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就业极化、职业分割与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距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85-88,共4页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这一矛盾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流动人口转移到非常规职业后,降低了职业分割引致的就业性别歧视,提升了职业内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因此性别工资差距保持稳定;第二,流动人口的职业转移缓解了非常规认知型、常规型职业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第三,劳动力流向非常规职业提升了其职业内工资歧视的解释力度,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内工资歧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极化 职业分割 性别工资差距
下载PDF
谁影响了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 被引量:46
2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85,共11页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更多需求。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讨论了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极化 高技能 低技能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贸易开放
下载PDF
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信息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效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宏兵 段雪怡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6-24,共9页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入推进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国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此,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调节作用,利用2003至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信息化水平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极化现象的...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入推进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国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此,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调节作用,利用2003至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信息化水平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极化现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但抑制了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且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对各级技能劳动力就业的调节作用。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信息化普及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与各级技能劳动力关系的反向调节作用。该结论对落实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就业优先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就业极化 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化
下载PDF
就业极化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爱 盖骁敏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共7页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究就业极化通过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来综合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证分析了就业极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等经济变量对产业结...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究就业极化通过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来综合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证分析了就业极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等经济变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就业极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逆向作用。并提出,可以通过扩大教育与培训加快我国就业极化进程。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使用和创新作用,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改善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极化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下载PDF
信息技术的就业极化效应与应对策略
5
作者 汤美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年第21期24-27,共4页
分析了我国就业极化现象形成的具体原因及传导机制,阐述了就业极化的3种经济社会影响,包括引起两极分化、加重“读书无用论”思想,引致摩擦性失业等,并从学校、企业、政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就业极化 传导机制 经济社会效应 应对措施
下载PDF
技能偏向技术进步、职业选择与就业极化——兼论新冠疫情对就业极化的影响
6
作者 张其富 胡淑琴 《岭南学刊》 2022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技术进步不会使任意职业劳动者获得均等就业机会,常偏向高技能劳动者而引发就业极化,新冠疫情则将加剧这种趋势。基于2011—2019年上市公司员工职业和学历数据变化显示,上市企业存在就业极化现象:销售、技术人员就业量大幅度上升,财务... 技术进步不会使任意职业劳动者获得均等就业机会,常偏向高技能劳动者而引发就业极化,新冠疫情则将加剧这种趋势。基于2011—2019年上市公司员工职业和学历数据变化显示,上市企业存在就业极化现象:销售、技术人员就业量大幅度上升,财务、行政人员就业量增减不显著,生产人员就业量下降趋势显著。理论分析表明,异质性劳动力市场中,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更容易替代常规工作任务,产生就业极化现象。新冠疫情影响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将更大规模地替代常规任务工作,加剧就业极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极化 SBTC 新冠疫情 上市公司
下载PDF
浅谈如何在AI浪潮中缓解就业极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志娟 《知识经济》 2019年第11期69-70,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中国生产发展前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助推器,那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近年来,就业极化问题日渐突出,同时我国正在寻求转换发展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抓住人工智能的高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中国生产发展前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助推器,那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近年来,就业极化问题日渐突出,同时我国正在寻求转换发展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抓住人工智能的高地,如何扩大化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弱化替代效应,如何减缓当前的就业极化,将是我们近期探讨的热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进步 就业极化
下载PDF
中国非农就业群体的极化问题研究
8
作者 彭竞 何毓桃 徐宇航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0,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劳动力逐步被高新科技所替代的就业极化现象。受就业极化的影响,我国非农就业群体逐渐成了最大的潜在受损者。本文首先对非农就业群体的极化现象进行描述,并从受教育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劳动力逐步被高新科技所替代的就业极化现象。受就业极化的影响,我国非农就业群体逐渐成了最大的潜在受损者。本文首先对非农就业群体的极化现象进行描述,并从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性别、年龄等角度分析了该群体出现就业极化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需要逐步提高非农就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推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全通道模式和提高非农就业群体女性的技能培训参与度来缓解该群体的就业极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群体 就业极化 教育 技能培训
下载PDF
人工智能、就业结构“两极化”和灵活就业
9
