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红松幼苗更新的微生境指标筛选与评价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金桂香 刘庚 +2 位作者 于鑫 林玉梅 贾庆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5,49,共7页
在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东升林场红松(Pinus koraiensis)天然针阔混交林内设置100 m×100 m试验样地;在样地内,选择0.10、0.15、0.55、0.65、0.75不同郁闭度,以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为中心,设置20 m×20 m的标准样方9个,其中郁闭度0... 在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东升林场红松(Pinus koraiensis)天然针阔混交林内设置100 m×100 m试验样地;在样地内,选择0.10、0.15、0.55、0.65、0.75不同郁闭度,以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为中心,设置20 m×20 m的标准样方9个,其中郁闭度0.10、0.15的部分为林窗,林窗内共设置样方3个(郁闭度0.10的设置1个,郁闭度0.15的设置2个),其它每个等级郁闭度的设置样方2个。依据试验设计,测量红松幼苗的苗高及地径;以目标红松幼苗为中心、15 m距离为半径,测量区划范围内红松母树及阔叶伴生树种的数量、树高、胸径、冠幅、活冠长、幼苗与红松母树的距离、幼苗与伴生树种的距离。以影响红松幼苗生长微生境的8个影响因素(郁闭度、冠高比、高径比、树冠伸展度、树冠体积、冠距比、红松母树数量、阔叶伴生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影响红松幼苗更新的主要微生境指标,构建红松幼苗生长适宜微生境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随着郁闭度的增加红松幼苗更新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且幼苗的高度及地径均有变小的趋势。幼苗的数量在不同郁闭度间差异显著,苗高和地径在低郁闭度时显著大于中、高郁闭度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影响红松幼苗生长环境的4个上层乔木指数,分别为冠层结构指数(U_(1):与母树冠高比呈负相关,与郁闭度、母树高径比呈正相关的影响红松幼苗生长的微生境指标)、母树树冠大小指数(U_(2):与母树树冠伸展度、母树树冠体积呈正相关的影响红松幼苗生长的微生境指标)、母树庇荫指数(U_(3):与母树冠距比呈正相关、与母树数量呈负相关的影响红松幼苗生长的微生境指标)、伴生指数(U_(4):与阔叶伴生指标呈负相关的影响红松幼苗生长的微生境指标)。按相关度对各指数重新进行权重分配,得到红松幼苗生长的微生境综合得分(U)评价模型U=0.350 U_(1)+0.234 U_(2)+0.219 U_(3)+0.196 U_(4)。运用系统聚类法将影响红松幼苗生长的微生境进行等级划分,将微生境划分为3个等级时,各指标在不同等级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4个指数与微生境等级间的相关关系,应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构建红松幼苗生长环境适宜度(H)评价模型H=1.941-1.721 U_(2)-2.628 U_(4)-2.736 U_(2)1-1.276 U_(2)4-2.372 U_(1) U_(2)+1.586 U_(1) U_(4)-3.222 U_(2) U_(3),模型决定系数为0.93、F=40.53、p<0.01,拟合程度较好;均方误差(MSE)值与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值均为0.03,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幼苗更新 微生境 指标评价体系
下载PDF
濒危植物闽楠幼苗更新及环境解释
2
作者 姜冬冬 林建勇 +1 位作者 李娟 罗应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69-1974,共6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濒危植物闽楠幼苗天然更新与微环境的关系,以广西富川县蚌贝村闽楠天然林胸径5.0 cm以下的更新个体为研究对象,基于0.64 hm 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冗余分析等方法对幼苗更新密度与样地微环境因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濒危植物闽楠幼苗天然更新与微环境的关系,以广西富川县蚌贝村闽楠天然林胸径5.0 cm以下的更新个体为研究对象,基于0.64 hm 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冗余分析等方法对幼苗更新密度与样地微环境因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闽楠小幼苗更新个体数最多,随龄级增加更新密度呈下降趋势;幼苗向幼树转化率低,小幼苗向中幼苗转化率是闽楠更新成功的关键阶段;(2)闽楠幼苗更新密度与样地灌木层高度、最近母树距离、灌木层覆盖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样地光照、草本层覆盖度显著负相关;(3)灌木层高度、最近母树的距离、灌木层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光照、草本层覆盖度、凋落物厚度、土壤盐分是影响闽楠幼苗更新的主要微环境因子,光照和草本层覆盖度是闽楠幼苗更新的限制因子。研究表明,降低光照强度、减少草本层的覆盖度、增大灌木层的覆盖度等有利于闽楠种群更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幼苗更新 微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迁地栽培坡垒的种群结构与幼苗更新研究
3
作者 肖云学 殷霖昊 +1 位作者 郁文彬 唐建维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4-612,共9页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设置的500 m^(2)样地中对迁地栽培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Chun)种群进行调查,采用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分析坡垒种群的结构特征,同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的存活率、死亡率及消失...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设置的500 m^(2)样地中对迁地栽培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Chun)种群进行调查,采用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分析坡垒种群的结构特征,同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的存活率、死亡率及消失率。结果显示,迁地栽培的坡垒种群更新的苗木尚无大径级的个体;但栽培的坡垒大部分个体能开花结果及自然更新,且幼苗数量较多,幼苗密度为19550株/hm^(2),,占种群个体数的86.00%。