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mRNA检测试验对不同年龄人群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
1
作者 宋瑞雪 董静 +7 位作者 姚明旭 贾红彦 李自慧 孙琦 朱传智 杜博平 邢爱英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 mRNA检测技术对不同年龄组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和深圳市第...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 mRNA检测技术对不同年龄组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且完成IP-10 mRNA检测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590例。剔除诊断不明确200例,共1390例纳入分析。根据诊断结果分为确诊结核病组(475例)、临床诊断结核病组(518例)、非结核病组(397例)。按照年龄将入组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1062例和老年组(60~95岁)328例。在不同年龄组中,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IP-10 mRNA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中青年组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721/799,95%CI:87.9%~92.1%)和68.8%(170/247, 95%CI:62.6%~74.4%),老年组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159/181,95%CI:82.0%~92.0%)和54.7%(76/139,95%CI:46.0%~63.1%)。两个年龄组间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2,P=0.337),但中青年组IP-10 mRNA检测的特异度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4,P=0.006)。随年龄增长,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3,P=0.288),特异度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Z=-2.846,P=0.004)。结论:IP-10 mRNA检测对中青年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更有价值;考虑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受年龄影响较小,可能有助于在老年人群中应用该技术进行结核感染的主动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诊断 鉴别 干扰素 干扰素诱导剂
下载PDF
端粒酶、γ-干扰素、腺苷酸脱氨酶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诊断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分析
2
作者 由振华 黄锦宏 +3 位作者 赵云根 顾宇平 程易 凌春华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 评价端粒酶、γ-干扰素(IFN-γ)、腺苷酸脱氨酶(ADA)及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在诊断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早期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组)和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肿瘤组),分别在治疗前抽取患者胸腔... 目的 评价端粒酶、γ-干扰素(IFN-γ)、腺苷酸脱氨酶(ADA)及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在诊断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早期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组)和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肿瘤组),分别在治疗前抽取患者胸腔积液及空腹血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端粒酶的含量和IFN-γ的浓度,应用比色分析法检测ADA的活性,采用Elispot斑点计数检测T-SPOT.TB阳性率。结果 结核组和肿瘤组的端粒酶含量分别为(1.46±0.73)×10~(-3) nmol/L和(3.34±1.72)×10~(-3) nmol/L,结核组端粒酶含量低于肿瘤组(P<0.01);结核组和肿瘤组的IFN-γ含量分别为(137.44±38.93) U/L和(27.94±8.46) U/L,ADA含量分别为(68.42±9.58) U/L和(15.39±4.43) U/L,2组患者IFN-γ含量和ADA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组IFN-γ浓度、ADA活性及T-SPOT.TB阳性率均高于肿瘤组(P<0.01)。联合应用端粒酶、IFN-γ、ADA及T-SPOT.TB 4个诊断指标的诊断试验鉴别诊断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为0.974,特异度为0.974。结论 联合应用端粒酶、IFN-γ、ADA及T-SPOT.TB 4个诊断指标的诊断试验在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Γ-干扰素 腺苷酸脱氨酶 T细胞斑点试验 结核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的稳定表达鸭干扰素-γ细胞株的构建
3
作者 陈柳 倪征 +5 位作者 刘可姝 叶伟成 华炯钢 云涛 朱寅初 张存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08-212,共5页
干扰素-γ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能力的细胞因子之一。为了建立稳定表达鸭干扰素-γ(duIFN-γ)的细胞系,本研究优化并合成了duIFN-γ基因,插入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GIII-CMV-GFP-2A-Puro,获得重组质粒plenti-IFN,将plenti-... 干扰素-γ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能力的细胞因子之一。为了建立稳定表达鸭干扰素-γ(duIFN-γ)的细胞系,本研究优化并合成了duIFN-γ基因,插入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GIII-CMV-GFP-2A-Puro,获得重组质粒plenti-IFN,将plenti-IFN与辅助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筛选出了携带duIFN-γ基因的重组慢病毒rlenti-IFN,将该病毒感染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和抗性加压筛选法,筛选出了30个具有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的单克隆细胞系。利用RT-qPCR荧光定量法对这些单克隆细胞的duIFN-γ mRNA水平进行检测,筛选出了duIFN-γ mRNA水平最高的1个单克隆细胞,对其进行扩大培养,获得了1株稳定细胞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duIFN-γ稳定表达于该细胞系中。本研究获得了1株稳定表达duIFN-γ蛋白的细胞系,该研究为开展duIFN-γ生物学功能研究、建立duIFN-γ检测方法及生产廉价鸭(禽)用干扰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慢病毒 CHO细胞 稳定表达
下载PDF
