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动态的数值化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文礼章 龚碧涯 +1 位作者 许浩 杨中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为解决无法用文字实现对近千种连续变化的昆虫体色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合理的数学运算问题,本文采用国际标准颜色计量技术-PFG(Pantone Formula Guide)颜色指南为昆虫体色性状判别标准,提出了关于数值化描述昆虫体色的相关评价指标,如体色... 为解决无法用文字实现对近千种连续变化的昆虫体色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合理的数学运算问题,本文采用国际标准颜色计量技术-PFG(Pantone Formula Guide)颜色指南为昆虫体色性状判别标准,提出了关于数值化描述昆虫体色的相关评价指标,如体色元(body-colorelement,BCE)、体色群(body-color group,BCG)、体色位(body-colorposition,BCP)、高频色码指数(high frequency color-code index,HFI)和杂色指数(variegated color index,VCI)等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并应用这些指标和方法,研究了甘薯天蛾Agrius convolvuli幼虫个体在相似环境条件下体色分化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发育日龄和不同虫体部位(体位)其体色的演化过程及其数值规律,发现甘薯天蛾幼虫存在着共同的主体色,而且其体色的变异主要发生在个体的不同发育日龄(占总变异的72.66%),其次,虫体不同部位的颜色也有明显的差异(占总变异的24.45%),而同一发育日龄个体间的体色差异仅占总变异的2.88%。结果说明,甘薯天蛾幼虫体色随其发育日龄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可能是由遗传因子所决定的一种生命体从发育到衰老的表观呈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天蛾 幼虫体色 分化 数值化分析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烟田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及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罗梅浩 郭线茹 +2 位作者 张宏亮 王雪芬 熊建伟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63-266,共4页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将烟田混合发生的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归纳为7 种基本类型,其中在黄绿色型中烟青虫数量较多,占639 % ;在绿褐色型中棉铃虫占934 % ;其它几种体色类型的幼虫均为棉铃虫.同体色的烟青...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将烟田混合发生的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归纳为7 种基本类型,其中在黄绿色型中烟青虫数量较多,占639 % ;在绿褐色型中棉铃虫占934 % ;其它几种体色类型的幼虫均为棉铃虫.同体色的烟青虫或棉铃虫相互交配及不同体色的烟青虫或棉铃虫相互交配,在后代中烟青虫出现2 种体色类型分化,棉铃虫出现5 种体色类型分化.这说明2 种幼虫的体色可能是一种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比烟青虫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田 烟青虫 棉铃虫 幼虫体色 遗传规律
下载PDF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遗传及药剂敏感性影响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尹新明 崔岩 +2 位作者 李秀杰 王桂香 马明理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26-228,235,共4页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有影响 ,用嫩棉叶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黑色、红色、绿色、绿褐色为主 ,其中黑色比率最高达 32 3% ;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绿褐色、黑色、红色、灰褐色为主 ,其中绿褐色比率最高 (31 6 % ) ....