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坡垒种群Ⅱ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低,Ⅲ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高,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坡垒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此外,迁地栽培中应加强对幼苗、幼树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其成活率,更多的进入下一龄级的生长和种群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垒 迁地栽培 种群结构 幼苗更新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雪灾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更新的影响
4
作者 袁春明 杨国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18,共4页
为探讨雪灾对木质藤本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了雪灾前后,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的组成、物种多样性与多度的变化、多度与冠层光照指数的关系。雪灾前(2014年)后(2016年)分别在林内设置20个4 m×4 m的样方,调查样... 为探讨雪灾对木质藤本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了雪灾前后,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的组成、物种多样性与多度的变化、多度与冠层光照指数的关系。雪灾前(2014年)后(2016年)分别在林内设置20个4 m×4 m的样方,调查样方内木质藤本幼苗(高度或长度≤50 cm)的种类、数量、基径,并测定冠层光照指数。结果表明:①雪灾前后的木质藤本幼苗分别为502株(17种)、1022株(25种);木质藤本幼苗在雪灾前(2014年)的优势种为耐荫种,雪灾后(2016年)的优势种除了葡萄酸藤子外均为喜光的物种;②木质藤本幼苗在雪灾后(2016年)的多度、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雪灾前(2014年)。在11种最常见木质藤本幼苗物种中,雪灾后(2016年)5个喜光种的多度显著高于雪灾前(2014年),而其他6个耐荫种的差异性不显著;③雪灾前后的冠层光照指数从1.58增加到2.88(t=-5.394,p<0.05),木质藤本幼苗的多度与冠层光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956,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雪灾 木质藤本 幼苗更新 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97
5
作者 陈圣宾 宋爱琴 李振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5-370,共6页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不同响应的生态学意义,并对今后该方面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幼苗更新 光环境异质性 森林演替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亚高山暗针叶林林缘华西箭竹对岷江冷杉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媛 陶建平 +2 位作者 王永健 余小红 席一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290,共8页
大量研究表明在箭竹-冷云杉林下,竹类对冷杉的影响大于其它树种。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下,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灌木层优势种。为了进一步了解箭竹对岷江冷杉幼苗更新的影响,该文采用样带法在四川省卧龙... 大量研究表明在箭竹-冷云杉林下,竹类对冷杉的影响大于其它树种。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下,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灌木层优势种。为了进一步了解箭竹对岷江冷杉幼苗更新的影响,该文采用样带法在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岷江冷杉林林缘,针对华西箭竹和岷江冷杉幼苗展开调查研究。以竹丛覆盖区域为边界,分别向竹丛外2m(带1)、1m(带2),向竹丛内1m(带3)、2m(带4)、3m(带5)做5条长30m的相邻样带,每条样带划分为30个连续的1m×1m小样方。对岷江冷杉幼苗数量动态、种群结构、生长与生物量的研究表明:1)离竹丛越远,大年龄岷江冷杉幼苗数量越多;岷江冷杉幼苗转化率(下一径级苗木数量与前一径级苗木数量之比)随年龄增加而减小,随离竹丛距离增大而增大。2)苗木高度与径级结构相似,随深入竹丛,幼苗数量峰值的径级和高度级分布从较大径级(Ⅲ)向小径级(Ⅰ)变化。3)华西箭竹的存在抑制了岷江冷杉小径级幼苗(Ⅰ)的高生长,基径与高度的回归也表明离竹丛越远,高生长相对更大;但一定密度华西箭竹(带4)增大了大径级(Ⅲ)岷江冷杉幼苗冠幅的扩展。4)岷江冷杉幼苗总生物量随华西箭竹密度的增高而减小,华西箭竹的大量存在抑制岷江冷杉幼苗对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总的看来,一定密度华西箭竹环境下岷江冷杉幼苗的生长和更新较好,华西箭竹大量分布的区域,岷江冷杉幼苗的更新和生长受到抑制,可能会影响岷江冷杉种群的扩散以及群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箭竹 岷江冷杉 幼苗更新 种群结构 生物量分配
下载PDF
雪灾干扰下林窗对木荷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葛晓改 周本智 +2 位作者 王刚 曹永慧 王小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9-535,共7页
