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亚高山三种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
1
作者 唐恬恬 胡宗达 +5 位作者 刘兴良 蔡蕾 王轶浩 肖玖金 冯秋红 罗明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422-7434,共13页
开展川西亚高山相似土壤母质背景下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探究,可加深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认知。选取川西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年代采伐后经自然更新恢复形成的3种天然次生林(槭-桦阔叶林,ABB;桦-... 开展川西亚高山相似土壤母质背景下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探究,可加深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认知。选取川西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年代采伐后经自然更新恢复形成的3种天然次生林(槭-桦阔叶林,ABB;桦-槭-冷杉针阔混交林,BAA;岷江冷杉林,AFF),分析林下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3种林型土壤细菌Chao1和Shannon指数均极显著高于真菌,但仅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表现为BAA>ABB>AFF;(2)细菌群落优势门主要为变形杆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占比超过82%;真菌群落则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比超过85%,AFF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而子囊菌门最低。(3)RDA分析显示,土壤pH和乔木物种多样性(Shannon指数)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土壤养分元素对细菌群落影响不显著,真菌群落主要受TN、TP含量显著影响。总体上,林型间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土壤酸碱度及其氮磷含量是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天然次生林 微生物群落 相对丰度 多样性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巩合德 王开运 +2 位作者 杨万勤 王乾 张远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8-201,共4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over one growing season were studied in a dark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over one growing season were studied in a dark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by canopy was more relative to the rainfall, the higher the rainfall was, the more the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and the less the interception was; 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roughfall (T) and total rainfall (P) could be described significantly by a linear function (T=0.744P-0.937, R 2=0.954, p<0.001), while the reationship between crown interception (I) and total rainfall by a power function (I=0.759P 0.666, R 2=0.763, p<0.001); 3) The average canopy interception accounted for 35.8% of total rainfall and the average throughfall for 64.2%, and the average stemflow for 0.01%; 4) High water_hold capacity of moss on the surface of tree trunk and low rainfall intensity we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the stemflow of th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Western Sichuan was less than other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云杉 降雨 分配 配研 研究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状况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3
3
作者 马姜明 刘世荣 +2 位作者 史作民 张远东 缪宁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657,共12页
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m阴坡、半阴坡,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20~40a生的箭竹阔叶林、50a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160~200a生的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20~40a生的藓类阔叶林、50a生的藓类针阔... 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m阴坡、半阴坡,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20~40a生的箭竹阔叶林、50a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160~200a生的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20~40a生的藓类阔叶林、50a生的藓类针阔混交林、160~200a生的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的群落为研究对象,共设置了50个样方(20m×20m),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分析了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的天然更新状况,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箭竹和藓类两种森林类型岷江冷杉幼苗、幼树和小树的密度偏低。对于箭竹林型不同恢复阶段,岷江冷杉幼苗密度<幼树密度<小树密度;对于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藓类阔叶林幼树密度大于幼苗和小树密度,藓类针阔混交林小树密度大于幼苗和幼树密度,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幼苗密度大于幼树和小树密度。藓类林型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状况好于箭竹林型。对箭竹林型而言,影响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为母树密度、倒木蓄积量、箭竹盖度和苔藓层厚度,其中母树密度和倒木蓄积量对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起着促进作用,箭竹盖度和苔藓层厚度对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起着阻碍作用;对于藓类林型而言,影响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为灌木盖度和苔藓层厚度。灌木和苔藓有利于幼苗的发生,但不利于幼苗向幼树、小树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冷杉 天然更新 影响因子 通径分析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顺 罗达 +3 位作者 刘千里 张利 杨洪国 史作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4-1083,共10页
