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8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虎威《巴蜀之画》音乐分析——兼论音乐中的巴蜀文化
1
作者 裴灿灿 冯凡 黄天浩 《当代音乐》 2024年第3期55-59,共5页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先生早期民族音乐风格的探索之作,也是新中国早期优秀的风俗性民族钢琴作品之一。文章从主题、和声、结构三方面对《巴蜀之画》的创作技法特征展开音乐分析,在对技术有效地深度挖掘和总结之后,进一步论证作品中的...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先生早期民族音乐风格的探索之作,也是新中国早期优秀的风俗性民族钢琴作品之一。文章从主题、和声、结构三方面对《巴蜀之画》的创作技法特征展开音乐分析,在对技术有效地深度挖掘和总结之后,进一步论证作品中的巴蜀文化,以期解读音乐背后的文化属性和展现内容表达上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虎威 巴蜀之画 音乐分析 巴蜀文化
下载PDF
文化地理视野下的“巴蜀风格”钢琴音乐创作内涵研究
2
作者 艾可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1期85-87,共3页
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性和地域文化特征。音乐创作必须源于某种文化观念,突出其文化追求。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文化植根于当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和时代发展中的文化变迁,这些都体现在音乐创作中。“巴蜀风格”钢琴音乐... 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性和地域文化特征。音乐创作必须源于某种文化观念,突出其文化追求。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文化植根于当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和时代发展中的文化变迁,这些都体现在音乐创作中。“巴蜀风格”钢琴音乐作品便是基于巴蜀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蕴含着丰富的巴蜀人文内涵。因此,探讨巴蜀风格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内涵,需要从巴蜀风格的文化背景上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风格 巴蜀钢琴音乐 文化地理学 人文内涵
下载PDF
“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郭晨思 房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2,共3页
2023年8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 2023年8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师范大学 南方丝绸之路 巴蜀文化 副校长 师范大学学报 文学院 四川成都 学术研讨会
下载PDF
巴蜀传统年画兴盛的文化生态研究——对绵竹、梁平传统年画的考察
4
作者 谭超 唐婉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绵竹、梁平木版年画是巴蜀年画的代表。通过对这两个地方年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在巴蜀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产业状况对于年画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绵竹、梁平木版年画是巴蜀年画的代表。通过对这两个地方年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在巴蜀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产业状况对于年画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文化生态条件已发生重大变迁的当下,应如何建构适应木版年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找到有效促进巴蜀木版年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使巴蜀木版年画得到高质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年画 文化生态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向丽蓉 胡传东 +2 位作者 曾涵林 谢治阳 陈佳荟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8-44,共7页
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1200处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呈现明显的成渝“双核”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传统音... 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1200处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呈现明显的成渝“双核”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曲艺类、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医药类非遗呈显著集聚,民间文学类与传统戏剧类非遗随机分布,民俗类非遗近随机分布;人文因素对非遗分布的影响比自然地理因素更显著,其中,文化因子造成的影响最强,地形地貌影响最弱,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非遗分布的特征。基于结果分析,提出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相关建议,积极引导社会经济政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上的调整,有助于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发展质量,构建合理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6
作者 杨华 翟玉英 《商展经济》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合作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文物遗产保护,打造文旅融合特色线路,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 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合作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文物遗产保护,打造文旅融合特色线路,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旅游资源建设项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其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文化保护、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等方面,以期促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文旅融合 文化创意 智慧平台 合作交流 川渝地区 旅游资源整合
下载PDF
论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砖的图像视觉设计艺术
7
作者 吉晨 《巴蜀史志》 202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砖是两汉时期墓室中出土的珍贵的造型艺术和图像视觉设计艺术品,是带有图像设计、文字设计和纹样设计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构件。两汉时期的画像砖是在传承秦代传统画像砖的基础上,历经创新、继承和发展的艰难过程... 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砖是两汉时期墓室中出土的珍贵的造型艺术和图像视觉设计艺术品,是带有图像设计、文字设计和纹样设计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构件。两汉时期的画像砖是在传承秦代传统画像砖的基础上,历经创新、继承和发展的艰难过程,使画像砖不论在艺术设计造型还是图像制作技艺等方面都得到极大进步和提高,是汉代设计造型艺术重要的视觉表现形式。画像砖和画像石一同被称为“敦煌前的敦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砖 两汉时期 画像石 图像制作 建筑构件 巴蜀地区 图像设计 文字设计