林窗干扰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种子萌发、幼苗等自然更新过程、森林物种组成和动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08年雪灾干扰后的浙江江郎山木荷林为研究对象,对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 林窗干扰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种子萌发、幼苗等自然更新过程、森林物种组成和动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08年雪灾干扰后的浙江江郎山木荷林为研究对象,对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扩展林窗以50 100 m2的林窗个数最多(占总数的45.45%),各等级林窗中以50 100 m2的林窗占总面积比例最大(占总面积的30.31%)。林窗中木荷幼苗的平均高度和地径较对照林分分别高1.44 cm和0.61 mm,幼树在林窗中的平均高度和地径则比对照林分中分别高45.37 cm和5.00 mm且差异显著;林窗大小对木荷幼苗、幼树的高度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中林窗中幼苗的高度和地径均高于小林窗和大林窗中的幼苗且差异均显著(F=4.893,P=0.007;F=5.203,P=0.004;n=357);幼树的地径在不同大小林窗中差异显著(F=3.569,P=0.037;n=43)。林窗幼苗的更新密度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林窗面积达到76 m2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下降;中林窗和小林窗中更新苗木以低矮植株(1级、2级)为主,面积>100 m2大林窗中,木荷幼苗生长较快。与他人研究的森林天然林窗相比,雪灾干扰后改变了林窗的大小分布结构和面积,50 100 m2的林窗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幼苗更新,具有相对较大的林窗幼苗更新密度;不论林窗大小,林窗内的更新幼苗都比林内多,郁闭度较大的林内或大面积的空地上都不利于更新幼苗的生长。因此,从受灾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来看,中林窗是幼苗适宜更新的面积,为木荷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林窗 木荷 林窗结构 幼苗更新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林下种子散布及幼苗更新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5 位作者 郑世群 苏松锦 洪伟 吴则焰 徐道炜 吴承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6-512,共7页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种子雨总量的77.13%和74.5%;林窗种子库储量低于林下,种子库中以全食或捡拾种子比例最高,其中种子库储量垂直分布表现为枯落物层(约占2/3)>腐殖质层(0~5 cm)(约占1/3)>心土层(5~10 cm)(小于1%),以格氏栲种子占绝对优势;格氏栲从种子到幼苗的转化率低,林窗中格氏栲完好种子密度与幼苗密度均高于林下。林窗微生境提高了种子散布过程中格氏栲成熟种子的密度和比例,有利于促进格氏栲的幼苗更新,表明林窗在格氏栲种群恢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天然林 林窗 林下 种子散布 幼苗更新
下载PDF
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中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帅锋 刘万德 +2 位作者 苏建荣 张志钧 刘庆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653-5662,共10页
以时空替代的方法,将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与成熟林等3个处于同一空间下的群落作为次生演替进程中的3个阶段,研究云南普洱地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分析了次生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 以时空替代的方法,将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与成熟林等3个处于同一空间下的群落作为次生演替进程中的3个阶段,研究云南普洱地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分析了次生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高度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8个共144 m2的幼苗样地中调查木本植物幼苗101种2014株,其中乔木幼苗是主要组成。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木本植物幼苗、乔木与藤本幼苗密度逐渐增加,灌木幼苗密度无显著变化;藤本植物幼苗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次生演替进行而增加,乔木与灌木幼苗则无显著变化,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木本植物幼苗Shannon-Wiener指数要显著小于针阔混交林与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与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幼苗多度随高度级增加而减少,针阔混交林则呈现偏峰曲线,幼苗密度均集中分布在高度20 cm以内,3个群落演替阶段木本植物幼苗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级增加呈现偏锋曲线。相似性系数反映出乔木和藤本幼苗的更新来源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乔木幼苗密度分布与样地坡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灌木幼苗密度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更新 次生演替 生活型 高度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幼苗更新空间格局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振 董智 +1 位作者 李红丽 李钢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4-301,共8页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2和77株/hm2,丘间低地更适合幼苗的生长。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榆树幼苗均呈聚集分布,但丘间低地的幼苗聚集强度更高。固定沙丘上榆树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负关联,而丘间低地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呈现较显著的正关联,但二者在大尺度上均无关联性。研究对揭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幼苗分布、更新空间格局及其恢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幼苗更新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 浑善达克沙地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滇榄仁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幼苗更新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小庆 刘方炎 +1 位作者 李昆 陈友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元谋盆地是中国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区域。