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高原土地利用碳储量估算及多情景预测
1
作者 刘雅璇 彭秋志 +1 位作者 黄培依 陈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9,共13页
[目的]区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从碳储量视角开展重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对协调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以川西高原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0年和... [目的]区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从碳储量视角开展重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对协调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以川西高原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为数据源,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结合修正的土地利用碳密度数据和InVEST模型估算区域碳储量变化。[结果](1)从各地类相对研究区的面积占比变化看,2000—2020年草地从65.20%逐步缩减到63.65%,林地从31.73%不断扩张到32.92%,未利用地先减后增且净增0.57%,水域和耕地先增后减均净减0.11%,湿地持续增加,共净增0.07%;研究区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24.26×10^(8),24.29×10^(8),24.27×10^(8) t,呈先增后减趋势。(2)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3.19×10^(5) t,在耕地保护情景、生态保护情景、耕地生态联合保护情景下将分别固碳4.29×10^(6),9.72×10^(6),9.60×10^(6) t。[结论]扭转未利用地的扩张趋势,在保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行生态保护政策,提高川西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并助力其成为重要“碳汇”区域应成为川西高原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的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碳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CA-Markov模型
下载PDF
川西高原毛垭坝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
2
作者 邹司雅 季军良 +1 位作者 徐亚东 朱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新世地层为研究对象,在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环境和多个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重建了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毛垭坝盆地早-中全新世冰水湖沉积物覆盖在末次冰期冰碛物之上,晚全新世为冲洪积物。全新世沉积物在筛除砾石(粒径>2 mm)后的粒度组成以中粉砂以下粒级(粒径<32μm)为主,占比多>80%,是冰川磨蚀作用的产物。磁化率在古土壤层明显增大,结合粒径<1μm粒度组分的出现,可能说明成壤作用生成的强磁性矿物是磁化率值增大的原因。在冰水湖还原环境中磁化率值显著减小,可能与磁性矿物溶解有关。结合总有机碳(TOC)和色度参数的综合分析表明,毛垭坝盆地早全新世气候温干,中全新世暖湿,晚全新世温干,这一变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总的趋势相符。在晚全新世气候温干的趋势下,毛垭坝盆地在2 700 a BP古土壤发育,气候温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川西高原 毛垭坝盆地 全新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川西高原绿色韧性公路建设探索与工程实践
3
作者 姚刚 刘自强 +1 位作者 何云勇 杨昌凤 《公路工程》 2024年第1期169-176,共8页
从四川盆地边缘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受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生态脆弱,韧性度差。随着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川西高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但对韧性公路建设很少涉及... 从四川盆地边缘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受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生态脆弱,韧性度差。随着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川西高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但对韧性公路建设很少涉及,特别是针对川西高原公路建设从绿色韧性方面研究,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以汶马、久马高速公路建设为例,从绿色韧性入手,明确绿色韧性建设应用和提升技术,创新性探索提出“绿色和韧性协同,融合发展”的建设理念,并阐述在此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川西高原韧性度差和生态敏感的公路上,建设韧性度高且绿色环保的相关举措。探索提出如何提供路网韧性和绿色环保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川西高原广大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绿色韧性公路 探索 工程实践
下载PDF
川西高原高山林区雷击火的预防与处置
4
作者 夏进荣 王振佳 《中国减灾》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干雷暴天气逐年增多,加之林下可燃物积聚,雷击森林火灾呈逐渐多发趋势。近年来,雷击火已逐渐成为川西林区森林火灾的主要致灾因子之一。本文介绍了川西高原高山林区雷击火...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干雷暴天气逐年增多,加之林下可燃物积聚,雷击森林火灾呈逐渐多发趋势。近年来,雷击火已逐渐成为川西林区森林火灾的主要致灾因子之一。本文介绍了川西高原高山林区雷击火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发现定位、火情判断、接近火场、安全扑救四大防控难点,并总结出防范对策及展望,以及在灭火实践中必须把握的方法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雷击火 防控难点 川西高原 极端天气 致灾因子 厄尔尼诺 雷暴天气
下载PDF
川西高原上的“蓝宝石”--冰湖
5
作者 付昌昌(文/图) 张春潮(文/图) 马剑飞(文/图) 《地球》 2023年第6期57-60,共4页