作者 沙玥 许清清 张汉成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基于中国2009—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人工智能水平指数,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灵活就业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基于中国2009—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人工智能水平指数,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灵活就业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扩大灵活就业规模,且这一作用受到政府干预的调节;人工智能引起就业结构“两极化”而非“高级化”,且就业结构“两极化”在人工智能驱动灵活就业中起中介作用;通过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灵活就业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表现显著,但在东北地区表现不明显。因此,为推动灵活就业、保障就业民生,建议平衡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政府干预的力度,针对各技能劳动力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灵活就业 就业结构“两极化 中介效应模型
下载PDF
机器人、工作任务与就业极化效应——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被引量:44
10
作者 何小钢 刘叩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71,共2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如何在更好地利用新兴科技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机器人与不同工作任务的替代弹性不同,机器人使用将导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如何在更好地利用新兴科技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机器人与不同工作任务的替代弹性不同,机器人使用将导致非常规任务就业增长,常规任务就业减少,产生就业极化效应,且这种极化效应在机器人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接着,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机器人进口匹配数据的经验证据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于常规任务劳动力,机器人显著促进了非常规任务劳动力就业;而且,机器人的就业极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出口贸易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证据表明,机器人确实是通过常规任务岗位替代效应和非常规任务岗位创造效应导致了就业极化;相比于技能偏向,机器人更多体现的是工作任务偏向属性(RBTC)。本文深化了对机器人如何影响就业结构的理解,为制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高质量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常规任务 就业极化 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 劳动力市场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市场新形态及其规范发展研究
11
作者 杨希 李波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6,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新就业与新关系,其发展对劳动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形成就业市场新形态。研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就业市场新形态——规范发展路径”这一逻辑思路,探析未来就业市场规范发展的可行... 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新就业与新关系,其发展对劳动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形成就业市场新形态。研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就业市场新形态——规范发展路径”这一逻辑思路,探析未来就业市场规范发展的可行路径。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进步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就业极化,并且呈现出就业技术极化、就业收入极化、就业产业极化、就业空间极化等特征。人工智能时代新增大量非标准就业,平台经济引致了新就业形态,对相关社会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挑战。由此提出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放大就业创造效应、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劳动者与就业市场适配度、发挥制度调控作用引导人工智能行业规范发展等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极化 偏向型技术进步 就业形态 规范发展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来自劳动者工作任务视角的经验验证
12
作者 张艳华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7,共15页
基于工作任务理论,使用劳动者调研微观数据,估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劳动者就业替代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会使劳动者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内... 基于工作任务理论,使用劳动者调研微观数据,估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劳动者就业替代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会使劳动者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内生性检验,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同时,这种替代效应具有明显的工作任务异质性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异质性。工作任务异质性表现为非常规认知类工作被智能化技术替代的风险最小,常规体力类工作任务被替代的风险最大,非常规体力类工作任务与常规认知类工作任务被替代的可能性居中。企业所有制性质异质性体现为国有企业劳动者工作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风险最小,股份制企业劳动者的替代性风险居中,私营企业劳动者的替代性风险最大。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具有较强的技术偏向,对中等技能人群没有明显的替代性,在我国尚未显示出“就业极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不断推进的情境下,工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替代人工的可能性,通过推动签订劳动合同显著降低了劳动者被替代的风险。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总量、技能结构、工作任务重塑等领域的影响,既深刻全面又复杂多变。因此,人社部门需加强对从事常规体力类工作任务人群的就业动态监测,谨防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大规模失业问题。劳动执法部门要重点关注私营企业的灵活用工问题,加强劳动督察,发挥社保的兜底保障功能,平衡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增强劳动者抵御技术失业风险的能力。教育、人社、工会等部门应加强协同,联合建立健全旨在提高劳动者终身就业能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劳动者提高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替代风险的能力。各级工会需加强对就业市场信息的分析,实现就业市场供需两端的精准链接。教育部门需考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注重培养人机协作、人机互动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工作任务 替代效应 就业极化
下载PDF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吗?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宏兵 郭界秀 翟瑞瑞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39,共12页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新常态和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背景下,探寻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极化及其作用机理,对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利用匹配后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新常态和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背景下,探寻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极化及其作用机理,对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利用匹配后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极化效应。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显著增加了母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但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对高技术和低技术企业的就业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对中等技术企业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即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就业极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1)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有利于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2)与投资中低收入国家相比,对高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母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趋势;(3)与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加剧了劳动力的低技术"极化"趋势。上述研究为实现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与就业优先战略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就业极化 倍差法 就业效应
原文传递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抗私 史策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113,共19页
