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预防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胡慧敏 王晓越 +4 位作者 张媛婧 张毅 李怡帆 毛鹏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探究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t-SCS)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带状疱疹病... 目的:探究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t-SCS)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带状疱疹病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M组)和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组(S组)。M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S组给予st-SCS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疼痛、睡眠、生活质量变化,以及并发症与疾病转归情况。结果:最终共纳入168例,其中M组90例,S组78例。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阿森斯睡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及生活质量QL-index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01),且S组改善更加明显(P <0.05)。治疗3个月后,S组PHN的发生率低于M组(P <0.05)。结论:st-SCS可以改善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且对PHN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预防
下载PDF
佐剂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用于50岁以上人群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2
作者 华敏凡 宋沧桑 +3 位作者 李兴德 王国徽 陆维 毛盼盼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1期227-232,共6页
目的 评价佐剂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用于50岁以上人群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决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及相... 目的 评价佐剂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用于50岁以上人群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决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及相关HTA网站,检索时间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性定性分析与比较。结果 共纳入13篇研究,包括4项meta分析/系统评价和9篇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有效性方面,RZV具有更高的有效性、疫苗效力、预防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力和预防带状疱疹眼的效力,优于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和安慰剂;在安全性方面,RZV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包括注射部位发红、肿胀、疼痛;全身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和死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经济学研究方面,RZV更具有经济学优势。结论 基于当前有限的证据,RZV用于50岁以上人群预防带状疱疹和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均较好,但使用时需格外注意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该研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予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带状疱疹 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原文传递
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李益 肖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96-199,共4页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急、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总称。目前,关于ZAP发生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慢性化机制仍不完全明确,针对其疼痛症状尚缺乏特异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造...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急、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总称。目前,关于ZAP发生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慢性化机制仍不完全明确,针对其疼痛症状尚缺乏特异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凭借其准确、无创的优点,在研究处于疾病状态的脑功能活动中取得快速发展,从单纯脑区“定位”逐渐向更具流动性、整体性、关联性的复杂神经网络延申。本文主要针对ZAP患者脑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ZAP患者相关脑区具体分子机制及带状疱疹疼痛慢性化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下载PDF
条带状铁建造的原始矿物组成:进展与问题
4
作者 王长乐 高亮 +5 位作者 谢尚君 张新 彭自栋 董志国 白阳 张连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6,共18页
原生矿物信息作为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研究的最基本命题,是研究BIF成矿规律及其早期地球环境效应的基础。长期以来,将低级变质且保存部分原始矿物及沉积结构的BIF作为研究对象,进而追踪BIF的原始矿物组成与后期演变过程一直是科... 原生矿物信息作为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研究的最基本命题,是研究BIF成矿规律及其早期地球环境效应的基础。长期以来,将低级变质且保存部分原始矿物及沉积结构的BIF作为研究对象,进而追踪BIF的原始矿物组成与后期演变过程一直是科学家们关心的关键问题。目前,关于BIF原始矿物组成主要有三种认识:三价铁的氢氧化物、铁硅酸盐(成分类似于铁蛇纹石和黑硬绿泥石)和绿锈。其中,绿锈为含二价和三价铁的过渡态化合物,仅可见于局部缺氧环境。由于绿锈的亚稳态性质,对于其在类似于前寒武纪的富硅海洋条件下转变成何种矿物及相关转变的具体途径仍不清楚。因而,当前关于原始铁质矿物的争议主要存在于三价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硅酸盐之间,由此引发的对BIF成矿理论及其对古环境指示意义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分歧。本文系统回顾和评述了近年来BIF原始矿物组成研究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认为三价铁的氢氧化物应是BIF最为主要的原始矿物,其次为铁硅酸盐矿物,二者可能在地质历史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然而,支持铁硅酸盐原始成因的现有证据主要为经典的岩相学特征,急需更多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佐证。BIF中现有铁质矿物组合应是原始沉淀物在成岩-变质作用条件下发生转变的产物,相较于成岩早期的菱铁矿,磁铁矿可能形成时间偏晚,究竟是生物-有机质成因抑或是菱铁矿的热化学分解成因亟待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同时考虑到华北作为国际上BIF的重要产区,且发育不同变质级别的太古宙末期BIF,可能完整记录了BIF的全部历程。因此,可立足于华北,在已有的初步工作基础上,深度挖掘,力图为BIF矿物成因演变规律提供进一步约束,极大深化和推动我国BIF的成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铁建造 进展 问题 原始矿物组成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5