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与横断山脉相交地区,存在一片被凡尘瞻仰的高地--川西高原,该地区海拔在4000米~5500米。在这片土地上,贡嘎山、折多山、海子山等山脉升腾跌宕,金沙江、雅砻江等河流贯穿其中,演变成高山峡谷的奇特壮丽景观,就像... 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与横断山脉相交地区,存在一片被凡尘瞻仰的高地--川西高原,该地区海拔在4000米~5500米。在这片土地上,贡嘎山、折多山、海子山等山脉升腾跌宕,金沙江、雅砻江等河流贯穿其中,演变成高山峡谷的奇特壮丽景观,就像一幅写真的水墨画。在高山之间,遍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当地藏族同胞称之为“海子”,它们三面环山,纯净无瑕,像蓝宝石一样镶嵌于高山之间,在高耸的雪山下,以碧绿的草甸为枕,做着浅浅的梦。这些抑或翠绿、抑或邃蓝的瑰丽湖泊便是今天的主角--冰湖(海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多山 川西高原 青藏高原东南部 海子 高山峡谷 冰湖 蓝宝石 藏族同胞
原文传递
川西高原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叶兰 杨鑫 郝利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84,93,共9页
为探究2001-2020年川西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MODIS NDVI数据、植被区划数据、数字高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通过Savitzky-Golay滤波以及动态阈值法,提取了川西高原2001-2020年植被生长季始期(SOS)、生长季末期(E... 为探究2001-2020年川西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MODIS NDVI数据、植被区划数据、数字高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通过Savitzky-Golay滤波以及动态阈值法,提取了川西高原2001-2020年植被生长季始期(SOS)、生长季末期(EOS)以及生长季长度(LOS),结合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探讨了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植被SOS主要集中在第90-第130天,EOS主要集中在第260-第290天,LOS主要为130~190 d;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植被SOS呈提前趋势、EOS呈推迟趋势、LOS呈延长趋势。(2)植被SOS呈提前趋势的面积占60.56%;植被EOS呈推迟趋势的面积占51.21%;植被LOS呈延长趋势的面积占60.75%,其中7.19%呈显著延长趋势。(3)川西高原植被SOS与春季2-4月份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且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性;植被EOS与10月份平均温度、11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6月份平均气温和8月份降水对LOS的正向影响较大。整体来说,川西高原植被物候在不同植被区划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原地区植被物候变化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川西高原 气温 降水量 动态阈值法
下载PDF
川西高原北部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加焕 徐正会 +3 位作者 张新民 李婷 尹晓丹 李朝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42,共9页
为了揭示川西高原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本文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川西高原北部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北部地区共栖息着35种蚂蚁,隶属于4亚科17属;四川凹唇蚁Formica sentschuensis Ruzsky、丝光蚁F.fuscaLinnaeus、科氏红... 为了揭示川西高原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本文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川西高原北部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北部地区共栖息着35种蚂蚁,隶属于4亚科17属;四川凹唇蚁Formica sentschuensis Ruzsky、丝光蚁F.fuscaLinnaeus、科氏红蚁Myrmica kozlovi Ruzsky和吉市红蚁M.jessensis Forel是川西高原北部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物种;蚂蚁对栖息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微生境均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分化,其中阔叶林的物种最丰富;觅食场所中,以地表觅食最丰富;筑巢场所多以石下筑巢和土壤筑巢为主。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的适应能力有关,同时还受海拔、植被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研究结果对丰富和完善我国西南山地的蚂蚁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北部 分布格局 蚁科 栖息生境
下载PDF
川西高原活动性滑坡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星洪 姚鑫 +2 位作者 杨波 汤文坤 周振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2数据进行InSAR技术处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活动性滑坡进行早期识别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再辅以部分野外调查佐证,获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滑坡集中分布地区按其诱因可分为水库蓄水诱发灾害区(黑水县毛尔盖水库)、震后破碎山体灾害区(茂县岷江与黑水沟交界、汶川至理县一带、九寨沟至石鸡坝镇一线)和重要河流灾害区(舟曲、腊子口镇、小金县和丹巴县);区域内活动性滑坡主要分布于千枚岩等变质岩和泥页岩等碎屑岩中;主要地形范围为坡向南东、东、北东向,坡度15°~40°,高程区间1000~3000 m,相对高差>1000 m;主要分布断裂有岷江断裂、玛曲-荷叶断裂、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和茂汶-汶川断裂。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的结合,使得有效观测区域提高到研究区面积的73.41%。在川西高原区ALOS-2数据相对优于Sentinel-1A数据,ALOS-2和Sentinel-1A数据在九寨沟和茂县重叠区识别的结果重合率为58.7%和44.8%,识别数量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98倍和1.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断裂 滑坡 INSAR GIS空间分析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施氮量对川西高原地区棒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孔垂豹 冉茂林 +3 位作者 杨峰 雍晓平 冉科 李晓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37-43,共7页