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有影响 ,用嫩棉叶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黑色、红色、绿色、绿褐色为主 ,其中黑色比率最高达 32 3% ;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绿褐色、黑色、红色、灰褐色为主 ,其中绿褐色比率最高 (31 6 % ) .利用纯化 3代的不同体色交叉组合配对 ,其后代体色遗传不规律 ,与其亲代体色相一致的幼虫占多数 .利用质量浓度为 1 0 %的功夫和 2 0 5 %的保丰乳油 ,点滴法测定触杀效果 ,结果表明 ,绿色和灰褐色是较敏感的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幼虫体色 遗传规律 药剂敏感性
下载PDF
中国柞蚕小杏黄、鲁红和青六号品种幼虫体色基因分析(英文)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治国 王世富 张宪镛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7-43,共7页
通过对鲁红、小杏黄和青六号品种杂交试验,查明了中国柞蚕幼虫体色红色、黄色、黄绿的受控基因和遗传方式.鲁红为杂合体,基因型为R/+Y/YG/G,纯合体R/RY/YG/G在卵期致死.小杏黄纯合体基因型为r/rY/YG/G... 通过对鲁红、小杏黄和青六号品种杂交试验,查明了中国柞蚕幼虫体色红色、黄色、黄绿的受控基因和遗传方式.鲁红为杂合体,基因型为R/+Y/YG/G,纯合体R/RY/YG/G在卵期致死.小杏黄纯合体基因型为r/rY/YG/G.青六号纯合体基因型为r/r+r/+rG/G.鲁红和青六号体色有两对基因差异.基因G、Y、R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基因间存在互作,G表现型为黄绿色,G、Y共存表现型为黄色,G、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幼虫体色 基因分析 小杏黄 鲁红 青六号
下载PDF
棉铃虫幼虫体色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陆承志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12-14,共3页
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很大 ,1997~ 2 0 0 0年对采集于新疆阿拉尔垦区和巴楚县棉田的棉铃虫六龄幼虫体色进行分类比较时 。
关键词 棉铃虫 幼虫体色 变异型
下载PDF
天蚕不同蛾色产卵与幼虫体色的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程哲 王继红 陈连忠 《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177-178,共2页
对不同蛾色分离、产卵数量、幼虫体色、茧色和茧质调查结果表明:蛾色不同其造卵数和产卵数有差异,产卵数量最高的是黄色蛾♀×黄色蛾♂组合,平均为260粒,产卵净度达86.5%。浅灰色、黑色和暗黑色产卵量较低;幼虫体色可分为浅黄色和绿... 对不同蛾色分离、产卵数量、幼虫体色、茧色和茧质调查结果表明:蛾色不同其造卵数和产卵数有差异,产卵数量最高的是黄色蛾♀×黄色蛾♂组合,平均为260粒,产卵净度达86.5%。浅灰色、黑色和暗黑色产卵量较低;幼虫体色可分为浅黄色和绿色2个类型,幼虫体色不同,其茧色也有差异,可分为黄色、浅黄色、浅绿色和绿色;不同茧色的茧层率差异不显著,雄茧高于雌茧的茧层率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蚕 成虫 幼虫体色 茧层率
下载PDF
柞蚕幼虫蓝体色和青绿体色的遗传规律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博 冀万杰 +3 位作者 谌苗苗 仝振祥 赵春山 王凤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8,共7页
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体色是柞蚕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形态标记性状。已知柞蚕幼虫体色的控制基因G(g)、Y(y)、R(r)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以幼虫体色分别为蓝色、青绿色的柞蚕品种胶蓝、青皮为研究材料... 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体色是柞蚕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形态标记性状。已知柞蚕幼虫体色的控制基因G(g)、Y(y)、R(r)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以幼虫体色分别为蓝色、青绿色的柞蚕品种胶蓝、青皮为研究材料,与幼虫体色分别为白色(基因型rryygg)、黄绿色(基因型rryy GG)的柞蚕品种小白蚕、青6号配制胶蓝×小白蚕、青皮×小白蚕、胶蓝×青6号和胶蓝×青皮的正反交F1、F2、F3和BC1等组合进行杂交试验,调查分析柞蚕幼虫蓝体色和青绿体色的遗传方式。