作者 王丽霞 季艳萍 +2 位作者 雷芳 余先球 费小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3例发生带状疱疹(12.8%),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19.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患者在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为23.5%(4/17)。23例患者中21例接受含有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2例接受不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21/137,15.3%)高于不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的发生率(2/43,4.7%),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7)。在未采取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21.7%(15/69),而在接受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7.2%(8/111),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65.2%的带状疱疹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预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硼替佐米治疗、AHSCT、肾功能不全均为多发性骨髓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预防与降低带状疱疹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带状疱疹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OS无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基于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带状疱疹 抗病毒预防
原文传递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6
作者 曾林 宋云飞 +4 位作者 单艳 万卫东 张晓兰 张朝钟 王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51-53,65,共4页
为探讨适宜云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2022年选用玉米云瑞668和大豆台湾75-3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模式下不同处理对玉米和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应优先选... 为探讨适宜云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2022年选用玉米云瑞668和大豆台湾75-3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模式下不同处理对玉米和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应优先选用玉米大豆行比4∶4和4∶3模式,山区或半山区推广玉米大豆行比2∶2模式。该研究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云南省保山市及气候类似地区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行比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抑制MIP-1α/CCR1/CCR5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
7
作者 田佳玉 冯丹 +3 位作者 胡焓 张书力 童胜雄 李少军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 探讨槲皮素(Que)对大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及趋化因子配体3(CCL3,即MIP-1α)/C-C趋化因子受体(CCR)1/CCR5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Con组)、PHN组、L-Que组(30 mg/kg)、M-Que组(60 mg/kg)、H-Que组(120 mg/kg... 目的 探讨槲皮素(Que)对大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及趋化因子配体3(CCL3,即MIP-1α)/C-C趋化因子受体(CCR)1/CCR5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Con组)、PHN组、L-Que组(30 mg/kg)、M-Que组(60 mg/kg)、H-Que组(120 mg/kg)以及H-Que+MIP-1α组(120 mg/kg Que+0.4μg/kg重组MIP-1α)。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PWT)、热痛阈值(TWL);试剂盒检测外周组织液腺苷、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腺苷二磷酸(ADP)以及脊髓背角样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脊髓背角病理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IP-1α/CCR1/CCR5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PHN组脊髓背角组织出现破裂现象,神经束排列混乱,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神经元轻微萎缩现象。与Con组相比,PHN组PWT值、腺苷、AMP、ADP水平降低(P<0.05),TWL值、TNF-α、IL-1β水平、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以及MIP-1α、CCR1、CCR5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Que治疗后,大鼠神经束排列杂乱现象有所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神经元萎缩现象减轻;与PHN组相比,L-Que组、M-Que组、H-Que组的PWT值、腺苷、AMP、ADP水平升高(P<0.05),TWL值、TNF-α、IL-1β水平、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以及MIP-1α、CCR1、CCR5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且Que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与H-Que组相比,H-Que+MIP-1α组的PWT值、腺苷、AMP、ADP水平降低(P<0.05),TWL值、TNF-α、IL-1β水平、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以及MIP-1α、CCR1、CCR5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Que可能通过抑制MIP-1α/CCR1/CCR5信号通路减轻大鼠炎症反应,进而减轻PH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趋化因子CCL3 受体 CCR1 受体 CCR5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免疫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勇 边鹊桥 关艳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持续疼痛后遗症,病程可持续多年且治疗效果差。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概述了神经免疫系统及外周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持续疼痛后遗症,病程可持续多年且治疗效果差。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概述了神经免疫系统及外周免疫系统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治疗靶点,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机制 免疫 研究进展 治疗靶点
原文传递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下玉米摘穗机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王鹏 谢守勇 +3 位作者 李明生 陈行政 张小亮 刘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70,共7页
针对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的玉米果穗收获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现状,设计一款自走式小型玉米摘穗机。该机采用纵卧式摘穗辊实现果穗摘取,并通过输送装置收集装袋;采用“Y”型布局的L型小甩刀实现茎秆粉碎。对摘穗过程进行动力... 针对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的玉米果穗收获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现状,设计一款自走式小型玉米摘穗机。该机采用纵卧式摘穗辊实现果穗摘取,并通过输送装置收集装袋;采用“Y”型布局的L型小甩刀实现茎秆粉碎。对摘穗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对粉碎过程进行静力学分析,确定其核心装置设计参数并进行样机试制。以茎秆粉碎长度合格率、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为试验指标进行田间试验,来验证该机设计的合理性。试验表明:在生产率为0.8 hm^(2)/d、果穗籽粒含水率为26.38%、茎秆含水量为71.2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茎秆粉碎长度合格率为92.4%、果穗损失率为2.06%、籽粒破碎率为0.61%。该机设计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能够满足丘陵山地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穗 茎秆粉碎 甩刀 玉米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
下载PDF
躯干部带状疱疹并发脑膜脑炎1例
10
作者 周敏 胡卫武 蒋黎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35-136,共2页
带状疱疹病毒引发中枢神经受累死亡风险较高,本文对1例躯干部带状疱疹并发脑膜脑炎的病例进行分析,该患者经过积极抗病毒治疗,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止痛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其诊治过程可供临床借鉴参考。
关键词 脑炎 水痘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并发症
下载PDF
