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旋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1
作者 温大科 徐旭 张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4期67-73,共7页
目的 对比左旋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所有ALL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选取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和培门冬酶组,例数各37例。两... 目的 对比左旋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所有ALL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选取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和培门冬酶组,例数各3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左旋门冬酰胺酶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治疗,培门冬酶组采用培门冬酶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6天,并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治疗46天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1天、46天后、随访3个月后糖脂代谢指标及治疗前、治疗21天、46天后细胞因子、凝血功能、肝功能。结果 治疗46天后,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比较,培门冬酶组总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缓解率更高(χ^(2)=4.874,P<0.05)。治疗前及治疗21天、46天后、随访3个月后,两组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呈降低趋势,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天后,培门冬酶组高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t=3.372、3.704,P<0.05)。治疗46天后、随访3个月后,两组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治疗21天后升高,培门冬酶组高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t=7.181、5.635,P<0.05)。治疗前、治疗21天、46天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铁蛋白(SF)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天后培门冬酶组高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t值介于3.785~7.921之间,均P<0.05);治疗46天后培门冬酶组低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t值介于2.983~7.000之间,均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培门冬酶组治疗21天后长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t=2.985,P<0.05);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培门冬酶组治疗21天后低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t=5.711,P<0.05);两组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il)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培门冬酶组治疗21天、46天后高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t值介于3.566~40.745之间,均P<0.05)。治疗期间,培门冬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χ^(2)=7.341,P<0.05)。结论 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比,采用培门冬酶治疗ALL患儿对患儿胰岛功能和肝功能、凝血功能影响较大,安全性相对较差,但其在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方面应用效果更好,同时疗效更好,临床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左旋门冬酰胺酶 安全性
下载PDF
飞行员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相关性高血氨症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李晟 薛梅 +3 位作者 韩冬梅 郑晓丽 王恒湘 丁丽 《空军航空医学》 2023年第5期475-477,共3页
目的 报道1例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化疗方案出现治疗相关性高血氨症的NK/T细胞淋巴瘤飞行员,增加对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患者高血氨症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经... 目的 报道1例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化疗方案出现治疗相关性高血氨症的NK/T细胞淋巴瘤飞行员,增加对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患者高血氨症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经鼻内镜及鼻腔肿物活检病理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给予COEP-L方案化疗后出现皮疹、肝损害、高血氨症等L-Asp相关不良反应,经更换为培门冬酶并予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治疗后,未再出现上述不良反应,顺利完成后续治疗。结论 L-Asp是NK/T细胞淋巴瘤一线化疗方案中一类重要药物,症状性高血氨症是其少见不良反应,应用过程中需监测血氨水平,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以通过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用药减轻或避免其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高血氨 氨酸鸟氨酸 预防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对比
3
作者 单园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0期45-48,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抽取100例进行研究,抽取时间段为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采用双盲法将患儿均分为对比组和分... 目的:分析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抽取100例进行研究,抽取时间段为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采用双盲法将患儿均分为对比组和分析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给予对比组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给予分析组培门冬酶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及治疗后的生化指标异常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铁蛋白(SF)、血沉(ESR)、乳酸脱氢酶(LDH)、MVD及VEG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分析组的SF、ESR、LDH、MVD和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治疗后,两组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血尿淀粉酶升高、血糖升高、尿素氮升高、总蛋白降低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分析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完全缓解(CR)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均较好,且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比较,培门冬酶治疗此病的效果更佳,能更有效地改善患儿的SF、ESR、LDH、MVD、VEGF等指标,且更具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严重毒副反应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惠君 王耀平 +1 位作者 顾龙君 姚惠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1-303,共3页
