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8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平原区河流生态水位阈值计算方法适用性研究
1
作者 程倩倩 方红远 +1 位作者 李于坤 李艳明 《水文》 CSCD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针对平原区多数河流缺乏有效的流量资料的情况,研究适用于平原区河流生态水量阈值的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比分析7Q10法、保证率法、湿周法、基于Tennant改进的生态水位法等4种代表性生态水量计算方法与结果,以水文节律、生... 针对平原区多数河流缺乏有效的流量资料的情况,研究适用于平原区河流生态水量阈值的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比分析7Q10法、保证率法、湿周法、基于Tennant改进的生态水位法等4种代表性生态水量计算方法与结果,以水文节律、生态水位满足度为判别原则,评价了上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水文节律相应性方面,7Q10法、Q90法、湿周法计算的生态水位值为单一的特定值,无法反映水文节律的天然变化过程;(2)在生态满足度方面,7Q10法的多年平均生态水位的满足度最小;(3)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生态水位法的水文节律模拟效果最好、生态水位满足度最高。研究表明:在选择的4种计算方法中,相较于7Q10法、Q90法及湿周法,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生态水位法能较好地满足水文节律相应性和生态水位满足度原则,对平原区河流生态水位(阈值)计算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该研究成果可为苏北平原河网区流量资料缺乏型河流生态需水的确定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区 河流生态水位 阈值 生态水文
下载PDF
基于可拓理论的唐山市平原区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
2
作者 单强 汪洋 +3 位作者 马丙太 王颖 梁爽 陈社明 《河南科学》 2024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性的地质灾害,我国多个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其次生地裂缝灾害凸显.对区域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研究有利于灾害的科学防治.以唐山市平原区地面沉降为研究对象,采用可拓理论,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地面沉降可拓评价模型...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性的地质灾害,我国多个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其次生地裂缝灾害凸显.对区域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研究有利于灾害的科学防治.以唐山市平原区地面沉降为研究对象,采用可拓理论,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地面沉降可拓评价模型,分析诱发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地面沉降发育的地层因素(贡献率为59.850%)包括第四系地层厚度和地下水主要开采层可压缩层(黏性土层)厚度;人为-现状因素(贡献率为16.687%)包括开采量、深层地下水位埋深、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水文-地貌因素(贡献率为8.642%)包括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地面高程和距水系距离.通过危险性可拓评价模型对各点位的地面沉降危险性程度,结合GIS软件将研究区划分为地面沉降高危险区、较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面积分别为305.93、4228.87、3152.99、653.21 km^(2).该研究为地面沉降危险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地面沉降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 地面沉降 可拓理论 危险性评价 平原区
下载PDF
南水北调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演变特征
3
作者 雷坤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91-610,共20页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北京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向北京输水超过10×10^(8)m^(3),改变了北京供水格局,也为地下水压采、涵养及控制地面沉降创造了条...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北京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向北京输水超过10×10^(8)m^(3),改变了北京供水格局,也为地下水压采、涵养及控制地面沉降创造了条件。本文利用多种监测数据,分析南水进京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变化;研究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不同岩性及深度土层的变形特征;计算土层不同变形阶段的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对黏性土层产生较大残余变形和滞后变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平原区大部分地区第一至第四含水层组地下水位逐渐上升,地面沉降呈减缓的趋势。②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是沉降主要贡献层,除平各庄和榆垡站外,其余各站第三压缩层组沉降占比逐渐增大,沉降主控层有向深部转移的规律。③平原区北部和东部,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对应的地下水位由降转升。在水位下降阶段,土层呈塑性和蠕变变形;水位上升阶段,土层以塑性变形为主,部分时间出现弹性变形,具有黏弹塑性。平原区南部,地下水位始终持续下降,土层变形始终呈塑性和蠕变变形。含水砂层则主要呈弹性变形。④土层变形的不同阶段,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不是恒定的,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储水率呈减小的趋势。⑤黏性土层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和变形滞后的原因,一是非弹性储水率大于弹性储水率,二是黏性土层的弱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 南水北调工程 地下水和地面沉降 土层变形 储水率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变化研究
4
作者 秦欢欢 黄丽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0-66,76,共8页
