担评估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职能。方法:由经过培训的5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对2010年4-12月入住我院行PICC置管的1016例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评估。结果:专科护士对1013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结果与放射科出具的诊断报告相吻合,准确率达到99.7%。结论: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有能力正确评估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授权予专科护士PICC导管尖端位置评估职能是可行的,不仅大大缩短置管后患者用药等待的时间,且能及时处理导管异位的问题,在患者治疗的及时性、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以及加快医院床位周转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护士 PICC尖端位置 评估
原文传递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宋峰 王自珍 +1 位作者 张幸 董建英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年第2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置 导管维护
下载PDF
手臂和呼吸运动对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仇晓霞 金光鑫 +1 位作者 郭艳 张学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探讨手臂和呼吸运动对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AP)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DSA下超声导引穿刺上臂静脉植入TIAP。术中、术后分别将患者手臂置于不同位置,深吸气下透视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测量X线胸片上导管尖端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 目的探讨手臂和呼吸运动对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AP)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DSA下超声导引穿刺上臂静脉植入TIAP。术中、术后分别将患者手臂置于不同位置,深吸气下透视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测量X线胸片上导管尖端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CAJ)距离。通过不同手臂运动和呼吸状态下导管尖端位置与固定解剖学标志间长度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是否移动。结果83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功植入上臂TIAP。76例(91.6%)手臂由外展90°转为内收位时导管尖端移位至足侧,移位长度(17.01±10.59)mm;60例(72.3%)由外展90°转为上举位时导管尖端移位至头侧,移位长度(13.47±11.49)mm;83例(100%)由外展位转为最大内收位时导管尖端均移位至足侧,移位长度(40.41±18.73)mm。外展位深吸气状态下74例(89.2%)导管尖端移位至头侧,移位长度(17.08±12.74)mm;内收位深吸气状态下79例(95.2%)导管尖端移位至头侧,移位长度(19.41±11.82)mm。配对t检验表明,手臂由外展90°转为内收位时导管尖端有向足侧移位趋势,外展90°转为上举位时有向头侧移位趋势,深吸气时有向头侧移位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导管尖端移位程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手臂运动和呼吸状态下,上臂植入TIAP导管尖端位置是动态可变的。手臂由外展转向内收时,导管尖端易向足侧移位,而深吸气或手臂上举位时,导管尖端易向头侧移位。手臂由外展位转为最大内收位时,导管尖端均向足侧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 尖端位置 手臂运动 呼吸
下载PDF
高龄危重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相关事件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鲁晓春 朱平 +3 位作者 史扬 刘宏伟 李健 樊瑾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标分析高龄危重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相关事件的关系。方法观察本院南楼2007年9月-2012年3月间311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高龄重症患者,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两组,上腔静脉组和右房水平组,观察两组导管主要事件、预后... 目标分析高龄危重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相关事件的关系。方法观察本院南楼2007年9月-2012年3月间311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高龄重症患者,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两组,上腔静脉组和右房水平组,观察两组导管主要事件、预后及导管应用时间等指标。结果除置入较浅导管的脱出比例(4.7%)高于更深组(0.5%,P=0.019)外,两组在其他导管相关事件、临床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当今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成熟的时代,导管尖端位置深浅对于导管相关并发症和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导管尖端位置
下载PDF
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高玲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22期2074-2075,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PICC导管尖端位置所在分组,A组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为异位;B组:导管尖端位于T5-7为适宜位置;C组:T8以下为进入心房,为位置过深。对三组...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PICC导管尖端位置所在分组,A组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为异位;B组:导管尖端位于T5-7为适宜位置;C组:T8以下为进入心房,为位置过深。对三组患者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结果A组5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7例,发生率46.55%,B组7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12.82%,C组7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1例,发生率15.2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应提高置管技术,使PICC导管尖端置于适宜位置,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位置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熙熙 赵旭明 +1 位作者 陆明晰 李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 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 目的 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 lumbar 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 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 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 尖端位置 流量
下载PDF