本文报道在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23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Ⅳ期淋巴瘤的过程中,共发生L-ASP相关性严重毒副反应13例(占5.65%)。其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急性喉梗阻2例,L-ASP相关性脑病2例,... 本文报道在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23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Ⅳ期淋巴瘤的过程中,共发生L-ASP相关性严重毒副反应13例(占5.65%)。其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急性喉梗阻2例,L-ASP相关性脑病2例,脑血管栓塞1例。上述毒副反应均表现为起病急,症状重,病势凶险,其中尤以ANP为甚,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则预后极差。本文总结上述毒副反应的临床特征(症状和辅助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和进行有效治疗的方法,疗效与经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肿瘤 左旋门冬酰胺酶 毒副反应 儿童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及维持期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副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弘 李丹 +2 位作者 李佳特 王秀丽 郝良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739-741,共3页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以探索L-ASP副作用的发生与患儿所处治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安全性及患儿的长期...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以探索L-ASP副作用的发生与患儿所处治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安全性及患儿的长期存活率。对38例处于诱导缓解期患儿与40例处于维持期加强治疗患儿在应用L-ASP时的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及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过敏反应、高血糖症及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在维持期加强治疗的ALL患儿高于诱导缓解期患儿,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异常、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胃肠道反应及合并感染性休克等副作用在诱导缓解期患儿中发生率高。结论:L-ASP在使用过程中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尤其在诱导缓解期ALL患儿中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定期全面监测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 诱导缓解 维持治疗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左旋门冬酰胺酶对Ⅰ/Ⅱ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志辉 夏忠军 +3 位作者 李苏 陈晓勤 李亚军 王科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2,共3页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左旋门冬酰胺酶(GELOX)对Ⅰ/Ⅱ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证实为NK/T细胞淋巴瘤17例,均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左旋门冬酰胺酶(GELOX)对Ⅰ/Ⅱ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证实为NK/T细胞淋巴瘤17例,均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即第1、8天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1~7天左旋门冬酰胺酶5000 u/m2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周期。至少接受2个周期的化疗。结果 17例病例中,完全缓解(CR)12例(70.6%)、部分缓解(PR)5例(29.4%),总有效率(CR+PR)为100%,无稳定(SD)及化疗中进展(PD)的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纤维蛋白原的下降以及血糖波动等。其中2例(11.8%)发生Ⅲ、Ⅳ度骨髓抑制,2例(11.8%)左旋门冬酰胺酶皮试时发生轻度过敏。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左旋门冬酰胺酶作为诱导化疗对Ⅰ/Ⅱ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佳,毒性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化学治疗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下载PDF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贾韬 王莹 +5 位作者 朱原辛 毛建平 薛连国 魏计锋 陈泽 赵利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6期117-120,共4页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52例Ph阴性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VDCLP方案化疗,按照用药分为培门冬...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52例Ph阴性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VDCLP方案化疗,按照用药分为培门冬酶组(25例)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组(27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培门冬酶组及左旋门冬酰胺酶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组的过敏发生率及高血糖发生率高于培门冬酶组(P<0.05),培门冬酶组的纤维蛋白原(FIB)最低值较左旋门冬酰胺酶组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持续增高时间较左旋门冬酶胺组短(P<0.05)。结论培门冬酶治疗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下载PDF
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静静 张惠琴 +3 位作者 陶小娟 卢星辰 党荣 孙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01-01...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01-01~2015-01-01 88例初发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诱导缓解期随机接受L-ASP治疗42例,PEG-ASP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PEG-ASP组与L-ASP组患儿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比较(88.6%vs 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对骨髓抑制程度重于L-ASP组,且对骨髓抑制持续时间长于L-ASP组(均P<0.05)。PEG-ASP组后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比例显著低于L-ASP组(6.82%vs 24.39%,P<0.05)。PEG-Asp组患儿凝血功能障碍持续时间[(8.65±3)d]长于L-ASP组[(7.52±2.16)d](P<0.05)。