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位结构损伤的改进跨模型模态应变能法
1
作者 张雅儒 马俊 伍晓顺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3-508,共6页
为了提高结构损伤定位的精度,提出将跨模型模态应变能与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 WA)相结合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首先,计算所有单元的跨模型模态应变能指标。其次,对由各单元跨模型模态应变能指标构成的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提取高频细... 为了提高结构损伤定位的精度,提出将跨模型模态应变能与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 WA)相结合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首先,计算所有单元的跨模型模态应变能指标。其次,对由各单元跨模型模态应变能指标构成的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提取高频细节系数后对其进行重构,以得到改进的损伤指标。最后,根据改进指标判断损伤位置。以某平面桁架为例并考虑5%噪声水平进行蒙特卡洛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指标抵抗噪声干扰的鲁棒性更强,能更好地指示损伤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定位 模态应变能 小波分析 结构健康监测 模态识别
下载PDF
基于Berkovich压痕应变能量密度的钢材断裂韧性评价方法
2
作者 宗源 王谦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87,共6页
为改善压痕法测试断裂韧性过程中测量标准不同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基于临界压痕能量(Critical indentation energy, CIE)法,提出了基于Berkovich压痕应变能量密度(Strain energy density, SED)评估钢材断裂韧性的方法。同时考虑弹性和塑... 为改善压痕法测试断裂韧性过程中测量标准不同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基于临界压痕能量(Critical indentation energy, CIE)法,提出了基于Berkovich压痕应变能量密度(Strain energy density, SED)评估钢材断裂韧性的方法。同时考虑弹性和塑性能量并修正临界总压深,评价了9种钢材的韧性。结果表明,发现仅考虑塑性能量所测量韧性的相对误差在5%~20%,而本文同时考虑弹性和塑性能量所测量韧性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同时,确定临界总压深的拟合范围需要避开材料近表面弹性模量上升的区域,改善了基于CIE法使用Berkovich压头评估钢材断裂韧性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韧性 应变能量密度 压痕 钢材表面 测试
下载PDF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扬声器盆架优化
3
作者 王正兴 彭芳梅 谢守华 《机械制造》 2024年第3期61-66,97,共7页
针对扬声器轻量化及结构刚度、强度较高要求的设计目标,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态及谐响应分析,对扬声器盆架低频模态应变能集中位置进行优化。优化后,一阶频率由547.3 Hz提高至995 Hz。网格迭代后,一阶频率提升至1031.6 Hz,且模态应变能... 针对扬声器轻量化及结构刚度、强度较高要求的设计目标,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态及谐响应分析,对扬声器盆架低频模态应变能集中位置进行优化。优化后,一阶频率由547.3 Hz提高至995 Hz。网格迭代后,一阶频率提升至1031.6 Hz,且模态应变能趋于均匀分布。对应变能较小且非集中的区域进行轻量化优化,通过最小柔度方法对开窗区域进行拓扑优化,在中间部分质量减小40%的情况下,使一阶频率由1300.5 Hz提高至1386.6 Hz,同时使刚性提高。对0.6 mm、0.8 mm、1 mm厚度的扬声器盆架进行对比,从刚度、加速度两个维度进行验证。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对试验后产生严重变形的扬声器盆架进行基于模态应变能的实际优化,优化后一阶频率由1290.8 Hz提高至1755.9 Hz,同时刚性增大,应变能分布更均匀,变形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声器 盆架 模态应变能 优化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记者采访应变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4
作者 车力恒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本研究聚焦于新媒体时代的记者采访应变能力,结合时代特征摸索记者采访应变能力提升路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用文献研究法夯实理论基础;引入问题导向法,梳理新媒体视域下记者采访应变能力的不足,以此为导向展开策略分析;采用案例研究... 本研究聚焦于新媒体时代的记者采访应变能力,结合时代特征摸索记者采访应变能力提升路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用文献研究法夯实理论基础;引入问题导向法,梳理新媒体视域下记者采访应变能力的不足,以此为导向展开策略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法,在策略探讨过程中分析相应的媒体案例,用于强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简单阐述记者采访所需具备的应变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事件观察分析能力、细节交流能力等,提出记者采访应变能力提升的有效办法,用于全方位提升记者的采访应变能力。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分析发现记者采访应变能力存在不足,即新媒体技术水平有限、角色定位不清晰、问题设计方式陈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新媒体技术能力、明确记者角色定位、优化采访问题设计等建议,旨在切实提升记者的采访应变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新媒体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记者 采访能力 应变能 能力提升