激光联合干扰素治疗对阴道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微生态、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薛巧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目的分析激光联合干扰素对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炎症因子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60例VAI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二氧化碳(CO_(2))激光治疗,研究组患者通过CO_(2)激光联合干... 目的分析激光联合干扰素对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炎症因子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60例VAI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二氧化碳(CO_(2))激光治疗,研究组患者通过CO_(2)激光联合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Toll样受体2(TLR2)];生存素(Survivin)、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NF-α(9.66±0.43)ng/L、IL-10(8.83±0.54)ng/L、TLR2(6.31±0.2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2.09±0.78)、(10.79±1.36)、(7.95±0.4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Survivin阳性表达率(24.45±2.97)%、Ki-67阳性表达率(20.71±2.49)%低于对照组的(36.21±3.96)、(40.5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与对照组的10.00%(3/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VAIN患者给予VAIN患者激光联合干扰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指标及Survivin、Ki-67表达情况,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干扰素 阴道上皮内瘤变 阴道微生态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血清4型禽腺病毒感染LMH细胞后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5
作者 万丽军 王盛 +12 位作者 谢芝勋 任红玉 谢丽基 范晴 罗思思 李孟 张艳芳 曾婷婷 黄娇玲 张民秀 谢志勤 李小凤 韦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81-2090,共10页
【目的】了解鸡肝癌细胞(LMH)感染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后干扰素(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量变化,为研究FAdV-4与ISGs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将FAdV-4感染LMH细胞,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病变,并收集感染0、12、2... 【目的】了解鸡肝癌细胞(LMH)感染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后干扰素(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量变化,为研究FAdV-4与ISGs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将FAdV-4感染LMH细胞,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病变,并收集感染0、12、24、36、48、60、72、84和96 h的细胞样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点IFN-α和IFN-β及ISGs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LMH细胞感染FAdV-448 h时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在感染12 h后,FAdV-4快速增殖,60 h时达到峰值;感染病毒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IFN-α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12和24 h,IFN-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在36 h时迅速上调表达至峰值(P<0.05),在48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时间点的表达量有所下降且趋于稳定,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SG 12、IFIT 5及DDIT 4基因在感染前期变化不大,在感染后36 h时迅速上调,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P<0.05);ZFP 313、IFITM 3及Viperin基因在感染前期表达量变化不大,随后在36 h迅速上调表达至峰值(P<0.05),在48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时间点的表达量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CD 47、OAS和PKR基因均呈现下调表达。【结论】在FAdV-4感染LMH细胞后,IFN及多种ISGs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LMH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表明这些天然免疫因子可能在抗FAdV-4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 LMH细胞 干扰素 干扰素刺激基因 转录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替诺福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芳芳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8期908-911,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替诺福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乱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8例。A组给...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替诺福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乱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8例。A组给予替诺福韦酯片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2(IL-2)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转换率和ALT复常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低于A组,两组患者白蛋白(ALB)均升高且B组升高幅度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29、27.253、30.580、11.76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均升高,且B组升高幅度大于A组,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4(IL-4)均降低,且B组降低幅度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77、7.614、24.624、1.609,P<0.05);B组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1、4.800、4.019、4.909,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替诺福韦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替诺福韦 肝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羧甲司坦口服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
