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9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饮食习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杨楠 杨倩倩 +3 位作者 王小英 徐晓霞 陈雨 王倩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6,91,共4页
目的 探究个人饮食习惯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状况的影响,为降低Hp感染率、改善人群饮食习惯、促进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在西安市某体检中心选取3015例健康人群进... 目的 探究个人饮食习惯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状况的影响,为降低Hp感染率、改善人群饮食习惯、促进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在西安市某体检中心选取3015例健康人群进行Hp检测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饮食习惯与Hp感染状况的关联性。结果 所有调查对象中,Hp检测阴性组1773人,Hp检测阳性组1242人。两组在婚姻、职业、吸烟或被动吸烟、慢性胃炎史、胃息肉史、消化性溃疡史等方面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吃热烫食物、经常喝纯牛奶或羊奶、经常喝咖啡等饮食习惯与Hp感染有关联。调整上述混杂因素后,经常吃热烫食物人群感染Hp的风险是不具有该习惯人群的1.240(95%CI:1.032, 1.489)倍,而经常喝纯牛奶或羊奶、喝咖啡人群感染Hp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常吃热烫食物人群感染Hp的风险是不具有该饮食习惯人群的1.2倍,提倡避免进食热烫食物,从而减少Hp感染的风险及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饮食习惯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无影响
2
作者 易维 饶才俊 +3 位作者 王金丽 高翔 凃玲 黄骁燕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17-20,30,共5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HP感染与NAFLD患者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3 133例体检人群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分为NAFLD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代谢相关指标及HP感染比例;将N...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HP感染与NAFLD患者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3 133例体检人群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分为NAFLD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代谢相关指标及HP感染比例;将NAFLD组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指标。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增加(OR=1.366,95%CI:1.314~1.420,P<0.001)、糖代谢异常(OR=2.066,95%CI:1.628~2.621,P<0.001)、甘油三酯(TG)升高(OR=2.298,95%CI:1.928~2.739,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OR=2.147,95%CI:1.535~3.005,P<0.001)、尿酸升高(OR=1.003,95%CI:1.002~1.005,P<0.001)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不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6,95%CI:0.935~1.404,P=0.188)。NAFLD患者中,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比较,肝脏炎症相关指标及肝脏纤维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MI增加、糖代谢异常、TG升高、LDL升高、尿酸升高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不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对NAFLD患者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危险因素 肝脏炎症 肝脏纤维化
下载PDF
中老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肱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李迪 李诗扬 孙志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92-0095,共4页
了解大庆地区体检人群中动脉硬化检测开展情况,探究中老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油田职... 了解大庆地区体检人群中动脉硬化检测开展情况,探究中老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油田职工,需同时进行了动脉硬化检测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并符合本项目纳排标准。基于大庆油田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数据库,清洗整理数据,分析传统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脉搏波传导速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校正各种影响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baPWV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根据参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共466例,其中Hp感染弱阳性63例,阳性140例,阴性263例。设定Hp感染组203例(43.56%),非感染组263例(56.44%)。两组在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s-CRP上有差异(P<0.05)。与非感染组相比,Hp感染组双侧baPWV均升高,感染组的左侧baPWV(1732.54±362.57)cm/s、右侧(1721.36±379.45)cm/s(P<0.05),两组ABI差异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中老年体检人群Hp感染与baPWV间有正相关性(右侧r=0.483,P=0.002;左侧r=0.592,P=0.001),与ABI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中老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baPWV的升高有相关性,及早发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拓宽早期血管老化、动脉硬化、冠心病预防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BAPWV 踝肱指数(ABI) 相关性
下载PDF
结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张丁丹 张波 +1 位作者 张晶 邸雅南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结肠息肉的有效筛查及早诊早治,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存在于胃黏膜的细菌,其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 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结肠息肉的有效筛查及早诊早治,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存在于胃黏膜的细菌,其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疾病的相关性已得到世界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结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 幽门螺杆菌感染 早诊早治 消化性溃疡 消化系统肿瘤 结直肠癌
下载PDF
健脾清化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王洋洋 田秀峰 于庆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用自拟健脾清化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脾胃科收治的脾虚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 目的探讨用自拟健脾清化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脾胃科收治的脾虚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除西药外,加用自拟健脾清化方加减治疗。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Hp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Hp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健脾清化方联合四联疗法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清化方 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清PGⅠ、PGⅡ、G-17的相关性
6
作者 武红梅 赵晓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78-81,共4页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Hp筛查的816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Hp筛查的816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p感染情况分观察组(Hp感染,310例)和对照组(Hp未感染,506例)。统计Hp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比较两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并分析Hp感染者与血清PGⅠ、PGⅡ、G-17的相关性。结果 816例受检者中男426例,女390例。男性阳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体检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饮酒、经常喝生水、经常在外就餐、经常吃辛辣食物、胃病诊疗史、Hp家族传染史体检人群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经常喝生水、经常在外就餐、经常吃辛辣食物、胃病诊疗史、有Hp家族传染史是体检者发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检人群Hp感染与血清PGI、PGⅡ、G-17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体检人群Hp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异常与Hp感染有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检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 危险因素 胃蛋白酶原Ⅱ 胃蛋白酶原Ⅰ 胃泌素 相关性