森林采伐和恢复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森林采伐和恢复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11.18、252.31、363.07 tC/hm^2和239.06 tC/hm^2;氮储量分别为16.44、12.11、15.48 tN/hm^2和8.92 tN/hm^2。恢复林分与原始林碳储量在土壤—植被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而氮储量未发生变化。岷江冷杉原始林以植被碳储量为主,恢复林分以土壤为主,氮储量均以土壤为主。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56.65%、17.63%、13.57%和22.05%,土壤层(0—80 cm)分别占32.03%、69.87%、76.20%和72.12%;土壤层氮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76.80%—92.58%。植物残体碳氮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4.40%—9.83%和2.94%—7.08%,林下植被所占比例最小。空间格局上,岷江冷杉原始林植被部分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应进行保护。3种恢复林分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且地上/地下碳储量较低,表明其碳汇潜力尤其表现在地上部分。天然次生林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储量 分配 原始林 恢复林分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3 位作者 王开运 张远彬 朱雪梅 徐精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640,共5页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中主要树木的个体大小相一致,一个林窗中边界木的平均高度可以用来表示林窗的高度;约1/5的边界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界木的偏冠率在0 5~0 7之间(占61 72%),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窗的边界木最少为5株,最多为17株,平均每个林窗拥有9 51株边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针叶林 林窗边界木 偏冠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5
6
作者 庞学勇 刘世全 +4 位作者 刘庆 吴彦 林波 何海 张宗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5,50,共5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 植物群落 群落演替 土壤物理性质 针阔混交林 间伐抚育 人工云杉林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几种天然林下苔藓层的持水特性 被引量:19
7
作者 徐振锋 胡庭兴 +3 位作者 张远彬 王开运 张力 鲜骏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1期112-116,共5页
苔鲜层是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上的主要功能层之一,其在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和改良土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下苔鲜层的水文功能,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PP)、方枝柏林(SS)、冷杉+云杉混交林(AF+PP)和冷杉+... 苔鲜层是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上的主要功能层之一,其在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和改良土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下苔鲜层的水文功能,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PP)、方枝柏林(SS)、冷杉+云杉混交林(AF+PP)和冷杉+桦木混交林(AF+BP)林下苔藓层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AF+BP苔藓层的蓄积量最大(11.35 t/hm2),其次是AF+PP(9.85 t/hm2)和PP(7.58 t/hm2),SS(3.32 t/hm2)最小。苔藓层持水量呈现AF+BP>AF+PP>PP>SS。AF+BP、AF+PP、PP和SS林下苔藓层最大持水率分别为739.3%、709.6%、588.9%和279.4%。林下苔藓层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规律遵循对数方程(Q=klnt+p)。4种林分中AF+BP、AF+PP和PP在各浸泡时间的吸水速率基本一致,而SS较小,各类林分下苔藓层的吸水速率随着浸泡时间增加按方程V=ktb的趋势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苔藓层 持水特性 天然林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冯秋红 刘兴良 +4 位作者 卢昌泰 吴晓龙 潘红丽 马文宝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432-5439,共8页
天然次生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经营模式(抚育经营、清林+补植经营以及封育经营)的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和桦木、岷江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 天然次生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经营模式(抚育经营、清林+补植经营以及封育经营)的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和桦木、岷江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取样法获取和分析了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指标。结果表明,与封山育林经营相比,抚育经营下的两种林型的苔藓最大持水率均显著升高(F=8.147,P=0.010;F=15.525,P=0.006)、桦木林的蓄积量显著降低(F=4.979,P=0.022),而苔藓最大持水量变化不显著;混交林则均无显著变化。在清林+补植经营下,混交林苔藓水文效应变化不显著(F=2.280,P=0.183),而桦木林虽然苔藓最大持水率无显著变化(F=4.072,P=0.098),但蓄积量的显著降低(F=3.536,P=0.044)导致了其最大持水量的降低(F=3.782,P=0.042)。两种经营方式基本上促进了天然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率、降低了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其中抚育经营效果更显著,但两种经营方式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不显著。两种经营方式下,桦木林和混交林的林下土壤容重均降低(F=10.715,P<0.01;F=5.148,P<0.05),同时桦木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F=4.499,P<0.05),其中抚育经营的影响程度都更显著。