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63
1
作者 唐晓春 刘会平 +3 位作者 潘安定 梁必骐 李燕彤 王同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根据 1949~ 1998年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资料 ,并对这 5 0年登陆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对台风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 ,对台风所造成的主要灾害进行归类并进行灾情统计 ,探讨了广东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 根据 1949~ 1998年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资料 ,并对这 5 0年登陆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对台风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 ,对台风所造成的主要灾害进行归类并进行灾情统计 ,探讨了广东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特点以及主要台风灾害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地区 台风灾害 台风路径 登陆次数 生成源地 强度
下载PDF
广东沿海牡蛎体Pb含量水平及时空变化趋势 被引量:46
2
作者 贾晓平 林钦 +1 位作者 李纯厚 蔡文贵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27-532,共6页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Pb含量水平的时空变化特点,1989-1997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对广东沿海12个地点牡蛎体Pb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Pb含量范围为 0.22 × 10-6~ 2.06 × 10-6...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Pb含量水平的时空变化特点,1989-1997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对广东沿海12个地点牡蛎体Pb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Pb含量范围为 0.22 × 10-6~ 2.06 × 10-6(湿重),总平均值为0.77 × 10-6。牡蛎体Pb污染指数的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0.11~1.03和0.39,总体上属轻污染水平。牡蛎体Pb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粤西海区≥珠江口海区>粤东海区。广东沿海牡蛎Pb含量水平在1989-1993年间呈微弱下降趋势,1994年Pb含量明显升高,此后Pb含量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时空变化 广东沿海 含量水平 污染评价
下载PDF
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朝晖 吕颂辉 +2 位作者 陈菊芳 徐宁 齐雨藻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0-314,共5页
对1997年秋~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鞭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 对1997年秋~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鞭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3种: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cf.mikimotoi)、环节环沟藻(Gyrodimiuminstriatum)及PhaePolyk-rikoshartmanii;鳍藻目(Dinophysiales)1种: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a);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2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多甲藻目(Peridiniales)1种: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umcatenella)。以上几种藻类引发的赤潮均为有害赤潮,其中球状棕囊藻、米氏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能产生毒素,形成有毒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藻 甲藻 赤潮 分类 广东沿海 有毒藻
下载PDF
广东沿海近地层大风特性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78
4
作者 宋丽莉 毛慧琴 +1 位作者 汤海燕 刘爱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1-736,共6页
根据广东沿海岸边3个测风梯度塔实测资料及18个沿海气象站历史资料,普查出该地历史上各个8级以上大风个例,并针对各类天气系统造成的大风过程,对比分析其在近地层的阵性特征、演变规律、垂直切变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还根据实际观测事实,... 根据广东沿海岸边3个测风梯度塔实测资料及18个沿海气象站历史资料,普查出该地历史上各个8级以上大风个例,并针对各类天气系统造成的大风过程,对比分析其在近地层的阵性特征、演变规律、垂直切变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还根据实际观测事实,针对结构工程抗风设计的需求,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相关的国家规范中存在的风参数误差,提出了在热带气旋影响的沿海地区,结构工程抗风设计中风参数取值的具体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特性 近地层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广东沿海新发现的海草床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小平 江志坚 +4 位作者 张景平 施震 汪飞 叶丰 李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135,共4页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新发现8个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新发现8个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等3种。海草覆盖率为6.67%-53.33%,茎枝密度为3428.57-10542.00shoots.m-2,生物量为12.86-118.24g.m-2。海草床底上生物密度为16.67-734.67ind.m-2,生物量为15.39-426.88g.m-2,多样性指数为0.46-1.98,均匀度指数为0.28-0.89。海草床生境受到的严重威胁主要来自围海养殖(养蚝、养螺)、污水排放、渔民作业方式(电鱼、电虾、扒螺、挖贝类)、自然灾害(台风和洪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地理分布 生态特征 生境威胁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朱照宇 周厚云 +3 位作者 钟建强 黄宁生 文启忠 谢先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6,共9页
