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力作用下岩盐的溶蚀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汤艳春 周辉 +1 位作者 冯夏庭 谢越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6-302,共7页
有无应力作用下的岩盐溶蚀机理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溶蚀作用面积不同。首先通过分析岩盐的溶蚀机理,建立了无应力作用下的岩盐溶蚀模型;通过对有无应力作用下岩盐溶蚀作用差异的分析,提出了等效扩散系数的概念,用于描述应力作... 有无应力作用下的岩盐溶蚀机理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溶蚀作用面积不同。首先通过分析岩盐的溶蚀机理,建立了无应力作用下的岩盐溶蚀模型;通过对有无应力作用下岩盐溶蚀作用差异的分析,提出了等效扩散系数的概念,用于描述应力作用下岩盐的宏观溶蚀速率,从而建立了应力作用下的岩盐溶蚀模型,并提出了根据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盐应力-溶解耦合效应的细观力学试验结果来计算等效扩散系数的方法,得到了等效扩散系数与扩散系数的比值与轴向塑性应变、溶解时间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岩盐应力-溶解耦合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盐 溶蚀 应力作用 等效扩散系数
下载PDF
日本M_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谭成轩 胡秋韵 +2 位作者 张鹏 丰成君 秦向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5-359,共15页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 GPS测量 张性效应调整周期 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 松原震群
下载PDF
动态应力作用与地震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陆明勇 郑文衡 胡志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计算仿真方法研究了动态应力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波,在遇断层时多次反射并发生半波损失,反射的应力波叠加或干涉而形成的动态应力使围压减小和波...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计算仿真方法研究了动态应力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波,在遇断层时多次反射并发生半波损失,反射的应力波叠加或干涉而形成的动态应力使围压减小和波动.地震动态应力使围压产生低值波动,一方面使围压减小、摩擦力减小;另一方面,使裂纹串通、介质松动、接触面变平,降低摩擦系数、减小剪切强度.由此均导致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触发地震.动态应力作用时间短,触发地震大小与动态应力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触发地震位置、过程与孕震体断层产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 动态应力作用 低值波动 地震机制 断层产状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所受历史地震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及其后续对周边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程佳 姚生海 +3 位作者 刘杰 姚琪 宫会玲 龙海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33-2151,共19页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具有延缓作用,而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为正;随着下地壳和上地幔黏弹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前述几次地震总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在九寨沟地震破裂中心点处负的库仑应力逐渐减弱,而在破裂北段这些库仑应力逐渐转为正值,并促进了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本文也计算了九寨沟地震后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影响,并将此影响值转换为对断层能量积累的影响时间上,结果显示塔藏断裂带西段和中段在内的多条断裂带受到黏弹性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超过10年.将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加入到部分已知离逝时间的断层段上,也得到了这些断层段的未来30年特征地震发生概率.最终结果认为玛沁断裂带、玛曲断裂带、哈南—稻畦子断裂中段和西段等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尾端 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 地震矩积累率 强震危险性概率
下载PDF
区域应力作用引起的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卢静芳 王道 张元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大量观测事实表明 ,赋存于地壳深部的流体 (水、气、油 )作为弹性介质 ,对深层地壳应力的分布、变化、转移过程及地震孕育、发生等有着较为灵敏的反映。地震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这种大范围的区域应力作用会形成多个... 大量观测事实表明 ,赋存于地壳深部的流体 (水、气、油 )作为弹性介质 ,对深层地壳应力的分布、变化、转移过程及地震孕育、发生等有着较为灵敏的反映。地震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这种大范围的区域应力作用会形成多个应力集中点 ,在众多应力集中点上可产生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变化。在对新疆地下流体数十年的监测中 ,发现强震前出现大量与地震有关的由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引起的前兆异常 ,异常范围广且种类繁多 ,它们在成因、特征上与震源应力活动的前兆异常明显不同 ;这种地下水位地震前兆异常场 ,不能完全孤立地与单个地震事件相对应 ,应充分考虑到它与一组或系列地震有关 ,而这些地震往往与块体挤压、断裂活动等区域性的应力活动有关。因此 ,正确区分并掌握其不同的特性 ,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应力作用 天山地区 地下流体异常 震源应力 新疆 地震前兆
