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细胞周期检查排除/确认遗传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患儿
1
作者 Heinrich T. Prowald C. +2 位作者 Friedl R. H.Hoehn 高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年第8期38-38,共1页
Ataxia telangiectasia(AT)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multisystem disorder with increased radiosensitivity and cancer susceptibility.The responsible gene(ATM)consists of 66 exons and a coding region of 9171 bp which prec... Ataxia telangiectasia(AT)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multisystem disorder with increased radiosensitivity and cancer susceptibility.The responsible gene(ATM)consists of 66 exons and a coding region of 9171 bp which precludes direct seq uencing as a screening assay for confirmation or exclusion of the clinical suspi cion of AT.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330 patients referred for the exclusion of AT were exposed to ionizing radiation(IR)and incubated for 72 h i n the presence of phytohemagglutinin.Using bivariate BrdUHoechst/ethidium brom ide flowcytometry,the following cell cycle parameters were ascertained:(1)pro portion of non-proliferating(G0,G1)cells as a measure of mitogen response,(2)proportion of first-cycle G2-phase cells relative to the growth fraction(G2 /GF)as a measure of radiosensitivity.Of the cases tested,94.2%could be unequ ivocally assigned either to the AT-negative or the AT-positive group of patien ts.Of the AT-positive cases,11 were confirmed by ATM mutation analysis.Ninet een cases presented with non-conclusive results,mostly due to poor mitogen res ponse;however,a combination of cellcycle data with serum AFP concentrations le d to the exclusion of AT in all but two of the uncertain cases.Substitution of ionizing radiation by the radiomimetic bleomycin was additionally tested in a sm all series of patients.We conclude that cell-cycle testing complemented by ser um AFP measurements fulfills the criteria as a rapid and economical screening pr ocedure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juvenile ataxi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共济失调 毛细血管扩张 细胞周期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功能障碍性疾病 流式细胞分析仪 Hoechst 患儿 检查 疑似患者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的骨骼代谢研究与治疗现状
2
作者 杨广娥 王训 杨任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2-114,共3页
肝豆状核变性(HLD)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之一,1912年Wilson对其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故亦称为Wilson病(WD)。WD基因于1993年被成功克隆。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骨骼代谢 治疗 WILSON病 遗传性疾病 病理特征 WD基因
下载PDF
3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驱铜治疗后脑电图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钟平 杨任民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3年第2期74-75,共2页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HLD)患者驱铜治疗前后脑电图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脑电图异常的 30例HLD患者 ,驱铜治疗后复查脑电图 ,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HLD患者驱铜治疗后其脑电图基本节律好转 ,波率显著加快 (P <...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HLD)患者驱铜治疗前后脑电图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脑电图异常的 30例HLD患者 ,驱铜治疗后复查脑电图 ,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HLD患者驱铜治疗后其脑电图基本节律好转 ,波率显著加快 (P <0 0 1) ,慢波显著减少 (P <0 0 5 ) ,脑电图的改善与临床好转显著相关。结论 :HLD患者驱铜治疗后 ,脑电图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脑电监测有助于判断HLD患者驱铜治疗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脑电图 临床疗效 治疗 临床预后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下载PDF
Wilson病的神经心理功能障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共强 胡文彬 胡纪源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147-150,共4页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除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Kayser-Fleisher环外还常有包括智力、记忆等在内的多种神经心理学功能损害表现。1912年Wilson首先报...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除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Kayser-Fleisher环外还常有包括智力、记忆等在内的多种神经心理学功能损害表现。1912年Wilson首先报道WD的认知能力的下降,Cumming在1986年第1个描述WD存在皮质下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神经心理学 心理功能障碍 代谢障碍性疾病 染色体隐性遗传 肝豆状核变性 锥体外系症状 皮质下痴呆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雷 胡纪源 杨任民 《安徽医学》 2007年第2期160-162,共3页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障碍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 精神症状 肌张力障碍 言语不清 癫痫发作
下载PDF
驱铜治疗及护理干预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国 杨海燕 +3 位作者 汪萍 金艳 韩永升 胡文彬 《医学信息》 2012年第8期226-226,共1页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lar degeneration,HLD)系铜代谢障碍致使铜在肝脏和脑等全身组织器官中沉积而发病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可出现肝损伤或,及震颤、肌僵直、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症状。我科采用综合驱铜治...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lar degeneration,HLD)系铜代谢障碍致使铜在肝脏和脑等全身组织器官中沉积而发病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可出现肝损伤或,及震颤、肌僵直、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症状。我科采用综合驱铜治疗及护理干预,治疗效果确切,现对我院54例HLD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护理干预 疗效观察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患者 锥体外系症状 代谢障碍
下载PDF
基因诊断确诊仅中脑和脑桥异常影像表现的Wilson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淼 田力 +1 位作者 薛维爽 滕伟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99-400,共2页
Wilson病(W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疾病,患病率为1/30000,携带者频率为1/(150。180)。这种疾病是由于13q14.3的ATPTB基因突变,导致过量的铜在肝脏聚集,达到饱和后释放入血。
