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钟凤林 张彤 +1 位作者 王正谦 雷春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19-220,共2页
关键词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 功能重建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2
作者 唐玉华 姚海静 李琳琳 《中国美容医学》 2025年第3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3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行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 目的:探讨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3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行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手功能恢复情况[密歇根手功能评分(Michigan hand outcomes questionnaire,MHQ)]、创面修复外观、瘢痕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纽卡斯尔护理满意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ale,NSNS)]。结果:护理后,观察组MH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创面修复外观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瘢痕评分、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能更好地恢复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后的手功能,改善创面外观和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背血管岛状皮 手部软组织缺损 护理
下载PDF
八例术前误判致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失败分析
3
作者 粱钢 孙建平 杨建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214,共2页
有关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应用成功的经验较多,而对其失败的反思则涉猎较少,其中由术前误判所造成失败的病例则更少见报道。2003年2月至2011年6月,我们应用34种带血管蒂组织瓣为162例四肢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了修复,其中由术前误判... 有关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应用成功的经验较多,而对其失败的反思则涉猎较少,其中由术前误判所造成失败的病例则更少见报道。2003年2月至2011年6月,我们应用34种带血管蒂组织瓣为162例四肢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了修复,其中由术前误判所造成的失败病例共8例,失败率为4.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 误判 失败病例 组织缺损 失败率
原文传递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在骨科的应用(附252例报告)
4
作者 杨志明 饶书城 +2 位作者 张世琼 杨天府 李志铭 《华西医讯》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19-321,共3页
作者报道自1985年以来,采用邻近带血管蒂组织辦移位,修复上肢、下肢、躯干的组织缺损及重建功能共252例,失败6例,成活246例。文章讨论了组织辦选择原则、手术设计及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 血管 组织 移位 骨科
原文传递
桥式交叉不吻合血管带蒂组织瓣移位术在骨科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5
作者 丁广甫 倪俊强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9期134-134,共1页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是把带有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骨瓣等通过局部转移或移位的方法,来修复临近组织缺损,重建功能,再造器官或改善外形。由于组织瓣内包含有营养血管,因而不同于传统之随意皮瓣,切取范围不受长宽比例的限...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是把带有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骨瓣等通过局部转移或移位的方法,来修复临近组织缺损,重建功能,再造器官或改善外形。由于组织瓣内包含有营养血管,因而不同于传统之随意皮瓣,切取范围不受长宽比例的限制,手术可以一次完成,术后所转移的组织瓣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组织愈合快。与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移位术相比,其不需吻合血管,不需特殊设备,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外科各领域,特别在骨科创伤修复中愈来愈显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移位 不吻合血管 创伤修复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 桥式交叉 应用 骨科 局部转移
下载PDF
结合DCE-MRI对比经外科脱位入路联合打压植骨术与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治疗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权力 孙家豪 +1 位作者 夏天卫 沈计荣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28-430,共3页
目的: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对比经外科脱位入路(SHD)联合打压植骨术(IBG)与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PVIBGT)两种不同术式治疗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12年1月—2022年... 目的: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对比经外科脱位入路(SHD)联合打压植骨术(IBG)与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PVIBGT)两种不同术式治疗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12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A组(SHD-IBG治疗)和B组(PVIBGT治疗)。基于髋关节Harris评分、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远期疗效,并采用DCE-MRI技术分析两组术后2年股骨头内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术后2年,A组保髋成功率为93.3%,B组保髋成功率为86.7%。两组术后1年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A组术前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69.5分,术后1年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81.5分,术后2年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73.6分;B组术前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70.7分,术后1年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78.9分,术后2年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72.5分。