地下水开采是为人类的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服务的,是人类利用、影响地下水资源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为研究地下水压采和远程回灌等人类活动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利用的影响,在校准的三维非稳定流GMS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情景(保持... 地下水开采是为人类的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服务的,是人类利用、影响地下水资源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为研究地下水压采和远程回灌等人类活动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利用的影响,在校准的三维非稳定流GMS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情景(保持现状的情景S1、沉降中心地下水压采50%的情景S2、沉降中心地下水采用不同压采比例的情景S3和潮白河冲洪积扇顶部远程回灌的情景S4)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区域地下水水位,情景S1和S4下分别平均下降0.223 m/年和0.048 m/年,而情景S2和S3下分别平均恢复0.310 m/年和0.658 m/年;(2)平均来看,在情景S1和S4下每年分别消耗1.04×10^(8)m^(3)和0.25×10^(8)m^(3)的含水层储量,而在情景S2和S3下则每年分别恢复1.30×10^(8)m^(3)和2.95×10^(8)m^(3)的含水层储量;(3)地下水压采和远程回灌等人类活动可以有效恢复地下水水位与含水层现状储量,是北京市解决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地下水压采量越多,对于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现状储量的恢复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压采 远程回灌 人类活动 北京市平原区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平原区高速公路取土方案研究
5
作者 孙彦坡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近年来受被交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乡村道路、铁路、通航河道等各种因素的控制,平原区高速公路平均填土普遍大于5 m,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土方,但是根据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相关通知,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而平原区基本农田广泛分... 近年来受被交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乡村道路、铁路、通航河道等各种因素的控制,平原区高速公路平均填土普遍大于5 m,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土方,但是根据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相关通知,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而平原区基本农田广泛分布,就近取土修建高速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取土方案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主要控制因素,涉及到项目的进度以及工程造价。本文通过路基、挡墙、常规桥梁、桩板桥各种工程方案的对比,选择合理的工程方案。并总结平原区高速项目取土方法为解决平原区高速公路取土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高速公路 取土方案
下载PDF
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与指标研究
6
作者 赵方莹 李璐 +1 位作者 陆大明 钟莉 《海河水利》 2024年第3期35-38,共4页
以北京市为例,通过研究北京市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和水土流失特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试探性地提出了以城市水土保持、河岸带水土保持、农村水土保持、施工临时水土保持4类措施为主要监测内容,径流量、泥沙含量、植被覆盖率、... 以北京市为例,通过研究北京市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和水土流失特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试探性地提出了以城市水土保持、河岸带水土保持、农村水土保持、施工临时水土保持4类措施为主要监测内容,径流量、泥沙含量、植被覆盖率、COD、SS、氨氮共6项监测指标的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还属于探索阶段,需不断优化完善,以期为全国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平原区 水土保持 监测内容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山东文远华东平原区连片型村庄集中整治项目
7
《水工业市场》 2024年第1期49-51,共3页
申报单位:山东文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地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一、基本情况该案例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615mm。该片区附近无河流水库等,属于... 申报单位:山东文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地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一、基本情况该案例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615mm。该片区附近无河流水库等,属于非环境敏感区。整治片区内涉及常驻户数约1970户,常驻人口约5900人,居住聚集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临淄 温带季风气候 申报单位 环境敏感 环保科技 项目地点 常驻人口 平原区
下载PDF
海河流域大清河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1 位作者 白华 徐步云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3-395,共13页
地下水超采引发大清河流域范围内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厘清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大清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特别是其历史以... 地下水超采引发大清河流域范围内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厘清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大清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特别是其历史以来的演变规律作系统的分析。本文以海河流域大清河平原区地下含水系统为例,采集浅层含水层组47个水样和深层含水层组32个水样,测试了主要阴离子(Cl^(-)、SO^(2-)_(4)、NO^(-)_(3))和阳离子(K^(+)、Na^(+)、Ca^(2+)、Mg^(2+))等指标,利用水化学类型、吉布斯模型、离子比值关系等方法,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测试结果显示:浅层含水层组受到气象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浅层和深层含水层组pH值(7.35~8.92)差异不大,偏碱性;浅层含水层组由于农业活动等影响,造成局部地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水岩相互作用分析显示:硅酸盐矿物风化是研究区主要的矿物来源,硅酸盐矿物溶解、阳离子交换为主要的水化学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总体上受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由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呈规律性分布。现状地下水化学类型为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由山前的HCO_(3)-Ca·Mg(Ca)型,经HCO_(3)-Mg·Ca、HCO_(3)-Mg·Ca·Na、HCO_(3)-Na·Mg·Ca向HCO_(3)·Cl^(-)Na·Ca、HCO_(3)·Cl·SO_(4)-Na至平原中部冲湖积平原的Cl(SO_(4))-Na转变。水化学演变分析显示中部平原地下水由以Cl·HCO_(3)-Ca·Na、HCO_(3)·Cl^(-)Ca·Na型为主,转变为当前条件下以Cl·HCO_(3)-Ca·Na、SO_(4)·Cl^(-)Na·Mg型为主。总体上,研究区现状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且分布上虽然仍受地形与地质条件的控制,但越来越多地受到以开采为主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应重视人类活动对该区域地下水的影响,合理布置开采方案。本文利用水化学方法研究了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厘清了大清河流域平原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水化学类型演变规律,初步分析了演变趋势造成的原因,特别是指明地下水化学演变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续将在水化学未来的演变预测上进行相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河流域平原区 地下水水化学全分析 水化学类型 水化学演变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解决方案技术研究
