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被引量:75
1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2 位作者 刘耕年 冯金良 曹俊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 ,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 ,因此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风化壳 土壤丢失 岩溶夷平面 地理循环 溶蚀速率 水文地质条件
下载PDF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00,共8页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一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为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风化壳 二阶段发育模式 夷平面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下载PDF
碳酸盐岩地层中不整合—岩溶风化壳油气田——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44
3
作者 何发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1-397,共7页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上最典型的大型油气田。本文从圈闭要素及其各要素的演化、油气成藏演化等因素综合分析,认为该油气藏区域特征表现为受阿克库勒构造与岩溶凸起共同控制的层状背斜油气藏。从各个要素的成...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上最典型的大型油气田。本文从圈闭要素及其各要素的演化、油气成藏演化等因素综合分析,认为该油气藏区域特征表现为受阿克库勒构造与岩溶凸起共同控制的层状背斜油气藏。从各个要素的成因及要素的组合、圈闭成因,考虑圈闭关键组成部分的主要特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一个碳酸盐岩不整合—岩溶风化壳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塔里木盆地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 岩溶风化壳 圈闭 油气藏
下载PDF
岩溶风化壳气藏有利勘探区地震预测技术
4
作者 韩翀 梅安鑫 +2 位作者 黄文明 彭宇 刘帆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1年第2期78-84,共7页
奥陶系马家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重要的接替产层,具有"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三大特点,有利区预测难度极大。鉴于此,从苏五区块马五段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出发,应用分频解释技术,寻找储集空间响... 奥陶系马家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重要的接替产层,具有"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三大特点,有利区预测难度极大。鉴于此,从苏五区块马五段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出发,应用分频解释技术,寻找储集空间响应最为明显的敏感单频体进行孔洞预测;应用印模法进行古地貌恢复,精细刻画局部岩溶构造单元;应用最大曲率属性落实局部微幅圈闭,寻找含气有利区。结合上述成果对马五段储层有利勘探目标进行综合预测,经实钻井验证应用效果良好,实现了苏里格气田马家沟组风化壳储层勘探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风化壳 气藏 有利勘探区 地震 预测技术
下载PDF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 被引量:17
5
作者 崔之久 李德文 +2 位作者 刘耕年 冯金良 张威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134-141,共8页
研究区红色岩溶风化壳性质特征可分3类:第1类如硅铝比、黏土矿物组合等反映其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第2类如粒度特征等反映黏化作用较强.这两类性质在大的空间尺度上不存在明显分异,反映其原始形成环境相似.第3类性质如CaCO_3含量、pH等... 研究区红色岩溶风化壳性质特征可分3类:第1类如硅铝比、黏土矿物组合等反映其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第2类如粒度特征等反映黏化作用较强.这两类性质在大的空间尺度上不存在明显分异,反映其原始形成环境相似.第3类性质如CaCO_3含量、pH等存在与现代景观条件一致的大尺度的区域分异,因而不具古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风化壳 夷平面 青藏高原 地貌学 形成环境 云贵高原 湘桂丘陵
原文传递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作用标志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曹建文 金意志 +2 位作者 夏日元 梁彬 邹胜章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0-226,共7页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河油田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其储层类型主要为风化壳古岩溶作用下形成的岩溶缝洞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4区岩心、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研究区内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作用标志明显:岩心中具有...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河油田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其储层类型主要为风化壳古岩溶作用下形成的岩溶缝洞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4区岩心、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研究区内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作用标志明显:岩心中具有与原岩岩性不一致的沉积充填物;钻进中常有放空、井漏、井涌等现象发生;测井曲线上各物性参数大幅度变化;地震反射剖面见杂乱反射、弱反射、串珠状反射等特征。研究区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主要受可溶性岩石、不整合面、风化壳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因素控制,其中可溶性岩石和不整合面控制了古岩溶的空间分布,古地貌决定了风化壳古岩溶的深度、范围及强度,古气候决定了古岩溶的总体发育程度,在各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岩溶缝洞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风化壳岩溶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岩溶残丘精细刻画及控储特征分析——以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云峰 谭飞 +5 位作者 屈海洲 钟治奇 刘勇 罗新生 王振宇 渠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6-726,共11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对岩溶残丘规模、数量及控储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应用"印模法"及残丘体积计算公式,刻画了各级岩溶微地貌,对岩溶残丘的数量、相对幅度、面积、体积等参数... 