下载PDF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
5
作者 田昊玉 《传播力研究》 2024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媒体产业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多种多样的节目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无疑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多方面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媒体产业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多种多样的节目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无疑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多方面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备的职业素质。需要持续增强应变能力,对节目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策略地应对,从而塑造出有吸引力的主持方式。基于此,本文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展开探究,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音员 主持人 多角色 应变能
下载PDF
电视新闻记者应变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6
作者 严庆合 《新闻文化建设》 2024年第1期121-123,共3页
电视新闻记者作为媒体行业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的报道任务和责任,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以应对快节奏、多变化的新闻环境和信息流。然而,电视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影响电视新闻记者应变能力的... 电视新闻记者作为媒体行业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的报道任务和责任,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以应对快节奏、多变化的新闻环境和信息流。然而,电视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影响电视新闻记者应变能力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即守住“细节关”、把好“专业关”、打通“协调关”、攻下“调整关”以及过好“反思关”,旨在帮助电视新闻记者提高其应变能力并应对各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记者 应变能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下载PDF
论船舶驾驶员随机应变能力与航行安全
7
作者 姚长兴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1期241-243,共3页
船舶驾驶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在航行安全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船舶驾驶员的随机应变能力以促进航行安全。通过提高船员的预判、防碰撞、团队协作、心理素质、防控应变和航运知识学习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船舶... 船舶驾驶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在航行安全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船舶驾驶员的随机应变能力以促进航行安全。通过提高船员的预判、防碰撞、团队协作、心理素质、防控应变和航运知识学习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船舶驾驶员的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为了创造有利的航行条件,我们需要关注船舶维护、设备现代化、规范管理和培训体系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船舶驾驶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航行安全,降低事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驾驶员 随机应变能 航行安全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应变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8
