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被引量:162
1
作者 谌宏伟 罗照华 +2 位作者 莫宣学 刘成东 柯珊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镁铁质微粒包体(MME) 三叠纪 东昆仑
下载PDF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被引量:71
2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1 位作者 刘若新 周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 ,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 -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壳-幅过渡带 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 产状 层状堆晶构造 岩石学 REE地球化学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43
3
作者 杜杨松 秦新龙 李铉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闪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 ...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闪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 ,讨论了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问题。研究表明 ,铜陵地区大约在14 0Ma以前发生了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 ,辉石巨晶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晶是由底侵的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在 2 8~ 33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与下地壳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基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而辉石堆积岩是由中基性岩浆在 19~ 2 1km深处的浅位岩浆房中与中地壳的浅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矿物巨晶 岩石包体 中生代 安徽铜陵
下载PDF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冈底斯带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限定: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2 位作者 赵志丹 王亮亮 陈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6-756,共1页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SHRIMP 斯带 年龄测定 年代学 锆石 碰撞过程 欧亚大陆 证据 Pb
下载PDF
苏鲁地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 被引量:45
5
作者 杨文采 汪集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3-179,T003,共8页
底侵作用是研究壳幔物质交换与大陆增生演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对岩浆底侵作用的判识是十分困难的科学问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项目在苏鲁地区积累的地震学、地热学及地电学资料表明,在苏鲁地区发生过与大陆裂谷同期的地幔岩浆底侵... 底侵作用是研究壳幔物质交换与大陆增生演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对岩浆底侵作用的判识是十分困难的科学问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项目在苏鲁地区积累的地震学、地热学及地电学资料表明,在苏鲁地区发生过与大陆裂谷同期的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发生的时段主要为始新世,它的发育与沿嘉山—响水大陆裂谷带在时空上有密切联系。这里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可达3 km,推测为橄榄岩与基性麻粒岩互层。结合岩石学资料可以推算出由岩浆底侵作用造成大陆地壳增厚的平均速率约为0.1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物质交换 岩浆底侵作用 地球物理判据 中国 苏鲁地区
下载PDF