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群落为该区域重要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之一。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滇榄仁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幼苗更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滇榄仁... 元谋盆地是中国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区域。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群落为该区域重要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之一。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滇榄仁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幼苗更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滇榄仁群落内物种组成较为简单,共有种子植物32种,隶属于16科28属;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和矛叶荩草Arthraxon lancifolius等耐旱禾草为群落优势种。滇榄仁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程度较低,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35~2.82,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63~0.8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8~0.85,不同群落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②群落内滇榄仁更新主要发生在当年雨季早、中期,雨季结束进入旱季后,落地种子停止萌发,随着时间推移幼苗数量也随之减少,尤其是干旱最严重的3月和4月,幼苗数量降至最低,仅有少数处于荫蔽潮润环境下的植株能够存活。2年生及以上幼苗数量的年内变动较小,在不同群落环境中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说明它已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③减少林下干扰使之形成良好的林下环境,滇榄仁幼苗能够成功定居,就可以通过天然更新达到乡土植被自然恢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干热河谷 滇榄仁群落 物种多样性 幼苗更新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采伐林隙幼苗更新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新章 张智婷 +2 位作者 张慧玲 肖文发 杨建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4-509,516,共7页
对长白山地区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和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内的更新幼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3种林型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平均高、平均基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生态优势度... 对长白山地区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和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内的更新幼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3种林型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平均高、平均基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生态优势度低于非林隙林分。处于过渡阶段的次生阔叶林非林隙林分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先锋群落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这表明采伐林隙干扰促进次生阔叶林向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红松幼苗在阔叶红松林非林隙林分中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林隙 幼苗更新 演替 长白山
下载PDF
三峡地区柏木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芳清 梅光舟 +2 位作者 曾旭 许文年 柯学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对三峡地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柏木种子的萌发、幼苗存活、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柏木种子的萌动期约为10d,播种35-45d后进入萌发高峰期,柏木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为47.7%。土壤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光照对... 对三峡地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柏木种子的萌发、幼苗存活、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柏木种子的萌动期约为10d,播种35-45d后进入萌发高峰期,柏木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为47.7%。土壤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光照对萌发则没有显著的影响。(2)幼苗平均死亡率为52.6%。土壤类型和光照强度对幼苗的存活都有显著影响,在林下土和80%光照条件下幼苗的存活率最高。(3)柏木幼苗生长初期茎的生长动态呈"S"型,而叶片数量的增长动态近于直线型。幼苗生长初期生物量形成主要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土壤类型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和光照条件对柏木林柏木幼苗的更新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土壤条件主要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存活,而光照条件则主要对幼苗的生长和存活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更新 幼苗存活 土壤类型 光照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毛双燕 侯继华 +2 位作者 赵秀海 何俊 范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以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雪灾林隙与非林隙条件下幼苗的组成、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分析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的个体密度在林隙内外差别不大;(2)乔木幼苗在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非... 