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天放 尽性成德——幼儿园绿色课程创生实践
1
作者 邵瑜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24年第4期26-29,共4页
幼儿园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创建于1990年,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直属国办幼儿园。幼儿园实行集团化办园。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后勤学校、山东省“十佳幼儿园”、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幼儿园秉承“把每一件事... 幼儿园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创建于1990年,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直属国办幼儿园。幼儿园实行集团化办园。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后勤学校、山东省“十佳幼儿园”、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幼儿园秉承“把每一件事情做出教育的味道”的管理理念,“自然天放尽性成德”的教育理念,致力于“绿色教育”研究,为每个孩子创造了自然、自由、平衡、和谐的教育环境,勾画了“一双嫩足踏绿色”的教育图景,构建了融“理念—内容—实施—评价—生态”为一体的课程创生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创生 实践模式 青岛西海岸新区 荣誉称号 幼儿园 体育局 尽性 管理理念
下载PDF
《易传》性命合一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玉建 《管子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39-43,共5页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本文从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易传》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性命合一 穷理 尽性 至于命
下载PDF
试论学校体育的尽性意蕴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虎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5-98,共4页
当前学校体育的问题在于偏离体育本身。而体育本身,就是体育之所是。对学校体育本身的思考应从重外在工具理性向重内在本体回归,凸显其终极的本真意义。学校体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尽性"... 当前学校体育的问题在于偏离体育本身。而体育本身,就是体育之所是。对学校体育本身的思考应从重外在工具理性向重内在本体回归,凸显其终极的本真意义。学校体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尽性"应是其意蕴所在。"体育的尽性"是注重人的独特生命的体育,是面向完整人性的体育,是自主自由的体育,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它是以实现人本主义的体育理想为最终目标的一种体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尽性 人本主义
下载PDF
从“性又大于心”到“心能尽性”--论张载心性大小之辨之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田智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4-150,共7页
心性大小之辨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一环。程颐批评张载的“以体会为非心”是主张将见闻排斥在心之外,意味着“心小性大”、析心与理为二。据二程弟子时紫芝的注释,程颐的这一批评系针对张载的“心御见闻,不弘于性”而发。程颐的批评建... 心性大小之辨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一环。程颐批评张载的“以体会为非心”是主张将见闻排斥在心之外,意味着“心小性大”、析心与理为二。据二程弟子时紫芝的注释,程颐的这一批评系针对张载的“心御见闻,不弘于性”而发。程颐的批评建立在将“御”字释为“扞格”“防御”之上,但这一解释并不符合张载的本意:一方面,张载“心御见闻”中的“御”字当为“桎梏”“滞碍”之意,故不能从“心御见闻,不弘于性”中推出其主张析心与理为二的结论;另一方面,张载又确实有“心又大于心”的主张,但此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见闻。张载的心性大小之辨的本质是天人之辨,既包含天人、心性的本末源流、分合同异、主从关系之辨,具体涉及对于心与见闻、诚与心、道与身的关系之辨;又包含天人、心性的自在与自为之辨。由此,张载的天人、心性之辨就动态的展开为由本源层面的无分,到当前实际表现层面的有分,再到极致表现层面的重回无分的复杂过程,而人积极主动修养工夫是实现从天人、心性在实际表现上的相分重回极致表现上的无分的不二法门,此即“心能尽性”说。张载此论从万物一体的高度推进了儒学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是对孟子尽心尽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大小之辨 性又大于心 心统性情 心能尽性
下载PDF
发射装药用可燃紧塞元件的力学强度及燃尽性试验
5
作者 严文荣 王琼林 +1 位作者 张玉成 李强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81,101,共5页