两组患者术后1年及术后2年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CE-MRI技术分析可知,与术前相比,术后2年两组股骨头坏死区血流灌注均增加,修复反应区高灌注情况均改善。结论:结合DCE-MRI技术,通过对比分析SHD-IBG与PVIBGT治疗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发现两种术式均能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展,其中SHD-IBG的临床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脱位 打压植骨 血管髂骨转移 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带蒂组织瓣移位术修复膝关节周围的较大创面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伟 侯春林 +2 位作者 陈爱民 匡勇 刘祖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S008-S009,共2页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 创面修复 组织移位
下载PDF
国内带血管蒂骨、骨膜瓣移位术近况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振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四肢骨缺损、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等病损的治疗历来是骨科医生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已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初现曙光。在早期阶段,因仅有少量供区可供选择,所采用的多为吻合血管的骨或骨膜瓣游离移... 四肢骨缺损、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等病损的治疗历来是骨科医生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已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初现曙光。在早期阶段,因仅有少量供区可供选择,所采用的多为吻合血管的骨或骨膜瓣游离移植,而游离组织瓣移植则存在着手术创伤大、费时长和难度较高等不足之处。此后,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遂涌现出许多骨移植供区,使带血管蒂的骨、骨膜瓣局部移位植骨的应用日益增多,逐渐超过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原先应用主干血管为蒂的骨、骨膜瓣也多由非主干血管蒂所替代,后者为供肢保留着原有的主要血供,此种选择是非常合理的。在这个领域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99年,笔者曾为之作一概述。本世纪以来,随着解剖观测与临床应用的深入,国人开拓并筛选出更多具备操作简易、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的优良供区,遍及四肢骨骼的大多数部位,而对同一组织瓣还可采用不同的血管蒂,让我们有充裕余地为患者选择最佳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移位 血管 游离组织移植 显微外科技 临床应用 国内 骨缺血性坏死 游离移植
原文传递
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仲宁 喻爱喜 +2 位作者 陶圣祥 祝少博 张建华 《医学新知》 CAS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为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隐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在 84 .33%的情况下共干于膝... 目的 为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隐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在 84 .33%的情况下共干于膝降动脉 ,膝降动脉在距股骨内侧髁上平均 8.4 2cm处发出 ,起始处外径 (1.79± 0 .32 )mm ,走行 (4.0 2± 2 .2 0 )cm后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起始部外径 (1.14± 0 .2 3)mm ,营养缝匠肌的下 1/3段和膝内侧上部的皮肤。隐动脉终末支分布于小腿内侧上段皮肤 ,并在鹅足区附近皮下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有恒定的吻合。膝降动脉关节支主干长 (6 .0 7± 0 .98)cm ,起始部外径 (1.19± 0 .2 3)mm ,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结论 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和 (或 )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组织移位 解剖学 组织结构 岛状皮
下载PDF
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鹏程 王世松 +1 位作者 杜敦进 杨泗华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第2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 胫前软组织缺损 治疗 比目鱼肌移位
下载PDF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踝周部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振宇 陈振光 《医学新知》 CAS 2003年第3期160-162,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组织 修复 踝周部 组织缺损 皮神经营养血管
下载PDF
彩超探查下肢血管引导带蒂皮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杨丽 唐蓉 刘影 《西部医学》 2008年第6期1259-1260,共2页
目的探讨彩超检查对下肢血管引导带蒂皮瓣移位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小腿、踝部、后跟部、足部皮肤缺损患者的局部皮瓣修复行术前彩超检查定位,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定位准确(占93.75%),其中28例术后伤口愈合良好,2例... 目的探讨彩超检查对下肢血管引导带蒂皮瓣移位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小腿、踝部、后跟部、足部皮肤缺损患者的局部皮瓣修复行术前彩超检查定位,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定位准确(占93.75%),其中28例术后伤口愈合良好,2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因小腿肿胀探查血管失败。结论彩超探查腓动脉穿支及小隐静脉引导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局部旋转皮瓣治疗下肢皮肤缺损,方法简便、准确,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引导 下肢血管 移位
下载PDF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护理
13
作者 杨银兰 张丹丹 王金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3期1623-1624,共2页