9
作者 张哲 江龙进 《安徽建筑》 2023年第11期161-162,共2页
平原区高速公路借方工程量巨大,采用传统设置集中取土场进行取土方式因受制于农田分布广泛、地块分散与零碎、场地后期复垦困难等原因,其规模常常不能满足公路建设需求,路基填料来源逐渐成为影响当前公路建设进度的控制性环节。在既有... 平原区高速公路借方工程量巨大,采用传统设置集中取土场进行取土方式因受制于农田分布广泛、地块分散与零碎、场地后期复垦困难等原因,其规模常常不能满足公路建设需求,路基填料来源逐渐成为影响当前公路建设进度的控制性环节。在既有建设条件基础上,联合应用“节流措施”和“开源方案”,通过有效压缩借土规模并实施新材料、新结构,合理并有效解决路基填料问题已成为平原区高速公路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通过当前多条平原区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经验,提出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供同类型项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高速公路 基本农田 节流措施 开源方案
下载PDF
平原区旅游公路提升设计研究--以符离大道宿城至皖苏界段改建工程为例
10
作者 马婧 单文胜 李罡 《工程与建设》 2023年第2期528-530,共3页
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进程当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已经逐渐取得了全新的发展形势。而旅游交通行业的崛起也更是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的旅游交通建设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恶... 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进程当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已经逐渐取得了全新的发展形势。而旅游交通行业的崛起也更是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的旅游交通建设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平原区旅游公路的案例概况、平原区旅游公路的设计策略、平原区旅游景观的设计研究方式等三个层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旅游公路 设计研究
下载PDF
滨海平原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富集机理:以滦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卓 陈社明 +2 位作者 柳富田 高志鹏 牛笑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5-932,共8页
河北滨海平原区深层含水层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居民用水安全。为查明其富集机理,本研究在现场采集69个深层地下水样品,对比分析低氟和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HCO_(3)-Na型地下水中,而低氟... 河北滨海平原区深层含水层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居民用水安全。为查明其富集机理,本研究在现场采集69个深层地下水样品,对比分析低氟和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HCO_(3)-Na型地下水中,而低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Na为主。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多为不饱和状态,方解石多为过饱和状态,这说明Ca^(2+)形成方解石沉淀有助于萤石的溶解,后者是地下水中F-的主要来源。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Ca^(2+)和Na+之间发生阳离子交换作用,这一过程能够减少地下水中Ca^(2+)含量,进一步促进CaF2溶解。深层地下水中F-与pH和HCO_(3)-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微碱性环境和高含量HCO_(3)-有利于F-发生解吸附。此外,深层地下水中F-和Li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研究区地热水的混合作用可能直接影响深层地下水F-的富集。对比深层地下水与海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发现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富集不受海水入侵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平原区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河北省
下载PDF
保定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幅带自由孔隙率空间变异研究
12
作者 徐步云 杨会峰 +2 位作者 白华 宋博 孟瑞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3,共11页
科学确定地下水水位变幅带的地学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保定平原近40年来强烈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规模巨大的厚包气带层,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随着河湖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压采工作的推进,保定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水... 科学确定地下水水位变幅带的地学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保定平原近40年来强烈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规模巨大的厚包气带层,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随着河湖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压采工作的推进,保定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回补水量与水位变化的定量关系成为超采治理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但水位回升条件下的计算中仍用表示释水过程的给水度参数将造成结果偏差,因此表述水位恢复过程的自由孔隙率参数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所在。文章基于保定平原区67个工程地质钻孔采样数据,确定水位变幅带的综合自由孔隙率,通过趋势分析和结果交叉验证方法遴选半变异函数模型,结合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未知点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结果显示:(1)保定平原区水位变幅带综合自由孔隙率的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为一阶趋势效应指数模型。数据具有强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变幅带空间位置、地层类型等结构性因素影响。(2)综合自由孔隙率分布表现为西南、西北为高值区,极值可达0.25,数值向中部及东部逐步降低,最小降至0.02。(3)与惯用给水度值进行对比,自由孔隙率值在南北部地区整体升高约0.03,约为惯用给水度的1.2倍。在中部地区降低了约0.06,变为惯用给水度值的一半左右。研究成果对南水北调受水区生态补水与水资源调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孔隙率 给水度 非饱和带 地质统计 空间变异 保定平原区