为减少某发射装药的燃烧残片,对可燃紧塞元件的强度及燃尽性开展了试验研究,对比测试了传统纸质紧塞元件及可燃紧塞元件的压缩力,通过火炮输弹上膛冲击试验及野战公路运输试验测试了采用可燃紧塞元件的发射装药的结构强度;通过密闭爆发... 为减少某发射装药的燃烧残片,对可燃紧塞元件的强度及燃尽性开展了试验研究,对比测试了传统纸质紧塞元件及可燃紧塞元件的压缩力,通过火炮输弹上膛冲击试验及野战公路运输试验测试了采用可燃紧塞元件的发射装药的结构强度;通过密闭爆发器试验测试了可燃紧塞元件的表观燃速,并通过内弹道射击试验验证了可燃紧塞元件的结构强度及膛内燃尽性。结果表明,可燃支撑筒的压缩力约为纸质支撑筒的两倍;可燃紧塞盖的压缩力约为原纸质紧塞盖的40%,约为原纸质支撑筒的80%,可燃紧塞元件力学强度可保证该发射装药在运输过程及供输弹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在50~150MPa下,可燃紧塞元件的线燃速为ADiGu发射药燃速的8倍以上,在同一燃烧环境下,可燃紧塞元件可先于发射药在膛内燃尽;射击后炮口无燃烧残片,在内弹道过程中燃烧完全,无二次火焰,炮口无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装药 可燃紧塞元件 压缩力 燃速 内弹道 膛内燃尽性
下载PDF
张载的“大心无我”“穷理尽性”的心性功夫论析解 被引量:1
6
作者 郭锋航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1-26,共6页
功夫论是张载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张载心性理论在个人修养、实践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张载的心性工夫论是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中庸》的"至诚"、"尽性"和《易传》的"穷神知化"、&qu... 功夫论是张载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张载心性理论在个人修养、实践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张载的心性工夫论是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中庸》的"至诚"、"尽性"和《易传》的"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整合和提升,提出了"大其心"的直觉体认方法。张载的功夫论表现为一个"成性"的修养过程,最终实现"至于命"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大其心 穷理尽性 心性工夫论
下载PDF
朱光潜“尽性全人”教育思想简论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晶晶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9-52,共4页
针对民国时期乱象丛生的教育现状和"人心太坏"的社会症状,朱光潜明确提出"五育并重、美育为基"的主张。他积极吸纳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思想而倡导"尽性"人生观,希望人们通过"怡... 针对民国时期乱象丛生的教育现状和"人心太坏"的社会症状,朱光潜明确提出"五育并重、美育为基"的主张。他积极吸纳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思想而倡导"尽性"人生观,希望人们通过"怡情养性"的美感教育而实现人生的美化和人心的净化;同时认为,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反而是德育的基础,二者在"五育"中彼此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教育思想 五育 美育 尽性全人
下载PDF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论语》“学而”章与君子之道
8
作者 周浩翔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9,共6页
《论语》以"学而"章开篇,首言学。孔子率先垂范,一生学而不厌,好学不已,教弟子博学约礼,多识前言往行,可知"学"之一事乃孔门家法。儒家之学作为成德之教,首重为学。孔门论学,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 《论语》以"学而"章开篇,首言学。孔子率先垂范,一生学而不厌,好学不已,教弟子博学约礼,多识前言往行,可知"学"之一事乃孔门家法。儒家之学作为成德之教,首重为学。孔门论学,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时习而悦"是君子成己之象,"有朋自远方来而乐"是君子成人之象,成己、成人皆所以穷理以尽性。"人不知而不愠",乃所以为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贵在知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理 尽性 知命 《论语》 君子
下载PDF
王船山《正蒙注》的存神尽性论(下)
9
作者 陈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2期78-82,共5页
四、存神尽性 以上所论是<正蒙注>的心性论观点,现在来看<正蒙注>存神尽性的功夫论.船山在对<正蒙>的太和篇的解释中,在许多横渠论天道的地方都转向了人道的解释,如他在对<正蒙>"不如野马纲缊,不足谓之太... 四、存神尽性 以上所论是<正蒙注>的心性论观点,现在来看<正蒙注>存神尽性的功夫论.船山在对<正蒙>的太和篇的解释中,在许多横渠论天道的地方都转向了人道的解释,如他在对<正蒙>"不如野马纲缊,不足谓之太和"的解释中,便特别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肖太和之本体":此言体道者不于物感未交、喜怒哀乐未倚之中,合气于神,合神于性,以健顺五常之理融会于清通,生气变化而有滞有息,则不足以肖太和之本体,而用亦不足以行矣.(太和)[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正蒙注》 存神尽性 理学式 道学 道德修养
下载PDF
王船山《正蒙注》的存神尽性论(上)
10
作者 陈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1期78-82,共5页