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杜杨松 刘金辉 +2 位作者 秦新龙 楼亚儿 窦金龙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7-242,共6页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岩浆底侵作用研究方面的部分工作成果,重点论述了岩浆底侵作用与花岗岩成因、岩浆底侵作用与地壳增生、岩浆底侵作用与盆地演化以及岩浆底侵作用与区域成矿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研究进展 花岗岩 地壳增生 盆地演化 区域成矿 壳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岩浆底侵的热-流变学效应及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启示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振华 陈赟 +1 位作者 陈林 宋海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岩浆底侵在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二维热传导方程模拟不同规模的地壳底侵产生的热-流变学效应,以及幔源岩浆温度和含水量对底侵厚度的影响;并以现有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为约束,... 岩浆底侵在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二维热传导方程模拟不同规模的地壳底侵产生的热-流变学效应,以及幔源岩浆温度和含水量对底侵厚度的影响;并以现有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为约束,模拟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幔源岩浆底侵对应的地表热流随时间演化,探讨了形成幔源岩浆底侵的潜温和初始熔融的深度制约。结果显示:1)幔源岩浆底侵引起的热扰动的耗散时间取决于岩浆底侵的初始厚度。以幔源岩浆侵入温度为1300℃,20km厚的地壳底侵为例,热扰动完全耗散需经历约150Myr;而5km厚的地壳底侵,只需经历50Myr热扰动已基本耗散殆尽。2)在初始阶段,岩浆底侵会造成岩石圈强度的显著降低;随着热耗散的进行,岩石圈强度会逐渐恢复;在热扰动耗散殆尽之后,岩石圈强度反倒比底侵前的岩石圈强度更大。这表明岩浆底侵不但可以导致地壳增厚,还会最终导致岩石圈的强化。3)温度对地壳底侵厚度的影响比含水量的影响要大得多。将我们的模型应用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结果表明内带地壳底侵的热耗散需持续上百个百万年,岩浆潜温超过1500℃,初始熔融深度超过2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 热传导 岩石圈强度 温度 含水量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石榴辉石岩的电导率及对岩浆底侵的约束 被引量:1
8
作者 门清波 王勤 +2 位作者 Nikolai Bagdassarov 夏群科 樊祺诚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2-662,共11页
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石榴辉石岩为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40~45km形成的堆晶岩,是壳幔过渡带的典型样品。本文使用S01artron1260阻抗分析仪,测量1.2GPa和380~900℃下石榴辉石岩WD958的电阻率。样品电导率(d)与温度的关系... 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石榴辉石岩为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40~45km形成的堆晶岩,是壳幔过渡带的典型样品。本文使用S01artron1260阻抗分析仪,测量1.2GPa和380~900℃下石榴辉石岩WD958的电阻率。样品电导率(d)与温度的关系遵守Arrhenius方程:d=exp(=AH/kT),其中T是样品的绝对温度,k是Boltzmann常数,指前因子GO为97.5S/m,活化焓AH为1.27eV。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中单斜辉石的平均含水量为117×10-6 H2O,橄榄石无水,石榴子石的含水量凶蚀变无法测定。使用Hashin—Shtrikman平均方法计算样品WD958的电导率,发现样品可看作由含水单斜辉石、无水石榴子石和无水橄榄石组成的高阻集合体,电导率同时受小极化予导电和质子导电的影响。如果原位的石榴辉石岩的矿物含水量保持平衡,其电导率将提高1个数量级,质子导电成为主控导电机制。石榴辉石岩在高温的壳一幔过渡带(~1000℃)表现为高导层,而在正常地温梯度上,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电导率近似,为高阻层。闪此,在岩浆底侵作用下,电性上的壳一幔边界将随着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辉石岩 电导率 含水量 岩浆底侵 壳-幔过渡带
下载PDF
湖南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的形成:岩浆底侵与地壳加厚热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5
9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3 位作者 席先武 郭锋 林舸 Y.H.Zhang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1-499,共9页
