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1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炜 王玲 +1 位作者 张学敏 季润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探讨平衡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50~58岁,平均年龄54.79岁;病程79~92 d,平均病程87.76 d;偏瘫左侧33例,右侧27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2... 目的探讨平衡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50~58岁,平均年龄54.79岁;病程79~92 d,平均病程87.76 d;偏瘫左侧33例,右侧27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29例。随机选择30例作为对照组,另外3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都进行综合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平衡生物反馈训练。两组连续训练8周,每周5 d,每天2次,每次共60 min。选用美国Tekscan公司的Footscan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对患者的足底压力和平衡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结果在足底压力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内外侧压力和接触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内侧压力增大(P<0.05),外侧压力减小(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内侧压力(150.18±96.30)N vs(175.70±99.95)N,外侧压力(184.14±85.72)N vs(166.46±112.01)N;对照组治疗前后内侧压力(147.11±74.22)N vs(165.97±71.93)N,外侧压力(230.13±93.73)N vs(223.57±114.75)N]。两组患者内侧接触面积增大(P<0.05),外侧接触面积减小(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内侧接触面积(26.75±12.07)cm^(2)vs(34.97±9.17)cm^(2),外侧接触面积(45.79±21.57)cm^(2)vs(37.86±21.99)cm^(2);对照组治疗前后内侧接触面积(39.28±22.25)cm^(2)vs(42.44±14.76)cm^(2),外侧接触面积(45.74±22.66)cm^(2)vs(41.73±20.54)cm^(2)],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内外侧压力和接触面积变化更为显著(P<0.05)。在平衡运动学参数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X、Y轴上的轨迹长度、均方差、最大动摇径、总轨迹、偏移长度和包络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速度、单位面积轨迹长度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平衡运动学参数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平衡生物反馈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足内翻患者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生物反馈训练 足底压力 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陈丹凤 黄小玉 +3 位作者 容健成 林鸿新 方建斌 黎芳燕 《中国康复》 2024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5例。3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假rTMS+核心稳定性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5例。3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假rTMS+核心稳定性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rTMS;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3组均持续干预3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腹横肌(TrA)、腹内斜肌(IO)和腹外斜肌(EO)的厚度,同时进行Fugl-Myer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3组FMA、BB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01);联合组和磁刺激组患侧TrA、IO及EO的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组的FMA、患侧TrA厚度分别与磁刺激组比较,联合组的FMA、BBS、MBI、患侧TrA和患侧EO厚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磁刺激组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健侧TrA、IO和EO厚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rTM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核心稳定训练 脑卒中 平衡功能 超声成像 腹部肌群
下载PDF
前庭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后前庭中枢性平衡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
作者 许红霞 陶烈君 《大医生》 2024年第5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前庭中枢性平衡功能障碍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前庭中枢性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据导入...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前庭中枢性平衡功能障碍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前庭中枢性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据导入Excel工作表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联合前庭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眩晕残障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及肌张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分级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前庭中枢性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残障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降低肌张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康复疗法 脑卒中 前庭中枢性平衡功能障碍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后减重太极步法可改善平衡功能
4
作者 张丽英 丁余武 +2 位作者 于小明 廖旺盛 王杰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40-2845,共6页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大多存在平衡障碍,需要应用多种康复方法来改善,减重太极步法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平衡训练方法。目的:观察减重太极步法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74例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大多存在平衡障碍,需要应用多种康复方法来改善,减重太极步法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平衡训练方法。目的:观察减重太极步法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74例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37)。对照组实施减重步行训练30 min和常规康复训练60 min;试验组实施减重太极步法训练30 min和常规康复训练60 min;两组均每天1次,一周5次,持续12周。于干预前、干预4,8,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来评估平衡功能,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跌倒风险指数评估跌倒风险。结果与结论:①4个观察指标均显示有显著的时间效应(P<0.001);②Berg平衡量表、Harris评分与跌倒风险指数均具有交互作用(P<0.001),并在干预12周后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01),且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③干预12周后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的前和左方向评分有交互作用和组别效应(P<0.001),整体、前、左、右方向评分具有显著组别差异(P<0.001);④结果表明,干预1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且减重太极步法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太极 减重 平衡障碍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Pro-kin平衡系统训练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评价
5
作者 张熙辉 李峥嵘 +2 位作者 李仕能 邢增宇 王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9-1264,共6页