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晓春 闵玉晓 +1 位作者 陈琼 应乐慧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2期1887-1892,共6页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继发移位情况。结果:在PICC留置时间方面,下肢明显长于上肢,T5—T6组长于T4—T5组,T8—T9组长于T9—T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肢之间、T4—T5组与T5—T6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8—T9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9—T10组(P<0.01)。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点及发生率不同(P<0.05)。结论:对于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首次PICC置管,建议首选下肢PICC置管;不同尖端位置PICC并发症预防侧重点不同,可根据首次X线尖端定位来预测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及时定位跟踪,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位置 留置时间 并发症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原文传递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忠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19年第19期109-110,共2页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1日新生儿科收治的44例留置PICC极低出生体重儿的201张胸片作为研究资料.分析PICC尖端最后一次位置、位置改变情况及其...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1日新生儿科收治的44例留置PICC极低出生体重儿的201张胸片作为研究资料.分析PICC尖端最后一次位置、位置改变情况及其与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相关性.结果:PICC尖端最后一次位置主要集中在移动2个椎体和3个椎体;对PICC尖端位置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经过头颈部静脉,其PICC尖端位置改变椎体个数比较少;对PICC尖端位置与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头颈部静脉进行穿刺的患儿,其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91,而PICC尖端刺入的其他位置与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都有比较高的负相关,PICC尖端位置为贵要静脉、下肢静脉、腋静脉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0.68、-0.80.结论:不同部位对患儿进行PICC穿刺,其PICC管尖端位置与患儿体重有较高相关性,因此可以作为临床上对患儿PICC管尖端位置判断的手段,但必要时还需辅助其他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PICC尖端位置 体重增长
下载PDF
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19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8例,其中静脉炎24例,导管堵塞15例,血栓形成5例,心悸不适...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8例,其中静脉炎24例,导管堵塞15例,血栓形成5例,心悸不适4例。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发生静脉炎13例,占6.25%;导管堵塞9例,占4.33%;血栓形成3例,占1.44%。结论:导管尖端位置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其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ICC导管尖端置于最适深度,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位置 并发症
下载PDF
胃肠减压法在判断盲插鼻肠管尖端位置中的应用
12
作者 庞志强 冷秋 张倩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年第6期99-101,共3页
目的 研究胃肠减压法是否可作为判断盲插鼻肠管导管尖端通过幽门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本科2012年5月~2016年10月的106例盲插螺旋形鼻肠管重症患者,在置管后,运用胃肠减压法初判断鼻肠管尖端的位置,最后经X线检查来证实鼻... 目的 研究胃肠减压法是否可作为判断盲插鼻肠管导管尖端通过幽门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本科2012年5月~2016年10月的106例盲插螺旋形鼻肠管重症患者,在置管后,运用胃肠减压法初判断鼻肠管尖端的位置,最后经X线检查来证实鼻肠管尖端的位置,验证胃肠减压法的准确性。结果 对于106例盲插鼻肠管患者,胃肠减压法判断鼻肠管尖端成功通过幽门为94例,失败的为12例。经X线腹部拍片确认,胃肠减压法判断的成功率98.11%(104例),失败率2.83%(2例),其中成功置管的94例患者的判断的成功率为97.87%(92例),置管失败的12例患者判断的成功率为100%(12例)。结论 胃肠减压法来判断导管尖端是否通过幽门的准确率极高,可以减少重复X线检查来确认鼻肠管尖端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插 鼻肠管 幽门后置管 胃肠减压 尖端位置
下载PDF
手术导航中手术器械尖端位置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温小艳 杨荣骞 +1 位作者 吴效明 何煦佳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2-295,326,共5页
研究手术导航中手术器械尖端位置的准确性,针对手术中更换手术器械需要重新定位尖端位置的问题,要求实时测量空间位置和姿态,为此提出了一种坐标变换的尖端坐标计算方法。绕着尖端转动手术器械,通过光学定位系统计算安装在手术器械上的... 研究手术导航中手术器械尖端位置的准确性,针对手术中更换手术器械需要重新定位尖端位置的问题,要求实时测量空间位置和姿态,为此提出了一种坐标变换的尖端坐标计算方法。绕着尖端转动手术器械,通过光学定位系统计算安装在手术器械上的标志点在不同位置时的三维坐标,利用中间过渡平面的方法计算标志点在相邻位置时的坐标变换关系,根据尖端位置与标志点坐标间的刚性关系来计算尖端坐标。通过仿真证明,方法避免了迭代运算的繁琐和耗时,结果表明提出的计算尖端位置的方法是准确的,满足手术导航对精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定位 手术导航 手术器械 尖端位置
下载PDF
超声定位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悦 刘会玲 +2 位作者 丁华杰 李伟宏 陈瑶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143-146,共4页
目的: 分析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入术后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 方法: 选取经颈内静脉CVC术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25例。根据超声观察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分组,1组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supe... 目的: 分析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入术后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 方法: 选取经颈内静脉CVC术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25例。根据超声观察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分组,1组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内,2组为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水平(包括上腔静脉入右房口水平),3组为心腔内其它位置。记录术后24h内首次使用CVC进行透析时1h内的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组间流量。 结果: 1组血流量中位数为240mL/min,2组血流量中位数为250mL/min,3组血流量中位数为230mL/min,3组导管尖端位置不同的患者导管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其中p(1组/2组)=0.001、p(2组/3组)=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颈内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透析流量与导管尖端位置有关,在右房中上部水平血流量最佳,超声监测导管尖端位置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置 流量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长期透析管:HR-MRCP和HR-T_2WI对透析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其尖端位置的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袁妍 裴贻刚 +5 位作者 龙学颖 李文政 Jules Zogbelemou 宁建平 肖湘成 钟勇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评估高分辨率MRCP(HR-MRCP)和高分辨率T_2WI(HR-T_2WI)显示经颈内静脉置入长期透析导管(CDC)的尖端位置和相关并发症的能力。方法 41例怀疑CDC功能不良和相关性并发症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接受了HR-MRCP和HR-T_2WI扫描。... 目的评估高分辨率MRCP(HR-MRCP)和高分辨率T_2WI(HR-T_2WI)显示经颈内静脉置入长期透析导管(CDC)的尖端位置和相关并发症的能力。