从4年来的短期效应来看,两种经营方式均对天然林的林地持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抚育经营较清林+补植经营更显著,但这仅是短期的结果,两种经营方式对于退化天然林水文以及其他生态功能恢复的长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模式 天然次生林 水文效应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1 位作者 王开运 张远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0,共5页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成木都是因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衰老等原因引起其抗性下降而死亡的 ;由树木基折形成的林窗最为普遍 ,占 5 1 2 3% ,由干折形成的占 2 0 37% ;单株形成木林窗几乎达到所调查林窗的一半 (占总数的 4 6 99% ) ,平均每个林窗拥有 1 95株形成木。扩展林窗大小多在 10 0~ 4 0 0m2 ,10 0~ 2 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 ,占 2 6 5 1% ;而 30 0~ 4 0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则最大 ,占 2 2 6 4 %。冠空隙的面积多在 2 0 0m2 以下 ,其中以 5 0~ 1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 ,分别为 32 5 3%、17 72 %。冠空隙、扩展林窗的平均面积为 71 6 8m2 、15 4 14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针叶林 林窗特征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性质 被引量:20
10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1 位作者 张远彬 谢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25-6332,共8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高,砂粒含量逐渐降低,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含量、盐基饱和度以及水解性酸含量逐渐增高,pH值逐渐降低,有机质及养分库全P、全K、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逐渐增高,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逐步有所改善,但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区域残积母质土壤成土过程缓慢。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体现了作为生态交错带,林线过渡带比邻近植被土壤具有相对较强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苔藓凋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郭伟 文维全 +5 位作者 黄玉梅 张健 张丹桔 刘洋 刘旭 王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0-243,共4页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10.02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54.96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839.70%;苔藓储量为2...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10.02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54.96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839.70%;苔藓储量为2.4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11.4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72.23%,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683.2g/(kg.h)下降为256.5g/(kg.h);凋落物储量为7.59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4.0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317.22%,吸水速率经过24h从8530.1g/(kg.h)下降为321.4g/(kg.h)。(2)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9.37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45.7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766.05%;苔藓储量为2.1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9.68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54.85%,吸水速率经过24h从6444.4g/(kg.h)下降为231.4g/(kg.h);凋落物储量为7.24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1.2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292.68%,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004.9g/(kg.h)下降为251.4g/(kg.h)。因此,无论是持水量、持水率,还是吸水速率,混交林都强于针叶纯林。两种林分下,苔藓、凋落物持水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苔藓、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苔藓 凋落物 持水性能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冬季土壤氮矿化和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殷睿 蒋先敏 +7 位作者 徐振锋 吴福忠 杨万勤 熊莉 李志萍 王滨 唐仕姗 丁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143,共6页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和淋溶水原位收集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不同厚度雪被梯度(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下冬季土壤净氮素矿化量和氮淋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降低;冬季土壤净硝化量明显大于净氨化...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和淋溶水原位收集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不同厚度雪被梯度(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下冬季土壤净氮素矿化量和氮淋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降低;冬季土壤净硝化量明显大于净氨化量,且决定着净氮矿化量;土壤净氨化量、净硝化量和净氮矿化量均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升高;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冬季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可溶性有机氮的淋溶量分别为0.07,0.58,0.42g/m2,分别占冬季土壤氮素淋溶量的6.88%,53.62%和39.50%;中度厚度雪被土壤氮淋溶量最大,但总体上不同厚度雪被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未来气候变化所引发季节性雪被减少可能会降低该林区冬季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冻融循环,进而提高冬季土壤净氮矿化量和早春土壤氮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斑块 川西亚高山 岷江冷杉林 氮素矿化 氮素淋溶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于方明 刘华 +5 位作者 刘可慧 马姜明 周振明 邓华 张杏辉 李明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初级阶段的鲜类阔叶林(MBLF)、鲜类针阔混交林(MCBLF)和箭竹阔叶林(BBLF)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0-10 cm(A层)、10-20 cm(B层)、20-30 cm(C层)和30-40 cm(D层)... 