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转变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1
作者 王湘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290-294,共5页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部 夏季降水 南亚高压 年代际转变
下载PDF
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VM)与海洋性大陆秋季降水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2
作者 朱科旭 任保华 郑建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4-1456,共13页
本文利用HadISST和ERSSTv5海表温度、EN4次表层海温数据、CMAP降水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度与海洋性大陆秋季降水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VM)是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 本文利用HadISST和ERSSTv5海表温度、EN4次表层海温数据、CMAP降水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度与海洋性大陆秋季降水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VM)是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度EOF第二模态,其与秋季海洋性大陆的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春季的VM为正(负)位相时,通常伴随太平洋经向模态的正(负)位相和西北太平洋的冷(暖)海表温度异常,海表温度梯度会导致赤道太平洋的西风(东风)异常,影响东传的赤道开尔文波,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暖(冷)海温异常,再通过Bjerknes正反馈,西风异常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维持到秋季,秋季时出现较成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再通过沃克环流,海洋性大陆出现异常下沉(上升)运动和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形势,产生降水负(正)异常。(3)春季的VM和秋季的海洋性大陆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在2003年发生了年代际转变,1979~2002年春季VM与秋季降水在年际变化上有显著的负相关,而2004~2020年相关关系转变为不显著。造成这个年代际转变的原因是北太平洋涛动(NPO)在2004~2020年强度减弱、位置移动,导致VM南部海表温度关键区受NPO的影响减弱,从而振幅减弱,使得VM的南部和北部海表温度关键区的经向梯度减弱,VM强度减弱,最终导致相关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 海洋性大陆 秋季降水 北太平洋涛动 年代际转变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涵洧 龚志强 +1 位作者 王晓娟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本研究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进行检测,并对转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海、陆对增温的响应不同导致的环流调整给出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在1990年前后出现显著的年代际转变,极端降水由... 本研究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进行检测,并对转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海、陆对增温的响应不同导致的环流调整给出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在1990年前后出现显著的年代际转变,极端降水由偏少转为偏多。转折后与转折前相比,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落区南移,南方偶极子分布型加强,南方极端降水增加、北方极端降水减少,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增大;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减小。(2)西太平洋暖池区异常升温造成的海陆温差减小是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1990年前后转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它造成1990年之后低纬度季风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南移、南海副高增强,而中高纬度气旋性环流异常被破坏、东亚大槽增强,进而导致华北经向水汽输送减弱,下沉运动显著加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于此同时,华南和华东地区则水汽输送加强,上升运动显著,有利于降水偏多,并伴随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年代际转变 海陆热力性差异 东亚夏季风系统
下载PDF
Contribution of El Nino amplitude change to tropical Pacific precipitation decline in the late 1990s
4
作者 GUO Suqi WU Rengu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5期355-360,共6页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precipitation experienced a prominent decline in the late 1990 s.This change was previously attributed to a La Nina-like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change in the Pacific Ocean associat...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precipitation experienced a prominent decline in the late 1990 s.This change was previously attributed to a La Nina-like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change in the Pacific Ocean associated with a phase switch of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Here,using a series of model experiments,the authors reveal that the El Nino-related interannual SST anomalies contributed largely to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This El Nino SST effect was due to the change in the amplitude of El Nino events in the late 1990 s.The 1980-98 decade had more large-amplitude El Nino events than the 1999-2014 decade.The nonlinear precipitation response to SST anomalies resulted in a larger decadal mean precipitation in the 1980-98 decade than in the 1999-2014 decade.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l Nino amplitude change in future climate change related to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Pacific precipitation declin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 phase switch interannual SST effect large-amplitude El Nino even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