基于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对岩溶残丘规模、数量及控储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应用"印模法"及残丘体积计算公式,刻画了各级岩溶微地貌,对岩溶残丘的数量、相对幅度、面积、体积等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分析残丘不同部位储集层发育情况。轮古地区风化壳岩溶高差范围约140~160 m,厚度由岩溶高地向斜坡和阶地减小;共识别出各类残丘252个,Ⅰ、Ⅱ类残丘虽数量较少,但总体体积大,为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区;残丘与现今构造高点重合率高(96.42%),后期构造运动基本未改变残丘形态,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岩溶残丘主体部位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和裂缝型储集层均有发育,且优质储集层发育厚度较大,各项储集层参数优于残丘翼部,残丘相对幅度与单井产量具正相关性,残丘规模和部位与产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古地区 奥陶系 鹰山组 风化壳岩溶 岩溶残丘 控储特征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被引量:16
8
作者 何金有 贾承造 +1 位作者 邬光辉 徐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513-2518,共6页
阿克苏露头区多条震旦系地质剖面研究揭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作用识别标志主要有区域性不整合面、大型洞穴垮塌角砾岩、溶洞、溶孔及高角度溶沟、溶缝等。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结构以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为主,垂直渗流带发育... 阿克苏露头区多条震旦系地质剖面研究揭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作用识别标志主要有区域性不整合面、大型洞穴垮塌角砾岩、溶洞、溶孔及高角度溶沟、溶缝等。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结构以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为主,垂直渗流带发育较弱或不发育。水平潜流带以发育大型洞穴垮塌堆积体及蜂窝状溶洞群为特征,深部缓流带以发育孤立溶洞为特征。区域古岩溶特征及垂向分带结构对比表明,阿克苏露头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模式为高潜水面缓坡型古岩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 震旦系 阿克苏地区 新疆
下载PDF
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与储集层评价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区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 被引量:63
9
作者 何江 方少仙 +5 位作者 侯方浩 阎荣辉 赵忠军 姚坚 唐秀军 吴国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4-542,共9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1亚段为例,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并进行储集层评价预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岩溶剖面写实、系统...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1亚段为例,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并进行储集层评价预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岩溶剖面写实、系统取样和室内测试等研究发现,研究区马家沟组顶部古风化壳主要发育岩溶建造岩和岩溶改造岩,由地表到地下可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各带中岩溶强度对于储集层储渗能力影响极大,水平潜流带强溶蚀亚带岩溶强度过高,母岩被大面积破坏形成岩溶溶洞,其中充填了基本无孔隙的岩溶建造岩;深部缓流带岩溶强度过低,以沉淀和充填作用为主;而水平潜流带中等溶蚀亚带、垂直渗流带岩溶强度适中,有效的溶蚀既形成了储渗空间,又不至于崩塌破坏,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 垂向分带 储集层评价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下载PDF
古地貌与不整合动态结合预测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分布——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灯影组为例 被引量:27
10
作者 汤济广 胡望水 +1 位作者 李伟 张光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4-681,共8页
基于对不整合类型、分布的研究,结合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末期古隆起构造形态恢复,揭示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寒武纪与震旦纪沉积间断期岩溶古地貌和岩溶水动力场的演变,以动态、有效地预测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古构造恢复显示,寒... 基于对不整合类型、分布的研究,结合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末期古隆起构造形态恢复,揭示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寒武纪与震旦纪沉积间断期岩溶古地貌和岩溶水动力场的演变,以动态、有效地预测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古构造恢复显示,寒武系与震旦系沉积间断期,威远—仁寿一线以西凸起构造持续发育,形成同向削蚀-超覆型不整合;而以东古构造高部位则由资中—营山一线以东向其西发生迁移,形成反向削蚀-超覆不整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古地貌变化导致的古岩溶水动力场变化,明确不同岩溶地貌的溶蚀方式和岩溶强度,认为合川—大足、蓬安—广安—安岳—内江和仁寿以北一带溶蚀强度较大,发育多套溶蚀层,岩溶储集层最为发育;大足—潼南—合川一带具较强的溶蚀强度,岩溶储集层较发育;威远—乐至—西充—仪陇以西南北两端具一定的溶蚀作用,岩溶储集层较发育,而中部溶蚀强度相对较弱,岩溶储集层发育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储集层 岩溶古地貌 不整合 岩溶水动力场 灯影组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特征及储层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韩波 冯乔 +5 位作者 赵振宇 王千遥 赵伟 姜文娟 薛成 卢玉杰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0,共7页
