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晶状体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1年临床效果的比较
1
作者 贾雍 田陌奇 +4 位作者 郭丽莎 张百珂 廖沙 史臻 田学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晶状体(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行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4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组,同期行IOL...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晶状体(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行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4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组,同期行IOL睫状沟缝线悬吊术的患者15例(15眼)作为缝线悬吊组。随访1年,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眼压及IOL位置等。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U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层间固定组患者UCVA均好于缝线悬吊组(F=4.560、6.411、5.373,均为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层间固定组患者的BCVA均优于缝线悬吊组(F=6.170、6.957、10.624,均为P<0.05)。术后层间固定组表现为远视漂移,缝线悬吊组表现为近视漂移。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层间固定组患者SE分别为(0.59±0.30)D、(0.57±0.27)D和(0.64±0.29)D,缝线悬吊组患者分别为(-0.75±0.44)D、(-0.72±0.42)D和(-1.12±0.64)D。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ECC均较术前明显降低(t=8.579、21.929,均为P<0.001)。两组所有术眼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随访期间眼压平稳。随访期间IOL位置均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无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发生。结论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均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视力,都存在屈光漂移,但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巩膜层间固定 睫状沟 缝线悬吊 屈光漂移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屈光状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斐 李明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屈光状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21-12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55例55眼。根据手术步骤不同分为常规组(35眼)及改良组(20眼)。应用IOL Maste... 目的: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屈光状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21-12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55例55眼。根据手术步骤不同分为常规组(35眼)及改良组(20眼)。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及SRK/T公式计算IOL屈光度及预留屈光度,记录术前角膜散光值。术后1、3mo行验光,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及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检查,记录术后角膜散光及总散光值,计算等效球镜度数作为实际屈光度。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IOL倾斜度及偏心值。结果:患者55眼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呈现远视漂移,术后3mo患者屈光误差为0.75±0.63D。术后3mo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有差异(t=2.553,P=0.011)。无论常规组或改良组,术后均表现为远视漂移。常规组术后1、3mo屈光误差为0.80±0.43、0.84±0.46D,改良组术后1、3mo屈光误差为0.43±0.39、0.47±0.26D,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1mo:t=3.500,P=0.001;3mo:t=3.311,P=0.002)。术后1、3mo,两组间角膜散光无差异(均P>0.05)。两组间总散光比较,改良组均低于常规组(1mo:t=3.884,P<0.001;3mo:t=3.314,P=0.002)。改良组术后1、3mo IOL倾斜度及偏心值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mo与术后3mo IOL倾斜度及偏心值均无差异(P>0.05)。患者55眼中,术后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一过性低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1眼玻璃体积血自行吸收。结论: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安全有效,术后存在远视漂移。增加植入IOL屈光度,术前预留轻度近视可预防术后远视化,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层间固定 人工晶状体 屈光漂移 远视 散光
下载PDF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改良与应用
3
作者 姜惠 范玮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16-121,共6页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式。该文介绍了笔者结合实际条件对其改良后的手术步骤,手术关键点及使用经验。在缺乏足够囊膜支撑的条件下,此手术方式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在随访期...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式。该文介绍了笔者结合实际条件对其改良后的手术步骤,手术关键点及使用经验。在缺乏足够囊膜支撑的条件下,此手术方式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在随访期间(最长5年),视力稳定,未出现人工晶状体脱位、移位、倾斜,人工晶状体夹持及人工晶状体襻暴露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悬吊术 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 凸缘襻技术
下载PDF
巩膜层间固定术与传统手术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4
作者 林昕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503-1505,共3页
目的:探讨巩膜层间固定术与传统手术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IOL植入患者75例(75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37眼)和观察组38例(38眼)。对照组接受传统睫... 目的:探讨巩膜层间固定术与传统手术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IOL植入患者75例(75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37眼)和观察组38例(38眼)。对照组接受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视力情况、人工晶状体(IOL)稳定性、角膜内皮细胞。结果:术后半年,两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较术前7 d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IOL倾斜度、垂直倾斜度、水平偏心值、垂直偏心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7 d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较术前7 d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相对于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更能够恢复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的视力,维持术后IOL的稳定性,减少术后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沟缝线悬吊术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新成 陈晨 +3 位作者 贾砚文 卢国华 谢阳 潘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80-983,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理半脱位晶状体,之后进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对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散光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人工晶状体情况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2例12眼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摘除脱位晶状体,同时行巩膜层间固定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显著,裸眼视力从治疗前0.14±0.12提高至治疗后0.44±0.17(t=-5.031,P<0.001);最佳矫正视力从治疗前0.29±0.17提高至治疗后0.57±0.15(t=-4.366,P<0.001);术前眼压为(28.30±8.87)mmHg(1kPa=7.5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4.70±3.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5);术后3个月总散光度为(-1.35±0.73)D,角膜散光度为(-1.48±0.70)D,两者具有相关性(r=0.91,P<0.01)。术后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襻与光学区分离,取出人工晶状体再次使用相同方法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偏心、扭曲等,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轻。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效果较好,手术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巩膜层间固定 玻璃体切割 超声乳化
