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左胜杰 王玉杞 +2 位作者 陈冬霞 王福伟 荣澜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I0001,I0002,共16页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分析气源对比和运移条件,揭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复杂天然气藏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质量分数为65.36%~98.47%,甲烷碳同位素(δ13C 1)分布在-39.41‰~-27.10‰之间。由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向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降低,甲烷碳同位素减轻;自须五段向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增重。研究区主要为热解成因气,其中深层须四段、须五段和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为煤型气,深层须二段天然气是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类型。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和须四段,下侏罗统在部分地区有贡献,在马井—什邡地区受断层沟通作用影响,须三段也有一定贡献。须四段和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三段、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须五段天然气主要为自源形成。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受母质来源和母质成熟度差异、同一气源运移过程中分馏效应及天然气藏属性差异等影响。该结果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致密砂岩气成藏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叠覆型油气区 致密砂岩气 天然气地球化学 轻烃指纹 气源对比 成因类型
下载PDF
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熊亮 曹勤明 +1 位作者 张玲 王玲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548-558,F0002,共12页
为解决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以下简称须五段)细粒沉积岩岩性复杂“、甜点”类型难以明确的问题,利用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有机碳、元素分析等多种地质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在分析岩相类型和沉积古环境演化关系... 为解决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以下简称须五段)细粒沉积岩岩性复杂“、甜点”类型难以明确的问题,利用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有机碳、元素分析等多种地质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在分析岩相类型和沉积古环境演化关系的基础上,划分了14种岩相类型,并基于页岩气评价参数对比分析,确定了发育“甜点”的主要岩相类型,为须五段陆相页岩气勘探指明了方向。结果表明:(1)川西坳陷须五段主要发育块状黏土质粉砂岩、块状混合沉积岩,其次为纹层混合沉积岩、纹层黏土质粉砂岩和块状粉砂质黏土岩;(2)须五段沉积环境经历了微咸水—浅水—干热、淡水—水体较深—湿润、微咸水—浅水—干热的演化过程,陆源输入先减少后增加,须五段中部是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层段;(3)纹层黏土质粉砂岩和纹层混合沉积岩有机质含量较高,储集空间以碎屑颗粒溶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可压裂性较好,是“甜点”发育的有利岩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五段 细粒沉积岩 岩相划分类型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三叠系盐下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3
作者 李双建 李智 +3 位作者 张磊 李英强 孟宪武 王海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5-1567,共13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三叠系盐下海相层系埋深普遍超过7000 m,油气勘探程度低,但是油气基本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依据最新的钻探成果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川西坳陷超深层烃源岩、储层、构造变形样式和油气动态成藏匹配关系,...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三叠系盐下海相层系埋深普遍超过7000 m,油气勘探程度低,但是油气基本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依据最新的钻探成果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川西坳陷超深层烃源岩、储层、构造变形样式和油气动态成藏匹配关系,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川西坳陷超深层发育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3套区域烃源岩,生烃强度均超过20×10^(8)m^(3)/km^(2),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坳陷内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台缘丘滩和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受高能相带和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具有规模性储集体成储基础。山前带推覆体下盘发育盐下准原地背斜构造,山前坳陷带发育高陡断裂和走滑压扭构造,形成了良好的油气圈闭。山前隐伏构造与坳陷内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均形成于印支期,与寒武系烃源岩主生烃期及基底断裂活动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具备油气早期成藏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坳陷内震旦系灯影组台缘带、与基底高陡断裂沟通的二叠系高能相带和山前带推覆体下盘原位构造是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组 龙潭组 灯影组 栖霞组 茅口组 盐下深层 成藏条件 川西坳陷 盆地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4
作者 蔡李梅 阎丽妮 南红丽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26-32,共7页