两组其余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ASP治疗时,骨髓抑制、血常规、血凝恢复正常时间长,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与L-ASP相似,PEG-ASP可作为儿童ALL一线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法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洪军 王宁玲 +4 位作者 李春 徐友和 潘家华 张凤琴 施学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91,123,共2页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用于肿瘤治疗已有30多年历史,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一线药物,对长期缓解、防止复发具有重要作用。但该药是一异种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以往皮试阳性或在应...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用于肿瘤治疗已有30多年历史,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一线药物,对长期缓解、防止复发具有重要作用。但该药是一异种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以往皮试阳性或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者,通常须停用此药,因而影响疗效。我院自2006年2月-2006年11月应用L-Asp脱敏法治疗9例(共12例次)ALL患儿,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肿瘤治疗 脱敏法 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L-ASP 一线药物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化疗期间血糖监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潘慈 汤静燕 +6 位作者 薛惠良 董璐 周敏 江华 叶启东 顾龙君 陈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联合化疗期间药物性高血糖发生的概率及高危因素,以及药物性高血糖与药物性胰腺炎的相关性。方法 2002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共收治594例ALL患儿,以2005年5月1日为分...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联合化疗期间药物性高血糖发生的概率及高危因素,以及药物性高血糖与药物性胰腺炎的相关性。方法 2002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共收治594例ALL患儿,以2005年5月1日为分界线,之前的197例ALL初治患儿和43例复发再治患儿应用XH-99方案;之后的354例患儿按儿童ALL-05方案进行化疗。在应用L-ASP联合化疗期间检测空腹血糖,对发生药物性高血糖的患儿采取暂缓L-ASP化疗,减少激素剂量,以及糖尿病饮食控制和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措施。结果共12例患儿发生药物相关性高血糖,发生率为2.02%;发生高血糖患儿与未发生高血糖患儿比较,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岁对5.0岁,P<0.01)。两种治疗方案患儿药物性高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2例药物性高血糖患儿经治疗后,均得到控制。未发生药物性高血糖的患儿中发生药物相关性胰腺炎2例。结论 ALL患儿采用L-ASP联合化疗期间,药物性高血糖发生率约2%,年龄是发生药物性高血糖的重要因素,药物性高血糖可控制。[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15-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高血糖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儿童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叶丽 虞国慧 +2 位作者 潘明 丁美琪 郭峰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3期365-366,共2页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15例应用L-ASP疗程及不应用L-ASP的疗程不良反应比较,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改善情况。结果应用L-ASP疗程可出现凝血障碍、低蛋白血症,其他...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15例应用L-ASP疗程及不应用L-ASP的疗程不良反应比较,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改善情况。结果应用L-ASP疗程可出现凝血障碍、低蛋白血症,其他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反应、黄疸、肝酶升高、焦虑高于未应用L-ASP疗程。结论积极预防可减少L-ASP的不良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L-ASP的不良反应可减少严重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菌种来源左旋门冬酰胺酶及不同用法不良反应的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华 耿其荣 吕跃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3260-3262,共3页
目的比较欧文菌株与埃希大肠杆菌株来源、连用与隔日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分析方法,比较欧文菌株与埃希大肠杆菌株来源L-ASP以及L-ASP连用与隔日使用肝功能、凝血三项(PT、APTT、... 目的比较欧文菌株与埃希大肠杆菌株来源、连用与隔日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分析方法,比较欧文菌株与埃希大肠杆菌株来源L-ASP以及L-ASP连用与隔日使用肝功能、凝血三项(PT、APTT、TT)、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白蛋白、血糖的变化,所需输注的血浆量。结果欧文菌株与埃希大肠杆菌株来源L-ASP相比,后者所需输注新鲜血浆量高于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连用与隔日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欧文菌株与埃希大肠杆菌株来源L-ASP具有相似的安全性。连用与隔日使用L-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同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欧文菌株 埃希大肠杆菌 不良反应 淋巴系统肿瘤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呈 陈昌南 +6 位作者 林云笑 苏铭俊 潘岐作 朱家康 谢峰 容庭杰 王凯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548-550,共3页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L-OH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复发性或难治性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吉西他滨1000mg/m2,d1,d8,静脉滴注;L-OHP 80mg/m2,d1,d8,静脉滴注;L-ASP 1000 u/d,d1-d8静脉滴注。3-4周...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L-OH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复发性或难治性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吉西他滨1000mg/m2,d1,d8,静脉滴注;L-OHP 80mg/m2,d1,d8,静脉滴注;L-ASP 1000 u/d,d1-d8静脉滴注。3-4周为一个化疗周期。20例复发性或难治性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疗程不少于3个周期。结果:20例患者中,14例获得缓解,占77.8%。其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6例具有B类症状的患者中,4例症状消失,1例明显改善,1例无改善。化疗不良作用主要为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结论:吉西他滨联合L-OHP、L-ASP对复发性或难治性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大部分患者可以承受其不良反应,是一个值得进一步验证的补救性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1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进章 王丽娟 +1 位作者 赵久达 李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共1页
