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之美:崇高性的建构与艰难性的实践
1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3年第15期84-87,共4页
对“教师之美”的形塑,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教师之美”以及“如何涵育这样的教师之美”。对于第一个追问,我们需要从“客观视角”转向“主观视角”,即把“教师之美”理解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我完善,一种内生的对于崇高性的追求... 对“教师之美”的形塑,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教师之美”以及“如何涵育这样的教师之美”。对于第一个追问,我们需要从“客观视角”转向“主观视角”,即把“教师之美”理解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我完善,一种内生的对于崇高性的追求。此时的“美”,本质上就是一种教师“道德自我”的不断建构。对于第二个追问,我们需要走进教师的实践之中,走入教师面临他者存在、接受他者挑战、从他者处体会否定性的教育实践深处。此时的实践,是一种艰难且痛苦的实践,但此时的痛苦孕育着鲜活的生命性,教师之美也由此获得真正的生长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之美 专业发展 崇高性 艰难实践
下载PDF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悲剧性与崇高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章馨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7,共5页
音乐叙事可以清晰勾勒人类经历的苦难悲剧,并为重新审视音乐在精神领域中的引导性力量提供契机。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引用了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生灵》的音乐素材,通过隐喻芭蕾舞音乐的故事发展,建立起交响乐与古希腊神... 音乐叙事可以清晰勾勒人类经历的苦难悲剧,并为重新审视音乐在精神领域中的引导性力量提供契机。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引用了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生灵》的音乐素材,通过隐喻芭蕾舞音乐的故事发展,建立起交响乐与古希腊神话的关联。除了音乐内容的悲剧叙事,该作品的框架设置也具有悲剧性属性。贝多芬赋予交响曲以对抗性的品质实现“英雄逝去”与“获得重生”的哲思性转化。作品先抑后扬的叙事逻辑表现出英雄主义崇高性的哲理内涵,对应了古典主义哲学中悲剧性与崇高性的理论阐释,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与席勒、康德哲学思想的深度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康德 席勒 悲剧 崇高性
下载PDF
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 被引量:52
3
作者 李敏 檀传宝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78,共5页
师德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均证明,师德发展需要兼顾底线要求和高层次需要,师德体系需要平衡“崇高”与“底线”两个价值层面。目前,人们对“崇高师德与底线师德应当合理共存”这一观点已达成基本共识,同时也在实践工作中有意识地自觉兼... 师德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均证明,师德发展需要兼顾底线要求和高层次需要,师德体系需要平衡“崇高”与“底线”两个价值层面。目前,人们对“崇高师德与底线师德应当合理共存”这一观点已达成基本共识,同时也在实践工作中有意识地自觉兼顾师德崇高性和底线师德两个方面。但人们在对师德崇高性和底线师德的现实动态把握中遇到了新的状况,这需要人们做出审时度势的分析和决策,以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师德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 发展 崇高性 底线
下载PDF
“祖先在上”:我国传统文化遗续中的“崇高性”——兼与巫鸿的“纪念碑性”商讨 被引量:18
4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体系中,"崇高性"值得特别提示和重视。崇高性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是我国传统价值的核心所在,集中体现在如祖、社作为传承纽带上,在"天—人"关系中同构为一个具有崇高价值的叙...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体系中,"崇高性"值得特别提示和重视。崇高性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是我国传统价值的核心所在,集中体现在如祖、社作为传承纽带上,在"天—人"关系中同构为一个具有崇高价值的叙事共同体和表述范式。然而,近代以降,西方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科技主义、物质主义等的陆续"东渐",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崇高性"拦腰阻截,横亘出利益至上的价值趋势,致使其受到毁灭性破坏,当今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皆与之有涉。因此,阐明崇高性不啻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的重新链接。巫鸿先生比较西方的"废墟"等特点,将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传统特质归纳为纪念碑性,值得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性 祖宗 (废)墟 纪念碑
下载PDF
“以德配天”:复论我国传统文化遗续的崇高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在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形制中,"崇高性"值得讨论和重视;它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崇高性在诸如"帝—王—皇"、"天命"、"恒德"等"天、地、人... 在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形制中,"崇高性"值得讨论和重视;它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崇高性在诸如"帝—王—皇"、"天命"、"恒德"等"天、地、人"相"参"的关系中同构为一个叙事共同体和表述范式,形成社会结构中循环往复的礼制秩序,为文化传统价值的重要垂范,同时凸显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崇高性。今天,在中华民族文化复振之时,重塑"以德配天"、"以民至上"文化价值观,对于施政无疑极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比"以人为本"还符合中国传统范式。然而,追求政治上"德政"的大一统——特别表现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转变,时常却伤害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成为我国一笔特殊的"负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性 帝—王—皇 天命
下载PDF
论我国“丘墟”的崇高性视觉形象--兼教于巫鸿先生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兆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3-170,共8页