背景: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及躯干控制功能有较为优良的康复效果,但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背景: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及躯干控制功能有较为优良的康复效果,但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8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的康复训练,持续训练8周。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变化,平均负重力量差、轨迹误差、摆动数值及患肢膝关节30°,45°,60°被动成角误差评估患膝本体感觉变化,睁眼、闭眼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变化,并调查两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满意度。结果与结论:①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②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平均负重力量差、轨迹误差、摆动数值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患肢膝关节30°,45°,60°被动成角误差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被动成角误差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③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睁眼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闭眼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④观察组患者对干预康复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81%,P<0.05);⑤结果表明,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的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患侧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断裂 Pro-kin平衡系统 术后康复 本体感觉 平衡功能
下载PDF
Flexi-bar主动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冯畑 岳翔 +1 位作者 陈勇 方征宇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使用Flexi-bar主动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3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Flexi-bar主动振动... 目的:观察使用Flexi-bar主动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3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Flexi-bar主动振动训练。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10MWT、TUGT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BS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4周后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exi-bar主动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改善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ar 主动振动训练 脑卒中恢复期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对中重度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刘晓东 王淑楠 洪丽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08-109,121,共3页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功能康复训练(VRT)对中重度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医治的62例中重度PPPD患者,利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使用倍他司汀联合VRT治...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功能康复训练(VRT)对中重度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医治的62例中重度PPPD患者,利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使用倍他司汀联合VRT治疗)和对照组(使用倍他司汀治疗),每组患者各31例,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前庭症状、平衡功能、眩晕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74%,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较对照组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眩晕程度(身躯、情感及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生胃部不适、口干、头痛、皮肤瘙痒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VRT能有效改善中重度PPPD患者平衡功能,减轻眩晕程度,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司汀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 中重度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 平衡功能
下载PDF
ICB矫形鞋垫对青少年扁平足足部压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邱斐 赵洋洋 +3 位作者 林小梅 黄慧 江剑华 陈健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在青少年扁平足无症状时期给予矫形鞋垫干预,观察干预前后足部压力和平衡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2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青少年扁平足患者37例,来院就诊一周内开具ICB矫形鞋垫处方,并于穿戴3月后进... 目的:在青少年扁平足无症状时期给予矫形鞋垫干预,观察干预前后足部压力和平衡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2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青少年扁平足患者37例,来院就诊一周内开具ICB矫形鞋垫处方,并于穿戴3月后进行复查,比较矫形鞋垫干预前后的足弓指数、足底压力分布比例及平衡功能。结果:穿戴ICB矫形鞋垫3个月后,无症状扁平足患者的足弓指数减小(P<0.05),足底压力分布情况除左中足和右后足区,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平衡功能明显提高(P<0.05)。结论:青少年扁平足应尽早干预,矫形鞋垫对于青少年无症状扁平足是一种安全无创、穿戴便捷及医从性较高的一种非手术干预方法,可改善异常生物力学和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足 ICB矫形鞋垫 足底压力 平衡功能 青少年
下载PDF
头部留针配合运动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验案
9
作者 潘婕 高婷 +2 位作者 陈晓莉 寇丽杰 杨洁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7期86-89,共4页
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相对较高,发病后有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尤为突出。因本体感觉功能减退、偏瘫侧躯干及肢体肌力减弱、肢体控制协调及错误等导致的平衡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 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相对较高,发病后有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尤为突出。因本体感觉功能减退、偏瘫侧躯干及肢体肌力减弱、肢体控制协调及错误等导致的平衡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行走及日常生活。在脑卒中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中,针灸及运动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头针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结合运动治疗则效果更佳。该文介绍头部留针配合运动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验案1则,指出在焦氏头针的基础上选取穴位,保留头针的同时进行运动锻炼,不仅可以激发经气,还可以促进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风 平衡功能障碍 头针 头部留针 运动
下载PDF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训练进展
10
作者 罗镇杰 何晓宏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313-318,共6页
脑卒中发生后,由于神经元坏死,而神经元的修复程度有限且进展缓慢,导致在疾病不再进展后仍遗留一系列后遗症,其中由于感觉(本体感觉、前庭觉、视觉等)、躯体控制及运动整合、认知等功能的障碍会引起平衡功能障碍。本综述就脑卒中后存在... 脑卒中发生后,由于神经元坏死,而神经元的修复程度有限且进展缓慢,导致在疾病不再进展后仍遗留一系列后遗症,其中由于感觉(本体感觉、前庭觉、视觉等)、躯体控制及运动整合、认知等功能的障碍会引起平衡功能障碍。本综述就脑卒中后存在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评价量表的选择、康复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常见的平衡功能相关康复评估量表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常见对于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患者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感觉训练、物理因子治疗、机器人辅助训练、机电生物反馈训练及传统中医的康复训练等,其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改善平衡功能障碍,防治跌倒,增强患者自理能力,为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 康复训练
下载PDF
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改善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的效果及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高瑞 李楠 吴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696-698,共3页