作者 袁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0110-0113,共4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网络技术。新闻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短视频平台中,自媒体势力的崛起给传统新闻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其...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网络技术。新闻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短视频平台中,自媒体势力的崛起给传统新闻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其影响力大大减弱;采访是记者了解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还原事件的真相,并将真相告诉公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新闻记者 应变能
下载PDF
利用模态应变能变化率的结构损伤识别优化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缪炳荣 张盈 +2 位作者 黄仲 张哲 杨树旺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7-486,共10页
针对结构损伤识别过程中存在的定位精度和量化分析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振动响应的模态应变能变化率与优化技术相结合的损伤识别方法。利用两步法确定可疑损伤单元及对其损伤程度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有限元法建立结构的损伤特征模... 针对结构损伤识别过程中存在的定位精度和量化分析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振动响应的模态应变能变化率与优化技术相结合的损伤识别方法。利用两步法确定可疑损伤单元及对其损伤程度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有限元法建立结构的损伤特征模型,且利用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构建损伤指标优化分析的目标函数。数值分析过程中,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与遗传算法对设计变量进行优化分析。同时比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与小波分析两种方法下的损伤定位的量化分析效果和识别效率。在实际算例中,利用梁结构进行损伤识别优化方法的结果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结构振动损伤和定位的有效性。该方法不仅能够快速和精准地进行结构损伤量化分析,比小波方法具有更好的定位效果,而且能够提高量化分析的识别效率。但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抗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模态应变能 小波变换 有限元 算法优化
下载PDF
基于模态应变能与频率融合方法的功能梯度铁木辛柯梁损伤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立新 杨绍钊 +1 位作者 梁福安 黄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8-174,共7页
基于模态应变能和固有频率融合,提出识别功能梯度铁木辛柯梁损伤的新方法。由功能梯度铁木辛柯梁理论给出有限元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梁结构的固有频率和阵型模态参数。由模态应变能与固有频率融合构造模态频率应变能的计算公式... 基于模态应变能和固有频率融合,提出识别功能梯度铁木辛柯梁损伤的新方法。由功能梯度铁木辛柯梁理论给出有限元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梁结构的固有频率和阵型模态参数。由模态应变能与固有频率融合构造模态频率应变能的计算公式。基于模态频率应变能变化率,定义功能梯度铁木辛柯梁的损伤识别指标。数值算例表明,模态应变能和固有频率融合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结构的损伤单元,并且具有较好的抗噪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铁木辛柯梁 模态频率应变能 损伤识别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不同损伤指标对比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惠勇 盛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4-450,共7页
为解决工程结构的多损伤识别问题,对基于模态应变能的不同损伤指标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首先,描述了3种损伤指标,即模态应变能变化指标(MSECI)、模态应变能耗散率指标(MSECRI)和模态应变能基指标(MSEBI);然后借鉴模态应变能耗散... 为解决工程结构的多损伤识别问题,对基于模态应变能的不同损伤指标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首先,描述了3种损伤指标,即模态应变能变化指标(MSECI)、模态应变能耗散率指标(MSECRI)和模态应变能基指标(MSEBI);然后借鉴模态应变能耗散率指标的建立原理,通过对刚度矩阵的修正,建立相应的能量等效方程,并提取了一种模态应变能等效指标(MSEEI);最后对4种应变能损伤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考虑了测量噪声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模态应变能基指标可以较好地识别结构的损伤位置,模态应变能等效指标则不仅可以有效地识别结构的损伤位置,而且可以较为精确地识别结构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模态应变能 应变能变化率 应变能耗散率 应变能基指标
下载PDF
基于应变能与频率灵敏度的静动力双目标ESO
12
