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1
作者 田莹 卢杰 +1 位作者 王新靓 杨琳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74-81,共8页
以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设置一条50 m×700 m的样带并将其分成14个50 m×50 m的样方,分别研究每个样方内... 以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设置一条50 m×700 m的样带并将其分成14个50 m×50 m的样方,分别研究每个样方内川滇高山的种群的径级、高度和冠幅结构,并根据具体的分布株数作图,根据图表研究不同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显示:(1)川滇高山栎的最佳生存范围在海拔3400 m~3550 m之间,在海拔3600 m以上不适合川滇高山栎的生存,川滇高山栎的幼苗幼树在3400 m~3780 m的海拔之间都有分布,海拔大于3600 m的株数较少。(2)川滇高山栎的幼树幼苗数量较多,生长到小树阶段的个体较少,幼树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竞争力较强,而在生长到小树阶段时的竞争力和自身的生存力较弱。(3)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径级分布范围随海拔的增加逐渐缩小,种群密度也随之变小。(4)从海拔3400 m~3780 m之间,川滇高山栎种群的高度结构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从海拔3400 m到海拔3500 m时,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冠幅结构不断增加,并在海拔3500 m达到最大,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冠幅结构不断减小。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土壤、水分、温度、植被生长空间等都不相同,这些影响因素使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对应的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种群结构 海拔梯度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叶片氮磷含量的海拔变化
2
作者 曹向文 张淼淼 +1 位作者 陈健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叶片氮和磷含量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了解调控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川滇高山栎叶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预测亚高山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环境变化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南... 【目的】研究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叶片氮和磷含量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了解调控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川滇高山栎叶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预测亚高山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环境变化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南部川滇高山栎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海拔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以及0~10 cm表层土,通过元素分析仪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叶片氮和磷含量,研究叶片氮和磷含量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叶片部分性状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变异分区分析探讨影响叶片氮和磷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川滇高山栎叶片单位面积氮含量变化在0.25~0.29 mg·cm^(−2)之间,单位质量氮含量变化在11.41~14.82 g·kg^(−1)之间。叶片单位面积磷含量变化在14.83~32.77μg·cm^(−2)之间,单位质量磷含量变化在0.74~1.79 g·kg^(−1)之间。海拔显著影响川滇高山栎叶片氮和磷含量,其中叶片单位面积和单位质量的氮含量均呈现沿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而叶片单位面积和单位质量的磷含量均呈现沿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同时,海拔也显著影响部分叶片性状特征,其中叶鲜重、叶面积和叶密度呈现沿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叶厚呈现沿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叶片含水率和单位面积叶质量未发现明显变化。此外,叶片氮和磷含量随叶片性状变化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单位质量氮含量随单位面积叶质量、叶厚的增加而下降,随叶密度增加而增加,而单位质量磷含量随单位面积叶质量、叶密度增加而下降。调控叶片氮和磷含量变化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氮含量主要受叶片性状、土壤性质及二者的协同作用共同影响,而磷含量受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和叶片性状协同作用的影响更大,受叶片性状的独立影响相对较小。【结论】川滇高山栎叶片氮含量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叶片磷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均受到土壤性质和叶片性状的影响。因此,在预测叶片氮和磷含量对海拔变化的响应时,要充分考虑叶片性状、土壤性质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叶片养分 空间异质性 土壤性质 青藏高原 川滇高山栎
下载PDF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46
3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2 位作者 宿以明 蔡小虎 马钦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720~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720~2920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020~3120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地上生物量 模型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亚高山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 被引量:50
4
作者 何常清 薛建辉 +3 位作者 吴永波 张雷燕 刘冲 刘兴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71-1876,共6页
基于2007年6—9月岷江上游地区的气象数据,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该区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486.7mm,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2.6%、0.9%和16.5%;穿透雨量和... 基于2007年6—9月岷江上游地区的气象数据,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该区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486.7mm,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2.6%、0.9%和16.5%;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n=49),穿透雨率和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可用非线性曲线表示;当林外降雨量>3.2mm时开始出现树干茎流,且树干茎流量(L)与树干基面积(cm2)呈明显的指数关系(R2=0.623).林冠截留率随降雨量(mm)的增加呈双曲线递减;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49),而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降雨再分配 茎流 林冠截留
