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在岗位与广场之间——试论巴金在新中国的文化姿态
1
作者
胡景敏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5-48,54,共5页
岗位意识和广场意识是现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中同时共存的两方面,对二者之去就表现出一个人对文化姿态的选择。巴金一生坚持以话语实践为岗位,广场意识体现在以文本创造为核心的话语实践中。1949年10月到文革结束,巴金只能选择在岗位与...
岗位意识和广场意识是现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中同时共存的两方面,对二者之去就表现出一个人对文化姿态的选择。巴金一生坚持以话语实践为岗位,广场意识体现在以文本创造为核心的话语实践中。1949年10月到文革结束,巴金只能选择在岗位与广场间进退失据的文化姿态。新时期,巴金坚持以话语实践介入现实,表现出趋于稳健的文化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岗位
意识
广场意识
文化姿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颂诗的流变与诗学意义新解
被引量:
2
2
作者
柳传堆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文章纵向上追根溯源,横向上东西对比,较系统地甄别“颂”、“颂诗”的概念内涵、缘起及其演变过程。认为挚虞、刘勰等人对颂诗文体概念界定过于狭窄,给后人留下消极影响和文化后遗症;颂诗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市民社会相对应,分别承...
文章纵向上追根溯源,横向上东西对比,较系统地甄别“颂”、“颂诗”的概念内涵、缘起及其演变过程。认为挚虞、刘勰等人对颂诗文体概念界定过于狭窄,给后人留下消极影响和文化后遗症;颂诗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市民社会相对应,分别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宗庙意识、社稷意识和广场意识。人们又可以通过对颂诗的解读,从中剖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颂诗
文体
宗庙
意识
社稷
意识
广场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职业有“份内”文学无“额外”——对“职业化写作”的一点思考
3
作者
王文初
李天喜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一、从广场回到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的浪潮的涌起以及后现代、后殖民思潮的涌入,知识理论界痛定思痛,重新确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王元化等人提出的由“广场回到岗位”的...
一、从广场回到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的浪潮的涌起以及后现代、后殖民思潮的涌入,知识理论界痛定思痛,重新确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王元化等人提出的由“广场回到岗位”的理论嵴到广泛的认同,“广场意识”淡化而“岗位意识”强化成为知识界理论界的新景观。至于创作界,作家们淡化了精英意识,退回到自己的岗位,由“良心”“代言人”“灵魂工程师”演变为“码字儿的”,创作成了三百六十行的一行,“创作”这个词也被“写作”“书写”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化
写作
岗位
意识
文学
90年代以来
市场经济体制
广场意识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思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质疑
4
作者
徐艳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184-186,共3页
20世纪 90年代陈思和放弃自己 80年代的现实战斗精神 ,提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岗位意识。认为 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不再幻想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经国之大业 ,有些社会问题应该由专家们逐步改善 ,不能靠...
20世纪 90年代陈思和放弃自己 80年代的现实战斗精神 ,提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岗位意识。认为 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不再幻想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经国之大业 ,有些社会问题应该由专家们逐步改善 ,不能靠外行人的激情与批判去解决 ,因此他极力鼓吹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从他提出的岗位意识、民间文化形态、共名和无名三个方面分析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实质及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堂
意识
广场意识
岗位
意识
民间文化形态
共名和无名
批判
意识
失败的诸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场拾风——寻找我们这一代人的身影
5
作者
杨卫
《艺术评论》
2004年第9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广场意识
美学思想
文学思潮
艺术精神
原文传递
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
6
作者
陈思和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0,共6页
现代知识分子广场型价值取向的形成,可能对古代儒家士人的精神因素有所传承,也可能吸取了古代士大夫忠于职守的耿直气质。但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广场意识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传统,是批判的,是走向民主的,是为民众服务的。所...
现代知识分子广场型价值取向的形成,可能对古代儒家士人的精神因素有所传承,也可能吸取了古代士大夫忠于职守的耿直气质。但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广场意识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传统,是批判的,是走向民主的,是为民众服务的。所以在广场型价值取向的鼓舞下,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呈现的革命风貌,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分子
儒家士人
广场意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
士大夫
价值取向
耿直
忠于职守
原文传递
李陀批评的“启蒙者”姿态——从李陀、吴亮的网络之争谈起
7
作者
王存良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8-181,共4页
李陀、吴亮的网络之争凸显出二者共同的启蒙情怀及其分化。李陀的启蒙者姿态表现在其"立法者"的文学批评指向与不局限于学科内的广泛关注、凸显"对话"的文学批评文体与公共空间情怀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的反思&qu...