7
作者 张利敏 张华茹 +1 位作者 王东英 宋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352-35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单药与联合羧甲司坦口服溶液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 目的分析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单药与联合羧甲司坦口服溶液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组接受羧甲司坦口服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缓解时间、气道炎症相关因子[趋化因子配体3(CCL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α1-酸性糖蛋白(α1-AG)]、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气促、喘息、咳嗽、肺部音等症状缓解时间降低(P<0.05)。治疗4、7 d后,两组CCL3、HMGB1、α1-AG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羧甲司坦口服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可抑制气道炎症,调节机体免疫,促进症状缓解,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羧甲司坦口服溶液 重组人干扰素Α1B T淋巴细胞 趋化因子配体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Α1-酸性糖蛋白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小儿传染性软疣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陈俊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4期67-69,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小儿传染性软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滨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的84例传染性软疣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分组法分为参照组(42例)与试验组(42例)。参照组采用夹疣治疗,试...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小儿传染性软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滨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的84例传染性软疣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分组法分为参照组(42例)与试验组(42例)。参照组采用夹疣治疗,试验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 <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小儿传染性软疣的临床效果较好,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传染性软疣 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 复发率
下载PDF
Mindin蛋白在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9
作者 王怡恺 吴凤萍 +5 位作者 刘晨瑞 郝苗 吕莎莎 张苗苗 党双锁 张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治愈组(n=12)。分别采集治愈组和未治愈组基线、12周和24周的外周血样本,测量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定量和Mindin蛋白含量。分析比较各时间点HBsAg、ALT、AST及Minidn蛋白水平的组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Mindin蛋白与HBsAg、ALT、AS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HBsAg、ALT水平对Mindin蛋白的影响。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发现,未治愈组和治愈组HBsAg、抗-HBe、Alb和白/球比值(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4周时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基线(P<0.05)。24周时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治愈组(P=0.019)。治愈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治愈组,且组内各时间点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治愈组ALT和AST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P值均<0.05)。未治愈组24周ALT和AST水平均显著高治愈组(P值均<0.05)。未治愈组12周时Mindin蛋白水平与ALT呈现出较强的直线相关性(r=0.760 8,P<0.05),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样证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偏回归系数为1.571,P=0.019)。结论 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24周时的Mindin蛋白水平在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通过检测Mindin蛋白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结局,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Mindin蛋白 干扰素Α
下载PDF
布地奈德结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怀庆 杨春蕾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 探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布地奈德结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的效果及对其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9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Excel表格分组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46例。参照组给予基础方案治... 目的 探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布地奈德结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的效果及对其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9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Excel表格分组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46例。