风化壳岩溶是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演化经历的主要阶段。通过对盆地中东部的钻井岩心、薄片观察及测井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水动力特征的差异,以SH15井为例对风化壳岩溶带进行了划分,在垂向上自上而下分为垂直渗滤带、水平潜流带和深... 风化壳岩溶是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演化经历的主要阶段。通过对盆地中东部的钻井岩心、薄片观察及测井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水动力特征的差异,以SH15井为例对风化壳岩溶带进行了划分,在垂向上自上而下分为垂直渗滤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分析了古风化壳岩溶作用,总结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模式。并结合岩相古地理、古地貌等特征,分析了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揭示了风化壳岩溶和天然气富集的关系,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风化壳岩溶 储层
下载PDF
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被引量:27
12
作者 何江 冯春强 +2 位作者 马岚 乔琳 王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6,共9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4小层为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成岩特征写实、系统取样和室内测试等研究,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精细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并进行成岩相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4小层为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成岩特征写实、系统取样和室内测试等研究,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精细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并进行成岩相识别。研究发现:马五14小层海水成岩环境以白云岩化作用和硬石膏化作用为主,受控于古地理格局;表生成岩环境发育溶孔缝型和溶洞型溶解充填作用,受控于古岩溶地貌;埋藏成岩环境常见扩溶型溶解作用。基于成岩作用与孔渗网络耦合关系,采用"海水成岩环境成岩作用+表生成岩环境成岩作用"组合原则划分出4种典型成岩相类型:(Ⅰ)硬石膏小结核白云岩化—溶孔缝型中—弱充填相,(Ⅱ)硬石膏小结核白云岩化—溶孔缝型中—强充填相,(Ⅲ)白云岩化—溶洞型强充填相,(Ⅳ)硬石膏岩化—溶孔缝型强充填—溶洞型强充填相。其中Ⅰ类相区优质储集岩类发育,岩溶强度适中,(沉淀)充填中—弱,易形成裂缝—溶(孔)洞型储层,是为最有利的成岩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作用 风化壳岩溶 碳酸盐岩 马家沟组 靖边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风化壳古岩溶特征及模式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罗贝维 贾承造 +3 位作者 魏国齐 杨威 谢武仁 许海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9,共12页
风化壳古岩溶的发育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新突破的重要因素。基于大量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及薄片观察、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在论证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古岩溶相带特征研究及差异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 风化壳古岩溶的发育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新突破的重要因素。基于大量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及薄片观察、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在论证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古岩溶相带特征研究及差异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风化壳古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均符合缓坡模式,但受古地貌坡降差异的影响,灯四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强烈,发育大洞穴及角砾、泥岩充填物,垂向分带结构以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为主;灯二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相对和缓,溶洞充填物主要由小粒径的角砾云岩、白云岩组成,盆地范围内其垂向分带结构以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及深部缓流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 岩溶结构 岩溶模式 上震旦统 灯影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中地区礁滩体风化壳岩溶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云峰 张海祖 +3 位作者 孙崇浩 吉云刚 韩杰 张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6,共4页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未经中-深埋藏成岩环境就直接暴露,矿物未经过完全稳定转化,因此其风化壳岩溶兼具晚成岩近地表岩溶及准同生岩溶特点:发育非组构选择性溶蚀的溶缝、大型溶洞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的孔洞、铸模孔、粒内溶孔。风化壳...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未经中-深埋藏成岩环境就直接暴露,矿物未经过完全稳定转化,因此其风化壳岩溶兼具晚成岩近地表岩溶及准同生岩溶特点:发育非组构选择性溶蚀的溶缝、大型溶洞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的孔洞、铸模孔、粒内溶孔。风化壳岩溶垂向上可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和潜流溶蚀带,作用厚度一般小于100 m,其发育程度受礁滩体微地貌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风化壳岩溶作用进一步扩大了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的孔洞层规模,并在顶部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缝洞体,使得良里塔格组礁滩型古地貌高点及距顶100 m范围内为优质储集层发育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上奥陶统 碳酸盐岩储集层 风化壳岩溶 识别标志
下载PDF
碳酸盐岩地区古风化壳岩溶储层 被引量:54
15