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初级阶段的鲜类阔叶林(MBLF)、鲜类针阔混交林(MCBLF)和箭竹阔叶林(BBLF)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0-10 cm(A层)、10-20 cm(B层)、20-30 cm(C层)和30-40 cm(D层)]采样、测定混合样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BLF、MCBLF、BBLF不同土层土壤pH值均低于5.0,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有机碳、全氮与A层土壤差异显著(P〈0.05)。MBLF和BBLF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脲酶活性较A层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MCBLF土壤脲酶活性以B、C层活性最高,分别为A层的1.22和1.08倍。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MCBLF活性最高;在林型MCBLF和BBLF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A层显著降低(P〈0.05),而MBLF、MCBLF、BBLF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一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D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A层的60.21%、73.37%和46.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森林类型 森林恢复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丹 罗承德 +3 位作者 雷波 刘丽 代斌 高强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2,共8页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766%,主要综合了蔗糖酶、全钾、全磷、真菌的信息。【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岷江冷杉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季节动态 被引量:8
15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1 位作者 张远彬 谢玉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54,共6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及酶活性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分布在0~15cm表层土壤,其数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随季节性水热状况的变化,表层0~1...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及酶活性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分布在0~15cm表层土壤,其数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随季节性水热状况的变化,表层0~15cm和15~30cm土层微生物和酶活性各月差异显著(P〈0.05),具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各类群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细菌、真菌、氨化细菌、好氧固氮菌、硝化细菌、有机磷分解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及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8月最高,而放线菌、无机磷分解菌、反硝化细菌与嫌气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则6月最高,各微生物及酶活性均4月最低.底层(30-47cm)土壤各微生物和酶活性总体上季节动态不明显.各季节中,氨化细菌、好氧固氮菌、反硝化细菌、有机与无机磷分解菌是8种细菌生理类群中的优势菌群,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少,表明林线交错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非常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交错带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季节动态
下载PDF
升高CO_2浓度和温度对针叶林的影响以及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研究中的展望 被引量:12
16
作者 肖玲 王开运 杨万勤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4年第2期55-63,共9页
以CO2 浓度和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报道和综述性文章 ,涉及分子、生理生态、种群和群落生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尺度等微观和宏观领域的... 以CO2 浓度和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报道和综述性文章 ,涉及分子、生理生态、种群和群落生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尺度等微观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内容 ,因而要想对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 ,本文只简要评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对升高CO2 浓度和温度响应研究中的诸如CO2 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森林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升高CO2 浓度和温度的响应、植被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互动以及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等几个热点问题。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区为我国的第二大林区 ,地处高山峡谷地带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相对简单的植物群落结构、较低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巨大的冷冻土壤碳库、不同演替阶段和功能的植物群落组合以及分布于林线附近的邻接效应等为研究针叶林系统对升高CO2 浓度和温度的响应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实验室。针叶林生产力、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土壤碳氮过程等对升高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 温度 川西亚高山 针叶林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红桦、岷江冷杉土壤种子损耗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姜明 刘世荣 +1 位作者 史作民 刘兴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323-3333,共11页