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影响
11
作者 杨秀环 梁华杰 +3 位作者 李泉 林宗航 苏适夷 李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9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疼痛介质指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疼痛介质指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各30例。治疗A组予以伐昔洛韦治疗,治疗B组则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神经阻滞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疼痛介质指标、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治疗A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B组PSQI评分显著优于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B组血清疼痛介质指标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治疗B组β-内啡肽(β-EP)指标明显高于治疗A组,血浆P物质(SP)及一氧化氮(NO)指标则明显低于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B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治疗B组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A组,而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则明显低于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发生的头晕、胃肠不适及皮肤瘙痒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其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血清疼痛介质指标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昔洛韦 神经阻滞 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睡眠质量 疼痛介质指标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临床药师对结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致带状疱疹的药学监护
12
作者 徐韬 汪皖青 +3 位作者 朱建国 李轶 侯幸赟 伊佳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结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致带状疱疹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结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伴发带状疱疹的治疗过程。该患者确诊结肠癌采用化疗联...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结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致带状疱疹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结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伴发带状疱疹的治疗过程。该患者确诊结肠癌采用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2周期后出现带状疱疹。医师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500 mg抗病毒治疗、肌肉注射腺苷钴胺1.5 mg营养神经、外用涂抹炉甘石洗剂适量。临床药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带状疱疹诊疗规范,协助临床医师优化抗病毒药物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药物选择及临床应用,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临床医师采纳药师建议;患者经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继续行抗肿瘤治疗。结论在结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伴发带状疱疹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完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安全合理用药教育和药学监护,对保证治疗有效性、实现药师专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化疗 西妥昔单抗 带状疱疹 药学监护
原文传递
加巴喷丁联合短时程神经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杨秀环 梁华杰 +3 位作者 李泉 林宗航 苏适夷 李恒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短时程神经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3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短时程神经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3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治疗,观察组同样剂量加巴喷丁联合短时程神经电刺激,均治疗4周。于患者治疗前(T_(0))及治疗后1周(T_(1))、2周(T_(2))、4周(T_(3))、2个月(T_(4))、3个月(T_(5))、6个月(T_(6))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睡眠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01);观察组治疗后相同时间点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57%(10/3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短时程神经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高,总体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 急性期 加巴喷丁 短时程神经电刺激 视觉模拟评分 睡眠质量
下载PDF
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周永红 刘一枝 李玲芳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1期174-178,194,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HZ)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老年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82例老年HZ患者的病例资料。描述性分析老年HZ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HZ)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老年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82例老年HZ患者的病例资料。描述性分析老年HZ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HZ患者临床特征的描述性分析显示,发病季节主要为秋季31例(37.80%),发病部位主要为胸背神经区33例(40.24%),诱发因素主要为病毒感染30例(36.59%),临床表现分型主要为坏疽型33例(40.24%)。伴有前驱疼痛的HZ患者34例(41.46%)。发生后遗神经痛的HZ患者25例(30.49%)。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后遗神经痛的HZ患者中年龄≥75岁、临床表现分型为坏疽型、伴随前驱疼痛、急性期重度疼痛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后遗神经痛的HZ患者(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3.401)、临床表现分型为坏疽型(OR=2.601)、急性期重度疼痛(OR=4.319)是老年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HZ患者发病可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坏疽型HZ常见,发病部位多见为胸背神经区。老年HZ患者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年龄≥75岁、坏疽型HZ、急性期疼痛越重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止痛如神汤在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
15
作者 洪勇 陈胜男 岳思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目的:观察止痛如神汤在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 目的:观察止痛如神汤在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口服止痛如神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2,P=0.003)。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4周、12周,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4周、12周两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治疗顺利,治疗期间无过敏、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止痛如神汤,具有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对睡眠质量改善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痛如神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脾虚湿蕴 疼痛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对PainVision知觉痛觉定量分析仪的影响