“存神尽性”问题是王船山《张子正蒙注》体系的落脚点,涉及《正蒙注》之根本宗旨和终极关怀,意义重大。“神”指心神,“性”指人性,“存”与“尽”是功夫,文章重点讨论“存神尽性”论中的心性和功夫问题。文章以为船山所论存神尽性功... “存神尽性”问题是王船山《张子正蒙注》体系的落脚点,涉及《正蒙注》之根本宗旨和终极关怀,意义重大。“神”指心神,“性”指人性,“存”与“尽”是功夫,文章重点讨论“存神尽性”论中的心性和功夫问题。文章以为船山所论存神尽性功夫并非十分清楚,但大体上可以说存神尽性的为学意义是既要穷理也要涵养,伦理意义是破除物欲的阻碍,功夫极致是达到化物不滞的境界,宇宙论意义是形死而神不亡之超道德的带有准宗教意义的宇宙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张子正蒙注》 存神尽性 宇宙论 人道论 天道论 哲学思想
下载PDF
陆世仪的“尽性”思想探析
11
作者 陆元祥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3-107,共5页
陆世仪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其思想的光芒因被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大家所掩而不彰,然其学术成就却毫不逊色。陆世仪继承、改造和发展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人性论思想,提出了"勤正念"、"无善便是恶"等令人耳目一新... 陆世仪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其思想的光芒因被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大家所掩而不彰,然其学术成就却毫不逊色。陆世仪继承、改造和发展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人性论思想,提出了"勤正念"、"无善便是恶"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建构起了较系统的"尽性"思想体系。陆世仪的"尽性"思想在当时具有开拓性,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世仪 尽性 道德修养 人性论
下载PDF
论牟宗三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解读
12
作者 黎馨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2-145,共4页
在《易传》中天人相通带有道德和理性的色彩,"生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牟先生指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正面的意义",即人通过道德实践而上达不已之"天命&q... 在《易传》中天人相通带有道德和理性的色彩,"生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牟先生指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正面的意义",即人通过道德实践而上达不已之"天命"与《易传》的整个体系符合。但是《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天命"的本意更接近"命运"的意味,牟先生将"至于命"界定为"道德实践无法跨越的界限",也可以说是敏锐而忠实的。进一步对比《孟子》"天命"观,其内涵既有命运、命限的意味,又有道德的内容,并且是笼统的用"命运、命限"含摄"道德之正命","天"或"天命"并非全善。综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两方面内容,其与"尽心知性知天"有其一致性,牟宗三先生对两者比拟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总的来说,自孔子到孟子至于《易传》,"天"的神性和不可知的因素被逐渐的削弱,人主体性的强调和自信成为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 孟子
下载PDF
“即心言性”与“尽性立命”——唐君毅论孟子的性命观
13
作者 周浩翔 吕巧英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1-7,共7页
对于孟子的性命观,唐君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他看来,孟子乃"即心言性",以此超越告子以来"以生言性"之传统及其弊端。唐君毅先生更就"心之生"处深入发掘孟子性善说的具体内涵,创发新论。此外,... 对于孟子的性命观,唐君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他看来,孟子乃"即心言性",以此超越告子以来"以生言性"之传统及其弊端。唐君毅先生更就"心之生"处深入发掘孟子性善说的具体内涵,创发新论。此外,唐君毅先生以义命合一之旨解孔孟知命、立命诸说,新意迭出,创发前人之所未发,于义命分立之说外开出一新的义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心言性” 尽性立命” 唐君毅 孟子
下载PDF
孟子尽性主义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理论意蕴
14
作者 胡金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0-85,共6页
尽性主义是指每个人的天赋禀性得到圆满发展。孟子的尽性主义思想以性善论作为前提预设和逻辑起点。尽性主义从教育哲学层面可以划分为“率性”本体论和“尽性”功夫论,前者是对人禽之别的反映,后者是对圣我之辨的体现。孟子尽性主义教... 尽性主义是指每个人的天赋禀性得到圆满发展。孟子的尽性主义思想以性善论作为前提预设和逻辑起点。尽性主义从教育哲学层面可以划分为“率性”本体论和“尽性”功夫论,前者是对人禽之别的反映,后者是对圣我之辨的体现。孟子尽性主义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出他高扬人性相同与教育平等的理念,同时也包含其倡导主体自觉、个性发展以及自主、自觉、自省教育路线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尽性主义 教育思想 性善论 率性
下载PDF