下载PDF
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59
5
作者 陈俊华 刘兴良 +1 位作者 何飞 刘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8,共6页
以海拔梯度作为一维资源轴,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灌丛在整个资源位中占绝对优势;川滇高山栎、平枝栒子、臡妨⒏仕嗳鹣憔哂薪... 以海拔梯度作为一维资源轴,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灌丛在整个资源位中占绝对优势;川滇高山栎、平枝栒子、臡妨⒏仕嗳鹣憔哂薪洗蟮纳豢矶龋?Bsw(Levins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5949,0.4524,0.5511和0.4516,其Ba(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9560,0.5703,0.7834和0.5711;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变异系数呈典型负相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2个种的相似性比例值较大,生态位宽度较小的2个种间也能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比例;大部分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为0~0.7,以0.4~0.6最多,共占全部种对的36.37%;具有生态位重叠的种对数共有112对,占总对数的84.85%,有39对的重叠值>0.2,约占29.55%;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之间一般能产生较大的重叠值,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与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也能产生较大的重叠值,而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一般不会与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间产生较大的重叠值;大于0.08的Lih(物种i与物种h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Lhi(物种h与物种i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重叠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2.74%和65.16%,表明各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较为明显,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川滇高山栎 木本种群 生态位宽度 相似性比例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种群不同海拔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及个体间空间关联 被引量:39
6
作者 尤海舟 刘兴良 +2 位作者 缪宁 何飞 马钦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004-4011,共8页
川滇高山栎灌丛(Quercus aquifolioides)是我国西南高山典型的植被类型,研究其空间格局对于研究种群的生态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为了弄清川滇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其个体间空间关联对海拔,尺度和大小级等因素的响应情况,研究中应用点格局... 川滇高山栎灌丛(Quercus aquifolioides)是我国西南高山典型的植被类型,研究其空间格局对于研究种群的生态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为了弄清川滇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其个体间空间关联对海拔,尺度和大小级等因素的响应情况,研究中应用点格局分析的方法,在巴郎山沿高山栎分布海拔范围设置4个海拔梯度,并根据体积大小将高山栎分为4个大小级等级,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尺度、不同大小级间的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个体间空间关联。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其个体间关联与空间尺度、植株形体大小和海拔梯度密切相关:在小尺度上,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个体间有较强的空间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种群逐渐趋于随机分布,个体间空间关联减弱,区域无关联;个体间形体差异越小,个体间正关联就越强,个体间形体差异越大,正关联就越弱,负关联就越强;海拔因子对聚集分布的聚集规模和个体间关联的关联程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点格局分析 空间格局 个体间关联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林土壤氮素和微生物量碳氮随海拔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28
7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2 位作者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1-268,共8页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不显著;3个海拔梯度的总无机氮含量在表土层差异不显著,而亚表土层无机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和3 549 m处差异显著;表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一致,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3个海拔梯度差异显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处最高,但3个海拔梯度的差异不显著,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海拔梯度降低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氮、TOC、T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水解氮、TOC和TN显著正相关(P<0.05);pH值与水解氮、TO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NH4+-N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海拔梯度 土壤氮素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 被引量:15