根据新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 ,探讨了 2 0世纪后半叶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 )的时 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为沿海防灾... 根据新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 ,探讨了 2 0世纪后半叶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 )的时 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为沿海防灾减灾战略和陆地经济建设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时空分布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南海贻贝观察”:广东沿海牡蛎体中Zn含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16
7
作者 贾晓平 林钦 +1 位作者 李纯厚 蔡文贵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35,45,共6页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重要养殖水域Zn含量水平变化趋势 ,1989~ 1997年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对广东 12个地点牡蛎体的Z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范围为 5 0 .4× 10 -6~ 76 8× 10 -6,总平均值为 2 45×...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重要养殖水域Zn含量水平变化趋势 ,1989~ 1997年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对广东 12个地点牡蛎体的Z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范围为 5 0 .4× 10 -6~ 76 8× 10 -6,总平均值为 2 45× 10 -6,总体上属清洁~微污染水平。牡蛎体Zn含量的海域分布格局呈珠江口海区 >粤东海区≥粤西海区。 1989~ 1991年 ,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呈上升趋势 ,此后略微下降 ,1994~ 1997年间牡蛎体Zn含量虽有波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广东沿海 牡蛎 含量水平 养殖水域
下载PDF
广东沿海贝类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 被引量:34
8
作者 王许诺 王增焕 +2 位作者 林钦 李刘冬 杨美兰 《南方水产》 2008年第6期83-87,共5页
根据2007年6~9月对广东沿海4种贝类养殖区9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体内含量大小顺序为铜(Cu)>镉(Cd)>铬(Cr)>铅(Pb)... 根据2007年6~9月对广东沿海4种贝类养殖区9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体内含量大小顺序为铜(Cu)>镉(Cd)>铬(Cr)>铅(Pb),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近江牡蛎C.rivularis的大小顺序都是Cu>Cd>Pb>Cr,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的大小顺序则是Cu>Pb>Cd>Cr;(2)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翡翠贻贝未受重金属污染,但部分近江牡蛎体中Cd和Cu含量已超过中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重金属 积累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基性岩脉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16
9
作者 曹建劲 胡瑞忠 +1 位作者 谢桂青 刘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4-1000,共17页
广东沿海地区基性岩脉的成岩年龄是146~54 Ma,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次为侏罗纪和第三纪。可将工作区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分为5期:第一期146Ma,第二期138~132Ma,第三期112~105Ma,第四期99~82Ma,第五期75~54Ma。根据K_2O/Na_2O比值和K_2... 广东沿海地区基性岩脉的成岩年龄是146~54 Ma,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次为侏罗纪和第三纪。可将工作区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分为5期:第一期146Ma,第二期138~132Ma,第三期112~105Ma,第四期99~82Ma,第五期75~54Ma。根据K_2O/Na_2O比值和K_2O含量,以及不相容元素分配模式的"Nb-Ta"异常,可以划分出两类基性岩脉。第一类K_2O/Na_2O比值<0.5和K_2O含量<1.3%,在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图解中具有弱的"Nb-Ta"负异常。第二类K_2O/Na_2O比值>0.5和K_2O含量>1.3%,在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图解中具有显著的"Nb-Ta"负异常。在K_2O-SiO_2图解中,第一类基性岩脉样品落入中钾岩石范围,第二类基性岩脉样品落入高钾岩石或钾玄岩范围。基性岩脉分布的重要特点是中钾基性岩脉分布于本区北部上地幔拗陷区,而高钾基性岩脉分布于本区南部地幔隆起区或斜坡区。两类基性岩脉有着不同的岩浆来源。在本区北部,软流圈物质入侵和熔蚀Ⅰ型富集地幔混合形成中钾基性岩脉,随着时代的由老至新和熔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岩浆中Ⅰ型富集地幔成分增加。晚期,岩浆活动向连平、新丰一带迁移。在本区南部,软流圈物质入侵并熔蚀Ⅱ型富集地幔,形成具有软流圈物质和Ⅱ型富集地幔混合特征的高钾基性岩脉。随着熔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岩浆中Ⅱ型富集地幔成分增加,晚期基性岩浆活动向三水裂谷、南澳裂谷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地球化学 成因 广东沿海地区
下载PDF
用GRAPES模式输出变量因子作广东沿海海雾预报 被引量:18
10
作者 黄辉军 黄健 +3 位作者 刘春霞 袁金南 毛伟康 廖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9,共9页
通过分析5年(2004—2008年)NCEP的1°×1°再分析气象资料,结合2004—2008年的台站观测资料和2006—2008年海雾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建立预报变量因子,利用GRAPES模式得到并输出变量因子。结合NCEP资料分析海雾出现的各种判... 通过分析5年(2004—2008年)NCEP的1°×1°再分析气象资料,结合2004—2008年的台站观测资料和2006—2008年海雾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建立预报变量因子,利用GRAPES模式得到并输出变量因子。结合NCEP资料分析海雾出现的各种判据和条件,选取湛江、珠海、汕头3站为代表,建立了广东沿海自西向东各地区的海雾MOS判别预报方法,实现了24h的海雾判别预报。对2008年3月湛江和汕头、4月珠海的预报检验表明,该海雾MOS判别预报方法对广东沿海海雾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预报准确率为84%~90%,Ts评分为0.40~0.53,Hss评分为0.52~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海雾预报 广东沿海 MOS判别方法 预报变量因子