技术进步加剧了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失衡,在此背景下,研究就业极化的形成机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认知能力纳入工作任务模型开展理论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与统计年鉴等构造5期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技术进步加剧了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失衡,在此背景下,研究就业极化的形成机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认知能力纳入工作任务模型开展理论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与统计年鉴等构造5期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认知能力、技术进步对就业极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理论上,认知能力提升了高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并形成单侧就业极化。实证上,当技术进步对就业占比有负面影响时,高教育程度劳动力的认知能力能够发挥缓冲作用,作用机制包括认知能力提高了劳动者从事非常规工作任务、接受更多的在职培训与职称晋升的可能性。进一步,技术进步对低教育程度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就业创造效应,城镇化等则有助于提升中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能力 技术进步 就业结构 就业极化
原文传递
劳动力就业“极化”趋势与机制的文献综述:基于技能结构的动态视角 被引量:4
15
作者 郝楠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87-95,共9页
本文基于就业技能结构的动态演变趋势,梳理了从劳动力就业"升级"到就业"极化"的研究历史,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就业极化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和贸易开放的视角概括了就业升级的相关研究。其次,从... 本文基于就业技能结构的动态演变趋势,梳理了从劳动力就业"升级"到就业"极化"的研究历史,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就业极化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和贸易开放的视角概括了就业升级的相关研究。其次,从三个方面对就业极化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第一,分析就业极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制度和动态演变四个角度考察就业极化的产生机制;第三,区别并比较就业极化的三种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就业极化在我国的发展,包括极化的变动趋势、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寻找极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极化可能引发的经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升级 就业极化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常规性模型 离岸外包
下载PDF
信息化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溢价——基于就业升级和就业极化双重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少俊 郑江淮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就业升级和就业极化是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结构演进中的显著特征。在中国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现实背景下,信息化水平提升将如何作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首先以19个门类行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 就业升级和就业极化是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结构演进中的显著特征。在中国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现实背景下,信息化水平提升将如何作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首先以19个门类行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变动现象,发现中国在行业层面已经呈现出了就业极化与升级并存现象,然后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就业极化和就业升级如何影响了信息化对技能溢价的作用方向和影响效应,并采用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化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效应受到就业极化和就业升级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就业极化条件下,信息化对技能溢价产生促进效应;就业升级条件下,信息化与技能溢价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先促进了技能溢价,后抑制了技能溢价。本文研究对缓解劳动收入不平等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技能溢价 劳动力市场 就业升级 就业极化
原文传递
去技能化理论被证伪了吗?--基于就业极化与技能溢价的考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虎涛 冯鹏程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0-63,F0002,F0003,共16页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就业结构和不同行业的技能溢价的考察表明,美国就业市场的极化主要表现为:依赖于人的创造性和人际互动的高技能工作与不可化约为机器操作的低技能工作两者的就业份额上升,与此同时,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日益减少...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就业结构和不同行业的技能溢价的考察表明,美国就业市场的极化主要表现为:依赖于人的创造性和人际互动的高技能工作与不可化约为机器操作的低技能工作两者的就业份额上升,与此同时,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日益减少;而高低技能行业之间的技能溢价也在长期内保持着较高的比值。但这种极化与高技能溢价并存的现象并不能否定去技能化理论,而是说明去技能化在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下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性特征,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日益减少,体现了对此类工作的成功去技能化,而因为无法实现对高度依赖于认知、互动和创造的高技能工作的去技能化,因此出现了资本对此类劳动的妥协和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技能化 技能要求 就业极化 技能溢价
原文传递
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永 张衔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116,共25页
本文利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发现中国制造业也出现了就业极化现象。技术进步被认为是导致就业极化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模型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发现中国制造业也出现了就业极化现象。技术进步被认为是导致就业极化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模型的基础上,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细分为一般生产资料生产分部类和机器人生产分部类,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极化机制。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既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导致就业极化,也可以通过压低工资率促使就业极化。来自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就业极化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进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但是,在就业极化过程中,部门之间的技能障碍使低技能劳动者无法进入高技能部门就业,影响了劳动者就业升级和产业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极化 资本有机构成 工资率下降 技能障碍
原文传递
基于就业意向调查的就业优化模式探究——以汉江师范学院为例
19
作者 龚双梅 《未来与发展》 2023年第12期60-63,共4页
本研究调查了汉江师范学院2022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就业分布数据,结合当下全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出疫情的反复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影响。毕业生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就业焦虑,加之求职意向不明确,缺乏对自身职业定位的思考和精准判断... 本研究调查了汉江师范学院2022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就业分布数据,结合当下全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出疫情的反复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影响。毕业生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就业焦虑,加之求职意向不明确,缺乏对自身职业定位的思考和精准判断,盲目跟风现象更严重。疫情持续影响使结构性失业及就业极化现象加剧。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就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毕业生求职意向大数据来指导就业工作,同时提出一些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职意向 结构性失业 就业极化现象
下载PDF
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本秀 吴福象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0,共20页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应用 产业链 创新链 资本积累 就业极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