以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雪灾林隙与非林隙条件下幼苗的组成、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分析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的个体密度在林隙内外差别不大;(2)乔木幼苗在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非林隙,灌木幼苗在非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林隙;(3)主要乔木树种的幼苗对林隙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4)整体上,幼苗在中度干扰林隙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5)幼苗密度、幼苗种类与受灾程度相关性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冰雪灾害 幼苗更新 林隙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天然柴松纯林不同坡位幼苗更新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崔长美 王孝安 +1 位作者 郭华 李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2,共5页
为了探讨纯林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f.shekannesis)种群不同坡位幼苗的大小结构及其更新特点,通过对陕西富县大麦秸沟地区柴松群落的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纯林内天然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柴松纯林幼苗的... 为了探讨纯林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f.shekannesis)种群不同坡位幼苗的大小结构及其更新特点,通过对陕西富县大麦秸沟地区柴松群落的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纯林内天然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柴松纯林幼苗的天然更新特点与坡位有极大关系。从幼苗数量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相差不大,却远大于下坡位。对于幼苗的高度3个坡位差异不显著,且都与平均高度无明显差异。从幼苗的密度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差异不大,且和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下坡位的幼苗密度远低于上中坡位,且远小于平均密度。因此,建议在柴松纯林保护和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不同的坡位采用不同的抚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松纯林 坡位 幼苗更新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家榆林的种子散布及幼苗更新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允菲 白云鹏 李建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381,共8页
家榆是典型的风播植物,在科尔沁沙地可以形成单一优势种林地。通过对林缘和孤立树不同方向从树基部向外的有序取样与林下和林窗的随机取样调查,分析了家榆林下和林窗不同生境的种子沉降和幼苗分布特征、林缘和孤立树种子散布方向的差异... 家榆是典型的风播植物,在科尔沁沙地可以形成单一优势种林地。通过对林缘和孤立树不同方向从树基部向外的有序取样与林下和林窗的随机取样调查,分析了家榆林下和林窗不同生境的种子沉降和幼苗分布特征、林缘和孤立树种子散布方向的差异性与规律性。结果表明,家榆种子密度在林下生境阴坡和阳坡明显大于丘顶和丘底,在林窗生境丘顶明显大于丘底。家榆向周围不同方向种子散布的距离和累积数量均有较大差异,其中林缘和孤立树均以当地多逆风频率的西南方向最近,累积数量也最少;孤立树以多顺风频率的东北方向最远,累积数量也最多。林缘和孤立树共6个方向断面从树基部向外单位面积种子数量频度均适合于韦伯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X2(α)<0.500)密度函数,具有相同的种子散布格局。家榆幼苗密度在林下阴坡明显大于阳坡,林下和林窗均为丘顶明显大于丘底。林缘19 m内家榆幼苗呈连续分布。在科尔沁沙地,如果不加限制或人为扰动,家榆林不仅可以很好地进行自然更新,而且可以在适宜的沙地生境逐渐扩大其分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榆 林下 林缘 孤立树 种子散布 幼苗更新 风播植物
下载PDF
光照对中山杜鹃开花及幼苗更新影响的群落学研究
17
作者 秦坤蓉 王海洋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1期40-47,51,共9页
在重庆市武隆白马山林场内选择典型的中山杜鹃群落设置20 m×20 m样方41个,调查白马山常见的11种中山杜鹃的地理环境(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特点等),记录杜鹃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如杜鹃成株及幼株的种类、数量和生长型以及植... 在重庆市武隆白马山林场内选择典型的中山杜鹃群落设置20 m×20 m样方41个,调查白马山常见的11种中山杜鹃的地理环境(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特点等),记录杜鹃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如杜鹃成株及幼株的种类、数量和生长型以及植株对应生长层的透光率等,从地理环境因素与群落结构2方面研究光照条件对中山杜鹃开花及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山杜鹃的生长型的分布决定于其生地点的坡度;体型越高大的中山杜鹃的分布数量与坡度成反比,但其幼株的分布数量与坡度成正比,表明高大物种的幼株更适应陡坡环境;中山杜鹃为中等喜光植物,不同生长型的杜鹃植株的开花及幼苗生长对光照的适应范围不同;体型越高大的中山杜鹃其幼苗更新异质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杜鹃 光照条件 开花 幼苗更新 地理环境 群落结构 透光率 白马山林场
下载PDF
红锥种子雨土壤种子库与幼苗更新动态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总 刘勇 +3 位作者 田祖为 贾宏炎 赵蕊蕊 安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9,共13页