在合理构建华南印支期地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FLAC软件,模拟了该区印支期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形成与基性岩浆底侵,及陆壳变形叠置加厚两种动力学背景的可能联系.模拟结果表明,220 Ma±的基性岩浆底侵能导致地壳含水矿物相岩石的深... 在合理构建华南印支期地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FLAC软件,模拟了该区印支期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形成与基性岩浆底侵,及陆壳变形叠置加厚两种动力学背景的可能联系.模拟结果表明,220 Ma±的基性岩浆底侵能导致地壳含水矿物相岩石的深熔,但除非印支期存在大规模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否则其热效应持续时间和热效应波及范围难以形成具大岩基规模的湖南印支期花岗岩.在陆壳叠置加厚模型中,地壳的叠置加厚可导致中下地壳界面温度升高到700℃以上,引起片麻质岩石熔融,当加厚因子达1.3,白云母矿物脱水熔融产生的熔体达到熔体流动临界比例(≥20%),从而形成花岗岩基;结合印支期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和同期基性火山岩极少出露的地质事实,认为陆壳变形加厚可能是湖南印支期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 地壳加厚 热效应 数值模拟 过铝质富钾花岗岩 深熔作用 热-应力数值模型 印支期 湖南
原文传递
岩浆底侵作用与汉诺坝现今壳-幔边界组成——捕虏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8
10
作者 樊祺诚 张宏福 +3 位作者 隋建立 翟明国 孙谦 李霓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4,共14页
从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岩浆底侵成因的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堆晶岩、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岩石矿物组合、岩石结构、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讨论和限定了壳-幔边界岩石组成, 并得到岩石高温高压波速实验和深部地球... 从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岩浆底侵成因的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堆晶岩、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岩石矿物组合、岩石结构、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讨论和限定了壳-幔边界岩石组成, 并得到岩石高温高压波速实验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支持. 现今下部下地壳主要由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以斜长二辉岩为主)组成; 壳-幔过渡带主要由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辉石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等组成; 太古代地体麻粒岩只是名义上的早期下地壳. 发生在壳-幔边界的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地壳的垂向增生和壳-幔过渡带的形成, 是显生宙以来壳-幔边界组成和化学调整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麻粒岩相 下地壳 辉石岩 橄榄岩 榴辉岩 地球化学 组成 尖晶石 高温高压
原文传递
汉诺坝橄榄辉石岩包体锆石U-Pb年龄:97~158Ma岩浆底侵作用和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勇胜 袁洪林 +4 位作者 高山 胡兆初 王选策 柳小明 凌文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90-797,共8页
对大麻坪橄榄辉石岩包体利用LA—ICP—MS和SHRIMP进行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橄榄辉石岩包体中的锆石年龄极其复杂,包括中太古代(3123±4.4Ma)、晚太古代(2541±54Ma)、早元古代(1844±13Ma)、古生代(418~427... 对大麻坪橄榄辉石岩包体利用LA—ICP—MS和SHRIMP进行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橄榄辉石岩包体中的锆石年龄极其复杂,包括中太古代(3123±4.4Ma)、晚太古代(2541±54Ma)、早元古代(1844±13Ma)、古生代(418~427Ma)和两组中生代年龄(223~244,97~158Ma).中生代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成因特征(如内部韵律环带结构和高Th含量),反映该地区存在两次中生代隐性岩浆活动.其中97~158Ma年龄与汉诺坝麻粒岩包体的年龄分布一致,反映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是由岩浆底侵作用带来的大量热引起的,底侵作用和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同步发生,两种作用至少从158Ma持续至97Ma.418~427Ma年龄则可能反映了加里东期蒙古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的影响.1.84,2.54和3.12Ga年龄与华北克拉通的3次重要壳幔演化事件一致.这些年龄表明目前该地区深部地壳仍存在古老下地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辉石岩包体 变质作用 麻粒岩相 锆石U-PB年龄 汉诺坝 成因联系 橄榄 同位素年代学 SHRIMP 麻粒岩包体 华北克拉通 中生代 锆石年龄 中太古代 晚太古代 早元古代 环带结构 成因特征 年龄分布 岩浆活动 板块俯冲