通过胶蓝与小白蚕杂交试验的幼虫体色分离规律,推测柞蚕幼虫蓝体色与白体色的控制基因存在1对差异基因,将柞蚕幼虫蓝体色基因命名为B,则柞蚕品种胶蓝幼虫的体色基因型为rryygg BB;通过青皮与小白蚕杂交试验的幼虫体色分离规律,推测柞蚕品种青皮幼虫青绿体色的基因型为rryy GGBB;通过胶蓝、青6号和青皮3个品种间杂交试验的幼虫体色分离规律,推测蓝体色基因B与黄绿体色基因G分别位于不同连锁群,为独立遗传;当基因B与基因G共存(rryy G_B_)时,柞蚕幼虫体色表型为青绿色,属不完全显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幼虫体色 青绿 基因型
原文传递
蜻蜓幼虫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与防控
8
作者 戴翠娥 《农村新技术》 2020年第11期36-36,共1页
蜻蜓幼虫,学名水虿,渔农习惯称之为"水中老虎""吃鱼虎",它是昆虫纲蜻蜓目昆虫稚虫的一种统称。在露天水产养殖中,蜻蜓幼虫对鱼、虾苗种危害极大,还会侵袭南美白对虾秋茬苗,造成严重损失。现将蜻蜓幼虫的习性、危害... 蜻蜓幼虫,学名水虿,渔农习惯称之为"水中老虎""吃鱼虎",它是昆虫纲蜻蜓目昆虫稚虫的一种统称。在露天水产养殖中,蜻蜓幼虫对鱼、虾苗种危害极大,还会侵袭南美白对虾秋茬苗,造成严重损失。现将蜻蜓幼虫的习性、危害及防控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蜻蜓幼虫的习性蜻蜓幼虫体色一般呈暗褐色或稍带绿色,尚未性成熟的幼虫和成虫的外形相似,无翅。蜻蜓幼虫性情凶猛,肉食性,下颌有"面罩"状口器,捕食时能迅速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防控方法 南美白对虾 性成熟 幼虫体色 秋茬 昆虫纲 蜻蜓
下载PDF
浙江台州柿树刺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照渠 王允镔 夏鋆彬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浙江台州 综合防治 刺蛾科 发生规律 柿树 幼虫体色 发生情况 蛾类害虫
下载PDF
涿州市小麦田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
10
作者 冯朝明 刘伟 《现代农村科技》 2012年第7期24-24,共1页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的通称,为地下害虫种类之一。因为幼虫体色多呈金黄色,体形似针而得名。在涿州市造成为害的主要是细胸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秋季、春季对小麦均造成危害,但以春季危害较为严重。春季来临随着地温的升高,麦田金针虫开始上...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的通称,为地下害虫种类之一。因为幼虫体色多呈金黄色,体形似针而得名。在涿州市造成为害的主要是细胸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秋季、春季对小麦均造成危害,但以春季危害较为严重。春季来临随着地温的升高,麦田金针虫开始上升危害,造成死苗、缺苗断垄,从而降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虫 小麦田 涿州市 发生与防治 害虫种类 幼虫体色 缺苗断垄 金黄
下载PDF
家蚕突变基因与连锁群 被引量:3
11
作者 土井良宏 张玲亚 《蚕学通讯》 1996年第4期21-27,共7页
在漫长的蚕业史上,家蚕如今日所见的那样,已分化成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品种和品系.在遗传学诞生以前,很多研究机构就保存了一些蚕的突变类型.日本的几个研究所就保存有大量的纯系、有特色的蚕种及突变系统.通常情况下,这些机构均是保存... 在漫长的蚕业史上,家蚕如今日所见的那样,已分化成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品种和品系.在遗传学诞生以前,很多研究机构就保存了一些蚕的突变类型.日本的几个研究所就保存有大量的纯系、有特色的蚕种及突变系统.通常情况下,这些机构均是保存的自交系和培养系统.本世纪上半叶,家蚕的大多数遗传学研究集中在形态突变的特性及分离,它组成了遗传学分析的基本工具,其研究也是较为容易的.但是,近年来更多研究注意力转向生理、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突变 等位基因 突变基因 连锁群 家蚕 射线诱发 数目 幼虫体色 斑油蚕 幼虫生长发育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健 赵玉花 《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15年第5期37-37,共1页