我国传统的"丘""墟""台""坛"等,表现为以山岳自然形态为原型的视觉形象,并以其特有的"崇高性"文化表述范式凸显"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却又不乏务实精神。"崇高性"... 我国传统的"丘""墟""台""坛"等,表现为以山岳自然形态为原型的视觉形象,并以其特有的"崇高性"文化表述范式凸显"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却又不乏务实精神。"崇高性"不仅表现为帝王攀附"天"的权威性,也表现为"巫"的通天交流技术,更反映出"祖先在上"的世系关怀与庇佑。这一视觉形象在建筑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功能特点。我国并不存在像欧洲那样以个人英雄为典范的石质建筑的纪念碑,因此也难以产生所谓"纪念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墟 崇高性 纪念碑 造型视觉
下载PDF
为己与为他基于理性崇高性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价值论基础比较之尝试
7
作者 朱会晖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1,共5页
反思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价值论基础相同与差异是一种尝试。两种价值论都是建立于理性之上的,据此,以理性为最终根据的行动本身就值得欲求,人们应当把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最终目的。然而,两人的伦理学的理论背景是不同的... 反思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价值论基础相同与差异是一种尝试。两种价值论都是建立于理性之上的,据此,以理性为最终根据的行动本身就值得欲求,人们应当把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最终目的。然而,两人的伦理学的理论背景是不同的。以理性为根据的行为分别体现于亚里士多德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和康德的依据善良意志的行为,而两者都意味着在能力范围内尽力符合理性的要求;两者是相互一致的,因为两人有比较相似的德性理论,尽管其中又存在一定差异。理性要求生命的崇高性,作为最高目的的这种崇高性并非仅指个人的崇高性,而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具有的崇高性,尽管具有崇高性的人的范围对两人而言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康德 崇高性 利他主义
下载PDF
论辛弃疾词的崇高性生命体验
8
作者 彭敏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1-33,共3页
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词作中所体现出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主要体现为崇高性生命体验。正是这种崇高性的生命体验使辛弃疾的词表现出豪放恣肆的风格。
关键词 辛弃疾 崇高性生命体验
下载PDF
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
9
作者 李敏 檀传宝 《教育情报参考》 2008年第9期31-33,共3页
一直以来,人们很少对传统师德发展的路径产生过质疑,也十分认同传统师德所包含的各个层面的内容。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推进力度以及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评价标准等... 一直以来,人们很少对传统师德发展的路径产生过质疑,也十分认同传统师德所包含的各个层面的内容。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推进力度以及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评价标准等产生了困惑和置疑。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师德建设应当从强调师德崇高性转向探讨底线师德的边界及内容,如有学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只是一种底线道德,主张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适性和低调性,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只需要起码的规范要求来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性。这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师德 底线道德 崇高性 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事业 评价标准 师德建设 教育行为
下载PDF
论悲剧艺术的崇高性
10
作者 张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8-82,共5页
一、“崇高”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探讨 “崇高”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这里的“崇高”一问只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意为雄伟、高大,... 一、“崇高”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探讨 “崇高”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这里的“崇高”一问只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意为雄伟、高大,虽然它尚无涉文艺美学,但也具有了如今所论“崇高”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可惜的是,与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的特殊性相关,其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探讨。我国古代的“大”也有崇高的意思,《孟子·尽心章句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孟子看来,美就是人体善良本性的贯注和浩然正气的内充。而大则在程度上比美更为强烈,在范围上比美更为广大,亦即比荚更为辉煌壮观。显然“大”就是崇高之意。但是,“大”除具有崇高的美学内涵而外,在我国古代还有诸多含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艺术 崇高性 审美意识 别林斯基 黑格尔
全文增补中
守望德育的崇高性:疫情下的学校德育省思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邹太龙 王世枚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7-102,共6页
重大突发事件是反观教育得失和洞察教育本质的一面镜子,此次全民战"疫"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勇敢群体"和无数英雄凸显了学校德育的强大实效,也雄辩地表明了德育崇高性的合理地位和独特价值。守望德育的崇高性,在理论... 重大突发事件是反观教育得失和洞察教育本质的一面镜子,此次全民战"疫"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勇敢群体"和无数英雄凸显了学校德育的强大实效,也雄辩地表明了德育崇高性的合理地位和独特价值。守望德育的崇高性,在理论与实践维度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理由:生命双重化的人性基础、取法乎上的教育传统、人之自我超越的德育本质、亟待纠偏的底线德育。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德育崇高性的价值合理不等于教育正确,为避免过于拔高而令学生感到遥不可及,其具体落实还需一定的教育智慧和行动策略,德育工作者可以进行基于事实澄清的价值倡导、巧妙运用比德教育方法、选树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榜样、整体构建层次化的德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疫情 学校德育 崇高性 道德底线