8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2 位作者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P<0.05),3091m处与粗粉粒含量正相关性显著(P<0.05),2551m处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只在海拔2551m处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海拔梯度 土壤颗粒 总有机碳 全氮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模型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兴良 郝晓东 +5 位作者 杨冬生 刘世荣 宿以明 蔡小虎 何飞 马钦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7-491,共5页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且以指数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41~0.988;而用D2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直线和指数模型,以直线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82~0.996;川滇高山栎灌丛总生物量为3.3891×104kg.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率分别为77.92%、17.64%、2.14%、1.23%和1.07%;川滇高山栎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104kg.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根>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29.85%、18.54%、18.54%和6.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生物量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应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对岷江上游亚高山川滇高山栎林林冠截留的模拟 被引量:30
10
作者 何常清 薛建辉 +1 位作者 吴永波 张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5-1132,共8页
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具有较好的物理基础,是目前估算和预测林冠截留的有效工具。基于2007年6月到9月的降雨数据、气象和林分结构资料,采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对岷江上游川滇高山栎林冠截留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林冠持水能力为0.23mm,树... 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具有较好的物理基础,是目前估算和预测林冠截留的有效工具。基于2007年6月到9月的降雨数据、气象和林分结构资料,采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对岷江上游川滇高山栎林冠截留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林冠持水能力为0.23mm,树干持水能力为0.041mm,树干茎流系数为0.013,使林冠饱和的降雨为0.3mm;研究期间实测的林冠截留量为80.2mm,占总降雨量的16.5%,应用模型模拟的林冠截留总量为81.8mm,高于实测值1.6mm(高于实测值2.0%),林冠截留和树干茎流周累积量模拟值均与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进行岷江上游川滇高山栎林冠截留模拟研究中,模型最易受林冠持水能力影响,其次为郁闭度、树干持水能力,影响最小的林分参数为树干茎流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 川滇高山栎 林冠截留
下载PDF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海拔梯度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朗生 刘兴良 +3 位作者 刘世荣 潘红丽 冯秋红 李迈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170-7180,共11页
川滇高山栎林隶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研究同一群落生活型谱的海拔梯度特征,可以阐明控制群落的重要气候特征以及群落对其气候生境的反映,揭示川滇高山栎种群对空间的利用、群落内部种群间... 川滇高山栎林隶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研究同一群落生活型谱的海拔梯度特征,可以阐明控制群落的重要气候特征以及群落对其气候生境的反映,揭示川滇高山栎种群对空间的利用、群落内部种群间可能产生的竞争及其发展趋势。用环境梯度法,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特性随海拔梯度(15个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36.01%;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相当,分别为25.92%和29.36%,地上芽植物最少,占0.92%。高位芽生活型物种在各个海拔梯度都占重要地位,占巴朗山全部生活型物种的21.74%—50.00%,随海拔的升高逐渐下降;地面芽植物(H)具有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地下芽植物(G)生活型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一年生植物(Th)在整个海拔梯度内占10.00%以下,随海拔的升高波动不大,即在5.67%—8.94%之间。高位芽生活型植物主要以常绿高位芽植物为主,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常绿高位芽植物丰富度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其物种丰富度小于落叶高位芽植物丰富度;在卧龙巴郎山阳坡海拔3300 m以上范围内,大、中高位芽植物仅占3.09%—4.26%,说明森林植被特征在逐渐弱化。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植物生活型特征,阐明了川滇高山栎林是区别于其他常绿阔叶林的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解剖结构及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文文 卓么草 +3 位作者 何竹 任毅华 屈兴乐 方江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38,共6页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有明显的角质层,下表皮有表皮毛,栅栏组织细胞2~3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呈现增大趋势,而组织结构紧密度、主脉突起度和组织结构疏松度呈现下降趋势;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川滇高山栎在解剖结构上表现出较小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疏松度与组织结构紧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川滇高山栎 解剖结构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基于AFLP的滇西北玉龙雪山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程小毛 李响 +1 位作者 姜永雷 黄晓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7,共6页
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滇西北玉龙雪山不同海拔(2 750~3 500 m)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6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多态位点比率为100%,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7,反映出川... 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滇西北玉龙雪山不同海拔(2 750~3 500 m)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6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多态位点比率为100%,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7,反映出川滇高山栎总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处于较高水平;由Shannon信息指数计算的值比Nei指数估算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但两者都一致表明6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而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海拔3 050~3 350 m川滇高山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而海拔2 750~2 900m及3 500m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有降低的趋势。