参照组给予基础方案治疗,实验组给予布地奈德结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潮气量(TV)、呼气峰流速(PEF)、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达峰容积比(VPTEF/VE)]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83%高于参照组的86.96%,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实验组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中肺部啰音、三凹征、喘息、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4.65±0.88)、(2.96±0.52)、(3.70±1.08)、(5.18±1.30)d,均短于参照组的(5.41±1.13)、(4.20±0.87)、(4.22±0.96)、(2.79±1.24)d,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实验组肺功能指标中TV、PEF、TPTEF/TE及VPTEF/VE分别为(7.51±1.29)ml/kg、(5.73±1.54)L/s、(26.91±7.08)%、(29.84±5.33)%,均高于参照组的(6.35±1.47)ml/kg、(4.02±0.83)L/s、(23.25±6.46)%、(26.91±4.32)%,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实验组炎性因子指标中IL-10及INF-γ水平分别为(28.06±5.37)、(38.25±6.43)ng/L,均高于参照组的(15.64±7.22)、(29.36±5.24)ng/L,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结论 布地奈德结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效果较好,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短,肺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明显,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重组人干扰素Α1B 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肺功能指标
下载PDF
中国旱獭Ⅰ型干扰素受体β亚基克隆、表达及功能初步鉴定
11
作者 陶颖 杨东亮 +4 位作者 王宝菊 刘艺 桂文甲 李智 樊和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3,共6页
目的克隆中国旱獭Ⅰ型干扰素受体β亚基(mhIFNAR2)的基因,并进行抗体制备及功能鉴定。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中国旱獭脾组织中扩增得到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RSET-B,表达重组蛋白,电泳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蛋白常规免疫BALB/c... 目的克隆中国旱獭Ⅰ型干扰素受体β亚基(mhIFNAR2)的基因,并进行抗体制备及功能鉴定。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中国旱獭脾组织中扩增得到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RSET-B,表达重组蛋白,电泳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蛋白常规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其胞外段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鉴定;再通过si RNA阻断的方法检测其功能。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从mhIFNAR2扩增出149~1300 bp片段,其同源性在分析的种属中以土拨鼠最高,可达98.05%。成功地构建了表达胞外段mhIFNAR2_((50-181aa))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命名为pRSET-B.mhIFNAR2;其表达重组蛋白分子量27 kD,纯化后纯度约为95%,浓度约为160μg/mL。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常规免疫BALB/c小鼠后,获得1∶1000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可见细胞膜、细胞质有表达。合成的三条siRNA,其中有一条起始于277位点的siRNA(siRNA277)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相比,可以沉默目的基因的表达,并能减弱干扰素的信号通路(P值均<0.05)。结论获得mhIFNAR2的部分序列,成功地制备出抗mhIFNAR2胞外段多克隆抗体,该抗体有较高的效价和特异性,并能用于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的检测。用siRNA277可以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并能阻断干扰素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干扰素αβ 克隆 乙型肝炎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蛋白16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崔京 李逸雯 +1 位作者 刘艳飞 刘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4,共6页
干扰素诱导蛋白16(interferonγ-inducible protein 16,IFI16)是人类PYHIN(pyrin and H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家族(也称干扰素诱导蛋白P200家族)成员之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广泛存在,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及免... 干扰素诱导蛋白16(interferonγ-inducible protein 16,IFI16)是人类PYHIN(pyrin and H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家族(也称干扰素诱导蛋白P200家族)成员之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广泛存在,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及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不同生理及病理状态下,IFI16的含量及定位均会发生改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抗病毒、肿瘤、炎性疾病及其他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其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IFI16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蛋白16 PYHIN 细胞衰老 生物学机制 疾病 进展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强、弱毒株糖蛋白调节Ⅰ型干扰素作用的差异分析
13