利用铸体薄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中江气田上、下沙溪庙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下沙溪庙组均以富长石类砂... 利用铸体薄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中江气田上、下沙溪庙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下沙溪庙组均以富长石类砂岩为主,储层中溶蚀孔隙的比例以及自生高岭石的含量较高.相较于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次生孔隙更为发育.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有机酸对钠长石的溶解有关.下伏须五段烃源岩在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进入低熟—成熟阶段,有机质热解脱羧作用形成大量具有较强溶蚀能力的有机酸和碳酸溶液.这些高温酸性流体沿着燕山中晚期形成的断层向上运移至侏罗系储层中,造成大量易溶组分的溶解以及次生孔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江气田 沙溪庙组 次生孔隙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三段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定量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常宇 刘明洁 +8 位作者 张庄 叶素娟 杨映涛 伍玲 张玲 南红丽 谭秀成 曾伟 连承波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1-323,349,共14页
为了明确川西坳陷须三段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定量恢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综合利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包裹体等资料,对须三段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成岩作用与孔隙度演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埋藏... 为了明确川西坳陷须三段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定量恢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综合利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包裹体等资料,对须三段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成岩作用与孔隙度演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研究,基于效应模拟原则,即不对具体成岩作用进行模拟,而是通过地质参数来模拟各种成岩作用的综合叠加结果,从而建立须三段砂岩孔隙度演化数学模型,明确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须三段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砂岩经历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且一直存在于砂岩储层演化过程中;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且只出现在特定的60~120℃温度窗口。基于对现今砂岩孔隙度与深度关系的观察,明确砂岩先后经历了压实、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以及溶蚀后的压实、胶结作用。因此,可将孔隙度演化划分为正常压实与胶结阶段、溶蚀增孔阶段和溶蚀后正常压实与胶结3个阶段。此外,将孔隙度演化分解为孔隙度减小模型和孔隙度增大模型,这2种模型在孔隙度演化的3个阶段分别叠加,可得到模拟孔隙度演化的三段式分段函数模型,进而实现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过程模拟。通过应用该模型对典型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过程的模拟表明,川西坳陷须三段因压实作用和早期胶结作用影响,具有早期致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成岩作用 效应模拟 孔隙度演化 须三段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地层水成因研究——水化学和锶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山俊杰 毕有益 +3 位作者 邓美洲 严焕榕 周小荣 郑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5-744,共10页
地层水是影响气田产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气井遇水会降低储层气相渗透率,从而导致气产量迅速下降,严重制约单井产能的提高。目前已有的研究对须二气藏地层水的物质来源认识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主微量元素、水岩相互作用以及锶同... 地层水是影响气田产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气井遇水会降低储层气相渗透率,从而导致气产量迅速下降,严重制约单井产能的提高。目前已有的研究对须二气藏地层水的物质来源认识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主微量元素、水岩相互作用以及锶同位素组成特征方面对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二气藏11口生产井的地层水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须二气藏地层水具有低矿化度(55 166.00~122 547.41 mg/L)、高Br-和Sr^(2+)含量(分别为642.00~1 711.00 mg/L和670.00~1 780.00 mg/L)及^(86)Sr/^(87)Sr值(0.715 27~0.721 77)的特征,表明研究区地层水Sr同位素来源区别于海相碳酸盐岩,更符合砂岩风化特征。地层水中Ca的富集主要与砂岩储层成岩自生矿物的溶解有关,在深部水岩相互作用下,Sr以类质同象的方式代替Ca并且获得了有机质中的Br,同时使得Br更加富集。以上研究结果为今后该气藏赋水层位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二气藏地层水 水化学 锶同位素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二段次生石英形成机理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7
作者 章顺利 杨映涛 +1 位作者 张玲 操延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2,共8页
次生石英胶结物是影响川西坳陷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储集层物性的重要自生矿物,为明确其形成机理,寻找相对优质储集层,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石英氧同位素等实验分析,对须二段砂岩中次生石英的硅质来源及其对储... 次生石英胶结物是影响川西坳陷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储集层物性的重要自生矿物,为明确其形成机理,寻找相对优质储集层,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石英氧同位素等实验分析,对须二段砂岩中次生石英的硅质来源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须二段砂岩次生石英可分为3期,早期大气淡水和有机酸参与下,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溶蚀生成硅质,是成岩早期和成岩中期次生石英形成的主要原因;砂岩中压实压溶作用和黏土矿物转化生成硅质,是成岩中—晚期较高温度下次生石英生成的重要原因。早期次生石英虽然占据了部分孔隙,但可以通过提高岩石的机械强度,抑制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而中—晚期次生石英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大部分为溶蚀作用和压溶作用的产物,占据了溶蚀孔隙和原生孔隙,是储集层致密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次生石英 包裹体 氧同位素比值 硅质 形成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川西坳陷侏罗系隐蔽河道精细刻画技术及应用