下载PDF
益生菌制剂辅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7
作者 李雪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 观察益生菌制剂辅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三联疗法治疗,观... 目的 观察益生菌制剂辅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情况,治疗前后症状(胃灼热、反酸、嗳气)积分,临床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胃酸)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肠道微生态(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1.25%(χ^(2)=5.031,P=0.025);观察组^(14)C尿素呼气试验平均值低于对照组(t=26.128,P<0.001)。治疗14 d后,2组胃灼热、反酸、嗳气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腹痛腹胀持续时间、胃酸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14 d后,对照组中乳杆菌与肠球菌菌落数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中各菌种菌落数及B/E值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与肠杆菌菌落数及B/E值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7.08%(χ^(2)=7.500,P=0.006)。结论 益生菌制剂辅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肯定,对肠道微生态具有积极影响,不仅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和降低^(14)C-UBT值,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益生菌 三联疗法 肠道微生态
原文传递
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远程指导结合聚焦解决模式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控制的影响
8
作者 马虹 辛雅雅 赵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远程指导结合聚焦解决模式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86例Hp感染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 目的研究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远程指导结合聚焦解决模式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86例Hp感染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3例。对照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远程指导。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中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p转阴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远程指导结合聚焦解决模式不仅能够提高Hp感染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改变疾病应对方式,加强疾病控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远程指导 聚焦解决模式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 自我管理能力 应对方式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群 安桂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5-32,共8页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存在相关性,也有研究显示两者无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存在相关性,也有研究显示两者无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何种途径促进结直肠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为结直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结直肠息肉 胃泌素 COX-2 毒力因子 细胞因子 肠道菌群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青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10
作者 周月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对青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青年患者,按照门诊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治疗。对比两组幽... 目的分析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对青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青年患者,按照门诊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治疗。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和胃蛋白酶原水平。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1.11%(4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32/45),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下降,观察组C反应蛋白(6.24±1.36)mg/L、肿瘤坏死因子-α(121.24±22.18)pg/ml、白细胞介素-6(5.54±1.12)pg/ml较对照组的(9.32±1.16)mg/L、(178.21±20.56)pg/ml、(8.16±1.27)pg/ml更低(P<0.05)。用药后,两组CD4^(+)、CD4^(+)/CD8^(+)^(+)水平上升,CD8水平下降,观察组CD4^(+)(48.32±2.78)%、CD4^(+)/CD8^(+)(1.56±0.15)高于对照组的(46.21±3.54)%、(1.32±0.12),CD8^(+)(33.18±1.68)%低于对照组的(35.78±1.56)%(P<0.05)。用药后,两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目上升,肠球菌和肠杆菌数目下降,观察组双歧杆菌(9.60±0.72)CFU/g、乳酸杆菌(9.78±0.56)CFU/g高于对照组的(8.44±0.81)、(8.54±0.48)CFU/g,肠球菌(7.12±1.16)CFU/g、肠杆菌(7.18±0.72)CFU/g低于对照组的(8.44±1.18)、(8.24±1.12)CFU/g(P<0.05)。用药后,观察组胃蛋白酶原Ⅰ(112.21±1.72)μg/L、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11.15±0.74)较对照组的(88.56±1.78)μg/L、(6.78±0.73)更高,胃蛋白酶原Ⅱ(10.06±2.32)μg/L较对照组的(11.12±2.44)μg/L更低(P<0.05)。结论予以幽门螺杆菌感染青年患者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可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调节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改善免疫功能作用明显,对胃蛋白酶原水平有调节作用,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胃蛋白酶原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治疗价值研究
11
作者 罗酩 张莉娜 +3 位作者 朱翠翠 费蒙辉 张霁雯 覃林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8期98-100,共3页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的价值。方法100例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的价值。方法100例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前血清IL-6、IL-8、hs-CRP分别为(275.43±42.65)ng/L、(154.39±24.06)ng/L、(26.38±4.26)mg/L,治疗后分别为(116.37±20.35)ng/L、(46.75±6.33)ng/L、(12.85±2.79)mg/L;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L-6、IL-8、hs-CRP分别为(278.06±44.71)ng/L、(152.73±25.78)ng/L、(27.43±4.45)mg/L,治疗后分别为(130.34±24.18)ng/L、(53.20±8.17)ng/L、(15.14±3.34)mg/L。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6、IL-8、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干预组治疗后血清IL-6、IL-8、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过程中,干预组有4例(8.0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12.0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的效果更好,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炎性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张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应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应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应用...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应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应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率,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总根除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与对照组的20.00%(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方案应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对于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显著,且治疗安全性较高,推荐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艾司奥美拉唑 大剂量阿莫西林 四联疗法 疗效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内外多种疾病相关