关键词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左旋门冬酰胺酶 疗效观察 方案治疗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小华 王绍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67-768,共2页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抗肿瘤药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患儿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武万水 刘桂兰 张乐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55-556,共2页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47.4%出现APTT延长;其中国产44.4%,进口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滴注54.2%,肌肉注射35.7%,无统计学差异(P>0.1)。42.1%出现FIB降低;其中国产44.4%,进口40.0%,无显著性差异(P>0.5);静脉滴注47.9%,肌肉注射32.1%,无显著性差异(P>0.1)。颅内出血1例(1.3%)。结论1.L-ASP可影响凝血功能;2.国产和进口、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不良反应 白血病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对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樾廉 张健 +1 位作者 陆晓彤 沈永年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85-987,共3页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它通过耗竭肿瘤细胞中的天冬酰胺来产生抗肿瘤的效果。lAsp是一种毒性较大的药物,它会对人体内的糖代谢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血糖异常升高,严重的会导致酮症酸中毒。l...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它通过耗竭肿瘤细胞中的天冬酰胺来产生抗肿瘤的效果。lAsp是一种毒性较大的药物,它会对人体内的糖代谢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血糖异常升高,严重的会导致酮症酸中毒。lAsp引起血糖升高曾被认为是由于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引起胰岛素受体下调造成的。近年的观点则认为是lAsp直接损害了胰岛中的β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引起的。目前临床对于lAsp引起的血糖升高采取的措施是停用药物和使用胰岛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胰岛 受体 胰岛素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杀伤MOLT-4细胞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庄倩 郝良纯 张继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21-424,共4页
目的:以左旋冬酰胺酶诱导MOLT-4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发生氨基酸反应为模式,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对MOLT-4细胞CHOP,ASNS,Bax以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存在的凋亡机制。方法:左旋门冬酰胺酶作用MOLT-4细胞,于不同时间点搜集细胞样品... 目的:以左旋冬酰胺酶诱导MOLT-4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发生氨基酸反应为模式,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对MOLT-4细胞CHOP,ASNS,Bax以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存在的凋亡机制。方法:左旋门冬酰胺酶作用MOLT-4细胞,于不同时间点搜集细胞样品,并提取RNA,相对定量PCR法检测CHOP,ASNS,Bcl2,Bax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在左旋门冬酰胺酶用药后的8 h和18 h CHOP与ASNS mRNA出现两次表达高峰,1 8 h后CHOP mRNA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ASNS mRNA开始逐渐下降,Bax/Bcl2的比值也于18 h后显著升高;细胞存活率于24 h后下降明显,细胞存活数在0~12 h缓慢增加,随后开始下降,24 h开始下降最为显著。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杀伤MOLT-4细胞可能存在下列机制:CHOP通过上调Bax/Bcl2比值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CHOP通过抑制抗凋亡基因ASNS的表达杀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氨基酸应激反应 ASNS CHOP/GADD153 Bax/Bcl2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期间凝血功能异常处理的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森花 王军 +2 位作者 徐彪 刘宇雪 张新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887-88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异常有无必要输冷沉淀。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152次L-Asp治疗,将用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活性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45~240 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4~6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异常有无必要输冷沉淀。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152次L-Asp治疗,将用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活性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45~240 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4~6 U冷沉淀),分析应用L-Asp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结果干预组给予4~6 U冷沉淀,次日复查凝血功能,93%的人正常,7%的人7 d后正常;对照组不干预观察7 d多数人正常,两组均无出血倾向。结论对L-Asp治疗后APTT在45~240 s的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暂无必要输冷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中不良反应的监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珍 汤静燕 +2 位作者 薛惠良 潘慈 陈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3-324,共2页
对20例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血Ca、P、PT、KPTT、血糖、血淀粉酶、总蛋白、白蛋白和眼压的前瞻性观察,发现L-ASP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血Ca、P、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明显降低,1例发生糖尿病,1例治... 对20例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血Ca、P、PT、KPTT、血糖、血淀粉酶、总蛋白、白蛋白和眼压的前瞻性观察,发现L-ASP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血Ca、P、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明显降低,1例发生糖尿病,1例治疗后眼压有较明显增高。结论:在L-ASP治疗前后,应对血总蛋白、白蛋白、血Ca、P、血糖做常规监测;对临床有出血倾向者,动态监测PT、KPTT;有腹痛者,动态监测血淀粉酶;有条件者进行眼压测定,有利于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