下载PDF
以“太阳”为名的巴蜀汉族民歌探析
8
作者 任汝佳 《当代音乐》 2024年第1期72-75,共4页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中创造的。巴蜀地区流传了相当一部分围绕“太阳”为名展开的民歌。“太阳”归属自然,因此自然环境对该类民歌的产生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从地域环境为切入点,围绕歌词、音乐本体和审美三个角度,分析该地域关...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中创造的。巴蜀地区流传了相当一部分围绕“太阳”为名展开的民歌。“太阳”归属自然,因此自然环境对该类民歌的产生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从地域环境为切入点,围绕歌词、音乐本体和审美三个角度,分析该地域关于“太阳”题材民歌的独特音乐风格,阐明内在文化意蕴,为区域民歌研究提供一点文本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地理 巴蜀民歌 太阳
下载PDF
巴蜀十年:杜甫诗歌的当代价值略论
9
作者 廖静娴 何金苗 张凤婷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杜甫在巴蜀地区生活的近十年间诗歌作品数量丰富,记录了他的草堂生活、旅游历程、幕府生活、人际交往等,体现了其忧国忧民之情。杜甫的巴蜀诗歌体现了深种家国情怀,厚植文化自信;树立道德楷模,撒播廉洁种子;渗透挫折教育,重视社会实践... 杜甫在巴蜀地区生活的近十年间诗歌作品数量丰富,记录了他的草堂生活、旅游历程、幕府生活、人际交往等,体现了其忧国忧民之情。杜甫的巴蜀诗歌体现了深种家国情怀,厚植文化自信;树立道德楷模,撒播廉洁种子;渗透挫折教育,重视社会实践以及探寻杜甫遗迹,传承巴蜀文化的当代价值。探寻杜甫遗迹,深挖杜甫巴蜀诗歌精神,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巴蜀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巴蜀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论巴蜀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10
作者 沈曙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李白出生于蜀中,成长于蜀中,深受巴蜀士风、道风、文风的浸润和影响。在巴蜀士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李白少时便有远大的理想,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从不消沉,从不绝望,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在巴蜀道风的熏陶下,李白入道、炼丹、服药,有着坚定... 李白出生于蜀中,成长于蜀中,深受巴蜀士风、道风、文风的浸润和影响。在巴蜀士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李白少时便有远大的理想,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从不消沉,从不绝望,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在巴蜀道风的熏陶下,李白入道、炼丹、服药,有着坚定执着的神仙道教信仰。同时,李白又能够将这种信仰和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统一起来,融合儒道思想,一生追求功成身退,矢志不渝。李白的诗文风格,谓之“清雄奔放”:其“放”,与扬马大赋的艺术影响密不可分;其“清”,则与陈子昂的复古文风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巴蜀文化 功成身退 求仙访道 清雄奔放
下载PDF
陆俨少巴蜀时期绘画风貌探析
11
作者 刘列凤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4期67-70,共4页
陆俨少作为20世纪山水画代表的杰出画家,在传统经验的传承、时代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他的绘画风格和思想面貌得到广泛流传。寓居重庆时期,陆俨少受到时代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生活体验的影响,对其后期山水画风格面貌、绘... 陆俨少作为20世纪山水画代表的杰出画家,在传统经验的传承、时代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他的绘画风格和思想面貌得到广泛流传。寓居重庆时期,陆俨少受到时代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生活体验的影响,对其后期山水画风格面貌、绘画语言、审美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陆俨少巴蜀时期在传统技法、诗意画、峡江图式表现的巴蜀面貌作品,窥探其绘画风格的成因,由此凸显地域性山水画在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发展当中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俨少 巴蜀面貌 诗意画山水 峡江图式
下载PDF
文化融合视域下成渝地区巴蜀文化IP的开发与传播策略
12
作者 胡珍平 金佳林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成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的联动对两地深入交融、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巴蜀文化的融合传播为切入点,探讨建构巴蜀文化融合主题的可行性,打造巴蜀文化IP,重塑巴蜀一家亲的文化记忆。在新媒体背景下,可通过...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成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的联动对两地深入交融、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巴蜀文化的融合传播为切入点,探讨建构巴蜀文化融合主题的可行性,打造巴蜀文化IP,重塑巴蜀一家亲的文化记忆。在新媒体背景下,可通过塑造拟人化卡通IP形象,强化符号表达、创新传播内容、扩大IP影响力,并通过多渠道推广,推动IP价值变现,完成巴蜀文化IP的符号建构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文化融合 巴蜀文化IP 新媒体传播
下载PDF
根植乡土 向美而生 新北巴蜀中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13
《今日教育》 2024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重庆北新巴蜀中学,背倚华蓥山,面朝嘉陵江,毗邻百岁溪湿地公园,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学校以巴蜀教育理念为骨,以兵团创业精神为魂,在行知教育圣地上默默耕耘,静待花开。2022年9月,学校积极响应“民转公”政策,承接原合川区育才中学乡村... 重庆北新巴蜀中学,背倚华蓥山,面朝嘉陵江,毗邻百岁溪湿地公园,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学校以巴蜀教育理念为骨,以兵团创业精神为魂,在行知教育圣地上默默耕耘,静待花开。2022年9月,学校积极响应“民转公”政策,承接原合川区育才中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中学 民转公 乡村学校少年宫 创业精神 华蓥山 湿地公园 静待花开 教育理念
下载PDF
“成渝地 巴蜀情”艺术展暨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在渝举行
14
《文史杂志》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3年10月18日-20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指导,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成渝地巴蜀情”暨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8日-20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指导,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成渝地巴蜀情”暨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在渝举行。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偕馆员、特约馆员一行20余人赴重庆市出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共重庆市委 国务院参事室 文史研究馆 成渝 馆员 巴蜀