以金田棒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_(0)、N_(150)、N_(210)、N_(270)(施氮量分别为0、150、210、270 kg/hm^(2)),在川西高原蔬菜种植区进行棒菜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棒菜产量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 以金田棒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_(0)、N_(150)、N_(210)、N_(270)(施氮量分别为0、150、210、270 kg/hm^(2)),在川西高原蔬菜种植区进行棒菜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棒菜产量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棒菜的株高、肉质茎粗、单株质量、鲜叶质量、肉质茎质量和叶片SPAD值均呈增加趋势,棒菜的叶片数、肉质茎长、茎叶比和抽薹率均呈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对棒菜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鲜叶质量>单株质量>肉质茎粗>肉质茎质量>株高>叶片SPAD值,施氮量对棒菜不同部位氮含量的影响程度:叶柄氮含量>肉质茎氮含量>叶片氮含量;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与施氮处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N210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1.695分),而N0处理的综合得分最低(-2.526分)。综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棒菜的株高、肉质茎粗、单株质量、肉质茎质量和叶片SPAD值等均会升高,而叶片数、肉质茎长、茎叶比和抽薹率等均会下降;过高的施氮量不利于棒菜各部位氮素的积累,易造成资源浪费;综合对比不同施氮量对棒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得出川西高原地区棒菜的最适施氮水平为2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菜 施氮量 川西高原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川西高原公路走廊带草本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0
作者 张骞棋 杨鹏 +5 位作者 王琦 单永体 尹静 李威 刘科成 漆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3期48-53,共6页
[目的]系统分析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影响植物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探明其变化规律,为公路沿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公路沿线选取21个点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调查样方内的草本植物物种数,分析研究了不同环境... [目的]系统分析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影响植物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探明其变化规律,为公路沿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公路沿线选取21个点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调查样方内的草本植物物种数,分析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下高寒草原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植物多样性随环境因子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②土壤有机碳(SOC)、坡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远高于海拔、土壤含水率及坡向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③SOC对物种丰富度、种群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呈反比关系。坡度对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种群丰富度的影响呈反比关系,对物种优势度、物种均匀度的影响呈正比关系。[结论]综合来看,5种环境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不同,SOC和坡度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坡向、含水率和海拔通过间接作用影响植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高速公路 植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2001—2021年川西高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王叶兰 杨鑫 郝利娜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20,共9页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坏境脆弱敏感,研究其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对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2001—2021年MODIS NDVI数据...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坏境脆弱敏感,研究其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对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2001—2021年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气象数据、地表因子数据以及人类活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分析时空尺度下川西高原植被NDVI的分布特征,探索影响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1年川西高原67.19%的区域植被NDVI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高程是影响植被NDVI的最主要因子,其解释力为0.529,其次为≥0℃积温与气温;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其中相对湿度∩高程的q值最高,为0.623;84%的因子组合对川西高原植被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植被生长的驱动机制,可为川西高原植被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NDVI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研究
