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山造城工程下的延安新区河网水系演变 被引量:3
1
作者 许晓露 郝利娜 +3 位作者 刘汉湖 赵美龄 孟田 蒋川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79,共8页
为了探讨造城工程对河网水系演变的影响等,以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区为例,基于2009,2013和2017年的DEM数据,分别提取相应时相的水系,选取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河流发育系数和河流弯曲系数等指标,分析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前后河网水系... 为了探讨造城工程对河网水系演变的影响等,以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区为例,基于2009,2013和2017年的DEM数据,分别提取相应时相的水系,选取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河流发育系数和河流弯曲系数等指标,分析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前后河网水系的演化特征,探讨平山造城工程对河网水系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研究区内水系的长度和河网密度呈下降趋势,河流总长度减少了16.88 km,河网密度减少了0.051 km/km^(2),其中Ⅲ级河流减幅最大,减少了13.38 km;(2)从水系结构特征看,延河的河流弯曲系数从1.67下降至1.64,河流的自然特性减弱,Ⅱ,Ⅲ级河流发育系数下降,Ⅲ级河流发育系数远低于Ⅱ级河流的,降幅也更大;(3)随着平山造城工程项目建设,许多细小河流被填埋甚至消失,支流衰减,河流结构受到干扰,自然调蓄能力减弱,使得在极端降雨等事件下遭受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造城 延安新区 河网水系 水系演变
下载PDF
基于遥感分析的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地面沉降及植被恢复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蒲川豪 许强 +4 位作者 赵宽耀 蒋亚楠 郭鹏 杜鹏川 袁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7-609,共13页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往往涉及大量挖方填方工程,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地面沉降和植被破坏问题。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结合遥感数据处理对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后地面沉降及植被恢复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目视解译及DEM提取,获取工程...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往往涉及大量挖方填方工程,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地面沉降和植被破坏问题。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结合遥感数据处理对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后地面沉降及植被恢复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目视解译及DEM提取,获取工程基本特征;随后,基于SBAS-InSAR技术对新区工后地面沉降进行探测;最后,利用遥感提取新区的NDVI时序数据。结果表明:(1)延安新区建筑工程建设滞后挖填方工程约2 a,填方区域沿着原始地形的沟谷展布,挖填方体最大厚度均超过90 m;(2)延安新区主要沉降区为填方区域,2017~2018年最大沉降速率达45 mm·a ^-1,主要建筑工程所处的挖方区无明显地面沉降,工程边坡大多处于稳定状态;(3)延安新区2013~2015年NDVI平均值增长230%,2015~2018年增长50%,植被恢复明显。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的规划建设合理的规避了地面沉降及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造城 沉降特征 植被恢复 防控原则
下载PDF
兰州新区平山造城竣工后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龚翔 许强 +3 位作者 蒲川豪 陈婉琳 修德皓 纪续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其大范围的平山造城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严重威胁了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兰州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其大范围的平山造城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严重威胁了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兰州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覆盖研究区2017-05—2021-02的58景升轨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研究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验证了SBAS-InSAR的测量结果,探讨了影响地面沉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地面沉降主要集中于平山造城的区域,面积约33.5 km2,最大沉降速率为−68 mm/a。地面沉降在空间上随着挖填方工程的开展向新区的东南方向发育,且地表呈长期持续的沉降过程。地面沉降与平山造城工程、挖填方厚度、地质、道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平山造城工程控制地面沉降的范围,填土厚度则控制了地面沉降的量级,而人工填土的性质是引起地面沉降的内在因素,同时道路建设会加快地面沉降的过程。研究结果可为新区的持续安全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集干涉测量 平山造城 地面沉降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压实黄土场地湿陷沉降机理与黄土高原平山造城适宜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祁生文 侯晓坤 +8 位作者 于永堂 张亚国 胡燮 张琳鑫 李志清 郭松峰 张帆宇 李同录 彭建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844-1860,共17页
黄土高原城市用地紧张与用地需求日益增大的矛盾使得平山造城工程应运而生,大规模平山造城工程会引起场地水文环境变化,诱发填土地基失稳、建筑物破坏等,其工程长期适宜性是人们最关切的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原位监测、室内试验、模型试... 黄土高原城市用地紧张与用地需求日益增大的矛盾使得平山造城工程应运而生,大规模平山造城工程会引起场地水文环境变化,诱发填土地基失稳、建筑物破坏等,其工程长期适宜性是人们最关切的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原位监测、室内试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InSAR分析等工作,探究了压实黄土场地湿陷沉降机理及黄土高原平山造城工程适宜性.研究结果发现,场地压实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同天然黄土差异较大,其力学性质差、孔隙连通性差、空间变异性大;湿陷变形本质为含水率增大引起土体刚度降低而发生的压密变形,湿陷过程中压实黄土的结构变化整体上表现为颗粒间孔隙的局部压密,颗粒及孔隙形态基本不变;非饱和压实黄土的蠕变特性同屈服应力与上覆荷载的大小密切相关,增大压实土体的干密度可提高屈服应力,缩短蠕变稳定时间,还可显著降低土体的渗透特性;典型平山造城场地厚层压实黄土中的含水状态基本能维持长期稳定,有缓慢的向下水流补给地下水;场地累积变形量随填方土厚度增大而增大,地表变形减缓,沉降速率递减,预测工后15年场地变形可达稳定;增大压实土体干密度和合理设置地下水排水设施可有效减小地表总变形量、变形稳定期和局部破坏.研究结果论证了整体地基的长期稳定性和局部灾害的工程可控性,从理论和实践上证实平山造城工程基本可行,提出了黄土高原平山造城工程的适宜性原则,为未来的平山造城工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平山造城 水分迁移 湿陷机理 沉降规律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