下载PDF
保定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
13
作者 白华 杨会峰 +2 位作者 孟瑞芳 徐步云 闫晓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16-2228,共13页
为揭示保定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本文以保定平原为研究对象,对216组地下水样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相关离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保定平原区深浅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及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识... 为揭示保定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本文以保定平原为研究对象,对216组地下水样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相关离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保定平原区深浅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及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识别了水化学形成机制与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化学演化的成因。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主要离子含量呈现明显的递变规律,TDS、Na^(+)、Mg^(2+)、Cl^(-)、SO_(4)^(2-)、HCO_(3)^(-)含量逐渐升高,K^(+)、Ca^(2+)逐渐降低,地下水优势阳离子Ca^(2+)主导地位逐渐被Na^(+)代替,优势阴离子HCO_(3)^(-)主导地位逐渐向Cl^(-)过渡。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水岩作用以碳酸盐岩和铝硅酸盐岩共同溶滤作用为主;浅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影响离子主要为NO-3,集中分布于补给区,除了与农业活动相关外,主要与山前平原岩性颗粒粗,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平原区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演化 水化学类型
下载PDF
干旱区受损植被生态恢复需水量——以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为例
14
作者 谭翻 杨鹏年 +4 位作者 王翠 李志鹏 高凡 徐燕 吴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252,共9页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耗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恢复需水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①1990—2020年天然植被平均耗水量为7.55×10^(8)m^(3),以3.60×10^(7)m^(3)/5 a的速率减小,与之对应的是天然植被面积以17.36 km 2/a的速率减小,植被覆盖度从高植被覆盖度向中植被覆盖度转化,生态受损严重。②区域内植被耗水量时空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空间上高值主要分布于哈巴河流域,别列则克河流域植被耗水量整体偏低;时间上年际变化以2000年植被耗水量为最高,年内植被耗水量则主要集中在生长中期。③绿洲区生态恢复需水量如下:维持现状(2020年)生态需水量为4.62×10^(8)m^(3),恢复到1990—2020年生态平均水平生态需水量为6.65×10^(8)m^(3),达到1990—2020年生态最佳水平(2000年)生态需水量为9.55×10^(8)m^(3)。[结论]在人为与自然二元作用下,灌区1990—2020年生态环境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生态耗水空间分配失衡,受损植被生态恢复需水量时空配置应根据耗水时空分布进行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彭曼公式 植被覆盖度 植被耗水量 生态恢复 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
下载PDF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龙 何靖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8-213,共6页
通过研究新时代耕地质量内涵,剖析已有规程标准、研究成果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为目标指导,耕地精细化管理需求为结果导向,新时代耕地质量内涵为出发点,既吸收现有指标体系精华,同时结合区域实际的... 通过研究新时代耕地质量内涵,剖析已有规程标准、研究成果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为目标指导,耕地精细化管理需求为结果导向,新时代耕地质量内涵为出发点,既吸收现有指标体系精华,同时结合区域实际的指标体系建立标准,构建土壤质量、管护质量、利用质量和生态质量4项准则层、13项指标层的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准则层土壤质量权重为0.4,管护质量权重为0.3,利用质量权重为0.2,生态质量权重为0.1和各评价指标权重、指标分级值及因素参考分,以期为陕西省粮食主产区乃至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关中渭河平原区 耕地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梅溪流域城镇化进程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的影响
16
作者 蒋卫威 鱼京善 徐淑高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1,100,共9页
为探究城镇化进程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的影响,以梅溪流域下游平原区的洪濑镇为例,分析了2002—2018年梅溪流域上游山区和下游平原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基于多情景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 为探究城镇化进程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的影响,以梅溪流域下游平原区的洪濑镇为例,分析了2002—2018年梅溪流域上游山区和下游平原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基于多情景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和地表淹没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梅溪流域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上游山区的径流系数和峰值流量均增大,下游山前平原区的淹没状况更加严重;上游山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使山区骤发洪水峰值流量增大、峰现时间提前,主要影响地表平均最大淹没水深和平均峰现时间;下游平原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使内涝发生的时间提前,主要影响地表平均淹没历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山前平原区 洪涝过程 梅溪流域
下载PDF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目标ET分析
17
作者 袁超国 沙金霞 刘彬 《地下水》 2023年第4期228-229,270,共3页