作者 肖宇 吴凡 +5 位作者 张宝石 徐孟磊 龙家慧 罗均 郭霄峰 罗永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目的】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Ⅰ型干扰素(IFN-I)通路在抵抗RAB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RABV可通过磷蛋白及核蛋白的功能逃逸IFN-I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对RABV的致... 【目的】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Ⅰ型干扰素(IFN-I)通路在抵抗RAB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RABV可通过磷蛋白及核蛋白的功能逃逸IFN-I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对RABV的致病性有重要影响的糖蛋白(Glycoprotein,G)在调节IFN-I通路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方法】将RABV弱毒株Hep-Flury的G基因替换成致病株CVS-11的G基因,拯救得到重组病毒HepG,分析Hep-Flury、CVS-11和HepG这3种毒株在体内和体外感染对IFN-I通路激活和调控的差别,比较它们在神经细胞中对抗IFN-I抗病毒作用的差异性。【结果】替换了CVS-11的G基因后,重组病毒HepG致病力增强,能够100%致死小鼠,在鼠脑中的增殖水平显著高于亲本株Hep-Flury。在感染鼠脑早期及体外神经细胞时,弱毒株Hep-Flury能够较快地激活IFN-I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重组病毒HepG的激活能力介于HepFlury和CVS-11之间。利用Poly(I:C)激活神经细胞的IFN-I通路后,Hep-Flury的增殖被显著抑制,CVS-11和HepG的复制几乎不受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抵抗能力。【结论】RABV的G蛋白在调节和抵抗IFN-I通路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为进一步探究RABV致病毒株的G蛋白如何协助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逃逸IFN-I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Ⅰ型干扰素 糖蛋白 免疫逃逸
下载PDF
HBx蛋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诱导肝细胞表达Ⅰ型干扰素的研究
14
作者 潘颖 杨凯 +3 位作者 陈谨 孙蓓蓓 田平平 张发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和稳转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转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HBx-siRNA]至HepG2.2.15细胞,转染HBx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和稳转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转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HBx-siRNA]至HepG2.2.15细胞,转染HBx蛋白表达质粒pEGFP-HBx至HepG2细胞,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各细胞中的IFN-α、IFN-β mRNA含量,荧光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内质粒pEGFP-HBx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各细胞中HBx和p-IRF3蛋白含量变化,以探讨HBV通过HBx蛋白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结果:IFN-α和IFN-β mRNA在HepG2.2.15细胞中的含量略高于HepG2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A干扰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x蛋白的表达后,细胞中IFN-α、IFN-β mRNA含量显著升高,转染pEGFP-HBx的HepG2细胞中Ⅰ型干扰素的基因表达量和p-IRF3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论:HBV通过HBx蛋白抑制IRF3蛋白的活化,从而抑制Ⅰ型干扰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X蛋白 Ⅰ型干扰素 IRF3蛋白
下载PDF
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筛查诊断
15
作者 李艳艳 王川 +5 位作者 孙乐乐 潘晴 王娜 周桂芝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麻风患者、健康人群的PBMCs中进行IGRA检测。麻风患者进一步按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展开研究,使用I-SPOT-TB试剂盒(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释放IFN-γ的效...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麻风患者、健康人群的PBMCs中进行IGRA检测。麻风患者进一步按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展开研究,使用I-SPOT-TB试剂盒(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释放IFN-γ的效应T细胞频数。比较分析MB和PB患者IGRA检测的阳性率,结合qPCR结果对PB患者进行讨论分析。结果: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确诊依据,纳入29例麻风患者,2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用rESAT6-CFP10刺激后,MB和PB患者IFN-γ的激活程度和IGRA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7.5%的PB患者qPCR阴性,IGRA阳性;12.5%的PB患者IGRA阴性,qPCR阳性;IGRA阳性或qPCR阳性的PB患者达75%。结论:IGRA阳性提示分枝杆菌感染的可能,IGRA联合qPCR可作为早期筛查麻风的辅助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
下载PDF
亚低温干预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干扰素-α2b诱导的人心肌细胞AC16凋亡
16
作者 王俊乾 周灵杉 +2 位作者 朱友琦 乙成成 白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目的:分析亚低温在Ⅰ型干扰素(干扰素-α2b)诱导的人心肌细胞AC16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2b在不同时间点刺激人心肌细胞AC16,CCK-8检测心肌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干扰素-α2b刺激心肌细胞后常温、亚低... 目的:分析亚低温在Ⅰ型干扰素(干扰素-α2b)诱导的人心肌细胞AC16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2b在不同时间点刺激人心肌细胞AC16,CCK-8检测心肌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干扰素-α2b刺激心肌细胞后常温、亚低温对细胞的影响;线粒体Mito-Tracker绿色荧光探针染色激光共聚焦成像观察线粒体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干预条件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通过线粒体Mito-Tracker绿色荧光探针染色激光共聚焦成像评估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与线粒体的共定位情况及不同干预条件对线粒体的影响;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干预条件下,磷酸化Drp1 Ser616、Drp1、核酶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剪切型PARP1(cleaved-PARP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CCK-8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干扰素-α2b抑制AC16细胞增殖,并可诱导AC16细胞凋亡,亚低温干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不同干预条件下,AC16细胞线粒体损伤程度不一,表现为亚低温干预细胞具有较好的线粒体形态和更高的线粒体膜电位;Mito-Tracker绿色荧光探针检测发现心肌细胞损伤时Drp1从胞浆转移至线粒体中参与线粒体分裂,且亚低温干预发挥抑制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亚低温干预后磷酸化Drp1 Ser616/Drp1和cleaved-PARP1/PARP1显著降低,且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预处理可部分逆转上述现象。结论:亚低温干预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Ⅰ型干扰素-α2b诱导的人心肌细胞AC16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 亚低温 心肌炎 线粒体功能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过程中的药雾粒度分布及沉降量的评价