下载PDF
水-应力作用下软岩细观结构摩擦接触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翠英 李伟科 +1 位作者 向中明 黎杰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58-2466,共9页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红层软岩变形破坏特点,在典型软岩细观结构显微观察试验基础上,概化出其细观结构模型,据此探讨软岩骨架颗粒摩擦接触关系,包括直接和间接摩擦接触两种关系:(1)直接摩擦接触分为静摩擦接触和动摩擦接触两个过程考虑,静...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红层软岩变形破坏特点,在典型软岩细观结构显微观察试验基础上,概化出其细观结构模型,据此探讨软岩骨架颗粒摩擦接触关系,包括直接和间接摩擦接触两种关系:(1)直接摩擦接触分为静摩擦接触和动摩擦接触两个过程考虑,静摩擦接触中的最大静摩擦系数会随着实际接触面积、法向荷载、停留时间增大而增大;动摩擦接触中的动摩擦系数则随着速度突然增大而增大。(2)间接摩擦接触作用主要体现在黏土矿物的抗剪强度上,其主要由充填其间的黏土矿物颗粒间的摩擦系数和黏结强度决定。在此基础上,研究水对软岩骨架颗粒摩擦的弱化作用:水的弱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骨架颗粒接触应力的改变和黏土矿物本身的弱化效应,具体表现为水作用下骨架颗粒与黏土矿物间的接触应力降低、黏土矿物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这一弱化效应将有效降低软岩骨架颗粒间的摩擦力,从而造成软岩结构强度降低,使得破坏过程更容易发生。以上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岩三轴压缩试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水-应力作用 细观结构 摩擦接触 遇水破坏
原文传递
低剪应力作用下内皮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成敏 张文胜 +2 位作者 陈槐卿 吴文超 黄华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用含 4 0 96点的 c DNA芯片高通量、大范围、高效率地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受剪应力 (4.2 0 dyne/cm2 ,2 h)作用后基因的表达情况 ,以期了解低剪应力短时间作用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低剪应力作用内皮细胞后与未... 用含 4 0 96点的 c DNA芯片高通量、大范围、高效率地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受剪应力 (4.2 0 dyne/cm2 ,2 h)作用后基因的表达情况 ,以期了解低剪应力短时间作用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低剪应力作用内皮细胞后与未行剪应力处理的对照组比较 ,共有 10 8条基因 (5 3条基因表达增加 ,5 5条基因表达下降 )出现差异表达 ,约占芯片上基因总数的 0 .0 2 6 %。其中抑癌基因、与脂质代谢的有关基因明显上调 ,而与应激反应、细胞代谢的有关基因的表达则明显降低。本实验为寻找内皮细胞剪应力诱导表达的新基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剪应力作用 内皮细胞 基因差异 基因表达 基因芯片
下载PDF
丝蛋白纤维机理的模型——应力作用下丝蛋白构象的转变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同隐 李光宪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15-422,共8页
本文用喇曼(Raman)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桑蚕吐丝过程中丝腺体不同部位的丝蛋白的构象变化。发现随应力增加,从前部丝腺开始,丝蛋白产生了β-折叠构象。通过将丝蛋白直接在拉力机上拉伸,用Raman光谱等手段检测,详细研究了在不... 本文用喇曼(Raman)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桑蚕吐丝过程中丝腺体不同部位的丝蛋白的构象变化。发现随应力增加,从前部丝腺开始,丝蛋白产生了β-折叠构象。通过将丝蛋白直接在拉力机上拉伸,用Raman光谱等手段检测,详细研究了在不同拉伸条件下丝蛋白构象的变化,在微观层次上揭示了丝蛋白在应力作用下变性的全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蛋白 丝腺体 应力作用 构象转变
下载PDF
偏心裂纹板在裂纹面受一对集中拉应力作用时弹塑性解析解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7-272,共6页
利用裂纹线场方法对理想弹塑性材料偏心裂纹板在裂纹面受一对集中拉力问题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并且获得了理论解.这个解包括:裂纹线附近弹塑性边界上的单位法向矢量,裂纹线附近的弹塑性解析解、最大塑性区长度、裂纹线上的塑性区长度随荷... 利用裂纹线场方法对理想弹塑性材料偏心裂纹板在裂纹面受一对集中拉力问题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并且获得了理论解.这个解包括:裂纹线附近弹塑性边界上的单位法向矢量,裂纹线附近的弹塑性解析解、最大塑性区长度、裂纹线上的塑性区长度随荷载的变化规律及其承载力.该分析不受小范围屈服假设的限制,并且不附加假使条件.结果在裂纹线附近足够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线场方法 弹塑性解析解 一对集中拉力 偏心裂纹 裂纹面 裂纹板 应力作用 对集 偏心 理想弹塑性材料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间应力作用与丛集活动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程佳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54,共22页
巴颜喀拉块体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内部板内强震高发地带,对于该块体强震发生时空模式的研究可为大范围板内地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而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在强震发生模式中的意义也需要深入研究。文中使用了黏弹性库仑应力模型,计算了1893年... 巴颜喀拉块体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内部板内强震高发地带,对于该块体强震发生时空模式的研究可为大范围板内地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而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在强震发生模式中的意义也需要深入研究。文中使用了黏弹性库仑应力模型,计算了1893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边缘和内部7级左右及以上历史地震破裂之间的黏弹性库仑应力相互影响,并使用强震所在断层的滑动速率将这一应力影响值转换为影响时间,并在历史地震发生时间中减去该影响值,比较历史地震影响值对于丛集现象的影响情况,从而分析历史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历史地震丛集特征的影响。从结果看,巴颜喀拉块体的强震自1893年以来存在着前期相隔16a左右的准周期活动,然后经过相对较长时间平静后大约在1997年后发生丛集现象,目前巴颜喀拉块体仍然位于这一强震丛集活动中,仍存在着发生强震的危险;计算出的未来30a强震发生条件概率显示,危险程度较高的断层包括玛沁断裂、玛曲断裂、阿万仓断裂、塔藏断裂罗叉段、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当江断裂,其他破裂段也存在发生MS7.0左右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强震丛集 库仑应力作用 地震危险性 板内地震
