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体力活动轨迹与其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的关系。方法: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全...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体力活动轨迹与其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的关系。方法: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全国代表性大规模追踪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识别调查对象随访期间体力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潜在分组和轨迹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体力活动轨迹类型与IADL失能的关联性。结果:调查对象体力活动轨迹被分为持续低体力活动组(2703人,占66.89%)、体力活动降低组(641人,占15.86%)、体力活动增加组(375人,占9.28%)及持续高体力活动组(322人,占7.97%),4组间IADL失能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与持续低体力活动组比较,体力活动增加组和持续高体力活动组发生IADL失能的风险降低,对应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0.55,0.97)和0.59(0.42,0.83)。按性别、年龄、居住地和慢性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持续高体力活动组发生IADL失能的风险明显降低,而这种显著的关联性仅出现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在农村者和无慢性病者中。结论:不同类型体力活动轨迹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相关,持续高体力活动与体力活动增加轨迹会降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聚类中国≥45岁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模式的流行情况,并探讨多重慢性病模式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残疾的关联性。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目的聚类中国≥45岁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模式的流行情况,并探讨多重慢性病模式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残疾的关联性。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以19745名≥45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framework,TCF)识别非随机多重慢性疾病模式后进行人群聚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多重慢性病模式与ADL和IADL残疾的相互关系。结果中国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患者例数为10941,占55.4%,可聚类为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呼吸系统-内脏模式和消化-关节-精神模式,根据多重慢性病模式的关联强度将人群划分为5个多重慢性病关联组。其中,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和消化-关节-精神模式人群的ADL和IADL残疾负担最重(OR=4.696,95%CI:4.196~5.255,P<0.001;OR=3.155,95%CI:2.840~3.504,P<0.001),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合并中度关联呼吸系统-内脏模式的人群罹患ADL和IADL残疾的风险次之(OR=2.821,95%CI:2.210~3.602,P<0.001;OR=2.662,95%CI:2.120~3.342,P<0.001)。结论中国中老年人群中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发生ADL和IADL残疾的风险最高。展开更多
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正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照护身体衰弱的老年群体,以应对人均寿命延长给社会经济与福利带来的影响。当然寿命延长本身是人类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然而,预期寿命的增加也引发了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人数...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正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照护身体衰弱的老年群体,以应对人均寿命延长给社会经济与福利带来的影响。当然寿命延长本身是人类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然而,预期寿命的增加也引发了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人数量的增长,这些高龄老人面临疾病高发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IADLs)下降的情况,而这种能力对保持他们晚年生活的独立和尊严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政策和实践的重心已经从机构养老转为"就地养老",即支持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地住在自己家里。从概念上讲,这意味着之前由机构提供的服务和照护(care)将改为由家庭来提供,这样脆弱的老年人也可以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邻居的非正式照护。一方面,这意味着许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由家庭照护所带来的亲密感、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社区的衰落,以及经济紧缩时期保障和福利的大幅削减,造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要面对孤独、孤立及风险。于是,老年人的照护者、照护地点和照护方式,及老年人对这些因素的差异化体验,将成为对健康和老龄化研究感兴趣的地理学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本文回顾了地理老年学对非正式照护和家庭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该领域的工作对老年人口照护的多学科探讨具有重要贡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体力活动轨迹与其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的关系。方法: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全国代表性大规模追踪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识别调查对象随访期间体力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潜在分组和轨迹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体力活动轨迹类型与IADL失能的关联性。结果:调查对象体力活动轨迹被分为持续低体力活动组(2703人,占66.89%)、体力活动降低组(641人,占15.86%)、体力活动增加组(375人,占9.28%)及持续高体力活动组(322人,占7.97%),4组间IADL失能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与持续低体力活动组比较,体力活动增加组和持续高体力活动组发生IADL失能的风险降低,对应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0.55,0.97)和0.59(0.42,0.83)。按性别、年龄、居住地和慢性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持续高体力活动组发生IADL失能的风险明显降低,而这种显著的关联性仅出现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在农村者和无慢性病者中。结论:不同类型体力活动轨迹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相关,持续高体力活动与体力活动增加轨迹会降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的风险。
文摘目的聚类中国≥45岁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模式的流行情况,并探讨多重慢性病模式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残疾的关联性。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以19745名≥45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framework,TCF)识别非随机多重慢性疾病模式后进行人群聚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多重慢性病模式与ADL和IADL残疾的相互关系。结果中国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患者例数为10941,占55.4%,可聚类为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呼吸系统-内脏模式和消化-关节-精神模式,根据多重慢性病模式的关联强度将人群划分为5个多重慢性病关联组。其中,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和消化-关节-精神模式人群的ADL和IADL残疾负担最重(OR=4.696,95%CI:4.196~5.255,P<0.001;OR=3.155,95%CI:2.840~3.504,P<0.001),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合并中度关联呼吸系统-内脏模式的人群罹患ADL和IADL残疾的风险次之(OR=2.821,95%CI:2.210~3.602,P<0.001;OR=2.662,95%CI:2.120~3.342,P<0.001)。结论中国中老年人群中高度关联心脑血管-代谢模式发生ADL和IADL残疾的风险最高。
文摘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正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照护身体衰弱的老年群体,以应对人均寿命延长给社会经济与福利带来的影响。当然寿命延长本身是人类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然而,预期寿命的增加也引发了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人数量的增长,这些高龄老人面临疾病高发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IADLs)下降的情况,而这种能力对保持他们晚年生活的独立和尊严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政策和实践的重心已经从机构养老转为"就地养老",即支持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地住在自己家里。从概念上讲,这意味着之前由机构提供的服务和照护(care)将改为由家庭来提供,这样脆弱的老年人也可以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邻居的非正式照护。一方面,这意味着许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由家庭照护所带来的亲密感、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社区的衰落,以及经济紧缩时期保障和福利的大幅削减,造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要面对孤独、孤立及风险。于是,老年人的照护者、照护地点和照护方式,及老年人对这些因素的差异化体验,将成为对健康和老龄化研究感兴趣的地理学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本文回顾了地理老年学对非正式照护和家庭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该领域的工作对老年人口照护的多学科探讨具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