原文传递
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模型构建
12
作者 李芃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82-1687,共6页
当前研究多通过描述岩浆底侵作用内涵来判识岩浆底侵作用,缺少利用模型判断识别过程,导致判识效果较差,因此提出基于地球物理中凝聚态物理方法构建地壳岩浆底侵判识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通过岩石学证据及地热学等证据,证明该地区... 当前研究多通过描述岩浆底侵作用内涵来判识岩浆底侵作用,缺少利用模型判断识别过程,导致判识效果较差,因此提出基于地球物理中凝聚态物理方法构建地壳岩浆底侵判识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通过岩石学证据及地热学等证据,证明该地区存在地壳岩浆底侵现象,构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模型.根据含水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及单斜辉石熔融状态类型,将地幔熔融百分数划分成三段.并根据具体深度积分熔融状态百分数,获取地壳岩浆底侵厚度.以此为基础采用静态流变本构关系计算岩石圈强度,判识岩浆底侵的热-流变效应.采用所提地球物理辨识模型分析得出:岩浆底侵厚度与温度扰动时间成正比,岩浆底侵厚度可控制温度扰动;冷却岩浆后,岩石强度不断增加,地壳岩浆底侵位置表现出脆性;地壳岩浆底侵岩石圈强度显著高于正常时刻岩石圈强度.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得出,所提判识模型的判识时间短、稳定性优.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断与识别提供有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浆底侵 地球物理 判识模型构建 凝聚态物理 热-流变效应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原型盆地类型与分段差异演化
13
作者 钟锴 李洪博 +4 位作者 刘绍文 肖张波 边利豪 吴迪 冯凯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9,共10页
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东部的传统重点探区,当前油气勘探缺乏领域性和规模性目标,因此有必要对洼陷进行整体分析和区域解剖,开展原型盆地恢复、构造分段差异性等基础地质研究。研究表明,13西洼原型盆地为典型的北断南超箕状半地堑,具脆... 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东部的传统重点探区,当前油气勘探缺乏领域性和规模性目标,因此有必要对洼陷进行整体分析和区域解剖,开展原型盆地恢复、构造分段差异性等基础地质研究。研究表明,13西洼原型盆地为典型的北断南超箕状半地堑,具脆性变形特征,西段为继承型半地堑,东段为弱迁移型半地堑。13东洼具明显的构造分段差异性:西段原型盆地为迁移型叠合洼陷,裂陷晚期(恩平期)断拗叠置于裂陷早期(文昌期)箕状半地堑上,应为基底以深岩浆底侵带不断向北迁移所致;中段原型盆地为宽缓型半地堑和断拗叠加,控洼断裂数量多但活动性弱,具韧性变形特征,基底以深多见岩浆局部强烈底侵;东段原型盆地为北断南超箕状半地堑。在恢复洼陷各段不同裂陷阶段原型盆地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各段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横向差异,探讨其差异演化过程及深部动力学机制,指出岩浆底侵及热机制差异是造成陆丰13洼多类型原型盆地及其分段差异演化的控制因素,填补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区热机制与洼陷差异变形研究的空白。该认识对深入研究陆丰13洼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富集成藏的横向差异性提供科学依据,并将为下阶段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13洼 原型盆地 差异演化 岩浆底侵 热机制
下载PDF
花岗岩体的累积生长与高结晶度岩浆的分异 被引量:25
14
作者 马昌前 李艳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79-1488,共10页
花岗岩成因研究是认识大陆地壳形成和分异的有效方式。野外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热演化模拟证明,很多花岗岩体是在数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由多次岩浆累积添加侵位而成的。地壳内可能不存在岩基尺度... 花岗岩成因研究是认识大陆地壳形成和分异的有效方式。野外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热演化模拟证明,很多花岗岩体是在数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由多次岩浆累积添加侵位而成的。地壳内可能不存在岩基尺度的大岩浆房,具有流动能力的岩浆体一般规模很小(宽度<1000m)。1000m宽的岩浆体冷凝到固相线只需要数千年时间。复式岩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源区岩浆沿岩墙的上升、在脆-韧性地层界面处岩墙转化为岩床以及无数的岩床的垂向堆垛导致侵入体长大。存在于上地壳的岩浆储库,特别是多次先后侵位产生的岩浆体,主体上是晶粥体,其晶体含量高,粘度大,活动性弱,不利于发生对流、分异和混合。