8
作者 李孟桥 叶泰然 +1 位作者 丁蔚楠 刘兴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591-599,613,共10页
川西坳陷ZJ、XC、SF等气田的侏罗系气藏陆相砂岩储层致密,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流河道中。物性相对较差的(3)类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叠置严重,往往形成中弱反射特征,地球物理特征隐蔽,精细刻画隐蔽河道分布是重要攻关方向。开展储... 川西坳陷ZJ、XC、SF等气田的侏罗系气藏陆相砂岩储层致密,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流河道中。物性相对较差的(3)类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叠置严重,往往形成中弱反射特征,地球物理特征隐蔽,精细刻画隐蔽河道分布是重要攻关方向。开展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及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特征)道集正演,明确了不同类型储层与AVO类型之间的关系,确立了FN(远或近偏移距)叠加方法,在道集优化处理基础上,优选远或近道优势偏移距叠加,隐蔽河道识别能力明显提升。利用体分频像素成像技术开展隐蔽河道精细刻画,河道成像效果明显改善。技术应用准确落实了隐蔽河道分布,精细刻画出河道的外形及边界,发现多条新河道,并被实钻所证实,拓展了新的勘探开发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河道 AVO正演 FN叠加方法 体分频像素成像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三叠系须家河组油气富集与地层压力关系
9
作者 段正鑫 刘一锋 +1 位作者 楼章华 刘忠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9,88,共9页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为提升勘探开发成效,提出以流体动力学为切入点,从动态角度研究油气运动特征,并结合静态研究成果确定油气分布特征的方法,开展油气富集与地层压力关...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为提升勘探开发成效,提出以流体动力学为切入点,从动态角度研究油气运动特征,并结合静态研究成果确定油气分布特征的方法,开展油气富集与地层压力关系研究。该区域发育超压,须三段超压发育程度最高,主要产气层须二段地层压力普遍在60~80 MPa之间;剩余压力最高可达40 MPa,大部分区域的剩余压力梯度在0~3 MPa/km之间,最高可达10 MPa/km。通过动态法油气富集理论和对剩余压力、剩余压力梯度等的相关研究,认为其与断层、流体、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关系:剩余压力梯度较高(1~2 MPa/km)的区域能兼顾断层改善流体运移能力和较好储层的优势,有利于长期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剩余压力梯度 油气富集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二叠系火山岩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10
作者 汤晶 秦宇龙 熊昌利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3期440-445,456,共7页
近年来川西坳陷YS1井首次在二叠系钻揭厚大火山碎屑岩储层,测试气水同产;之后邻区YT1井在火山碎屑岩中测试获气22.5×104 m3/d。本文通过对川西二叠系火山岩地质特征研究,明确爆发相与近火山口溢流相上部为有利相带,在川西地区广泛... 近年来川西坳陷YS1井首次在二叠系钻揭厚大火山碎屑岩储层,测试气水同产;之后邻区YT1井在火山碎屑岩中测试获气22.5×104 m3/d。本文通过对川西二叠系火山岩地质特征研究,明确爆发相与近火山口溢流相上部为有利相带,在川西地区广泛分布,是一个新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研究表明,川西二叠系火山岩是“峨眉地幔柱”外带产物,沿深大断裂串珠状中心式喷发;纵向发育3期爆发相-溢流相喷发旋回,岩性主要为(熔结)火山角砾岩、凝灰质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其次为火山熔岩及次火山岩,火山岩相控制影响储层的发育展布,综合预测川西地区发育火山机构面积1754km2,拓展了火山岩的勘探范围,同时具备较好的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火山岩 二叠系 火山机构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2
11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林杰 汤聪 邓宾 孙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5-653,共9页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格局 构造分带性 构造分段性 构造分层性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58
12
作者 秦胜飞 陶士振 +2 位作者 涂涛 魏小薇 宋明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8,54,共6页
川西坳陷广泛发育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天然气以低含非烃气为特征,不同气藏天然气干燥系数差别明显,组分运移分馏现象明显。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只有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为油型气,并含有少量H2S... 川西坳陷广泛发育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天然气以低含非烃气为特征,不同气藏天然气干燥系数差别明显,组分运移分馏现象明显。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只有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为油型气,并含有少量H2S气体。川西坳陷经历了多期成藏,但主要成藏期发生在燕山期,后经过喜马拉雅期的逆冲断裂作用,浅层储集层被改造,形成次生气藏。气藏分布明显受古隆起控制,并且在构造强活动带发育浅层次生气藏,隐伏断裂在次生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上组合,受储集条件控制,气藏形态主要呈透镜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天然气 煤成气 次生气藏 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大邑地区为例 被引量:48
13
作者 罗文军 彭军 +5 位作者 杜敬安 杜垒 韩海臣 刘焕 李剑波 唐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7-295,301,共10页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镜下薄片鉴定成果,确定了胶结物充填的序次及各期胶结物相对含量;并在各期胶结物中找出特征包裹体进行温度检测,结合储层埋藏史、热史等资料,确定了各期胶结物的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的时间及次序;此外,描述了储层孔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率与变化原因,从而再现了储层的形成历史,确定了储层致密化时间。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史,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流体包裹体 须家河组 大邑地区 川西坳陷 盆地