本研究中川滇高山栎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89,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的遗传变异的8.90%,而91.1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MOVA分析表明11.0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89.0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两者都说明川滇高山栎居群间存在较低的遗传分化,总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居群内部。基因流Nm为5.12,表明较高的基因流可能是导致川滇高山栎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AFLP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姜永雷 邓莉兰 黄晓霞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5-198,共4页
采用生态解剖学方法,分析滇西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 750、2 900、3 050、3 200、3 350、3 500 m)梯度内川滇高山栎叶片细胞解剖结构特征,探讨其对高山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总厚度、表皮厚度、栅... 采用生态解剖学方法,分析滇西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 750、2 900、3 050、3 200、3 350、3 500 m)梯度内川滇高山栎叶片细胞解剖结构特征,探讨其对高山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总厚度、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P/S值)等均呈增大趋势;而栅栏细胞的长径、短径等的变化呈降低趋势;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这种差异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上复杂的环境条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川滇高山栎通过叶片细胞结构组织发生的变化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叶片解剖 海拔 形态结构 适应环境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度川滇高山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45
15
作者 李进 陈可咏 李渤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8期761-767,共7页
采集海拔2200~3800m川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idesRehd.etWils.)8个群体的样品,应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研究其遗传变异水平,并发现遗传变异水平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呈以下趋势:海拔24... 采集海拔2200~3800m川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idesRehd.etWils.)8个群体的样品,应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研究其遗传变异水平,并发现遗传变异水平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呈以下趋势:海拔2400~3300m川滇高山栎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而海拔3800m及2200m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均有降低的趋势。另外,还发现人为干扰、日照多少对遗传变异水平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同工酶电泳 遗传变异性 人为干扰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种群统计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兴良 岳永杰 +5 位作者 郑绍伟 刘世荣 史作民 杨冬生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4期9-15,共7页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生物量结构等方面探讨川滇高山栎种群的海拔梯度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下地带的双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2cm^4cm,约占70.33%;另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上地带的单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1cm^3cm,约占76.35%。(2)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下地带,高度级峰值出现在2m^3m左右,约占65.38%;另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上地带,随高度级增大,高度级百分率呈递减趋势。(3)川滇高山栎种群总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其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7kg.hm-2,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29.85%、18.54%、18.54%和6.91%。海拔2720m^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1皮的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m^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皮的比例约为4∶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径级结构 高度级结构 生物量结构 硬叶栎林 横断山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朱颈褐锦斑蛾(鳞翅目:斑蛾科)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晓琴 臧建成 卢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5-180,共6页