【目的】研究红锥母树种子雨、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的动态,以期探究其更新制约因素及机制。【方法】采用样线法布置种子雨收集器,分别收集2017、2018年的红锥种子雨和落叶,统计分析不同散种期的种子雨密度、质量、总量及落叶量。同时... 【目的】研究红锥母树种子雨、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的动态,以期探究其更新制约因素及机制。【方法】采用样线法布置种子雨收集器,分别收集2017、2018年的红锥种子雨和落叶,统计分析不同散种期的种子雨密度、质量、总量及落叶量。同时在母树林下的土壤中设置小样方,对枯落物层、0~5 cm腐殖层和5~10 cm土层取样,统计计算土壤种子库密度和完整种子数量,并在室内测定种子千粒质量和发芽能力。2018年5月,在母树的各取样点附近设样方,调查幼苗的更新情况。【结果】1)红锥种子雨从9月中旬持续至12月下旬,集中散种期为10—11月。2017年为种子大年:种子产量高,种子雨密度为(480.97±11.61)粒·m-2;种子质量好,完整种子数(433.86±12.65)粒·m-2,占种子雨总量90.20%±1.09%。2018年为种子小年:产种量低,种子雨密度为(126.37±12.04)粒·m-2;种子质量差,完整种子数(45.54±11.47)粒·m-2,约占种子雨总量36.04%±0.95%。2)2018年4月的土壤种子库主要源于2017年的种子雨,种子库平均密度为(360.09±10.43)粒·m-2,完整种子数(215.13±10.04)粒·m-2,占种子库总量的59.74%±8.56%。经室内发芽试验测定,种子库中完整种子的发芽率平均为28.53%±7.50%。自然萌发前,约(61.38±18.57)粒·m-2种子具有发芽能力;将种子埋于林下土壤保存至2019年4月时,发芽率降为2.85%±0.86%,约(8.59±1.90)粒·m-2种子具发芽力。种子库中63.79%±3.55%的种子分布于枯落物层。3)红锥当年生幼苗的更新频度平均为16%,林下更新的78株幼苗仅11株存活。其中,阳坡的母树更新幼苗数量明显大于阴坡,阳坡的幼苗出现频度为40%,阴坡的为0。【结论】红锥种子雨扩散动态与落叶散落过程一致,其种子库垂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大部分种子落入枯落物层;种子发芽率及当年生幼苗存活率低,即使在种子大年后仍难以实现幼苗的建成。因此,种子发芽率低及枯落物阻隔等是导致红锥更新不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 种子雨 土壤种子库 母树 幼苗更新
下载PDF
不同林分下胖大海幼树幼苗更新分布格局 被引量:7
19
作者 PHAM Van huong 陈昌雄 +3 位作者 洪伟 巢林 NGUYEN Ba trieu 张巧巧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7-384,共8页
以越南东南部胖大海天然更新林为研究对象,运用6个聚集度指标分析不同林分优势度和郁闭度等级下胖大海幼树幼苗更新3个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运用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模型进行检验,比较胖大海的出现相对频率(Ey)在不同林分... 以越南东南部胖大海天然更新林为研究对象,运用6个聚集度指标分析不同林分优势度和郁闭度等级下胖大海幼树幼苗更新3个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运用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模型进行检验,比较胖大海的出现相对频率(Ey)在不同林分优势度和郁闭度等级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胖大海幼树幼苗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型;不同林分优势度和郁闭度等级对胖大海幼树幼苗更新的影响在第2、第3阶段的Ey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第1阶段差异性不显著;胖大海在优势度低级的Ey,在第1阶段分别是优势度中级和高级的1.05和1.17倍,在第2阶段为优势度高级的30%,在第3阶段分别为优势度中级和高级的99%和31%;胖大海在郁闭度1级的Ey,在第1阶段分别是郁闭度2、3和4级的85%、1.32倍和75%,在第2阶段分别是郁闭度2、3和4级的1.80、1.97倍和69%,在第3阶段依次为郁闭度2、3和4级的1.29、1.10倍和43%。胖大海幼树幼苗基本适应高郁闭度林分,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胖大海 幼树幼苗更新 分布格局 优势度 郁闭度 出现相对频率
下载PDF
抚育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米爽 宋子龙 +4 位作者 秦江环 孟令君 张春雨 赵秀海 何怀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9-169,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2 m×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2 m×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7月至9月每月上旬的幼苗监测数据,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月际动态,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抚育采伐对林下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1)调查期间共监测到幼苗948株,隶属10科12属19种。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采伐下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3、14、16,采伐后样地内幼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2)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数量差异较大,轻度采伐样地和重度采伐样地的幼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和中度采伐样地。采伐后幼苗不同龄级和高度级上数量的分布趋于均匀,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较大龄级和较大高度级上幼苗数量的比重逐渐增多。(3)采伐后样地内幼苗死亡率降低,增补率上升。不同采伐强度下幼苗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死亡率较低,轻度和中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增补率较高。【结论】抚育采伐影响了林下幼苗更新。采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从林下幼苗更新数量来看,轻度采伐和重度采伐下幼苗更新数量较多。从林下幼苗生长状况来看,重度采伐下幼苗龄级分布和高度级分布更均匀,生长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采伐强度 幼苗更新 物种组成 数量特征 月际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