下载PDF
天然气运移有机-无机地球化学示踪指标——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侏罗系气藏为例 被引量:34
14
作者 叶素娟 朱宏权 +2 位作者 李嵘 杨映涛 黎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9-560,共12页
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侏罗系气藏作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地层水化学特征、储集层中自生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提出了C_1/C_2值、N_2含量、芳烃/烷烃值、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地层水矿化... 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侏罗系气藏作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地层水化学特征、储集层中自生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提出了C_1/C_2值、N_2含量、芳烃/烷烃值、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地层水矿化度及水化学特征参数、储集层中自生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等指示天然气运移相态、运移方向和运移路径的有机-无机地球化学示踪指标,并对天然气的运移过程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中侏罗统天然气以水溶相运移为主,随着运移脱溶过程的进行表现出苯/烷烃值增大、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重的趋势,同时具有气藏伴生地层水矿化度较低、含气砂岩中自生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偏轻、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且盐度较低等特征;上侏罗统天然气则以游离相运移为主。结合区域地质以及水溶气脱溶成藏过程中的相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证明提出的有机-无机地球化学示踪指标可对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方向及路径进行有效的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川西坳陷 侏罗系 天然气 运移示踪指标 地层水 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四兵 沈忠民 +2 位作者 刘昊年 吕正祥 王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8,共12页
水岩相互作用是成岩矿物演化和地层水离子变化之间的桥梁,两者通过水岩反应达到水岩体系的平衡,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留下了水岩相互作用的证据。本文通过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矿物的微观特征以及地层水离子地球化学特征等... 水岩相互作用是成岩矿物演化和地层水离子变化之间的桥梁,两者通过水岩反应达到水岩体系的平衡,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留下了水岩相互作用的证据。本文通过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矿物的微观特征以及地层水离子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对其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及概念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须家河组二段(简称须二段)和须家河组四段(简称须四段)不同的水岩体系、围岩基质及地层水背景是造成两者水岩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由于较大的K+/H+活度比,须二段长石得到有效保存;须四段长石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是其本身的物源较为贫长石,同时,低K+/H+活度比导致长石溶蚀进一步降低了其中的长石含量。长石的溶解、自生矿物的沉淀和黏土矿物的转化主要受长石溶蚀—离子(K+)迁移性—伊利石化三元体系中最慢反应进程控制。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须四段的水岩体系更为开放,酸性流体数量大于须二段,须二段缺少有机CO2记录,推测与酸性流体数量较少、烃源岩为海相灰质泥页岩及构造抬升剥蚀有关,CO2运移分馏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铝硅酸盐和碳酸盐水岩作用概念模式,认为泥页岩并不是水岩体系中的封闭性因素,相反是水岩体系的第一开放对象,泥页岩(煤层)同时是物质提供者和接受者,是整个水岩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储层 水岩相互作用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地层压力演化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27
16
作者 郭迎春 庞雄奇 +2 位作者 陈冬霞 冷济高 田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6-433,共8页
以川西坳陷中段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测井资料分析及超压成因机制探讨为基础,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恢复该地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史,讨论增压机制的阶段差异性、不同机制增压幅度的差异性以及压力演化对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 以川西坳陷中段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测井资料分析及超压成因机制探讨为基础,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恢复该地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史,讨论增压机制的阶段差异性、不同机制增压幅度的差异性以及压力演化对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有欠压实作用(晚三叠世早期—侏罗纪末)、生烃作用(早侏罗世末—新近纪)和构造挤压作用(白垩纪至今),构造挤压和生烃作用是现今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侏罗系超压的主要成因是超压传递作用,主要发生在白垩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时期。超压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超压产生的裂缝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输导和超压驱动促使了侏罗系"远源次生气藏"的形成。侏罗系压力系数高值区和须家河组中高超压带是该区今后勘探优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欠压实 生烃增压 构造挤压 超压传递 成藏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五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4