关键词 WILSON病 影像表现 基因诊断 遗传性代谢 脑桥 中脑 确诊 染色体隐性
下载PDF
铜与肝豆状核变性
8
作者 胡红萍 刘丽英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第18期2422-2422,共1页
关键词 代谢障碍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 染色体隐性遗传 遗传性代谢障碍 脑部变性疾病 锥体外系症状 进行性加重 角膜色素环
下载PDF
婴儿枫糖尿症并代谢障碍性肢端皮炎病1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佳佳 王峤 +5 位作者 曹冰燕 吴迪 向欣 徐教生 徐子刚 巩纯秀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903-1905,共3页
皮肤损害是先天遗传代谢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合并症之一。代谢障碍性肢端皮炎(AD)[1]是一种新命名的类似肠病性肢端肠炎(AELE)的罕见皮损,是一种与锌缺乏无关的先天遗传代谢疾病患儿缺乏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表现。枫糖尿症(MSUD)为支链氨... 皮肤损害是先天遗传代谢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合并症之一。代谢障碍性肢端皮炎(AD)[1]是一种新命名的类似肠病性肢端肠炎(AELE)的罕见皮损,是一种与锌缺乏无关的先天遗传代谢疾病患儿缺乏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表现。枫糖尿症(MSUD)为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现报道1例经典型MSUD限制天然饮食后并AD的患儿,在国内首次提出AD的命名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代谢疾病 肢端皮炎 枫糖尿症 障碍性 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氨基酸代谢障碍 婴儿 必需氨基酸
原文传递
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续)肝豆状核变性综合征(Wilson综合征)
10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年第2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肝豆状核变性综合征 染色体隐性遗传 神经精神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 WILSON 代谢障碍 脑变性疾病 角膜色素环 肝硬化 高血糖
原文传递
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罗小平 张李霞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49-251,共3页
关键词 遗传代谢疾病 临床诊治 染色体隐性遗传 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代谢 代谢产物 代谢缺陷病
原文传递
120例肝豆状核变性肾脏声像图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苏增锋 胡文彬 +3 位作者 胡纪源 孙国 韩咏竹 杨任民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7年第8期502-503,共2页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肾脏声像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声像图分析 WILSON病 病理基础 主要表现 脏器损害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与康复
13
作者 张晶 《科学生活》 2024年第11期2-3,共2页
一、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铜转运ATP酶β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在铜在肝脏和豆状核区聚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和肝功能异常。该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具有家... 一、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铜转运ATP酶β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在铜在肝脏和豆状核区聚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和肝功能异常。该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具有家族遗传性,而且容易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代谢障碍 家族遗传性 豆状核 肝功能异 染色体隐性遗传 基因突变 治疗与康复
原文传递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20例分析
14
作者 范玲 王月齐 《基层医学论坛》 2012年第5期551-552,共2页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前,且因本病发病率低,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近15年来收治的20例儿童病例诊治经过分析如下.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儿童 WILSON病 症状不典型 发病年龄 发病率
下载PDF
影响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因素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小春 王亮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847-848,共2页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临床观察 预后因素 肝型 WILSON 肝脏受损 首发症状
下载PDF
Gitelma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蔚菁 陈海冰 包玉倩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76,共3页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又称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966年由Gitelman等Ⅲ首次发现,病因为肾单位远曲小管氯化钠重吸收障碍。临床特征包括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同时伴...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又称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966年由Gitelman等Ⅲ首次发现,病因为肾单位远曲小管氯化钠重吸收障碍。临床特征包括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同时伴有低镁血症、低尿钙、正常或偏低的血压、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脏病理检查示。肾小球旁器增生。GS的发病率较低且临床对其认识不足,现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TELMAN综合征 文献复习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代谢性碱中毒 内分泌代谢 上海交通大学 低镁血症 低钾血症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曦 梁秀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染色体隐性遗传 代谢障碍性疾病
下载PDF
儿童Gitelman综合征合并横纹肌溶解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8
作者 石凯丽 杜东海 +3 位作者 韩虹 李秀萍 杜丽君 唐宇晖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1期1886-1887,共2页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是一种病变部位在肾小管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和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病因很多,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是一种病变部位在肾小管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和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病因很多,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损伤及其细胞膜受损的疾病,并伴有离子、酶类和蛋白质等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入血.RM常引起细胞内钾离子进入血液而导致高钾血症.本例患儿以肢体疼痛起病,存在横纹肌溶解,并伴有低钾血症,最终通过基因诊断为GS,现将该病例资料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溶解症 GITELMAN综合征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文献复习 儿童 低钾血症 代谢性碱中毒
下载PDF
晚发型戊二酸尿症Ⅱ型1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士文 马维娅 沈定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0-240,共1页
关键词 晚发型 Ⅱ型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尿 代谢疾病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1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宁 《淮海医药》 2004年第2期144-145,共2页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护理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 心理疏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