16
作者 梁丽 孙雯 +1 位作者 孙青 何晓玲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27-429,共3页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睡眠质量对PainVision知觉痛觉定量分析仪的影响。方法选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200例,男女不限,年龄62~80岁,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PainVision知觉痛觉定量分析...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睡眠质量对PainVision知觉痛觉定量分析仪的影响。方法选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200例,男女不限,年龄62~80岁,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PainVision知觉痛觉定量分析仪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分别记录者入院时(T 0)、治疗后第1天(T 1)、治疗后第3天(T 2)和治疗后第7天(T 3)患者PSQI总分和PainDegree(PD)值,以PD值>300为切点,对PHN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与入院时相比较,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PSQI的总分、PD值明显降低,PSQI、PD成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抽烟、饮酒的患者中PSQI总分与PD值存在一定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N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且睡眠障碍会对PainVision知觉痛觉定量分析仪存在一定影响,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重视PHN患者的睡眠,同时加强此方面的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PainVision知觉-痛觉 PSQI睡眠障碍
下载PDF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连续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17
作者 高谦 李宝福 +2 位作者 刘冰 王春满 李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究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连续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208例顽固性PHN患者为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4例。对照组接受CT引导下脉冲射频治... 目的探究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连续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208例顽固性PHN患者为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4例。对照组接受CT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临床有效率、镇痛补救情况、睡眠质量,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随访期间,4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联合组103例,对照组101例。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2%(P<0.05)。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的时间、组间、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联合组VAS、A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镇痛补救次数低于对照组,曲马多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联合组血清HMGB1、IL-1β、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连续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PHN,能有效减轻神经炎性损伤,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其镇痛效果及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CT引导下脉冲射频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脉冲射频 连续神经阻滞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络病”理念下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新进展
18
作者 胥文娟 吴玲民 +2 位作者 尹晓慧 薛雁文 赵霞 《甘肃医药》 202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治疗存在诸多难点。瘀毒蕴结损伤络脉,气血阴阳失和,形成“病络”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根本病机。持续性“身痛如被杖“”触衣痛”为其发病特点。本文在络病理论指导下,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机及...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治疗存在诸多难点。瘀毒蕴结损伤络脉,气血阴阳失和,形成“病络”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根本病机。持续性“身痛如被杖“”触衣痛”为其发病特点。本文在络病理论指导下,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机及发病特点,明确通络止痛的治疗原则,确立拔除“病络”之毒邪,修复络损、恢复络脉功能、消除疼痛的治疗目标,探寻有效的干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络病 中医特色疗法
下载PDF
球后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漆涛 刘爱琳 +4 位作者 刘祥波 钟超 吉冰 罗锐 刘斌 《中医研究》 2024年第3期59-61,共3页
目的:观察球后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单侧眼部病变的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眼周取穴患侧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睛明、四白,远端取双... 目的:观察球后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单侧眼部病变的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眼周取穴患侧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睛明、四白,远端取双侧穴合谷、曲池、太冲、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留针20~30 min,其间间断行针,保持得气感,1次/d,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后穴位注射治疗,将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25 mL、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加入生理盐水共10 mL制成混合药液,用吸取过混合药液的一次性医用无菌注射器针头在球后穴处垂直刺入皮肤,并靠眶下壁垂直进针约3 cm,回抽注射器无回血即可缓慢推注混合药液3 mL,1次/d,5次为1个疗程。观察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评分、眼部症状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组治疗结束后第1天、第7天、第30天、第90天的NRS评分和眼部症状评分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1)。两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后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症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球后穴位注射 针刺 数字评定量表评分 眼部症状评分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疼痛部位评估图谱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杨光宇 贾红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3-1217,共5页
对带状疱疹的发生部位、皮损面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部位评估图谱进行综述,以期为准确评估疼痛、精确评价治疗护理效果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疼痛 评估 图谱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