17
作者 林小兵 刘莉萍 +3 位作者 田景春 彭顺风 杨辰雨 苏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物性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储层特征及相对优质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认为,须五段致密储层砂岩为赋存于烃源层系中单层厚2~25 m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物性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储层特征及相对优质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认为,须五段致密储层砂岩为赋存于烃源层系中单层厚2~25 m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浅湖砂坝砂体,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06%,渗透率平均为0.162×10-3μm2;塑性颗粒、粘土杂基的高含量,碳酸盐矿物胶结物的大量发育,是须五储层岩性致密化的主要因素;相对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中-细粒钙屑砂岩、含碳酸盐岩屑砂岩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及溶蚀流体交换,形成相对优质储层;易溶矿物长石含量极低,应是长石被溶蚀后的结果,并形成少量的溶蚀孔隙;烃源层系中独有的生烃增压缝利于大量有机酸进入胶结物未充满的残余粒间孔,再次发生溶蚀扩大。因此,与优质烃源岩相邻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是钻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层系 致密砂岩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陆相致密气藏河道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36
18
作者 武恒志 叶泰然 +1 位作者 赵迪 马如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川西坳陷侏罗系砂岩储层具有低渗致密的特点,主要为三角洲相分流河道沉积。河道纵向叠置关系复杂、砂岩厚度薄、岩性及物性横向变化明显,但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河道砂岩储层预测及刻画难度大,制约着开发目标评价及井网部署。采用从宏观... 川西坳陷侏罗系砂岩储层具有低渗致密的特点,主要为三角洲相分流河道沉积。河道纵向叠置关系复杂、砂岩厚度薄、岩性及物性横向变化明显,但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河道砂岩储层预测及刻画难度大,制约着开发目标评价及井网部署。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外形精细刻画至内幕非均质性评价逐步逼近的综合研究思路,重点集成了井-震一体化河道沉积层序识别、河道砂体叠加样式正演、相带空间刻画和递进反演相控储层定量描述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河道期次划分、叠置样式预测、外形刻画和定量描述等多个难题,实现以单河道为单元的气藏精细开发目标评价,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并形成了陆相致密气藏河道砂岩储层精细刻画与描述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相带 河道砂岩 储层 岩性气藏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地层水纵向变化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初探 被引量:32
19
作者 沈忠民 刘四兵 +2 位作者 吕正祥 罗小平 宫亚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502,共8页
地层水是孔隙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变化上受控于流体动力场,时间演化上主要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川西坳陷300余个地层水化学数据的系统分析,对研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川西坳... 地层水是孔隙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变化上受控于流体动力场,时间演化上主要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川西坳陷300余个地层水化学数据的系统分析,对研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川西坳陷上侏罗统到须家河组可分为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2个水化学作用带,大气水作用的范围在530m以上地层;黏土矿物大规模脱水的淡化作用是地层水交替阻滞带离子浓度随深度变大而变小的主要因素,而该带中HCO3-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原因则可能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CO2的加入有关;盐岩溶解可能是交替阻滞带地层水Na+富集的主要因素,Ca2+的富集则可能主要由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和少量碳酸盐岩的溶解造成;钙长石的钠长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一项重要的水—岩作用过程,同时存在的成岩作用类型还包括绿泥石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钠长石的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交替阻滞带 交替停滞带 水-岩相互作用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复合-联合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陈洪德 孙东 林杰 汤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51,共14页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发育,而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则分别形成于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同时,3组构造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相互叠加,形成了同轴复合、横跨复合、斜接复合、多向复合和联合等5种主要形式的叠加构造。川西坳陷构造对油气的控制表现在构造适时性、构造控位和构造改造3个方面,原生气藏形成及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早期构造(印支—燕山期),而晚期构造(主要是喜马拉雅期)仅对早期气藏起改造作用,表现为早期构造变位、储集层改善、原生气藏破坏或次生气藏形成。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的精确恢复以及多期、多组构造叠加过程中裂缝活动特征是该区今后油气勘探应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期次 构造叠加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