下载PDF
粗糙裂隙渗流及其受应力作用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媛 速宝玉 徐志英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6期80-85,共6页
基于裂隙微小单元内立方定律成立的假定和有限元法,建立了粗糙裂隙渗流及其受应力作用的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进行任意粗糙裂隙等效水力隙宽的确定,并考察应力作用对裂隙面渗流的影响.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了有接触面... 基于裂隙微小单元内立方定律成立的假定和有限元法,建立了粗糙裂隙渗流及其受应力作用的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进行任意粗糙裂隙等效水力隙宽的确定,并考察应力作用对裂隙面渗流的影响.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了有接触面积的粗糙裂隙和张开裂隙的等效水力隙宽的表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 计算机模拟 应力作用 裂隙水 粗糙裂隙
下载PDF
高应力作用界面剪切性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希亮 朱维申 李术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8-414,共7页
通过在DRS-1型微机高压直残剪试验系统上所进行的不同土质与不同基底的界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表明:高应力作用下不同结构接触面的峰值强度、残余强度与正应力之间符合库伦强度准则;基底性质对标准砂的抗剪峰值强度准则影响较小,但对其抗... 通过在DRS-1型微机高压直残剪试验系统上所进行的不同土质与不同基底的界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表明:高应力作用下不同结构接触面的峰值强度、残余强度与正应力之间符合库伦强度准则;基底性质对标准砂的抗剪峰值强度准则影响较小,但对其抗剪残余强度准则影响较大;混凝土界面下残余抗剪强度准则的选择与法向应力的大小有关,法向应力较低时剪切破坏发生在砂土中,法向应力较高时剪切破坏发生在界面上,而对于其他基底的剪切破坏始终发生在界面上;标准砂在剪切过程中的体积应变-剪切位移关系,呈现出应变硬化现象整体符合双曲线模型,表现为剪缩性。试验数据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对于残余强度和初始剪切刚度,法向应力是第一影响因素,其次是土体的性质,第三是界面的基底性质,剪切速率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应力作用 界面抗剪强度 井壁破裂 残余抗剪强度
下载PDF
轻微非共面腔的输出片应力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昊东 袁杰 王立涛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1-645,共5页
建立了计算轻微非共面腔输出光椭圆度的数学模型,分析了R.H.Moore专利中的理论计算错误,计算分析了输出片的应力作用对输出光椭圆度的影响,发现:输出镜片的应力作用对环形激光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输出光椭圆度的非对称有影响。通... 建立了计算轻微非共面腔输出光椭圆度的数学模型,分析了R.H.Moore专利中的理论计算错误,计算分析了输出片的应力作用对输出光椭圆度的影响,发现:输出镜片的应力作用对环形激光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输出光椭圆度的非对称有影响。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得出R.H.Moore,S.W.Hammons等人在专利中提出的调腔方法存在错误,它不能有效地消除环形激光器中由腔体轻微异面所引起的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谐振腔 环形激光器 应力作用 椭圆度
下载PDF
冻结砂土在两级应力作用下的蠕变破坏性质 被引量:5
14
作者 盛煜 吴紫汪 +1 位作者 苗丽娜 马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4-338,共5页
通过两级应力条件下冻结兰州砂土的蠕变试验发现,与单级应力条件下的蠕变破坏相比,第二级应力作用下冻土的破坏时间增长,最小应变速率减小,即第一级应力对冻土有强化作用。在第一级应力作用时间相同时,这种强化作用的程度取决于第... 通过两级应力条件下冻结兰州砂土的蠕变试验发现,与单级应力条件下的蠕变破坏相比,第二级应力作用下冻土的破坏时间增长,最小应变速率减小,即第一级应力对冻土有强化作用。在第一级应力作用时间相同时,这种强化作用的程度取决于第一级应力的大小,当第一级应力等于某临界值时,对冻土的强化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砂土 冻土 应力作用 蠕变 破坏性质
下载PDF
应力作用下煤储层气液两相渗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建美 冯增朝 +2 位作者 毛瑞彪 赵东 蔡婷婷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0-142,共3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气液两相高精度渗透系统,进行了应力作用下煤体单相及气液两相渗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孔隙压力、体积应力对煤体水相渗透率影响呈非线性,并且在相对低应力下孔隙压对渗透率的作用更明显。有效应力作用下在其增加初期范围... 采用自行研制的气液两相高精度渗透系统,进行了应力作用下煤体单相及气液两相渗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孔隙压力、体积应力对煤体水相渗透率影响呈非线性,并且在相对低应力下孔隙压对渗透率的作用更明显。有效应力作用下在其增加初期范围内,水相渗透率急速减小,损失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气液两相 应力作用 渗透 减弱封堵
原文传递