原文传递
当代语境对“英雄”崇高性的解构
12
作者 陈辉 张继东 《魅力中国》 2008年第28期112-114,共3页
"英雄"乃重要的中国文化概念。然而当代解构"英雄"之风的甚嚣尘上,为了能够重构当代积极的英雄观,我们通过对"英雄"一词在实际语言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来探求当代语境中的"英雄"遭受解构的... "英雄"乃重要的中国文化概念。然而当代解构"英雄"之风的甚嚣尘上,为了能够重构当代积极的英雄观,我们通过对"英雄"一词在实际语言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来探求当代语境中的"英雄"遭受解构的具体形态以及解构的内在原因,希望通过以上工作可以为"当代英雄文化"的重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语境 英雄 崇高性 解构
下载PDF
浅析密斯建筑的崇高性追求来源
13
作者 丁褚桦 周从越 王昕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10期218-219,共2页
文章从密斯建筑风格脱离辛克尔的影响转向对崇高性的追求的层面入手,分析对比弗里德里希画作的自然性崇高和密斯建筑的抽象性崇高,寻找两者在构图、空间表达甚至精神意向上的相似性,从而探讨弗里德里希的画作对密斯建筑风格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 密斯·凡德罗 弗里德里希 崇高性追求
下载PDF
谈教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和崇高性——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体会 被引量:2
14
作者 俞万祥 《基础教育研究》 2001年第4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教育改革 中国 公益 教育社会 崇高性 教育经济学
下载PDF
论环境道德突出的崇高性
15
作者 陈翠芳 《文化发展论丛》 2014年第1期223-235,共13页
环境道德将自然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是人际道德的扩展和延伸,更是对人际道德的超越和升华,具有更加突出的崇高性。环境道德超越物质生活条件而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从社会、人类和子孙后代的角度反省人与自然相关的行为和态度;它要求人... 环境道德将自然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是人际道德的扩展和延伸,更是对人际道德的超越和升华,具有更加突出的崇高性。环境道德超越物质生活条件而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从社会、人类和子孙后代的角度反省人与自然相关的行为和态度;它要求人们控制自我的强大能力而对被动柔弱的自然物广施仁爱;它依赖道德主体内在的自我激励而促使主体自觉向善。强调环境道德突出的崇高性可以完善和强化环境法的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环境道德宣传的有效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道德 人际道德 崇高性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邹太龙,王世枚:守望德育的崇高性
16
《中小学德育》 2021年第1期79-79,共1页
邹太龙,王世枚在《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10期《守望德育的崇高性:疫情下的学校德育省思》一文指出,重大突发事件是反观教育得失和洞察教育本质的一面镜子。此次全民战"疫"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勇敢群体"和无数英雄... 邹太龙,王世枚在《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10期《守望德育的崇高性:疫情下的学校德育省思》一文指出,重大突发事件是反观教育得失和洞察教育本质的一面镜子。此次全民战"疫"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勇敢群体"和无数英雄凸显了学校德育的强大实效,也雄辩地表明了德育崇高性的合理地位和独特价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用主动请战、不怕牺牲的实际行动让杞人忧天的"九斤老太"们刮目相看,彻底摔碎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唱衰论调,也为我们的德育带来新的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本质 学校德育 崇高性 重大突发事件 《中国教育学刊》 独特价值 守望 省思
下载PDF
论悲剧名作所表现的崇高性
17
作者 张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30-37,共8页
悲剧历来被推重为崇高的艺术。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还是唯物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这一点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席勒说:“悲剧艺术是更多以道德为基础的”,“重视包含在悲剧感动之中的崇高快乐,尤其是艺术的目的。”①他认... 悲剧历来被推重为崇高的艺术。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还是唯物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这一点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席勒说:“悲剧艺术是更多以道德为基础的”,“重视包含在悲剧感动之中的崇高快乐,尤其是艺术的目的。”①他认为道德上的崇高应当成为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的中心。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②他认为悲剧是崇高的“最深刻的形式”,其原因就在于:在悲剧冲突中,“永恒的正义利用悲剧的人物及其目的来显示出他们的个别特殊性(片面性)破坏了伦理的实体和统一的平衡状态;随着这种个别特殊性的毁灭,永恒正义就把伦理的实体和统一恢复过来了。”③也就是说,悲剧通过双方的“和解”表现的是“永恒的正义”即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性 悲剧艺术 论悲剧 悲剧冲突 悲剧人物 形式 格悲剧 人的悲剧 理查三世 济金根
下载PDF
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
18
作者 李敏 檀传宝 《师资建设》 2015年第9期87-89,共3页
师德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均证明,师德发展需要兼顾底线要求和高层次需要,师德体系需要平衡“崇高”与“底线”两个价值层面。当前的师德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在对师德崇高性和底线师德的现实动态把握中遇到了新的状况。
关键词 师德体系 崇高性 价值层面 崇高 历史
下载PDF
悲剧的崇高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意义——以《伟大的悲剧》教学为例
19
作者 张玙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第5期37-39,共3页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悲剧的崇高性在美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将悲剧的激烈情感冲突切入对悲剧的精神内核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审美 悲剧 崇高性 共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