17
作者 盛海 卢晨 +1 位作者 冯霞 王兵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46-250,I0003,共6页
目的评价人干扰素(IFN)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质量的重要参数药雾粒度分布,比较不同配制方法下药雾粒度分布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研究时间2022年3―7月。采用激光衍射的方法测定IFNα2b注射液雾化过程中的药雾粒度分布,... 目的评价人干扰素(IFN)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质量的重要参数药雾粒度分布,比较不同配制方法下药雾粒度分布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研究时间2022年3―7月。采用激光衍射的方法测定IFNα2b注射液雾化过程中的药雾粒度分布,并比较不同配制方法下药雾粒度分布的差异。利用文献发表的不同大小颗粒在呼吸道沉降的分布系数和测定的不同大小药雾颗粒的体积累积分布数据,估算出不同呼吸道区域IFNα2b药雾颗粒的沉降量。结果随着雾化时间的延长,药雾颗粒体积平均直径有稍许增大趋势,在全部雾化过程中,IFNα2b注射液(1 mL药液∶1 mL生理盐水)药雾颗粒的平均特征粒径X_(90,3)为(7.88±0.09)μm,X_(50,3)为(2.80±0.05)μm,X_(10,3)为(0.82±0.01)μm。雾化吸入IFNα2b注射液适宜用生理盐水稀释,最佳稀释比例为1 mL药液加入1~1.5 mL生理盐水,药雾颗粒体积平均直径为3.61~3.67μm,0.5~5.0μm的药雾颗粒的体积百分含量为72.72%~73.82%。若雾化吸入300万IU人干扰素α2b,约有159.09万IU药物分布于鼻咽部,约37.49万IU药物进入肺部,约13.35万IU药物分布于气管支气管区域。结论雾化吸入IFNα2b注射液最佳配置方法是1 mL药液加入1.0~1.5 mL生理盐水稀释,此时,产生的适合于呼吸道药物递送的药雾颗粒体积总量最多,可使较多药雾沉降分布于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 投药 吸入 粒径分布 药物沉降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蛋白3联合降钙素原对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8
作者 魏云霞 王鑫 +4 位作者 龙雪娟 邵丽娇 闫丽静 于娣 李宁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3(IFIT3)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对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82例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3(IFIT3)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对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82例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4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FIT3及PCT含量。以入重症监护病房28 d预后情况为参照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FIT3和PCT对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清IFIT3含量和PCT含量,分别为(25.68±8.12)分、21.00(13.00, 48.00) pg/ml及3.21(0.96, 5.78) ng/ml,均高于存活组[分别为(21.17±8.57)分,11.00(5.75, 22.75) pg/ml及0.41(0.15, 1.04)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3,P=0.018;Z=-2.920,P=0.003;Z=2.028,P=0.001)。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28 d预后情况为参考标准,IFIT3和PCT预测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7(95%CI:0.572~0.803)、0.832(95%CI:0.741~0.922)。IFIT3最佳临界值为12.50 pg/ml时,预测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敏感度为77.5%和特异度为59.5%;血清PCT最佳临界值为1.44 ng/ml时,预测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敏感度为72.5%和特异度为83.3%;IFIT3联合PCT预测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AUC为0.850(95%CI:0.767~0.93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83.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1%和75.6%。结论:IFIT3联合PCT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剂 重症监护病房 老年人 预测
下载PDF
激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19
作者 袁志明 林泽旭 +1 位作者 陈水莲 林鑫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干扰素组和激光结合组,各48例。干扰素组患...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干扰素组和激光结合组,各48例。干扰素组患者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激光结合组患者在干扰素组基础上联合激光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皮肤生理指标(经皮失水率、皮肤含水率)、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激光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干扰素组(97.92%vs.81.25%,χ^(2)=7.144,P=0.008)。治疗2个月后,2组血清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激光结合组高于干扰素组(P<0.01);2组经皮失水率低于治疗前,皮肤含水率高于治疗前,且激光结合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干扰素组(P<0.01);2组症状与躯体感受、心理感受、日常活动、衣物选择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激光结合组低于干扰素组(P<0.01)。激光结合组与干扰素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vs.14.58%,χ^(2)=1.786,P=0.181)。结论激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脂溢性角化病可增强疗效,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皮肤状态,降低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角化病 激光治疗 重组人干扰素Α-1B 治疗结果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