13
作者 潘锋(文/图)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全球高感染地区之一,总体Hp感染率为40%~60%。在日前武汉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强调,Hp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的主要病因,根除Hp可有效...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全球高感染地区之一,总体Hp感染率为40%~60%。在日前武汉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强调,Hp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的主要病因,根除Hp可有效预防胃肠内外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胃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学术会议 Hp感染 主要病因 消化系病
下载PDF
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陈萌萌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海淀区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8例Hp合并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 目的:分析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海淀区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8例Hp合并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及停药后1个月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上腹部烧灼感、餐后腹胀、腹部疼痛、腹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停药后1个月,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临床效果理想,能够提高Hp根除率,减少复发,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症状改善,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嗜酸乳杆菌
下载PDF
采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侯建芸 张玉兰 冯会敬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分析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商河县人民医院中收治80例的慢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用四联疗... 目的分析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商河县人民医院中收治80例的慢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用四联疗法,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与益生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老年患者,可提升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提高Hp根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联疗法:益生菌治疗 老年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标准四联方案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
16
作者 伍兆权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13期59-61,8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标准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Hp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四...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标准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Hp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四联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在治疗Hp感染中疗效显著,利于改善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有助于调整肠道菌群以及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四联方案 肠道菌群 血清炎症因子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徐园园 崔伟丽 +1 位作者 冯泽恩 郭岩松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4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一2022年12月武警烟台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8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铋剂四联疗法治疗)与观察组(益生菌联合...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一2022年12月武警烟台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8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铋剂四联疗法治疗)与观察组(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反酸暖气、上腹痛及恶心呕吐评分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乳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更高(P<0.05),而肠球菌及肠杆菌水平差异较小(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6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更低(P<0.05)。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与铋剂四联疗法结合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不仅可以及早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助于肠道菌群及炎性反应改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 铋剂四联疗法 益生菌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灶组织内TLR4、HMGB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差异性分析及临床意义探讨
18
作者 石晓宇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灶组织内Toll样受体4(TLR4)、高迁移率族蛋白B2(HMGB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差异性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某院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与5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息肉患者...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灶组织内Toll样受体4(TLR4)、高迁移率族蛋白B2(HMGB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差异性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某院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与5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息肉患者中增生性息肉58例,腺瘤性息肉42例。对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全结肠检查,记录息肉样病变部位、形态、大小与肿瘤位置;肠镜检查后1周内对其实施胃镜检查,取其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取研究对象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TLR4、HMGB2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直肠息肉直径<1 cm患者Hp感染率低于直径≥1 cm患者(P <0.05),单发息肉感染率低于多发息肉患者(P <0.05)。结直肠癌患者左半结肠+直肠与右半结肠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TLR4、HMGB2阳性表达率高于结直肠息肉组织(P <0.05),且息肉组织中腺瘤性息肉TLR4、HMGB2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性息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TLR4及HMGB2阳性表达为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患者体内Hp感染与息肉大小、数量有关,结直肠癌患者Hp感染与肿瘤位置无关,且结直肠癌组织中TLR4、HMGB2阳性表达多于结直肠息肉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 幽门螺杆菌感染 Toll样受体4 高迁移率族蛋白B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