发射状态下燃料对FAE战斗部壳体的应力作用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华 张奇 白春华 《火炸药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19,共4页
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对FAE战斗部壳体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FAE战斗部壳体设计的新方法。指出了在FAE战斗部壳体设计中,燃料轴向过载时产生的横向变形对壳体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这个力和过载加速度引起的轴向力对壳体的作用在壳体的设计... 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对FAE战斗部壳体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FAE战斗部壳体设计的新方法。指出了在FAE战斗部壳体设计中,燃料轴向过载时产生的横向变形对壳体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这个力和过载加速度引起的轴向力对壳体的作用在壳体的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设计壳体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 FAE 燃料空气炸药 战斗部 壳体 应力作用 发射状态 轴向过载 发射过载
下载PDF
应力作用于髁突软骨细胞信号转导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煌 徐芸 李松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5-657,共3页
关键词 髁突软骨细胞 细胞信号转导 应力作用 可能机制 生物学反应 信号转导机制 细胞发生 力学信号
下载PDF
基于唐山7.8级地震探讨动态应力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明勇 郑文衡 +5 位作者 陈连旺 牛安福 詹自敏 李民 寇建新 房综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10-2118,共9页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Dynamic FEM)仿真模拟研究了菱形模型的动态应力作用,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增强的中强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形成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拉伸应力,通...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Dynamic FEM)仿真模拟研究了菱形模型的动态应力作用,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增强的中强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形成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拉伸应力,通过减小内摩擦而引起岩石产生裂纹、局部破裂并发生串通,一方面触发地震,另一方面为孕育唐山地震积累能量,表现为正反馈过程.(2)唐山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加卸载存在时间差,造成加卸载冲击波相位不同,结果产生的动应力和围压叠加致使围压波动和下降,导致抗剪切强度降低,使初始破裂分别向北东、西南方向传播.(3)冲击力的卸载,相对于产生拉伸性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压缩应力,致使围压增大并导致破裂停止;而动态应力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因此,余震的发生是一个负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 动态应力作用 低值波动
下载PDF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的化学位及其构造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亮明 彭省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1-376,共6页
非静水应力作用的含水岩石中的力学 -化学相互作用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物质的化学位则是了解这种作用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了提出了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岩石中固 -液界面... 非静水应力作用的含水岩石中的力学 -化学相互作用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物质的化学位则是了解这种作用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了提出了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岩石中固 -液界面上的固体物质的化学位的一般形式。在此基础上 ,根据 Onsager扩散方程和局部平衡假设 ,推导了固体物质在颗粒间流体中溶解浓度随固体岩石中应力场和应变能的时空变化关系的动力学方程。以此论证了在温度较低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 化学位 扩散 构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应力作用下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伟辉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1999年第6期347-350,共4页
成骨细胞在应力作用下骨改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力作用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系统因素和局部生长因子的调节,而局部生长因子在其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TGF-β,IGF和PDGF对应力作用下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成骨细胞在应力作用下骨改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力作用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系统因素和局部生长因子的调节,而局部生长因子在其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TGF-β,IGF和PDGF对应力作用下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作用 成骨细胞增殖 生长因子 细胞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