下载PDF
25G玻璃体切割及超声乳化联合IOL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 被引量:4
6
作者 苏锐锋 董微莉 +2 位作者 张琦 谭小波 苏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20-12晶状体完全脱位于玻璃腔、核硬度3级及以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割、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20-12晶状体完全脱位于玻璃腔、核硬度3级及以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割、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20例20眼。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并发症等。结果:手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手术后角膜中央部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无差异(P>0.05)。患者中3眼出现低眼压,2眼出现眼压升高,但随访结束时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无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发生。结论:25G玻璃体切割、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是一种快捷、安全、简便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脱位 25G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 巩膜层间固定 人工晶状体(IOL)
下载PDF
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丽萍 赵洪超 张云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睫状沟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 目的探讨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睫状沟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研究组给予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并分析2组患者视力、人工晶状体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无晶状体伴无充分囊膜支撑眼植入后房型IO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较之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 后房人工晶状体 巩膜层间固定 应用
下载PDF
无后囊不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钟实 张海玲 +2 位作者 孟庆法 田汝俊 赵凤蕾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8-450,共3页
目的研究无后囊支持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不缝线巩膜层间固定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23例无后囊支持患者,将人工晶状体两袢不缝线而固定于水平位置的巩膜层间,随访10~34月,平均16.6月。结果视力≥0.5者19眼(82.6%)。术后高眼压6... 目的研究无后囊支持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不缝线巩膜层间固定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23例无后囊支持患者,将人工晶状体两袢不缝线而固定于水平位置的巩膜层间,随访10~34月,平均16.6月。结果视力≥0.5者19眼(82.6%)。术后高眼压6眼,前房出血1眼,1周内消退,视网膜脱离1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均良好,固定切口无渗漏。结论该术式简便经济,能减少并发症,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巩膜层间固定
下载PDF
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39例护理配合 被引量:1
9
作者 徐黎平 蒋旭 《齐鲁护理杂志》 2017年第18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9例眼科患者实施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本组39例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平均操作时间为40 min,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眼压稳定。...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9例眼科患者实施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本组39例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平均操作时间为40 min,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眼压稳定。结论:精心的护理配合可以缩短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操作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 手术配合 护理
下载PDF
一种免缝合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状体方法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林小俊 谢平 +3 位作者 陈琴 解心怡 钟华 梁慷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6期548-551,共4页
目的初步评估一种免缝合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状体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就诊于我院眼科需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的12例(12只眼)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制作两个对称的平行于角膜缘的反向巩膜隧道,用1 ml注射器... 目的初步评估一种免缝合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状体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就诊于我院眼科需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的12例(12只眼)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制作两个对称的平行于角膜缘的反向巩膜隧道,用1 ml注射器针头分别从两个隧道内引出人工晶状体的两个襻,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其末端向晶状体体部弯曲90°呈L型,并埋置于隧道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等变化,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1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42±1.8)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术眼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位置无倾斜,居中良好。结论人工晶状体襻L形弯曲在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中的应用是方便、有效、安全的,可以克服传统人工晶状体悬吊的缝线相关并发症,同时在术后获得满意的人工晶状体位置和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晶状体眼 巩膜层间固定 无缝线 悬吊
下载PDF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技巧
11
作者 何柳 吴丹 陈应军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22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手术配合要点,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35例35只眼,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手术。对患者实施规范化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手术配合要点,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35例35只眼,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手术。对患者实施规范化手术配合模式,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前访视、加强术前健康宣教,充分准备围手术期的全程护理,总结本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结果:本组35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0min,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眼压稳定,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结论:精心的手术配合可以缩短后房型人工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 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 手术配合