目的:探讨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的效果及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5例进行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 目的:探讨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的效果及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5例进行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传统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53例给予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观察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残余症状及持续时间、眩晕程度、平衡功能及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汉化眩晕症状(VSS-C)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人体压力中心(COP)最大摆动长度(MOL)及COP摆动包络面积(EA)数据均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用于进行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残余症状,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减轻眩晕程度,提高平衡功能,减少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功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平衡功能 眩晕症状
下载PDF
八段锦运动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12
作者 张茜 汪春霞 刘懿欣 《全科护理》 2024年第6期1164-1169,共6页
目的:探讨八段锦对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八段锦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效... 目的:探讨八段锦对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八段锦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自完成文献检索与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SMD=0.46,95%CI(0.18,0.74),P=0.01]、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MD=4.14,95%CI(2.67,5.60),P<0.01]、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总分[MD=8.73,95%CI(5.42,12.03),P<0.01]、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的上肢评分[MD=4.57,95%CI(3.36,5.78),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的下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3,95%CI(-0.27,0.53),P=0.53]。结论:八段锦能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平衡及运动功能,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未明确,未来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段锦 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META分析
下载PDF
重复外周磁刺激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曲径直 申晓亮 +2 位作者 董美燕 齐艺宁 张怡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收治的60例AC... 目的探讨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收治的60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33岁,平均(26.11±5.46)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rPMS治疗的30例患者为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34岁,平均(25.32±5.61)岁。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 classification,FAC)、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膝关节功能,测试伸肌峰力矩(extensor peak moment,EPT)、屈肌峰力矩(flexor peak moment,FPT)及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hamstrings/quadriceps,H/Q)×100%,进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测试(threshold to detection of passive motion,TTDPM)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使用Pro-Kin平衡测试与训练系统评估膝关节平衡状态,包括压力中心X/Y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功能表面区域的轨迹长度指数(length in function of surface,LFS)以及全身动态平衡测试(whole-body dynamic balancing task,DBT)。结果治疗后4周,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FAC、ROM高于对照组,VAS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EPT、FPT、ROM、H/Q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两侧的本体感觉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侧的本体感觉较健侧仍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的压力中心X/Y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和LF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DBT均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PMS可以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以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重复外周磁刺激 本体感觉 平衡功能
下载PDF
肌少症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张雅西 林彩丹 +1 位作者 金海敏 黄向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2021年06月经过温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4年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小组(Asian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2021年06月经过温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4年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小组(Asian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制定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UPDRSⅢ、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up-go test,TUG)、活动平衡信心量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肌少症组握力、步速、RASM上更低(P<0.05);跌倒次数、UPDRSⅢ、Berg评分、TUG时长均显著增加(P<0.05)。肌少症组在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ctivities-specific balance confidence scale,ABC)总分、ABC-2、ABC-3、ABC-5、ABC-6、ABC-7、ABC-8、ABC-9、ABC-11、ABC-14、ABC-15、ABC-16表现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性肌少症患者ABC-2、ABC-3、ABC-8、ABC-9、ABC-11、ABC-13、ABC-14、ABC-15、ABC-16、总分指标得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少症对PD平衡功能影响明显,增加患者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肌少症 平衡功能
下载PDF
芍桂温经通络汤联合解痉法针刺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
15
作者 陈钦龙 耿猛 李爱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29-332,共4页