作者 张鹄志 张棒 +1 位作者 周云 谢献忠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当前在运用渐进结构优化(ESO)时,大多仅设定了单一的静力或动力目标,难以满足工程结构设计的需求。为此,将单目标优化常用的应变能灵敏度和频率灵敏度进行无量纲处理,再与多目标优化理论结合,开发出静动力双目标ESO。通过多个不同边界... 当前在运用渐进结构优化(ESO)时,大多仅设定了单一的静力或动力目标,难以满足工程结构设计的需求。为此,将单目标优化常用的应变能灵敏度和频率灵敏度进行无量纲处理,再与多目标优化理论结合,开发出静动力双目标ESO。通过多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深受弯构件数值算例,证实了新方法的运行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还得到了静力优化与动力优化间的权重系数比取值建议。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单目标优化,能够兼顾结构的静动力性能,使结构耗材减少但静力刚度基本维持,同时材料利用率和一阶固有频率还能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结构优化 双目标优化 动力优化 应变能灵敏度 频率灵敏度 拓扑优化 结构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Welch谱分析的全球M_(S)≥7.0地震活动应变能周期特征
13
作者 王利兵 郭骄 +1 位作者 郭建芳 于春颂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1期59-65,共7页
利用Welch平均法周期图谱对1700—2019年全球M_(S)≥7.0地震的活动周期进行提取,结果显示:M_(S)7.0~7.9地震的周期约为8 a、10 a、51 a、11 a、17 a、12 a、19 a、39 a;M_(S)≥8.0地震的周期约为10 a、46 a、22 a、8 a、20 a。为了与太... 利用Welch平均法周期图谱对1700—2019年全球M_(S)≥7.0地震的活动周期进行提取,结果显示:M_(S)7.0~7.9地震的周期约为8 a、10 a、51 a、11 a、17 a、12 a、19 a、39 a;M_(S)≥8.0地震的周期约为10 a、46 a、22 a、8 a、20 a。为了与太阳活动周期对比,利用傅里叶去多周期方法提取1749—2019年太阳黑子周期,显著性最高的周期约为10~11 a(平均10.9 a),其次约为90 a、67 a、8~9 a、54 a。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M_(S)7.0~7.9、M_(S)≥8.0地震周期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2种情况:其一为10个显著周期相关计算,其二为8~22 a 7个显著周期相关计算,均显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但在7级水平地震中,前者相关系数高于后者约0.03,8级水平地震相关性基本一致。将本文提取的活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不同计算方法、研究对象(强震周期、太阳黑子周期、地磁主磁场周期)得到的约8 a、11 a、50 a周期是一致的,更长的周期(约80~100 a)在强震活动方面显著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ch谱分析 全球M_(S)≥7.0地震 应变能周期
下载PDF
基于弹性应变能的深埋硬脆围岩隧道岩爆防治措施探究
14
作者 马志国 张佳瑞 《四川建筑》 2023年第6期136-138,共3页
以大峡谷高地应力隧道为工程背景,结合有限元软件MIDAS和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隧道开挖全过程,研究了在有无超前应力释放孔下掌子面开挖前后围岩弹性应变能的分布规律,并探究弹性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对岩体... 以大峡谷高地应力隧道为工程背景,结合有限元软件MIDAS和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隧道开挖全过程,研究了在有无超前应力释放孔下掌子面开挖前后围岩弹性应变能的分布规律,并探究弹性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对岩体的影响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拱顶位置的应变能积聚程度较高,岩体相较于其它区域劣化程度更高,同时与拱肩之间形成能量突变区域,发生岩爆的风险更高;超前应力释放孔钻孔施工之后,掌子面最大应变能降低了19.48%,有效降低了掌子面的能量集中情况,减小岩爆风险,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硬岩隧道 岩爆倾向 弹性应变能
下载PDF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应变能分析及其支承特性影响研究
15
作者 王美令 胡秋生 《风机技术》 2023年第5期92-96,共5页
本文以两支点弹性支承的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旋转梁理论和有限元理论建立了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应变能的计算公式,分别对转子和弹性支承进行了应变能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支点支承刚度、刚度不对称对转子系统的... 本文以两支点弹性支承的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旋转梁理论和有限元理论建立了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应变能的计算公式,分别对转子和弹性支承进行了应变能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支点支承刚度、刚度不对称对转子系统的模态振型及相应的应变能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当支承刚度与转子刚度相近时,支承刚度变化对于转子系统动力特性变化非常敏感,系统模态振型和应变能分布随着支承刚度的增减将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2)转子的应变能系数η可作为区分系统模态振型的重要参数。当η小于20%,转子基本不发生变形,视为刚体振型;在η超过80%时,变形主要发生在转轴上,可视为完全弯曲振型;η在20%~80%的范围,视为转子-支承的耦合振型。本文研究为弹性支承设计以及带弹支的转子系统的结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支转子系统 应变能 应变能分布 支承刚度不对称