当幔源镁铁质岩浆大规模注入到地壳时,使粘稠的晶粥状岩浆受到加热,熔体含量增大,岩浆的粘度降低,引起岩浆体内部的成分分异和不同成分的岩浆之间的混合;当逐渐加厚的熔体层产生了足够大的浮力后,特别是有挥发份加入后,就会快速上升,甚至穿透上部的晶粥体,触发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幔源岩浆的通量越大,地壳岩浆的活动性也越强,大规模的长英质岩浆聚集就可能发生大喷发,形成超级火山。本文提出,只有将侵入岩与火山岩相结合、长英质岩石与镁铁质岩石相结合,重点从侵入体形成的时间长短、岩浆相互作用的规模和频率、岩浆通量的演变、高结晶度的岩浆分异机理、侵入岩与火山岩的关系、地幔热和物质的贡献、挥发份在岩浆分异和火山喷发中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开展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岩浆动力学的综合研究,才能深入认识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深化对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结晶度花岗岩 位机制 岩浆 岩浆底侵 岩浆分异
下载PDF
壳-幔物质交换的岩浆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吴福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94-103,共10页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岩石学地球化学意义上的壳幔边界与地球物理学确定的莫霍面并不等同,物质成分上的壳幔边界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并具有两侧物质成分的双向交换。火成岩中的深源包体和出露的壳幔边界剖面研究揭示,岩浆底侵...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岩石学地球化学意义上的壳幔边界与地球物理学确定的莫霍面并不等同,物质成分上的壳幔边界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并具有两侧物质成分的双向交换。火成岩中的深源包体和出露的壳幔边界剖面研究揭示,岩浆底侵作用是地幔物质进入地壳的主要方式,并造成地壳垂向增生,而拆沉作用是地壳物质进入地幔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物质交换 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 岩石学
下载PDF
莫霍面,下地壳与岩浆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昌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01-209,共9页
美国地质学会近期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召开的关于地壳分异作用的Penrose会议,以Ivrea带大陆地壳剖面为样板,讨论了与大陆生长和演化有关的主要过程。文中结合会议情况,评述了岩浆作用与大陆生长、莫霍面演化和地壳... 美国地质学会近期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召开的关于地壳分异作用的Penrose会议,以Ivrea带大陆地壳剖面为样板,讨论了与大陆生长和演化有关的主要过程。文中结合会议情况,评述了岩浆作用与大陆生长、莫霍面演化和地壳动力学的关系。大陆壳特有的成分和大的花岗岩基的形成,要求下地壳有大体积的基性超镁铁质岩存在。这样的基性超镁铁质岩,既可能代表囤积在下地壳的幔源岩浆,也可能是幔源岩浆分异的堆积岩,或是在壳内分异作用过程中产生出花岗质熔体后的残余体。在伸展构造区,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强烈地影响了大陆壳的结构、组成和热状态,而在陆陆碰撞带,由于地壳加厚,下地壳的基性超镁铁质岩石会转变为“榴辉岩”,促进地壳沉没作用和下地壳拆沉作用。由于地壳岩石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地球物理莫霍面与壳幔边界可能并不对应。莫霍面和地壳对岩浆的密度过滤作用,又控制了大陆壳中岩浆的侵位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壳 莫霍面 下地壳 拆沉作用 岩浆底侵作用
下载PDF
东天山东段北部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特征与成矿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鹏飞 杨兴科 杨正坤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B12期85-88,共4页
众所周知,中酸性侵入岩是稀土、铀、铜、铅、锌、金、银等众多矿床的重要成矿母岩,由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矿床,包括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及高中温气液型矿床等。新疆东天山东段哈密北部巴里坤塔格一哈尔里克一... 众所周知,中酸性侵入岩是稀土、铀、铜、铅、锌、金、银等众多矿床的重要成矿母岩,由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矿床,包括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及高中温气液型矿床等。新疆东天山东段哈密北部巴里坤塔格一哈尔里克一带属于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一二叠纪中酸性侵入岩,且主要集中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二叠纪后造山拉张阶段幔源岩浆底侵成因的侵入岩体广泛遍布该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入岩 晚古生代 天山东段 成矿关系 岩体特征 斑岩型矿床 晚石炭世 岩浆底侵