下载PDF
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砷含量水平、地理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10
11
作者 贾晓平 蔡文贵 +1 位作者 林钦 吕晓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7-100,共4页
1989~1995年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砷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表明,所有牡蛎样品的砷含量在(0.31~2.51)×10-6之间,总平均值为1.30×10-6,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属正常本底水平。牡... 1989~1995年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砷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表明,所有牡蛎样品的砷含量在(0.31~2.51)×10-6之间,总平均值为1.30×10-6,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属正常本底水平。牡蛎体砷含量的地理分布呈粤东和粤西西部高、珠江口和粤西东部低的格局。1981~1991年,牡蛎体砷的平均含量呈下降趋势,1991年以后,牡蛎体砷的平均含量虽有波动,但年际间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指示生物 广东沿海 污染分布
下载PDF
近百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被引量:15
12
作者 游大伟 汤超莲 +2 位作者 陈特固 蔡兵 余克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率分别为2.1mm/a、2.5mm/a和3.2mm/a,存在加速上升的趋势,并与全球大体呈准同步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平面出现突变上升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 加速上升 验潮站记录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广东沿海角毛藻(Chaetoceros)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艳 聂瑞 +1 位作者 李扬 吕颂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2-352,共11页
2006年7月—2007年11月对广东湛江、大亚湾和汕头海域角毛藻的种类多样性、优势种群构成、细胞丰度、地理分布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调查期间,在上述海域共发现角毛藻40种(含变种、变型、2个未知角毛藻种),其中扁面角毛... 2006年7月—2007年11月对广东湛江、大亚湾和汕头海域角毛藻的种类多样性、优势种群构成、细胞丰度、地理分布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调查期间,在上述海域共发现角毛藻40种(含变种、变型、2个未知角毛藻种),其中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等为优势种,且均为赤潮种。湛江海域角毛藻细胞丰度夏季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而种类数则以冬季为多。大亚湾和汕头海域角毛藻的种类数和细胞丰度则是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湛江、大亚湾和汕头海域角毛藻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602.31×106个/m3、49.89×106个/m3和1 032.11×106个/m3。各海域细胞丰度的地理分布因季节而异。整体而言,大亚湾海域的角毛藻是种类数较多,而细胞丰度较低;而湛江和汕头海域的角毛藻则种类数较少,但是细胞丰度很高,表明其群落结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角毛藻 种类多样性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广东沿海近江牡蛎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分布与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甘居利 林钦 +1 位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和近年的观测数据,比较了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体中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分布与时间变化。2003年牡蛎体中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平均含量(湿重)分别为0.469、3.40和45.1ng·g-1,地理分布为... 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和近年的观测数据,比较了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体中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分布与时间变化。2003年牡蛎体中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平均含量(湿重)分别为0.469、3.40和45.1ng·g-1,地理分布为粤东岸段>粤西岸段>珠江口。1989年以来六六六、多氯联苯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滴滴涕含量在1989—1993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3年明显反弹。牡蛎体中石油烃年平均含量1989年以来有一定的波动,2003年为4.75μg·g-1(湿重,大港原油当量),地理分布为珠江口>粤东岸段>粤西岸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近江牡蛎 氯代烃 石油烃 地理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底表层孢粉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传秀 陈木宏 +3 位作者 刘建国 张兰兰 向荣 陆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海南岛东南部 表层孢粉 环境意义
下载PDF
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吴迪生 黎广媚 +4 位作者 赵雪 张俊峰 庞海龙 冯伟忠 马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22,共7页