12
作者 袁红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徐永浩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11,共11页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区域,估算了光伏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估区域占川西高原总面积的57.43%,高适宜区面积约2.07×10^(4) km^(2),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南和西北地区;川西高原发电潜力巨大,高适宜区全部开发情景下发电潜力为17197.97亿kWh,相当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前四川省2019年电力消费总量的6.52倍;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高适宜区光伏发电每年潜在CO_(2)减排量为12.45亿t,约为我国2019年CO_(2)排放总量的12.71%,是四川省的3.95倍,同时,可减少大量煤炭、常规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排放。研究结果为川西高原光伏电站选址和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减排效应 适宜性 层次分析法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的川西高原植被叶片含水量反演
13
作者 谢兵 杨武年 +1 位作者 杨鑫 王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4,59,共6页
植被叶片含水量多少不仅影响着植被本身的生长情况,还是该地区水源涵养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在川西高原地区,应用遥感技术大范围估算植被叶片含水量对于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数据,选取FVC... 植被叶片含水量多少不仅影响着植被本身的生长情况,还是该地区水源涵养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在川西高原地区,应用遥感技术大范围估算植被叶片含水量对于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数据,选取FVC、NDVI、NDVI 705、NDWI 1、NDWI 2、TVI共6种植被指数,结合野外实测叶片含水量,建立植被叶片含水量与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包括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反演过程及结果进行了十折交叉验证,最终采用最优模型(BP神经网络)得到川西高原松潘县试验区植被叶片含水量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均方根误差最小,平均绝对百分比最小,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有效反演植被叶片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含水量 植被指数 BP神经网络 Sentinel-2卫星影像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川西高原地区猕猴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差异
14
作者 斯煌凯 金祖祥 +6 位作者 张克处 周飞 姚永芳 肖洪涛 李八斤 普错汪甲 徐怀亮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6-688,共13页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海拔、放牧活动强度、植被类型等18个生态因子,计算选择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猕猴倾向在海拔较高处(3900~4300 m)活动,冬季则偏好海拔较低(3500~3900 m)的区域;春、夏、秋季偏好在阳坡活动,冬季对坡向无明显偏好;春季偏好高郁闭度(大于60%)栖息地,秋、冬季偏好低郁闭度(小于60%)栖息地;冬、春季选择的栖息地更接近河流(距离小于100 m),夏、秋季距河流较远(距离大于100 m);夏季偏好在林区活动(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其余季节对低地草地(河谷附近)的偏好增加;夏、秋季尽可能回避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冬、春季则更多活动在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人为干扰和地理特征因子对猕猴四季栖息地选择均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因子主要影响春、夏、秋季的栖息地选择,隐蔽条件因子主要影响夏季栖息地选择。相比其他低海拔地区,最大限度获取食物资源及减少能量消耗是猕猴在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栖息地选择 川西高原 人为干扰
下载PDF
Q420碳钢在川西高原地区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15
作者 李伟光 肖盼 +1 位作者 潘吉林 林修洲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7,共5页
通过暴晒试验、宏观形貌观察、拉曼光谱分析及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Q420碳钢在四川雅江和理塘地区大气环境中暴露1 a后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两个地区大气环境中暴露1 a后,该钢表面均有较为明显的锈层,其在雅江和理塘地区的平均腐蚀速... 通过暴晒试验、宏观形貌观察、拉曼光谱分析及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Q420碳钢在四川雅江和理塘地区大气环境中暴露1 a后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两个地区大气环境中暴露1 a后,该钢表面均有较为明显的锈层,其在雅江和理塘地区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为23.75 g/(m^(2)·a)和8.48 g/(m^(2)·a)。暴晒1 a后,该钢表面腐蚀产物主要由γ-FeOOH、α-FeOOH和γ-Fe_(2)O_(3)组成,理塘地区的腐蚀产物出现了α-Fe_(2)O_(3)。在理塘大气环境中的Q420碳钢表面腐蚀产物电阻和表面电荷转移电阻均大于在雅江大气环境中的,即在理塘环境中暴晒1 a后,试样表面腐蚀产物对基体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好,可减缓碳钢表面的进一步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碳钢 大气腐蚀 电化学测试