下载PDF
以应变能最小为目标的航空薄壁件装夹优化方法
16
作者 门星臣 王仲奇 +2 位作者 杜兆才 李超 常正平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148,共8页
在薄壁件装夹过程中,定位布局、夹紧布局及夹紧顺序等参数的不同,导致薄壁件变形程度也不同。现有研究大多以节点法向变形最小为优化目标,忽略了不同方向上的变形程度以及不同区域的装夹应力分布影响,提出以应变能最小为目标进行航空薄... 在薄壁件装夹过程中,定位布局、夹紧布局及夹紧顺序等参数的不同,导致薄壁件变形程度也不同。现有研究大多以节点法向变形最小为优化目标,忽略了不同方向上的变形程度以及不同区域的装夹应力分布影响,提出以应变能最小为目标进行航空薄壁件装夹方案优化,当整体应变能最小时,薄壁件变形程度较小,应力分布也较均匀。应用拉丁超立方采样和有限元软件生成样本数据,建立最小化整体应变能为目标,定位元件位置为决策变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优化定位布局。在薄壁件装夹过程中,定位与夹紧是相互联系的过程,在定位布局优化的基础上,构建装夹顺序、夹紧位置与整体应变能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对所建立的映射关系迭代寻优,确定最优装夹顺序与装夹位置。以曲面薄壁件作为应用实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件 应变能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含腐蚀缺陷管道拉伸应变能力预测模型研究
17
作者 余志峰 田宏军 +2 位作者 赵前坤 曹宇光 刘媛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13818-13826,共9页
在埋地管道的基于应变设计和评估中,准确和可靠的拉伸应变能力(TSC)预测至关重要。国际管道研究理事会和可靠能源系统中心等研究机构提出的多种TSC预测模型均不适用于具有腐蚀缺陷的管道。鉴于此,基于经全尺寸管道拉伸实验验证的广泛参... 在埋地管道的基于应变设计和评估中,准确和可靠的拉伸应变能力(TSC)预测至关重要。国际管道研究理事会和可靠能源系统中心等研究机构提出的多种TSC预测模型均不适用于具有腐蚀缺陷的管道。鉴于此,基于经全尺寸管道拉伸实验验证的广泛参数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适用于腐蚀管道的TSC预测模型。所提模型中,根据TSC与影响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一个缺陷几何因子函数以描述缺陷深度、宽度和长度对拉伸应变能力的影响。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和误差分析验证所提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与有限元结果相比,所提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5.78%;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所提模型的最小和最大预测误差分别为3.68%和24.51%;所提模型的预测范围可以满足应变设计地段腐蚀管道实际安全评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评估 拉伸应变能力(TSC) 全尺寸管道拉伸试验 参数有限元分析 腐蚀缺陷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面向刚度设计的GFRP和VRB/GFRP混合层合板应变能密度分布研究
18
作者 杨小同 张雨 +3 位作者 徐伟 刘星 吴闯 段利斌 《汽车工程学报》 2023年第6期899-911,共13页
针对VRB/GFRP混合结构刚度优化设计复杂而耗时这一问题,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GFRP铺层角度和铺层数量、VRB厚度分布形式对两种层合板刚度特性及各组分应变能密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应变能密度越小能表征更好的刚度性能;抗弯与... 针对VRB/GFRP混合结构刚度优化设计复杂而耗时这一问题,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GFRP铺层角度和铺层数量、VRB厚度分布形式对两种层合板刚度特性及各组分应变能密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应变能密度越小能表征更好的刚度性能;抗弯与抗凹工况下,采用#(0/90)铺层角度、增加GFRP铺层数量以及VRB采用0.9-1.8-0.9 mm的厚度分布形式时,VRB/GFRP层合板各组分的应变能密度分布更加均匀,从而获得更好的刚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RP VRB/GFRP 混合结构 应变能密度分布 刚度特性
下载PDF
基于有限体积应变能密度法的钎焊接头疲劳寿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雨生 杨新俊 张迪 《轻工机械》 CAS 2023年第6期49-57,共9页
为了评估钎焊接头的疲劳寿命,课题组构建了不锈钢钎焊接头的疲劳寿命模型。首先通过拉伸实验和低周疲劳实验获得不锈钢钎焊接头的基本性能和疲劳数据,再运用基于缺口应力强度因子(notch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NSIF)的有限体积应变... 为了评估钎焊接头的疲劳寿命,课题组构建了不锈钢钎焊接头的疲劳寿命模型。首先通过拉伸实验和低周疲劳实验获得不锈钢钎焊接头的基本性能和疲劳数据,再运用基于缺口应力强度因子(notch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NSIF)的有限体积应变能密度法,结合有限元和理论计算结果,并综合考虑钎焊后的残余应力来评估钎焊接头的疲劳寿命。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NSIF能够准确描述焊缝附近的残余应力,并且应变能密度对网格精度敏感性较低。最后将疲劳实验结果与计算得到的应变能密度相结合,搭建出总应变能密度和疲劳寿命关系模型,为不锈钢钎焊接头寿命评估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强度 钎焊接头 应力强度因子 应变能密度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