下载PDF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机制与过程的讨论:是拆沉,还是热侵蚀和化学交代? 被引量:116
18
作者 邓晋福 苏尚国 +4 位作者 刘翠 赵国春 赵兴国 周肃 吴宗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19,共15页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作用,主要有两种模型:(1)岩石圈拆沉;(2)热侵蚀和/或化学交代。文中主要从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两个途径,通过(1)燕山带造山幕和结构要素组合以及造山过程的p-T-t轨迹;(2)收缩构造变形、火成岩构造组合和...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作用,主要有两种模型:(1)岩石圈拆沉;(2)热侵蚀和/或化学交代。文中主要从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两个途径,通过(1)燕山带造山幕和结构要素组合以及造山过程的p-T-t轨迹;(2)收缩构造变形、火成岩构造组合和下地壳岩石捕虏体3个独立证据提出陆壳的构造加厚;(3)火成岩成因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和热模拟等,试图讨论华北地区克拉通有浮力的岩石圈如何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而不是热侵蚀或化学交代机制使岩石圈地幔改造为EMI印记实现的减薄作用。大量对流的软流圈物质注入克拉通是诱发陆壳发生局部熔融所必需的条件。底侵玄武质岩浆的加热并弱化先前的冷和强的克拉通地壳,创造一个流变学条件,以使收缩构造变形和陆壳加厚成为可能。陆壳最下部和岩石圈地幔中形成的大量玄武质岩石,在构造加厚作用下,相转变为榴辉岩,致使原先有浮力的岩石圈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燕山期 玄武质岩浆 构造加厚 岩石圈拆沉
下载PDF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
19
作者 吴硕 冯晓亮 +2 位作者 陈兵 杨涛 丁力 《安徽地质》 2020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中生代是祁漫塔格地区一个重要的构造-岩浆作用活跃期和成矿高峰期,不仅控制了铁多金属大型矿集区的分布,而且使先期形成的矿床活化、迁移、富集和再就位。构造-岩浆作用的多旋回决定了相应成矿也具有多期性、多样性和复成因的特点。岩... 中生代是祁漫塔格地区一个重要的构造-岩浆作用活跃期和成矿高峰期,不仅控制了铁多金属大型矿集区的分布,而且使先期形成的矿床活化、迁移、富集和再就位。构造-岩浆作用的多旋回决定了相应成矿也具有多期性、多样性和复成因的特点。岩浆弧相俯冲-碰撞杂岩形成主要的成矿母岩,而岩浆活动期间的区域裂谷相和板内岩浆相一般零星成矿或不成矿。三叠纪中-晚期的大规模幔源岩浆底侵及其与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为成矿储备了丰富的元素基础,形成了区域上特色的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底侵 花岗质岩浆 构造-岩浆作用 成矿母岩 中生代 祁漫塔格地区
下载PDF
甘肃花牛山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
20
作者 宋高瑞 翟新伟 +5 位作者 王二腾 武磊 陈万峰 郑菲菲 王海东 王金荣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6期873-887,共15页
花牛山金矿位于北山造山带南部,矿体产出于印支期钾长花岗岩脉与大理岩的接触部位,成矿期次可划分为早期矽卡岩期和晚期石英硫化物期(主成矿期)。主成矿期中石英和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性质表明,Ⅰ、Ⅱ阶段成矿流体均具有中低温、中盐、... 花牛山金矿位于北山造山带南部,矿体产出于印支期钾长花岗岩脉与大理岩的接触部位,成矿期次可划分为早期矽卡岩期和晚期石英硫化物期(主成矿期)。主成矿期中石英和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性质表明,Ⅰ、Ⅱ阶段成矿流体均具有中低温、中盐、中高密度以及含CO_(2)和CH_(4)的特征,属H2O-CO_(2)-NaCl体系;温度—盐度特征指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方解石δ^(13)CV-PDB平均值为1.7‰,δ^(18)OV-PDB平均值为-22.5‰,δ^(18)OV-SMOW平均值为7.69‰,O同位素呈强烈分异特征,暗示着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矿石中黄铁矿S同位素δ^(34)S平均值为-9.73‰,其较大的负值或与围岩地层有关,指示该矿床硫源或为岩浆与地层的混合来源。成矿深度及压力特征表明花牛山金矿属于浅成型矿床。综合分析认为,花牛山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交代型(矽卡岩型)金矿床,可能是晚三叠世时期花牛山地区多期次的后造山岩石圈伸展和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来自深处的成矿流体沿着裂隙断裂向上移动,与围岩发生反应并与大气降水混合,随着压力降低,成矿物质沉淀富集,随之发生金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成矿深度 岩浆底侵 矽卡岩型金矿床 花牛山金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