下载PDF
为巴蜀立心 为山水铸魂——漫话姚叶红之山水画作
15
作者 刘昌文 《四川统一战线》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近日,几位天南地北的文友相聚,聊起一个流传已久的现象:因为一首诗,爱上一座城。忽然,一位画界友人另起话题,他说:因为一幅画,巴蜀安个家。大家齐声惊诉:谁的画令你如此痴迷?他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姚叶红的巴山蜀水画,好不令人动心。追... 近日,几位天南地北的文友相聚,聊起一个流传已久的现象:因为一首诗,爱上一座城。忽然,一位画界友人另起话题,他说:因为一幅画,巴蜀安个家。大家齐声惊诉:谁的画令你如此痴迷?他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姚叶红的巴山蜀水画,好不令人动心。追寻其山水的足迹,体悟其旷达的情怀,迎着春风,踏着秋月,品味巴山蜀水之神韵,奔向诗与远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旷达 一幅画 山水画 巴蜀
下载PDF
推动巴蜀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16
作者 冯雅可 《四川党的建设》 2024年第5期60-61,共2页
“梦里依稀,平生事,细数风流多趣。耕东坡,鸿痕雪泥,黄州居不易。临川一梦,还是大江东去……”2月24日,大型历史新编川剧《梦回东坡》在四川省川剧院上演。苏东坡饰演者陈智林以谈谐生动的台词及风格独特的音韵,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苏东... “梦里依稀,平生事,细数风流多趣。耕东坡,鸿痕雪泥,黄州居不易。临川一梦,还是大江东去……”2月24日,大型历史新编川剧《梦回东坡》在四川省川剧院上演。苏东坡饰演者陈智林以谈谐生动的台词及风格独特的音韵,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苏东坡层次丰富、血肉饱满的蜀人形象。谢场时,观众掌声起伏,赞叹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梦回 巴蜀文化 黄州 沉浸式 风格独特 历史新编 陈智林
下载PDF
近代巴蜀文化群体之“失语者”杜钢百
17
作者 马正辉 《巴蜀史志》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近代是中国思想剧烈变革,社会彻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亦为蜀学之关键变革期,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思想革新和社会发展的巴蜀杰出人物。曾师承被誉为“中国传统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②的井研廖季平研习经学,后入读清华国学研究院,师... 近代是中国思想剧烈变革,社会彻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亦为蜀学之关键变革期,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思想革新和社会发展的巴蜀杰出人物。曾师承被誉为“中国传统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②的井研廖季平研习经学,后入读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曾在中国革命、统战、教育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杜钢百(1903—1983)先生,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传统经学 廖季平 思想革新 失语者 王国维 变革期 梁启超
下载PDF
李学勤先生与巴蜀文化研究
18
作者 宋亚飞 陈民镇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在李学勤先生众多的研究领域之中,巴蜀文化研究占据重要地位。他很早便介入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对三星堆青铜器与商文化及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关系、三星堆牙璋的来源等问题有持续探索。他注意结合考古发现,发掘古史传说中的合理因素。对于... 在李学勤先生众多的研究领域之中,巴蜀文化研究占据重要地位。他很早便介入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对三星堆青铜器与商文化及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关系、三星堆牙璋的来源等问题有持续探索。他注意结合考古发现,发掘古史传说中的合理因素。对于两周时期巴蜀地区的青铜器与符号,李先生也有深入的思考。在研究方法上,李先生主张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实物等材料并重,综合多种学科手段加以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李先生主要围绕巴蜀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互动交流展开,注重阐释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学勤 巴蜀文化 三星堆 中华文明
下载PDF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文献典籍档案收集路径与数字化利用研究
19
作者 陈皎娇 谭光月 刘子辉 《华章》 2024年第2期0033-0035,共3页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巴蜀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文献典籍档案是巴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与体现。本文研究了巴蜀历史文化名人文献典籍档案的收集路径,主张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建立档案保护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档案保护整合,提倡面向数...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巴蜀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文献典籍档案是巴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与体现。本文研究了巴蜀历史文化名人文献典籍档案的收集路径,主张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建立档案保护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档案保护整合,提倡面向数字化融合开发多方式多渠道推广巴蜀历史文化名人文献典籍档案。对于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扩大巴蜀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影响力,加快文献典籍档案文化传播维度和速度,更好地发挥文献典籍档案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历史名人 文献典籍 档案收集 数字化利用
下载PDF
基于巴蜀饮食文化的餐具设计研究
20
作者 苏晓慧 郑黄昱缨 《炫动漫》 2024年第2期0284-0286,共3页
巴蜀饮食文化是我国地域性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又展现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巴蜀饮食文化特点的分析,总结了餐具设计应遵循人性化、实用性、艺术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以此提出了一套基... 巴蜀饮食文化是我国地域性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又展现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巴蜀饮食文化特点的分析,总结了餐具设计应遵循人性化、实用性、艺术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以此提出了一套基于巴蜀饮食文化的餐具设计方法。该方法从造型设计、色彩搭配、材质选择和功能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展现巴蜀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现代餐具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饮食文化 餐具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