目的 探讨芍桂温经通络汤联合解痉法针刺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73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剩余35例(1例脱落)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剩余35例(2例脱... 目的 探讨芍桂温经通络汤联合解痉法针刺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73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剩余35例(1例脱落)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剩余35例(2例脱落)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芍桂温经通络汤,同时联合解痉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周的总有效率。使用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assessment, BBA)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使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 meyer assessment, FMA)评估患侧的上下肢的肢体运动功能。使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 CSI)评估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同时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和10米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 10 mWT),比较患者的行走能力。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BBA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的FMA评分比治疗前高(P<0.05),且治疗组上下肢的FMA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的CSI各项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CSI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10 mWT高于治疗前(P<0.05),TUGT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10 mWT高于对照组(P<0.05),TUG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芍桂温经通络汤联合解痉法针刺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减轻患肢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桂温经通络汤 解痉法针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痉挛程度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甲钴胺联合泼尼松对老年前庭神经炎患者眩晕程度、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16
作者 马亚红 张广绒 赵芳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90-93,102,共5页
目的评估甲钴胺联合泼尼松对老年前庭神经炎患者眩晕程度、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前庭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红蓝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0例,泼尼松治疗)和联合组(50例,甲钴胺... 目的评估甲钴胺联合泼尼松对老年前庭神经炎患者眩晕程度、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前庭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红蓝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0例,泼尼松治疗)和联合组(50例,甲钴胺联合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日常活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VADL)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神经营养因子(NTF)、5-羟色胺(5-HT)、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甲硫脑啡肽(MEK)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前庭神经炎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消除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营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炎 甲钴胺 泼尼松 眩晕 平衡功能
下载PDF
不同运动干预方式改善衰弱老年人平衡功能的网状Meta分析
17
作者 严晓晨 陈玲 +3 位作者 何元元 覃帆 张燎芝 曾掩 《老年医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评价不同运动干预对老年衰弱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运动训练对衰弱老年人平衡功能影响的随... 目的采用网状Meta评价不同运动干预对老年衰弱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运动训练对衰弱老年人平衡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期限为建库至2023年9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对Berg平衡量表(BBS)、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站立行走”计时试验(TUG)、6 min步行试验(6MWT)四个平衡功能相关指标得分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BBS评分上核心运动效果最佳,在提高SPPB评分上抗阻运动最佳,在提高TUG时间上核心运动最佳,在提高6MWT距离中平衡训练效果最佳。结论9种运动方式均能改善衰弱老年人平衡功能,其中核心运动、抗阻运动、多元运动、平衡训练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老年人 运动 干预 平衡功能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强化爬行训练对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
18
作者 谭霜 韦冰心 +1 位作者 刘国成 王金宇 《中医康复》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强化爬行训练对于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强化爬行训练对于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爬行训练。采用10米步行试验(10WM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BS、FIM、10WM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各项测试评分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结论:爬行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通过使用爬行设备可以使患者很好参与康复各个阶段,从而提高患者稳定性、活动性,改善患者当前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训练 平衡功能 脑干卒中 核心训练 本体感觉
下载PDF
基于环境评估的远程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独立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姚宇 刘卫庭 彭娴莺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环境评估的远程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独立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电话指导;观察组出院后,在常规指导基础上,基于居家环境评估结果,... 目的探讨基于环境评估的远程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独立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电话指导;观察组出院后,在常规指导基础上,基于居家环境评估结果,拍摄功能训练视频,指导远程康复治疗。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功能独立性(functional indenpendence measure,FIM)及平衡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进行比较。结果出院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FIM和FMA评分均较出院时提高(P<0.01),且观察组FIM和FM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环境评估的远程康复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功能独立性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环境评估 远程康复 功能独立性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平衡功能及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20
作者 裴汝星 《医药前沿》 2024年第5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股骨颈骨折(FNF)患者术后平衡功能及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聊城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FN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股骨颈骨折(FNF)患者术后平衡功能及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聊城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FN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行THA治疗,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直接前入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Berg平衡量表(BB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炎症因子、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BBS功能、Harris髋关节功能、VAS评分及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BB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炎症因子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F患者THA采用DAA效果优于PLA,手术切口更小,带来的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首次下床、住院等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轻、炎症因子水平低,功能恢复更快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微创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术后平衡功能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