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 100—3 600 m阴坡、半阴坡,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20—40年生的箭竹-阔叶林、藓类-阔叶林,50年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藓类-针阔混交林、160—200年生的箭竹-暗针叶老龄林、藓类... 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 100—3 600 m阴坡、半阴坡,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20—40年生的箭竹-阔叶林、藓类-阔叶林,50年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藓类-针阔混交林、160—200年生的箭竹-暗针叶老龄林、藓类暗针叶老龄林)的群落为研究对象,于种子成熟散落前(8月)采集土壤样品,应用网筛分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挑选种子,实验室发芽试验法和四唑染色法对种子生活力进行测定,分析了土壤内先锋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顶极树种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的残余种子总数、组分及其分布格局;采用样方法调查了红桦和岷江冷杉的1年生幼苗密度。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红桦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呈减少的趋势,而岷江冷杉则相反。箭竹林型不同恢复阶段红桦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总体上大于藓类林型相应恢复阶段。岷江冷杉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腐烂种子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藓类-暗针叶老林龄;2)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阶段,红桦和岷江冷杉的种子组分所占比例最高的分别为腐烂种子和发育不全种子,在暗针叶老龄林阶段,红桦的腐烂种子和空粒种子的比例位居前列,而岷江冷杉的外形完整种子比例最大;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红桦和岷江冷杉的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均呈减少的趋势。红桦和岷江冷杉不同组分的种子在枯枝落叶层所占地比例在72.85%—94.28%;4)红桦的1年生幼苗密度随着森林的恢复逐渐减小,而岷江冷杉的1年生幼苗密度随着森林的恢复逐渐增大。在8月份,土壤中已经不存在红桦和岷江冷杉有生活力的种子,两种植物的种子只能形成短暂土壤种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桦 岷江冷杉 土壤种子损耗 森林恢复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密度调控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秋红 黄劲松 +4 位作者 徐峥静茹 谢大军 刘兴良 潘红丽 刘世荣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第3期10-14,共5页
以不同密度调控(4 950株·hm^(-2)、1 800株·hm^(-2)、1 160株·hm^(-2))下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抽样法和模型模拟法获取和分析了不同密度云杉人工林林分的生物量,乔木各器官生物量,乔、灌、草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以不同密度调控(4 950株·hm^(-2)、1 800株·hm^(-2)、1 160株·hm^(-2))下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抽样法和模型模拟法获取和分析了不同密度云杉人工林林分的生物量,乔木各器官生物量,乔、灌、草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研究了密度调控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调控不但提高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还提高了其以乔木生物量为主的林分生物量。1 160株·hm^(-2)的密度水平较另外2种密度更能提高云杉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同时,密度调控提高了干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此外,密度调控还显著地提高了林下灌草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调控 云杉人工林 生物量 生物多样性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优势种对CO_2浓度倍增的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亚萍 王开运 +1 位作者 张远彬 张桂莲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4-1517,共4页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森林优势种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幼苗光合生理参数的测定,研究了它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大气CO2浓度...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森林优势种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幼苗光合生理参数的测定,研究了它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大气CO2浓度倍增(720μmol·mol-1)的响应。结果显示:CO2浓度倍增对3个物种的Pn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高山柳、岷江冷杉和缺苞箭竹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0%,81%和68%,岷江冷杉提高幅度最大。CO2浓度倍增与对照CO2浓度(360μmol·mol-1)相比各物种Cond、Tr和WUE升降不一。反映出不同物种幼苗对CO2浓度倍增响应的复杂性。作为川西亚高山森林优势种,高山柳、岷江冷杉和缺苞箭竹对CO2浓度升高的不同响应势必影响其生长和未来物种间的竞争,进而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物种的多样性,甚至可能引起群落演替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优势树种 CO2浓度倍增 光合生理响应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0-95,共6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物理及水分特征.结果表明:林线过渡带附近年降水量为832mm,降水量分布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6月降水量最高,达174mm.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含水量与大气降水量具相同的季节变化.林线区域土壤...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物理及水分特征.结果表明:林线过渡带附近年降水量为832mm,降水量分布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6月降水量最高,达174mm.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含水量与大气降水量具相同的季节变化.林线区域土壤全容水量与非毛管蓄水量分别介于82.84~106.76和12.34~24.49mm,下缘冷杉林最高,上缘流石滩草甸最低.从上缘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下缘冷杉林,土壤稳渗速率逐渐增高(分别为0.46,2.18和4.36 mm/min),蒸发性能逐渐改善,有效水含量逐渐增高,分别为15.6%,23.5%和33.8%).三类植被在中、低吸力段(<1.5 MPa)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经验方程:θ=AS-B对该区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