二点委夜蛾是危害玉米生长的一种新害虫,该害虫幼虫体色为灰黄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因为它在中室中部和端部各有一个小黑点,故名为二点委夜蛾。二点委夜蛾主要发生在秸秆还田且未灭茬地块,特别是碎麦秸较多的地块发生严重... 二点委夜蛾是危害玉米生长的一种新害虫,该害虫幼虫体色为灰黄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因为它在中室中部和端部各有一个小黑点,故名为二点委夜蛾。二点委夜蛾主要发生在秸秆还田且未灭茬地块,特别是碎麦秸较多的地块发生严重,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与防治 夜蛾 幼虫体色 玉米生长 秸秆还田 玉米幼苗 新害虫 地块
下载PDF
蜜蜂白垩病的防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鑫 《农村经济与技术》 1994年第12期49-49,共1页
白垩病是近年来危害蜂群最严重的疾病。该病为真菌型蜂囊菌,直接侵害蜜蜂幼虫,主要通过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幼虫一旦被传染便无一存活。 患病幼虫体色变深呈黄色,死后最初呈白色,以后逐渐变为灰色至黑色。死后幼虫尸体干枯后变成一质地... 白垩病是近年来危害蜂群最严重的疾病。该病为真菌型蜂囊菌,直接侵害蜜蜂幼虫,主要通过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幼虫一旦被传染便无一存活。 患病幼虫体色变深呈黄色,死后最初呈白色,以后逐渐变为灰色至黑色。死后幼虫尸体干枯后变成一质地疏松、似白垩状物;体表覆盖白色菌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白垩病 营养不良 幼虫体色 子囊孢子 黄霉素 福尔马林 抗真菌 严重的疾病 蜜蜂幼虫 霉菌素
下载PDF
北票市黏虫的防治技术
14
作者 陆纪山 《现代农业》 2019年第2期41-41,共1页
黏虫是一种昆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蔬菜等作物,具有食性杂、群聚性、迁飞性和暴食性等特点。我国北纬33°以北不能越冬,北票市每年发生二代,以二代发生为主。1 ... 黏虫是一种昆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蔬菜等作物,具有食性杂、群聚性、迁飞性和暴食性等特点。我国北纬33°以北不能越冬,北票市每年发生二代,以二代发生为主。1 形态特征1.1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40mm,头呈黄褐色到红褐色,有暗褐色网纹,头正面有近“八”字形黑褐色纵纹。幼虫体色多变,背面的底色由绿色到黑色,大发生时呈黑色,边缘有细黑线。1.2 蛹体长约20mm,黄褐色至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有一列齿状点刻,齿尖向下腹端具有尾刺3对。1.3 成虫成虫体长约17mm,翅展40mm,淡黄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大,其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技术 防治 老熟幼虫 形态特征 幼虫体色 夜蛾科
下载PDF
桃蛀螟的发生及防治
15
作者 胡连艳 夏志颖 《天津农林科技》 2011年第4期13-13,共1页
形态特征 成虫:黄色,体长10~12mm。前后翅散生黑斑;卵椭圆形,表面粗糙,有细微圆点,初期乳白色,后期变为橘黄色;幼虫体色多样,和取食寄主有关,多为暗红色,也有浅灰、淡褐色等,各体节毛片明显,第1~8腹节各有6个灰褐色斑... 形态特征 成虫:黄色,体长10~12mm。前后翅散生黑斑;卵椭圆形,表面粗糙,有细微圆点,初期乳白色,后期变为橘黄色;幼虫体色多样,和取食寄主有关,多为暗红色,也有浅灰、淡褐色等,各体节毛片明显,第1~8腹节各有6个灰褐色斑点:蛹长约14mm,褐色,外被灰白色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蛀螟 防治 形态特征 表面粗糙 幼虫体色 椭圆形
下载PDF
甜菜夜蛾的发生和防治
16
作者 帅正彬 《四川农业科技》 1999年第5期25-25,共1页
1998年,我市金堂县、青白江区、成华区的部分蔬菜区,萝卜、白菜、莲花白、豆类,茄果类、葱和蒜等蔬菜被甜菜夜蛾严重危害。该虫食性杂,食量大,昼伏夜出,使菜农束手无策,损失严重。龙滩乡受害面积近千亩(1亩=1/15)。现将该... 1998年,我市金堂县、青白江区、成华区的部分蔬菜区,萝卜、白菜、莲花白、豆类,茄果类、葱和蒜等蔬菜被甜菜夜蛾严重危害。该虫食性杂,食量大,昼伏夜出,使菜农束手无策,损失严重。龙滩乡受害面积近千亩(1亩=1/15)。现将该虫的有关特征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农业防治措施 甘蓝夜蛾 危害症状 发生特点 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 小菜蛾 黑光灯诱捕 幼虫体色
下载PDF
检查子脾诊断蜜蜂病
17
作者 王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0年第5期10-10,共1页