下载PDF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和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特征及其与预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章征 史翔宇 +1 位作者 卢海 周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和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特征及与预后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3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术组;另外,选取行后... 目的对比分析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和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特征及与预后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3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术组;另外,选取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悬吊术的患者13例(14眼)作为缝线悬吊术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术前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UCVA和BCVA、屈光状态,并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水平、垂直位的倾斜度和偏心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晶状体位置参数和术后UCVA、BCVA、散光度和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和缝线悬吊术组患者UCVA均较术前1周显著提高(均为P<0.05);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1周有所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28眼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为2.28°±1.89°,水平偏心值为(1.56±1.23)mm,垂直倾斜度为4.32°±4.61°,垂直偏心值为(1.82±1.46)mm。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患者人工晶状体垂直偏心值较缝线悬吊术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水平偏心值、垂直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患眼的垂直倾斜度大于水平倾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参数与预后视力各指标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术前28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3个月层间固定术组1眼眼压为8.0~8.8 mmHg(1 kPa=7.5 mmHg),处于偏低状态;经局部应用激素滴眼治疗后6个月眼压稳定至正常。结论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视力,与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 人工晶状体 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 位置参数
下载PDF
在有无后节灌注下行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中的并发症分析
13
作者 叶阳君 曾广川 +2 位作者 刘方梅 廖武 李萍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8期89-91,共3页
目的分析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在有无后节灌注下行改良二期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中的并发症情况。方法 71例(71眼)眼外伤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根据外伤后一期手术情况分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在有无后节灌注下行改良二期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中的并发症情况。方法 71例(71眼)眼外伤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根据外伤后一期手术情况分为对照组(32例, 32眼)和研究组(39例, 39眼)。对照组为一期曾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者给予无后节灌注下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研究组为一期曾行前段玻璃体或玻璃体全切除术后无晶状体者给予有灌注下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矫正视力为(0.29±0.14),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矫正视力为(0.33±0.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6, 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6.3%(18/32),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4%(6/39);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8, P<0.05)。结论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患者在有后节灌注下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术中更安全,更利于恢复,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节灌注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巩膜层间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屈光预测误差分析
14
作者 刘钊 蔡善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336,共4页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FIHFT)因其可以避免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因缝线降解或断裂造成的半脱位以及可以消除因缝线引起的炎症或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并且患者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等优势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主流方案之一。但...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FIHFT)因其可以避免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因缝线降解或断裂造成的半脱位以及可以消除因缝线引起的炎症或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并且患者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等优势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主流方案之一。但目前国内对于FIHFT存在的可能导致术后屈光预测误差的因素尚无系统性分析。本文分析了FIHFT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导致术后屈光预测误差的原因,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巩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屈光不正 法兰 巩膜层间固定 影响因素
下载PDF
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脱位临床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15
作者 冯桂强 唐健青 胡美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7期2906-2909,289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晶状体脱位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40眼)采用常规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治疗,研究组41... 目的:回顾性分析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晶状体脱位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40眼)采用常规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治疗,研究组41例(41眼)采用23G微创玻切联合三片式折叠人工晶体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3个月时两组患者UCVA、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UCVA、BCVA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患眼TBUT、中央角膜知觉评分及OS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TBUT、中央角膜知觉评降幅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OSDI评分增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3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中央角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且研究组中央角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人工晶状体偏位/倾斜情况。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耗时显著久于对照组(P<0.05)。结论:23G玻切联合三片式折叠人工晶体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脱位可更好提升患者的视力,促进眼表功能及生理结构的恢复,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脱位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 YAMANE式巩膜无缝线固定