方法 41例怀疑CDC功能不良和相关性并发症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接受了HR-MRCP和HR-T_2WI扫描。在扫描之前,每位ESRD患者的CDC管腔内注入5 ml生理盐水。扫描完成后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对CDC的尖端位置和相关性并发症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在MRI检查后1-2 d内行胸部X线检查。对于HR-MRI诊断为CDC相关性并发症的患者,CDC在3-10 d内拔出。结果 38例成功执行了HR-MRI扫描,其中的13名ESRD患者CDC的HR-MRI结果正常,HR-T_2WI表现为"双眼征"和HR-MRCP为"双轨征"。25名患者CDC的HR-MRI结果为异常,包括纤维蛋白鞘22例、附壁血栓6例、静脉血栓3例及血凝块4例。对于纤维蛋白鞘(22例),HR-T_2WI表现为"薄环征"(小于3 mm)——环绕CDC周围薄层高信号;对于附壁血栓(6例),HR-T_2WI表现为片状高信号且基底于静脉壁;对于静脉血栓(3例),HR-T_2WI表现为"厚环征"(大于5 mm)且占满整个血管管腔;对于血凝块(4例),当CDC一侧管腔内出现血凝块时,HR-T_2WI表现为"单眼征"及HR-MRCP为"单轨征"(2例),当CDC双侧管腔内出现血凝块时,HR-T_2WI的"眼征"和HR-MRCP的"轨道征"均缺失(2例)。对于MRI诊断为CDC异常的ESRD患者,拔除CDC后发现纤维蛋白鞘12例、静脉血栓4例和血凝块4例。对于显示导管尖端的位置,HR-MRCP和胸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32)。结论 HRMRCP联合HR-T_2WI能准确显示CDC尖端的位置及其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无创检查方法 ,有助于ESRD患者的治疗方案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透析管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T2加权成像 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导管尖端位置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PICC尖端位置达标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丰阳 何虹 梅孟雪 《齐鲁护理杂志》 2018年第7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达标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0~12月208例PICC患者作为实施前,将2017年1~3月开展QCC活动后的224例PICC患者作为实施后。应用QCC活动的十大步骤,完成PDCA循环。结果:QCC活动实施前...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达标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0~12月208例PICC患者作为实施前,将2017年1~3月开展QCC活动后的224例PICC患者作为实施后。应用QCC活动的十大步骤,完成PDCA循环。结果:QCC活动实施前后,达标率、满意率分别为84.61%、97.77%和92.31%、97.32%,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圈成员的各方面自我评价平均得分均有提高。结论:应用QCC活动可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达标率及PICC患者满意度,促进PICC术操作流程的不断改进、完善以及更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PICC 尖端位置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中长导管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古华新 李桂先 +1 位作者 方文华 王利舒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年第8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长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住院并使用中长导管静脉输液的134例患者按导管尖端位置分为腋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每组各67例;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长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住院并使用中长导管静脉输液的134例患者按导管尖端位置分为腋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每组各67例;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组有10例(14.93%)发生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7~34 d,其中有4例超出28 d,1例发生渗血、肿胀;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组有3例(4.48%)发生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3~71 d,其中有7例超出28 d,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长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导管评估和维护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正确处理并发症不影响导管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导管 并发症 尖端位置 留置时间 超声引导 静脉输液
下载PDF
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尖端位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文浩 张超 +1 位作者 李钰 罗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TCC)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透析的血管通路,虽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的理念不断深入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逐步应用,但TCC仍是血液透析通路中不可或缺的方式,近年来,多项研究不断强调TCC... 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TCC)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透析的血管通路,虽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的理念不断深入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逐步应用,但TCC仍是血液透析通路中不可或缺的方式,近年来,多项研究不断强调TCC尖端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尖端位置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国内外关于TCC的尖端位置、定位方式已取得较多研究进展。为提高TCC尖端位置的准确性,本文针对TCC理想的尖端位置、尖端及异位影响,影像定位方法及其应用的局限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透析导管 涤纶 隧道 尖端位置
下载PDF
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何莉莉 尚静 +2 位作者 李岩 张继博 郭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06-2509,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1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需行PICC置管进行长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实施超声... 目的分析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1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需行PICC置管进行长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观察两组穿刺出血量,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出血量为少量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量、多量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现局部组织坏死、机械性静脉炎、药物渗漏及感染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显著提升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穿刺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 PICC置管 乳腺癌根治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