健康蜜蜂子脾房内的幼虫呈乳白色,端正而整齐地盘卧于巢房底部,无异味,变蛹后的房盖饱满,呈淡黄色。病群的幼虫体色苍白或变黄,甚至变黑。
关键词 蜜蜂 幼虫体色 子脾 美洲幼虫腐臭病 幼虫头部 乳白 幼虫 淡黄 腥臭味
下载PDF
危害胡杨的大敌—春尺蠖
18
作者 徐金燕 王永红 《农村科技》 1997年第6期11-11,共1页
胡杨林是我区分布广、面积大的主要荒漠林种之一,是我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荒漠区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稳定绿洲、促进农牧业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但是,有一种害虫—... 胡杨林是我区分布广、面积大的主要荒漠林种之一,是我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荒漠区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稳定绿洲、促进农牧业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但是,有一种害虫——春尺蠖一直危害着胡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又称沙枣尺蠖。鳞翅目,尺蛾科。成虫灰褐色,雌雄异型。雌蛾无翅,体长7—19毫米,触角丝状,后胸及腹部背面各具数目不等的成排黑刺。雄蛾有翅,体长10—15毫米,翅展25—37毫米,前翅外线和内线较明显,中线较模糊。卵长圆形,灰白色有光泽,卵壳上有整齐的刻纹,孵化前变为灰褐色。幼虫体色不一,有深绿、暗褐、棕红、灰褐多种。幼虫体长22—40毫米,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一个瘤状突起。一年1代,以蛹在土中越夏越冬。翌年早春,土层5—10厘米地温在0℃左右时,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出土。成虫白天静伏不动,夜间交配、产卵。3月上中旬见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尺蠖 重要组成部分 改善生态环境 胡杨林 森林资源 生态平衡 生态功能 危害 幼虫体色 鳞翅目
下载PDF
黑脉蛱蝶越冬记
19
作者 宋憬愚 《大自然》 2019年第4期52-55,共4页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泰山上的黑脉蛱蝶幼虫陆续蜕皮;10月下旬,四龄幼虫纷纷进入冬眠状态;翌年4月上旬,幼虫们结束冬眠醒来,蜕皮后大吃快长,不久即化蛹成蝶,翻飞于花丛草木间。2016年9月3日,我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组织的职工登山活动...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泰山上的黑脉蛱蝶幼虫陆续蜕皮;10月下旬,四龄幼虫纷纷进入冬眠状态;翌年4月上旬,幼虫们结束冬眠醒来,蜕皮后大吃快长,不久即化蛹成蝶,翻飞于花丛草木间。2016年9月3日,我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组织的职工登山活动。此时泰山已初显秋天的味道,但有些草木依然苍翠。突然,一只黑脉蛱蝶从我眼前缓缓飞过,落在不远处的葎草叶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脉蛱蝶 朴树叶 幼虫体色
原文传递
诱捕蝼蛄双效益
20
作者 虞以新 《大自然》 1996年第5期28-28,共1页
大自然中,芸芸众生各有特色,各有各的活法。蝼蛄是直翅目昆虫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它不像飞蝗那样在光天化日下猖狂,也不像蟋蟀唧唧哀鸣,而是默默然潜藏于地下,啮食作物的苗根,使成片幼苗枯死。蝼蛄为适应地下生活,成虫体形呈纺锤形,锥形... 大自然中,芸芸众生各有特色,各有各的活法。蝼蛄是直翅目昆虫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它不像飞蝗那样在光天化日下猖狂,也不像蟋蟀唧唧哀鸣,而是默默然潜藏于地下,啮食作物的苗根,使成片幼苗枯死。蝼蛄为适应地下生活,成虫体形呈纺锤形,锥形的头部背面丛生鬃毛,两对翅短小而不发达。三对足却别有特色:因为前足要挖土掘进,后足需有力蹬推,所以前足长得犹如扁平的掘土铲,端部有坚锐的扁齿,后足股节发达粗壮。腹部末端有细长尾须一对。幼虫初孵出时全身乳白色,唯有复眼为淡红色,头部黑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体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蝼蛄成虫利用前足在土壤中开掘隧道。开掘的隧道通常有50厘米深,最深者可达150厘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效益 直翅目昆虫 隧道 蝼蛄 诱捕 幼虫体色 成虫 前足 芸芸众生 独具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