下载PDF
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在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叶自杨 汪静 董凯 《实用防盲技术》 2023年第2期48-50,89,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眼7例(7眼)患者,均行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采用25G巩膜穿刺联合内界膜镊引出上袢,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LogM... 目的探讨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眼7例(7眼)患者,均行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采用25G巩膜穿刺联合内界膜镊引出上袢,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LogMAR)、眼压、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UCVA)均值(1.07±0.63)较术前UCVA均值(2.07±0.24)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值(0.28±0.25)与术前BCVA均值(0.29±0.23)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4,P>0.05)。术后低眼压1例,角膜水肿1例,末次随访时均已恢复。术后无人工晶体袢外露、继发性青光眼、虹膜夹持、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均居中,无明显偏移。结论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是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人工晶体固定 人工晶状体 并发症
下载PDF
玻切术后无晶状体眼29G针头引导的折叠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 被引量:6
17
作者 贺永宁 解云 庄京京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8期593-596,共4页
目的 评价29 G针头引导的无缝线折叠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玻切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外伤眼及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脱位行玻璃体切除10眼,采用29G针头引导辅助的三片式折叠IOL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根... 目的 评价29 G针头引导的无缝线折叠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玻切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外伤眼及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脱位行玻璃体切除10眼,采用29G针头引导辅助的三片式折叠IOL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根据不同情况联合其他手术.对术后视力、眼压、IOL位置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0眼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仅1眼术后早期低眼压,其余9眼眼压均正常;术后8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2眼轻度倾斜或偏位;10眼随访期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29 G针头引导的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可以作为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一种新选择,且更加微创、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层间固定 折叠人工晶体 无缝线 无晶状体眼 玻切术后
原文传递
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效果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运信 陈王灵 +5 位作者 冼文光 曾明兵 郑海生 劳伟 梁晓茜 金仕远 《眼科》 CAS 2020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观察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海南省眼科医院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13例(13眼)。方法患者采用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 目的观察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海南省眼科医院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13例(13眼)。方法患者采用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回顾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术后1天、1周和1个月进行视力、验光、眼压等相关检查。主要指标视力(LogMAR)、屈光状态、眼压、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裸眼视力均值(1.58±0.08),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均值(0.70±0.11)(t=6.519,P=0.000);术前屈光均值(+10.54±0.35)D,术后1个月屈光均值(+0.73±0.39)D(t=16.284,P=0.000)。平均手术时长(27.92±10.18)分钟。术后低眼压1例,角膜水肿4例,均术后1周恢复。无人工晶状体脱位、虹膜夹持、人工晶状体袢暴露发生。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
原文传递
双针引导的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19
作者 孙丽 鲍炯琳 +3 位作者 周斌兵 林文雄 朱宇东 徐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第3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双针引导的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针引导的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眼球塌陷及爆发性... 目的观察双针引导的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针引导的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眼球塌陷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的发生。术后第一天,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Z=-3.520,P<0.001),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Z=-2.994,P<0.001),角膜内皮丢失率(5.19±1.39)%,经连续观察6个月后,无人工晶体移位。人工晶体襻外露、眼内炎、青光眼、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双针引导的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无囊膜患者晶体植入的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损伤小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无缝线 巩膜层间固定
原文传递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
20
作者 罗莎莎 张洁 +3 位作者 丁楠楠 于津津 陈养浩 武志峰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622-626,共5页
目的:评价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临床检查确诊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脱位、IOL脱位、无晶状体眼且无后... 目的:评价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临床检查确诊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脱位、IOL脱位、无晶状体眼且无后囊膜患者39例(39眼)纳入研究。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IOL位置,以及术后IOL复位率、IOL脱位再发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2个时间点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个时间点之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LogMAR视力较术前提高,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眼压较术前下降,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所有患眼IOL均在位,位置居中。术后1个月,36眼(92%)IOL在位,位置居中;1眼(3%)IOL一袢暴露于结膜下;2眼(5%)IOL脱位。术后3~6个月,36眼IOL位置稳定。结论: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对无囊膜支撑的IOL植入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玻璃体切割 IOL巩膜层间固定 无囊膜支撑的IOL植入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