5
作者 钟佳悦 郝利娜 +1 位作者 张明颖 严丽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5,共9页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探讨人类活动与EGCC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延河流域1990—2018年EGCC整体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值从−0.299上升至−0.197;EGCC分布多年来呈“中部最高,东南次之,西北最低”格局;人类活动强度从1990年成片分布逐渐发展到2018年“单核辐射”分布,高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延河流域中部;人类活动强度与EGCC相关度较高,一定范围内呈正向促进关系;受平山造城工程活动影响,2010—2018年高水平和较高水平承载力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3.164 km2;EGCC变化趋势因治沟造地工程所处乡、镇地理位置和发展侧重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工程对EGCC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治沟造地 平山造城 生态地质环境 承载力
下载PDF
延安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时序InSAR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许强 蒲川豪 +3 位作者 赵宽耀 何攀 张含悦 刘佳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57-969,共13页
延安新区以其规模巨大的平山造城工程而备受关注,其快速的工程建设及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了广泛的地面沉降。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2016... 延安新区以其规模巨大的平山造城工程而备受关注,其快速的工程建设及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了广泛的地面沉降。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2016-05—2019-10期间获取的升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延安新区工后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其沉降机理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区的地面沉降区随造地工程由城区向林区发展,其面积随时间总体呈衰减趋势;地面沉降的时间演化经历快速、减缓、平稳3个过程,填方体厚度越大,其累计沉降量越大,沉降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地面沉降主要为填方体自身的固结压缩变形,可分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3个阶段,依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时序形变,可以对新区的地面沉降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新区进一步开展沉降监测预警、城市规划建设及灾害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新区 平山造城 SBAS-InSAR 地面沉降 时空演化
原文传递
延安新区地面沉降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时序InSAR监测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蒲川豪 许强 +4 位作者 蒋亚楠 赵宽耀 何攀 张含悦 李骅锦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28-1738,共11页
陕西省延安新区的“平山造城”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沟壑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大规模的土地创造、工程建设及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引起了大量的不均匀地面沉降。首先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 陕西省延安新区的“平山造城”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沟壑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大规模的土地创造、工程建设及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引起了大量的不均匀地面沉降。首先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2017-12—2018-12期间获取的升轨哨兵1号A星(Sentinel-1A)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工后的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并通过实地调查验证了InSAR技术探测结果的可靠性,然后讨论分析了影响地面沉降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延安新区工后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填方区,最大形变速率达120.1 mm/a。填方工程中黄土的重塑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是填方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内在因素,挖填方工程和填方体厚度是地面沉降分布与大小的主要控制因素,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会加速地面沉降的发展。时序InSAR技术可为黄土重大工程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为进一步开展监测预警、规划建设或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造城 时序InSAR 地面沉降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利用小基线集InSAR技术的延安新区地面抬升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蒲川豪 许强 +3 位作者 赵宽耀 蒋亚楠 刘佳良 寇平浪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83-993,共11页
延安新区的平山造城是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造地工程之一,大规模的山体开挖导致了广泛的地面抬升现象。同时,挖方区作为新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场地,地面抬升严重影响了新区城市的持续发展。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 延安新区的平山造城是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造地工程之一,大规模的山体开挖导致了广泛的地面抬升现象。同时,挖方区作为新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场地,地面抬升严重影响了新区城市的持续发展。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覆盖新区2016-05—2019-10期间的升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新区工后长期地面形变信息,揭示了地面抬升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变演化特征,并对地面抬升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新区工后地面抬升显著,主要分布在对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最大的挖方区,最大抬升速率达24.8 mm/a;地面抬升变形在工后初期发展较快,随时间发展有趋缓并稳定的趋势。山体快速开挖引起的卸荷回弹变形是地面抬升的主要内在因素,而地面抬升的分布及大小是由挖方工程范围、挖方厚度、建筑荷载等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新区 平山造城 SBAS-InSAR 地面抬升 形变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