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漏斗”到“天坑”看岩溶学术语的演变(英文)
被引量:5
- 1
-
-
作者
KRANJC Andrej
-
机构
Krast Research Institute ZRC SAZU
-
出处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69-174,共6页
-
基金
Supported by Karst Research Programme,Research Agency of Slovenia~~
-
文摘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c′的DasKarstp¨ha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cˇa,这是因为vrtacˇ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ˇc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Panoˇs'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照英语的命名原则,漏斗(dolines/sink-holes)有15种:冲积漏斗、埋藏漏斗、塌陷漏斗、覆盖沉降漏斗、充填漏斗、层间塌陷漏斗、古岩溶漏斗、破裂漏斗、落水洞、溶蚀漏斗、溶蚀沉降漏斗、深部塌陷漏斗、沉降漏斗和潜蚀漏斗。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与漏斗有关的形态还有蓝湖(blue-holes)、陷井(cenotes,)和特涝(turloughs)。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岩溶学家交流的深入、中国岩溶研究的深入,在表述中国岩溶地貌以及更大范围热带和亚热带岩溶地貌时,汉语词汇如石林、峰丛和峰林也被引入到岩溶学术语中;而且随着中国岩溶地区可进入性的增强,新的岩溶地貌也随之被发现,如上个世纪末,在中国南方发现了许多大型的塌陷漏斗,有的直径和深度均超过500m,朱学稳依据这些漏斗的形态、成因和演化过程,将它们命名为天坑。未来,我们也许还会找出其它词汇用来形容塌陷漏斗或者用某个新词来形容极其特殊的塌陷漏斗。
-
关键词
岩溶术语
漏斗
塌陷漏斗
天坑
-
Keywords
karst terminology
doline
collapse doline
tiankeng
-
分类号
P931.5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
-
题名基于知识图谱的岩溶知识发现系统建设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杨辰
毕奔腾
周立新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8-554,共7页
-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432)
中国工程院项目(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系统CKCEST-2020-1-16)。
-
文摘
岩溶领域通过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资源,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更加复杂,传统的关键词检索模式已不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需求。为实现知识层面的数据检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岩溶实体抽取与关系计算,以岩溶术语为核心,基于知识图谱构建岩溶知识发现系统,实现岩溶地质成果、期刊、论文、图书、标准、项目、专家等实体的智能语义搜索和关联导航,最大化的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为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
-
关键词
岩溶术语
知识发现
知识图谱
语义搜索
-
Keywords
karst terminology
knowledge discovery
knowledge graph
semantic search
-
分类号
TP39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P642.25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
-
题名KarstHyporheicZone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 3
-
-
作者
蒲俊兵
袁道先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13,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2185,41072192)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1114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06700)和IGCP/SIDA 598项目联合资助
-
文摘
Karst Hyporheic Zone(笔者将之译为"岩溶交互带")是近三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岩溶术语,我国尚未开展"岩溶交互带"的研究工作,它主要是指岩溶地下水与周边岩溶基质(含沉积物、基岩)水之间物质能量活跃交替的地带。本文从"岩溶交互带"的概念来源、含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监测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就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提出了看法。
-
关键词
“岩溶交互带”
岩溶术语
科学意义
-
Keywords
Karst Hyporheic Zone
karst terminology~ scientific implications
-
分类号
P641.69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