李陀、吴亮的网络之争凸显出二者共同的启蒙情怀及其分化。李陀的启蒙者姿态表现在其"立法者"的文学批评指向与不局限于学科内的广泛关注、凸显"对话"的文学批评文体与公共空间情怀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的反思"纯文学"、关注权力与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其启蒙姿态的保持与他80年代的处境及90年代以来的体制外身份有关,作为一个个案,李陀对可能的第三种批评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陀
广场意识
批判精神
启蒙者
原文传递
题名
在岗位与广场之间——试论巴金在新中国的文化姿态
1
作者
胡景敏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
出处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5-48,54,共5页
基金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巴金建国后思想创作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W2007B05
文摘
岗位意识和广场意识是现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中同时共存的两方面,对二者之去就表现出一个人对文化姿态的选择。巴金一生坚持以话语实践为岗位,广场意识体现在以文本创造为核心的话语实践中。1949年10月到文革结束,巴金只能选择在岗位与广场间进退失据的文化姿态。新时期,巴金坚持以话语实践介入现实,表现出趋于稳健的文化姿态。
关键词
巴金
岗位
意识
广场意识
文化姿态
Keywords
Ba Jin
Post consciousness
Square consciousness
Culture gesture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颂诗的流变与诗学意义新解
被引量:
2
2
作者
柳传堆
机构
福建三明学院(筹)中文系
出处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文摘
文章纵向上追根溯源,横向上东西对比,较系统地甄别“颂”、“颂诗”的概念内涵、缘起及其演变过程。认为挚虞、刘勰等人对颂诗文体概念界定过于狭窄,给后人留下消极影响和文化后遗症;颂诗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市民社会相对应,分别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宗庙意识、社稷意识和广场意识。人们又可以通过对颂诗的解读,从中剖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
颂诗
文体
宗庙
意识
社稷
意识
广场意识
Keywords
odic poems
style
consciousness
ancestral temple
st ite
plaza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职业有“份内”文学无“额外”——对“职业化写作”的一点思考
3
作者
王文初
李天喜
机构
孝感学院
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文摘
一、从广场回到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的浪潮的涌起以及后现代、后殖民思潮的涌入,知识理论界痛定思痛,重新确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王元化等人提出的由“广场回到岗位”的理论嵴到广泛的认同,“广场意识”淡化而“岗位意识”强化成为知识界理论界的新景观。至于创作界,作家们淡化了精英意识,退回到自己的岗位,由“良心”“代言人”“灵魂工程师”演变为“码字儿的”,创作成了三百六十行的一行,“创作”这个词也被“写作”“书写”所取代。
关键词
职业化
写作
岗位
意识
文学
90年代以来
市场经济体制
广场意识
知识分子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思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质疑
4
作者
徐艳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184-186,共3页
文摘
20世纪 90年代陈思和放弃自己 80年代的现实战斗精神 ,提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岗位意识。认为 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不再幻想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经国之大业 ,有些社会问题应该由专家们逐步改善 ,不能靠外行人的激情与批判去解决 ,因此他极力鼓吹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从他提出的岗位意识、民间文化形态、共名和无名三个方面分析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实质及不良后果。
关键词
庙堂
意识
广场意识
岗位
意识
民间文化形态
共名和无名
批判
意识
失败的诸神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场拾风——寻找我们这一代人的身影
5
作者
杨卫
出处
《艺术评论》
2004年第9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广场意识
美学思想
文学思潮
艺术精神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
6
作者
陈思和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0,共6页
文摘
现代知识分子广场型价值取向的形成,可能对古代儒家士人的精神因素有所传承,也可能吸取了古代士大夫忠于职守的耿直气质。但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广场意识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传统,是批判的,是走向民主的,是为民众服务的。所以在广场型价值取向的鼓舞下,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呈现的革命风貌,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关键词
现代知识分子
儒家士人
广场意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
士大夫
价值取向
耿直
忠于职守
分类号
D013 [政治法律—政治学]
D663.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李陀批评的“启蒙者”姿态——从李陀、吴亮的网络之争谈起
7
作者
王存良
机构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思政处
出处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8-181,共4页
文摘
李陀、吴亮的网络之争凸显出二者共同的启蒙情怀及其分化。李陀的启蒙者姿态表现在其"立法者"的文学批评指向与不局限于学科内的广泛关注、凸显"对话"的文学批评文体与公共空间情怀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的反思"纯文学"、关注权力与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其启蒙姿态的保持与他80年代的处境及90年代以来的体制外身份有关,作为一个个案,李陀对可能的第三种批评不无启发。
关键词
李陀
广场意识
批判精神
启蒙者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在岗位与广场之间——试论巴金在新中国的文化姿态
胡景敏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颂诗的流变与诗学意义新解
柳传堆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职业有“份内”文学无“额外”——对“职业化写作”的一点思考
王文初
李天喜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陈思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质疑
徐艳
《广西社会科学》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广场拾风——寻找我们这一代人的身影
杨卫
《艺术评论》
2004
0
原文传递
6
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
陈思和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7
李陀批评的“启蒙者”姿态——从李陀、吴亮的网络之争谈起
王存良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