【目的】2011年至2013年西藏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受到食叶害虫朱颈褐锦斑蛾的严重危害,但文献资料仅有该害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记载。研究朱颈褐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完整的形态特征,以期为该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 【目的】2011年至2013年西藏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受到食叶害虫朱颈褐锦斑蛾的严重危害,但文献资料仅有该害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记载。研究朱颈褐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完整的形态特征,以期为该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选定3个有代表性的观察基地,在每个基地中选择5株典型受害植株,每株按东、西、南、北方向随机选10枝带虫的川滇高山栎枝条,每枝条用纱网笼罩,每星期观察一次,记录斑蛾习性、形态特征等。2011年3月中旬从观察基地采集斑蛾幼虫带回后置于室外饲养,每星期更换川滇高山栎枝条及水1次,每天观察记录幼虫蜕皮、幼虫体长体宽、取食、结茧、羽化、交配、产卵、孵化、越冬等特性。【结果】朱颈褐锦斑蛾成虫雌雄二型,雄蛾头、胸、腹部黑色,腹部时有蓝色闪光,颈片朱红色,雌蛾头部和颈片朱红色,胸部黄色,腹部黑、黄相间,有蓝色金属闪光;蛹被饺子状丝质茧,茧初期为白色,渐变至土黄色;幼虫蛞蝓型,胸足3对、腹足5对,腹足趾钩二横带;卵长椭圆形,鲜黄色,半透明,孵化前1~2天渐变浅灰色。该害虫在林芝地区1年1代,10月下旬以3~4龄幼虫在栎叶及枝梢隐蔽处越冬,次年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8月上旬林间蛹开始羽化,8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随后交尾、产卵,卵6~7天后孵化。成虫白天羽化、活动,交尾当天或第2天14:00—17:00产卵,趋光性弱,食性为单食性。【结论】川滇高山栎是林芝地区的主要树种之一,近年来其受朱颈褐锦斑蛾危害严重,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每年的3月应在川滇高山栎林中对该虫的危害和虫口数量进行调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止该害虫对高山栎的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朱颈褐锦斑蛾 形态特征 防控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灌丛营养元素积累与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静 朱万泽 +2 位作者 周鹏 赵广 王尧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2-1038,共7页
养分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以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折多山东坡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营养元素的分布、积累和生物循环特征。结果显示:(1)川滇高山栎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不同... 养分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以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折多山东坡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营养元素的分布、积累和生物循环特征。结果显示:(1)川滇高山栎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不同,叶片和枝条为N〉K〉Ca〉Mg〉P,树干和地下器官为Ca〉K〉N〉Mg〉P。(2)川滇高山栎灌丛生态系统各营养元素总贮量(kg/hm2)依次为:Ca(650.06)、N(252.67)、K(197.01)、Mg(51.18)、P(49.22),其中川滇高山栎灌层储量占88.61%~96.10%,林下草本层占0.64%~4.22%,凋落物层占2.54%~9.25%。(3)川滇高山栎灌层营养元素主要储存于地下根系,占灌层的67%~81%,丰富的根系营养元素储量有利于川滇高山栎灌丛在遭受火烧、砍伐等干扰后萌生更新。(4)川滇高山栎灌丛营养元素年积累量[kg/(hm2·a)]依次为:Ca(20.82)、N(7.46)、K(6.12)、P(2.33)、Mg(1.55);灌丛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0.09,循环系数为0.60,周转时间为22.87a。研究表明,川滇高山栎灌丛具有较低的营养元素利用率和较长的营养元素周转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多山 川滇高山栎 营养元素 贮量 年积累量 生物循环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国严 罗建 +1 位作者 徐阿生 庄颖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2-299,共8页
采用种群大小级结构、生命表、生命曲线和秩相关分析对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动态以及种群高度—环境关系的研究得出:川滇高山栎种群总体呈增长型,不同地段种群的年龄分布差异较大(P<0.001),种群表现出林隙更新和... 采用种群大小级结构、生命表、生命曲线和秩相关分析对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动态以及种群高度—环境关系的研究得出:川滇高山栎种群总体呈增长型,不同地段种群的年龄分布差异较大(P<0.001),种群表现出林隙更新和阶段性更新的特征,迹地型种群以大量同龄或近同龄林出现,幼苗缺失,呈现出偏途顶极的特征,存在被其他树种替代的可能。川滇高山栎存活曲线介于DeevyⅡ与DeevyⅢ型之间,整个生命过程出现4次死亡高峰,以幼苗进入幼树时期最为强烈(死亡率77.3%),高死亡率会带来高的生命期望值,种内资源竞争是影响个体寿命和造成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环境因子对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土壤湿度>年降水量>坡位>坡向>坡度>海拔,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是影响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分化的显著因子,另外种群对海拔的适应幅度较宽,对坡度响应不强,水分格局是影响个体增长和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川滇高山栎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种群高度 环境
下载PDF
云南玉龙雪山川滇高山栎生理生化特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晓霞 冯程程 +2 位作者 姜永雷 唐探 程小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1-6,24,共7页
以云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A1:2 750 m,A2:2 900 m,A3:3 050 m,A4:3 200 m,A5:3 350 m,A6:3 500 m)的川滇高山栎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讨了该树种适应垂直气候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 以云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A1:2 750 m,A2:2 900 m,A3:3 050 m,A4:3 200 m,A5:3 350 m,A6:3 500 m)的川滇高山栎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讨了该树种适应垂直气候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川滇高山栎叶片各生理指标呈非线性变化。在较低海拔点(2 750 m)及较高海拔点(3 500 m)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而在中间海拔点(3 200 m)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在海拔3 050 m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脯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等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而当海拔超过或低于3 050 m时,其值都有所增加。海拔3 050 m是川滇高山栎的最适生长区域,光照充足,叶绿素含量较多,生长较快,膜脂过氧化程度轻;在低海拔区域,由于光照不足或人为破坏,导致其生长较缓慢;在高海拔区域,虽然该物种能通过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和可溶性细胞代谢物质的调节形成一定的生态适应,但随海拔的进一步增加(3 500 m),由于低温、大气稀薄或强的紫外辐射等不利环境的加剧,植株体内的抵御能力有限,亦限制了川滇高山栎的生长发育。该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地区川滇高山栎天然林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抗氧化系统 海拔 生理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