在全球水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水资源也面临着诸多严重的问题,基于水资源状况,想要实现水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提高对水资源总量管理的科学性,本文以邯郸市东部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目标ET计算方法,对研究区不同水平年目... 在全球水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水资源也面临着诸多严重的问题,基于水资源状况,想要实现水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提高对水资源总量管理的科学性,本文以邯郸市东部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目标ET计算方法,对研究区不同水平年目标ET进行确定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2年系列多年平均目标ET为46.2亿m^(3),降水~可消耗ET的线性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为0.9559;经计算,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目标ET分别为50.1亿m^(3),47.1亿m^(3),44.3亿m^(3)。目标ET的确定可提高对水资源总量管理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 ET 总量控制 水量平衡
下载PDF
基于平原区野外观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推求与应用
18
作者 陈钢 张娉楠 +4 位作者 王小锋 王船海 李宥霖 俞悦 翟月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7,共8页
为研究湿润平原区非饱和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及土壤水分运动规律,探究其对区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在我国太湖流域平原区金坛野外试验基地进行了降雨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水势、地下水埋深等连续监测。基于水文数据深入分析了... 为研究湿润平原区非饱和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及土壤水分运动规律,探究其对区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在我国太湖流域平原区金坛野外试验基地进行了降雨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水势、地下水埋深等连续监测。基于水文数据深入分析了土壤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地表以下0~0.4 m深度的土层是土壤水分变化最频繁剧烈的地带。采用VG模型反演出基于野外实测数据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WCC)参数并与实验室得到结果相对比,并利用反演得到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典型降水事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基于野外数据的土壤水运动模拟效果更优,较好地验证了野外观测曲线模型的精度与可靠性,为太湖流域平原区土壤水运动和产流计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非饱和带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数值反演 土壤水运动模拟
下载PDF
冀东平原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及易发性评价——以唐山市平原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洋 单强 +3 位作者 马丙太 王锦彪 王颖 董明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156,共7页
为了解冀东平原地区地面沉降机理,揭示诱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唐山市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第四系地层性质及地下水位埋深等因素,系统解释了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并借助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了地面... 为了解冀东平原地区地面沉降机理,揭示诱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唐山市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第四系地层性质及地下水位埋深等因素,系统解释了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并借助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了地面沉降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面沉降自北向南逐渐增强,沉降严重地区分布于沿海地带;研究区地面沉降高易发区面积1859.74 km^(2),占比为22.30%,中易发区面积为2699.34 km^(2),占比为32.36%,低易发区面积3781.92 km^(2),占比为45.34%。②影响地面沉降的内部因素为第四系地层厚度、地下水主要开采层黏性土厚度,外部影响因素为浅层、深层地下水位埋深。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地面沉降灾害的监测与预警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综合危险性指数法 易发性评价 冀东平原 唐山市平原区
下载PDF
华北平原区蒙古栎幼苗栽培条件研究
20
作者 原阳晨 庞久帅 +6 位作者 周苗苗 任俊杰 刘洪山 张国伟 刘建英 王利佳 杨敏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2期233-240,共8页
为解决华北平原地区蒙古栎幼苗生长发育不良、黄叶焦边问题,以蒙古栎2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L_(16)(4^(5))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多重比较、方差和极差分析以及最佳处理组与对照组生理指标的对比,研究遮阴、FeSO4、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蒙古栎... 为解决华北平原地区蒙古栎幼苗生长发育不良、黄叶焦边问题,以蒙古栎2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L_(16)(4^(5))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多重比较、方差和极差分析以及最佳处理组与对照组生理指标的对比,研究遮阴、FeSO4、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蒙古栎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地区蒙古栎幼苗的健康生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方差分析中只有遮阴对苗高、基径、茎叶干重、茎叶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影响显著,FeSO_(4)、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蒙古栎生长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极差分析中遮阴对蒙古栎生长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次是FeSO_(4),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3)正交试验中适于蒙古栎幼苗生长的最佳组合(处理7)为2层遮阳网、200 g/m^(2)FeSO_(4)、30%有机质和0%微量元素;(4)生理指标显示,处理7叶片的光合作用、抗氧化作用、光保护能力和抗逆性均优于对照组。华北平原地区蒙古栎幼苗对遮阴和FeSO_(4)表现敏感,试验筛选得到的水平组合可以有效缓解蒙古栎幼苗生长不良问题,有利于蒙古栎在平原地区的培育栽植和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幼苗 华北平原区 遮阴 生长指标 生理指标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