目的推行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04-2007年来320例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的护理。结果320例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无1例因护理不到位而致手术失败,病人满意。结论利用护理手段可使带血管蒂组织瓣... 目的推行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04-2007年来320例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的护理。结果320例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无1例因护理不到位而致手术失败,病人满意。结论利用护理手段可使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病人顺利度过肢体强迫期、情绪不稳定期,适时的专科指导可促进病人肢体感觉、触觉、外现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组织 移位 修复 手部创面 护理
下载PDF
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手术护理
14
作者 易春梅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S1期257-,共1页
关键词 组织 护理 血管 下颌骨缺损 腓骨 下肢骨
下载PDF
带跗外侧血管蒂骰骨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王平年 严永祥 +3 位作者 曹文华 刘仁寿 常巍 龚泰芳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15-115,共1页
关键词 跗外侧血管骰骨 移位 距骨颈骨折
下载PDF
带血管蒂岛状筋膜瓣移位关节内成形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摘要)
16
作者 赵炬才 《医学研究杂志》 1993年第4期30-30,共1页
因外伤、感染、类风湿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关节强直或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骨科领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了数十年的努力,可目前仍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人工假体置换虽得以较广泛的应用,但只... 因外伤、感染、类风湿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关节强直或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骨科领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了数十年的努力,可目前仍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人工假体置换虽得以较广泛的应用,但只适用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对青壮年患者仍然列为禁忌或相对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筋膜移位 岛状 人工假体置换 病灶清除 软骨块 自体组织 功能障碍 功能位 功能锻炼
下载PDF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植术的整体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丽红 吴娟 李向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382-2383,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组织移植 整体护理
下载PDF
四肢带血管蒂骨(膜)瓣移位术新供区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发惠 《解剖与临床》 1998年第3期117-121,共5页
目的:介绍上、下肢带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位术新供区的解剖学依据,指导术式设计和推广应用。方法:综合作者近年新发掘的四肢骨瓣、骨膜瓣新供区的解剖学资料,针对性地设计了常用的移位术式。结果:这一批供区以非主干知名血管或主干血... 目的:介绍上、下肢带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位术新供区的解剖学依据,指导术式设计和推广应用。方法:综合作者近年新发掘的四肢骨瓣、骨膜瓣新供区的解剖学资料,针对性地设计了常用的移位术式。结果:这一批供区以非主干知名血管或主干血管的小分支为血管蒂,设计的骨瓣、骨膜骨瓣.顺行或逆行移位修复四肢骨不连、骨缺损、骨缺血性坏死,临床应用获得了可靠的治疗效果。结论:四肢带血供的骨(膜)瓣移位术供区,术式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功能影响很小,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血管 移位 新供区 解剖学 骨膜移位
全文增补中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加股骨头髓腔减压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建宁 邓仁椿 +1 位作者 张汉华 黄志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2期1529-1530,共2页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15例22~50岁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选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加股骨头减压术。结果:术后15例经3~5年的随诊,14例股骨颈骨折愈合好,无股骨头坏死情况,效果满意。结论:青壮年股骨颈...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15例22~50岁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选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加股骨头减压术。结果:术后15例经3~5年的随诊,14例股骨颈骨折愈合好,无股骨头坏死情况,效果满意。结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供的改善和重建是治疗的关键。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加股骨头髓腔减压术不失为治疗该种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青壮年 血管髂骨移位 股骨头髓腔减压 股骨头血供 治疗
下载PDF
带血管蒂旋前方肌骨瓣移位术
20
作者 张世琼 杨志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1988年第3期20-21,共2页
我科从1986年以来,采用以骨间掌侧血管为蒂的旋前方肌骨瓣移位术治疗陈旧性尺、桡骨骨折、肱骨下端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共6例,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为21~62岁,交通事故致伤3例,工业机械致伤3例;... 我科从1986年以来,采用以骨间掌侧血管为蒂的旋前方肌骨瓣移位术治疗陈旧性尺、桡骨骨折、肱骨下端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共6例,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为21~62岁,交通事故致伤3例,工业机械致伤3例;尺、桡骨陈旧骨折不愈合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位 旋前方肌 血管 陈旧骨折 桡骨骨折 骨缺损 骨间掌侧神经 骨间掌侧动脉 骨膜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