下载PDF
川西高原超高海拔光伏电站积尘分析
16
作者 袁强 吴登中 +3 位作者 温贤茂 雷洁 陆飞 熊昌全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28期100-103,共4页
光伏组件在户外应用时,其发电性能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光伏面板上的积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积尘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影响的研究,除体现在光和电的管理方面外,积尘的材料组成,以及其和光伏面板之间的作用机理也非常重要,另... 光伏组件在户外应用时,其发电性能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光伏面板上的积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积尘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影响的研究,除体现在光和电的管理方面外,积尘的材料组成,以及其和光伏面板之间的作用机理也非常重要,另外还需因地制宜,对不同典型气候及地理环境下的积尘做具体的分析。川西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 m,年日照为2000~2600 h,具有丰富的光伏应用资源,是四川省发展光伏产业的主战场。该地区干湿季节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早晚温差大,雪霜冻多见,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该文以该地区的光伏电站为例,调研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实地采集光伏面板上的积尘并用专门的材料表征技术对积尘的成分、粒径、结构等一系列物理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光伏面板灰尘沉积的机理。该研究所得结果有力地支撑该地区光伏电站的除尘策略与清洁运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尘 风速 光伏面板 物性分析 川西高原 超高海拔地区
下载PDF
夏半年川西高原600hPa低涡活动特征
17
作者 武敬峰 徐晓芳 +3 位作者 邹玲 张雷 蒋清 刘潇 《气象科技》 2023年第5期693-703,共11页
600 hPa天气系统能够分析川西高原低涡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能识别低涡的发展移动和川西高原强降水落区的关系。利用1979—2020年逐3 h的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和2011—202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夏半年川西高原600 hP... 600 hPa天气系统能够分析川西高原低涡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能识别低涡的发展移动和川西高原强降水落区的关系。利用1979—2020年逐3 h的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和2011—202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夏半年川西高原600 hPa低涡活动特征、低涡与降水的关系及致雨低涡动力和热力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42年间低涡年均80个,持续时间1 d以内占总数的95.7%;在川西高原本地生成、移入和移出低涡年均61.5个、18个和5.3个;低涡源地和消散地分别在甘孜州白玉县和理塘县为中心的区域。(2)生命史大于12 h的低涡占比36.4%,都会带来降水,其中超83.7%会造成中雨以上降水;低涡伴随的日降水强度最大值中心位置随月份先由川西高原东部与南部地区北移到中部,之后逐渐移回到东部与南部地区,相对应7—8月多低涡从北部南移到中部摆动消亡,其余月份多低涡从中部生成影响到东部和南部地区或在南部生成并停滞或摆动。(3)强烈垂直上升运动和正涡度区的耦合发展以及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加强是致雨低涡发生发展并产生强降水的动力特征和热力层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600 hPa低涡 气候特征 移动路径 物理量分析
下载PDF
川西高原南侧对流云团影响丽江市暴雨天气的研究分析
18
作者 李淑华 秦香婷 +4 位作者 雷富川 和丽云 钱宝敏 毛焕兰 肖金宜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3年第5期1030-1039,共10页
每年的主汛期,常常会在川西高原西南侧理塘到稻城一带形成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别是在傍晚到夜间,有时候会从永宁附近分裂西南移动影响丽江区域产生强对流等大雨或暴雨灾害性天气,有时候却又从宁蒗东边木里及盐源一带擦边而过,对丽江根本... 每年的主汛期,常常会在川西高原西南侧理塘到稻城一带形成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别是在傍晚到夜间,有时候会从永宁附近分裂西南移动影响丽江区域产生强对流等大雨或暴雨灾害性天气,有时候却又从宁蒗东边木里及盐源一带擦边而过,对丽江根本没有影响。针对这一现象,从天气系统、冷空气、地形等各原因分析形成原理,何种情况对丽江区域有影响,何种时候又对丽江区域没有影响,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预报、预警,并建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指标,对此类天气现象有理可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对流云团 云南丽江市暴雨 天气系统
下载PDF
春节“不打烊”这条川西高原隧道步入收官冲刺
19
《人民周刊》 2023年第3期51-51,共1页
发布渠道:人民网-四川频道主要内容:作为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成兰铁路在四川境内仅剩一座隧道在建,这便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极高风险隧道--德胜隧道。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今年春节,德胜隧道有不少施工人员坚守一线。春节前夕... 发布渠道:人民网-四川频道主要内容:作为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成兰铁路在四川境内仅剩一座隧道在建,这便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极高风险隧道--德胜隧道。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今年春节,德胜隧道有不少施工人员坚守一线。春节前夕,我们走进这个项目,实地探访这条超级隧道背后的建设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规划 成兰铁路 控制性工程 高风险隧道 川西高原 人民网 发布渠道 德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