作者 许效松 杜佰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世界整装大油气田均以海相盆地为主,储集类型首推碳酸盐岩岩溶孔洞+裂缝。岩溶发育的程度除相控外,层序不整合界面与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的复合面,在表生成岩作用环境下可形成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型岩溶。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 世界整装大油气田均以海相盆地为主,储集类型首推碳酸盐岩岩溶孔洞+裂缝。岩溶发育的程度除相控外,层序不整合界面与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的复合面,在表生成岩作用环境下可形成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型岩溶。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喀斯特油气藏的重大突破,佐证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特殊意义。我国海相盆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的形成和演化,均与加里东构造旋回中的幕次古隆起和海平面下降共耦,埋藏期和热水溶蚀的叠加可改善岩溶的储集性能。在大面积覆盖的油气田区预测古风化壳型的岩溶储层,可通过地震剖面追踪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和层序界面,圈出古岩溶的时空展布、推测古岩溶地貌以及与不同层位岩性相的关系。孔洞充填方解石与碳酸盐围岩的氧碳同位素有别,前者的Z值小于120,是反馈淡水岩溶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储层 碳酸盐岩 不整合面 地震界面 氧碳同位素
下载PDF
遵义松林剖面灯影组风化壳岩溶特征
16
作者 陶夏妍 范鹏 张云峰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3年第5期72-76,共5页
受震旦纪末期的桐湾运动影响,遵义松林剖面暴露于大气环境下,经历了风化壳岩溶作用。通过对野外剖面、薄片的观察、研究,地球化学标志等特征的分析,建立了风化壳岩溶的识别标志,从上至下划分为三个岩溶带,并对风化壳岩溶横向发育特征进... 受震旦纪末期的桐湾运动影响,遵义松林剖面暴露于大气环境下,经历了风化壳岩溶作用。通过对野外剖面、薄片的观察、研究,地球化学标志等特征的分析,建立了风化壳岩溶的识别标志,从上至下划分为三个岩溶带,并对风化壳岩溶横向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 垂向分带 松林剖面 识别标志 灯影组
下载PDF
关于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两个问题思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玉景 周立发 《非常规油气》 2019年第3期106-113,共8页
针对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分析了“白云石化模式”和“岩溶古地貌”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白云石化模式主要有7类,c(Mg2+)/c(Ca2+)和流体动力学条件是制约白云石化作用的两个重要因素,热液成... 针对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分析了“白云石化模式”和“岩溶古地貌”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白云石化模式主要有7类,c(Mg2+)/c(Ca2+)和流体动力学条件是制约白云石化作用的两个重要因素,热液成因模式与埋藏成因模式容易混淆,微生物白云石化模式易于忽略,7种模式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环境局限性;岩溶古地貌恢复的方法主要为残厚法、印模法、回剥法、沉积学方法、层序地层法、地球物理法等,但关于古地貌仍然存在定量研究缺乏、恢复结果互相矛盾等问题,准确恢复与精细刻画是古地貌研究的重点。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描述”、从“宏观预测”转向“微观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 白云岩储层 白云石化作用 白云石化模式 岩溶古地貌
下载PDF
桐湾运动形成古风化壳对华南上震旦统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南山坪古油藏灯影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扬 田少亭 +3 位作者 吴一凡 李国辉 王亮 冯艳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6期29-31,63,共4页
桐湾运动是灯影组沉积后一次广泛的地壳抬升运动,该运动对华南灯影组优质储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桐湾运动的抬升作用使得灯影组顶部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形成古岩溶风化壳型储集体。从南山坪古油藏储层入手,结合其它地区上震旦统储层... 桐湾运动是灯影组沉积后一次广泛的地壳抬升运动,该运动对华南灯影组优质储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桐湾运动的抬升作用使得灯影组顶部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形成古岩溶风化壳型储集体。从南山坪古油藏储层入手,结合其它地区上震旦统储层的岩溶特征,分析讨论桐湾运动对华南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的控制影响作用,从而为在我国华南地区找寻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湾运动 南山坪古油藏 岩溶风化壳
下载PDF
现代体属性分析技术在风化壳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苏里格气田桃7区块马五_1~3段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翀 陈明江 +3 位作者 赵辉 曹博超 李金玺 尹晓贺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45-45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储层厚度薄,非均值性强,气水关系复杂,其储层发育受沉积、构造、成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勘探难度极大。以桃7区块马五_1~3段为例,结合风化壳储层发育特点及储层段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应用现代...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储层厚度薄,非均值性强,气水关系复杂,其储层发育受沉积、构造、成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勘探难度极大。以桃7区块马五_1~3段为例,结合风化壳储层发育特点及储层段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应用现代体属性分析技术对古岩溶风化壳储层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其中包括应用构造导向滤波技术提高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体曲率和蚂蚁追踪技术综合预测微断裂;应用地层切片及体融合技术精细刻画古岩溶沟槽。预测结果表明,现代体属性分析技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常规地震资料进行风化壳储层精细描述,减少预测多解性。多种技术方法通过实钻井验证,吻合度较高,为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体属性 岩溶风化壳 构造导向滤波 蚂蚁追踪 体曲率 体融合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20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陈韵骐 夏吉文 杨坚 周涛 程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92-2002,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