根据广东沿海发生赤潮的实测资料,重点分析了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广东沿海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棕襄藻(Phaecystis cf globosa Scherffel)和三宅裸甲藻(Gynmodiniu mmikimoloi)最大增殖速率的发生条件为:海水温度(... 根据广东沿海发生赤潮的实测资料,重点分析了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广东沿海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棕襄藻(Phaecystis cf globosa Scherffel)和三宅裸甲藻(Gynmodiniu mmikimoloi)最大增殖速率的发生条件为:海水温度(以下均是日平均值)21.9℃~26.9℃.盐度26.68~32.01,气温22.9℃~27.1℃、风速0.2-4.3m/s、气压1 002.2~1 011.9hPa、相对湿度83%~94%.认为1997-1998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1998年中国东南沿海水温和气温偏高,风速偏弱,盐度偏低,相对湿度偏高,气压偏低,容易发生赤潮;而降水量多少对1998年广东沿岸海域赤潮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发现春夏季当海平气压和盐度出现下降趋势,气温、水温和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风速呈减弱趋势时容易发生赤潮,赤潮发生海域主要位于500 hPa图上的副高北沿,赤潮发生海域均位于槽前.在850hPa图上,华南地区则出现较强的切变线环流.地面天气图上,赤潮发生时在南岭附近有锋面系统存在,海面风速较弱,风向偏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赤潮 海洋水文气象
下载PDF
1986―2008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被引量:10
17
作者 汤超莲 游大伟 +2 位作者 陈特固 陈海明 余克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3-428,共6页
根据1993―2008年TOPEX和Jason-1观测的南海海面高度资料和1986―2008年广东省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分析南海绝对海平面及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16年南海(绝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4.5 mm/a,近23年广东沿海相对海平... 根据1993―2008年TOPEX和Jason-1观测的南海海面高度资料和1986―2008年广东省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分析南海绝对海平面及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16年南海(绝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4.5 mm/a,近23年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率为2~3 mm/a,较南海绝对海平面上升率低1~2 mm/a;月平均海平面及年平均海平面变化均存在极强的同步性,在年平均海平面变化中,验潮站的最高值一致出现于2001年。预估未来30年南海海平面比常年升高9~17 cm。海平面上升将加剧珠江口感潮河段的咸潮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海平面变化 回归分析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广东沿海台风灾害链现象与防治途径的设想 被引量:28
18
作者 潘安定 唐晓春 刘会平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55-61,共7页
通过对登陆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初步探讨了台风灾害链的主要成因和一般规律 ,广东省每年 7~ 9月是台风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最易肆虐的时期 .而全年都须提高警惕 .根据历史上典型台风灾害特点 ,对台风造成的狂风、暴雨和... 通过对登陆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初步探讨了台风灾害链的主要成因和一般规律 ,广东省每年 7~ 9月是台风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最易肆虐的时期 .而全年都须提高警惕 .根据历史上典型台风灾害特点 ,对台风造成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 ,及其衍生的次一级灾害链的主要环节和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 .广东沿海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 ,因而台风灾害的损失也非常巨大 .为此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台风及其灾害链的预测、预警网络建设 ,健全和完善防灾设施 ,强化综合减灾信息管理和预防对策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途径 广东沿海 登陆台风 灾害链 自然灾害 狂风 暴雨 风暴潮
下载PDF
广东沿海赤潮的特点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48
19
作者 钱宏林 梁松 齐雨藻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3期8-16,共9页
列举了广东沿海 1980~ 1992年发生的 66起赤潮事件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归纳广东沿海赤潮具有频率增多、全年均可发生赤潮 ,发生赤潮区域扩大 ,持续时间长和危害程度大 ,新记录种和有毒赤潮多等特点。并就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认为 :①... 列举了广东沿海 1980~ 1992年发生的 66起赤潮事件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归纳广东沿海赤潮具有频率增多、全年均可发生赤潮 ,发生赤潮区域扩大 ,持续时间长和危害程度大 ,新记录种和有毒赤潮多等特点。并就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认为 :①广东沿海赤潮种类繁多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②海洋污染和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繁的根本原因 ;③与季风转换有关密切联系 ,广东沿海赤潮主要发生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时期的 3~ 5月 ;④是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此外 ,还就防患广东沿海赤潮的危害 ,减少因赤潮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 ,提出了四方面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特点 成因 防患对策 广东沿海 海洋污染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区划 被引量:28
20
作者 闫满存 王光谦 +1 位作者 李保生 李华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4期41-48,共8页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 ,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 ,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 ,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 ,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密度、地裂缝密度、土体承载力等。通过指标量化分级、指标赋权和构造隶属函数 ,构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对广东沿海 190单元进行了运算 ,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五级 17个亚区 ,为广东沿海2 1世纪土地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陆地 地质环境 指标体系 模糊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