“尽性”与自我实现——儒家“尽性”思想的现代阐释及其与西方思想的比较
15
作者 冯川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115,共4页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儒家之"尽性"思想,试图对它作符合现代理解的阐释,以凸显其中蕴涵的"自我实现"思想。第二部分通过与西方有关思想的比较,试图进一步揭示无论是儒家的"尽性"观还是西方黑格尔式的&qu...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儒家之"尽性"思想,试图对它作符合现代理解的阐释,以凸显其中蕴涵的"自我实现"思想。第二部分通过与西方有关思想的比较,试图进一步揭示无论是儒家的"尽性"观还是西方黑格尔式的"自我实现"观,在面对存在主义的"自我"观时都会遇到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尽性 自我实现
下载PDF
“穷理尽性”——论刘邵《人物志》中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
16
作者 余玥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9-21,共3页
本文力图对刘邵《人物志》中一个被前人忽略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考察关于汉晋之交重要的名理学思潮,以及刘邵本人对此思潮的反映及其系统构思,指出了“穷理尽性”对于刘邵及其时代的特殊意义,即,“穷理尽性”在此时是被作为汉学余风所... 本文力图对刘邵《人物志》中一个被前人忽略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考察关于汉晋之交重要的名理学思潮,以及刘邵本人对此思潮的反映及其系统构思,指出了“穷理尽性”对于刘邵及其时代的特殊意义,即,“穷理尽性”在此时是被作为汉学余风所及的智识分类方法,而非后世的道德究极原则来使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理尽性 材质 名理学 汉学 人物 分类方法
下载PDF
穷理尽性 趋臻妙境——陈玉圃《山水画画理》评析
17
作者 路洪明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8-59,共2页
《易经》系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蹦引,是从天地运行的规律推演出世事须遵循的法则,对理的阐发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影响后世至深。吸收儒、墨、道诸家思想的韩非提出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在魏晋辨名... 《易经》系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蹦引,是从天地运行的规律推演出世事须遵循的法则,对理的阐发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影响后世至深。吸收儒、墨、道诸家思想的韩非提出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在魏晋辨名析理的玄谈中,王弼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郭象则认为理是必然性,即自然之理。宋儒张载强调理的客观性,认为“万物皆有理”,把理看成气化运动的规律,主张穷理。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理字也常被提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理尽性 绘画理论 山水画 《易经》 哲学思想 自然之理 规律 必然性
下载PDF
免俗·尽性·心灵的享受——论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玉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48-51,共4页
作为朱光潜先生最重要的理论,"人生的艺术化"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朋友。"人生的艺术化"理想又可细分为免俗、尽性、心灵的享受这三个阶段和层次,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依然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朱光潜 人生的艺术化 免俗 尽性 心灵的享受
下载PDF
“修道”“尽性”以“成人”——儒家的人生智慧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8,共4页
现代化给人们的生活世界尤其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的个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然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的迷茫、错乱乃至崩溃。如何寻回人生的意... 现代化给人们的生活世界尤其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的个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然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的迷茫、错乱乃至崩溃。如何寻回人生的意义,将现代人从精神沉沦中解救出来呢?我以为儒家的人生智慧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智慧 人生的意义 尽性 生命意义 人的个性 现代化 儒家
下载PDF
从尽性至命到无之境界——焦三教会通思想的逻辑进路
20
作者 黄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1-26,共6页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 三教会通 尽性至命 无之境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